63,南北朝 (1)


本站公告

    “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中国群雄逐鹿,混战不休,刀光剑影,血流成河,而南方中国――也就是东晋――相对来讲一直比较安定。

    “安定”从褒的角度来讲,东晋能守得住,阻止战火蔓延到江南;从贬的角度来讲,东晋攻不动,不能收复旧山河,只好偏安一隅,把浑身力气用在无休止的内耗上。

    远离战火,这对普通百姓来讲毕竟是个好事,对汉文化的发展也是个福音。以陶渊明领衔的诗人,以王羲之领衔的书法家,以顾恺之领衔画家等,使东晋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还能占据一席之地。

    东晋的“安定”也是因为东晋从来没有一个好皇帝也没有一个坏皇帝,净是些个不好不坏的平庸皇帝。

    东晋从第一任皇帝开始就处于权臣的控制之下,他们“大有作为”的地方也只有在后宫的一亩三分地上。

    晋孝武帝司马曜“嗜酒”,整天沉醉于后宫之中。

    396年,他在后宫和他宠爱的张贵人喝酒。他喝高了,非拉着张贵人碰一个,再碰一个。张贵人说我喝不少了,不能喝了。他一听不乐意了:我的话是圣旨啊,你可知抗旨不遵,该当何罪!?

    张贵人急了:老娘就抗旨了,你拿老娘怎么着吧?

    司马曜楞了,说:“我随便问问”。

    司马曜觉得挺没面子就拿话往回找,冷笑道:“汝以年亦当废矣,吾意更属少者”。姑娘十八一朵花,过了三十豆腐渣。你已经豆腐渣了,接近报废年限了,还牛什么牛。我那么些年轻MM呢,我明天找她们去喽。

    说完他睡去了。

    张贵人睡不着了,她当真了。以为自己从此就要打入冷宫,不禁又气又恨,杀心渐起。她召来心腹宫女做帮手,用被子把醉酒的司马曜活活闷死了。

    这可能是历史上死得最窝囊的一位皇帝,只为痛快痛快嘴把命丢了。

    张贵人对外宣称,皇上在梦里让小鬼把命勾去了。群臣不辩真伪,只顾拥立太子司马德宗即位。

    司马德宗是个傻子。

    司马曜嗜酒如命,生下一个呆傻儿,却偏偏是老大,因此生下来就被立为太子。

    司马德宗“寒暑饥饱亦不能辨,饮食寝兴皆非己出”,生活都不能自理,还不如西晋末年的司马衷。司马衷至少还会说话、会写字,皇后贾南风把草拟的圣旨拿到他面前,他能照抄下来,只是智商低,不能辨别是非而已。司马德宗连话都不会说,跟哑巴一样,智商基本为零。

    司马家盛产白痴,好象司马家的聪明才智全被司马懿祖孙三代占尽了。

    司马衷葬送了西晋,司马德宗葬送了东晋。

    司马德宗坐在皇位上,大臣们只当金殿之上供了一尊佛像,进门拜拜,然后该干嘛干嘛。权臣桓玄后来连拜都懒得拜,他把这尊“佛”搬到一边,把宝座拉到自己的屁股底下。

    桓玄是当年东晋权臣桓温的儿子。

    晋国大将刘裕起兵反叛,他打败了桓玄,重新把司马德宗放回到宝座上。

    刘裕论起来也是汉室宗亲,是汉高祖刘邦弟弟刘交的后裔。跟刘备一样家道中衰,以打渔、砍柴、卖草鞋为生。家里穷得念不起书,却异常地好赌。没钱还好赌,经常因为赖赌账被捆在马桩子上打。打完还去赌。他那流氓无耻的样子,颇有刘邦当年的神韵。

    刘裕后来参军,加入著名的北府军,在镇压五斗米道教众起义过程中崭露头角,升为将军。

    五斗米教起义是一群狂热的教徒发起的暴动,规模不亚于当年的黄巾起义。

    五斗米教起义时,有婴儿拖累的女信徒为了参加起义军,把孩子投入河里,说“贺汝先登仙堂,我寻后就汝”。她们认为人死以后就可以进仙堂,是件可喜可贺的事。

    这支类似塔利班的极端宗教分子沿途“诛杀异己,有不同者戮及婴孩,由是死者十七八”。烧杀抢掠更是不再话下。

    当他们头领孙恩战败投河自杀后,好多信徒不相信他死了,而认为他成仙了,也跟着投入河中。)

    当年桓玄见到刘裕,曾暗地里给他相了一面,之后对人讲:“昨见刘裕,风骨不恒,盖人杰也”。桓玄说刘裕风骨不凡,是个人中豪杰。

    风骨指的是人的神气、风度、气质。

    那年代流行相面。不过那时的相面的目的和现在不同,不是为了送几句吉祥话混几个零花钱,而是职业素质测试,为了选拔人才,考察后备干部。

    按照古代的人事制度,做臣子的有义务有责任向皇帝举荐人才。但是,如果被举荐人当官以后出现问题或犯了事,举荐人也要承担连带责任。所以,官员很担心自己会把人看走眼了,常常请高人给参谋一下,或者说面试一下。

    希望被举荐的人也常常主动请相面专家给测评一下,然后拿着评语去找举荐人。这跟现在人先考证或本,再去找工作的意思一样。

    那时管相面叫“人伦鉴识”。

    最出名的“人伦鉴识”家,一个是许劭(shào),另一个是嵇(jí)康。许劭写了一本《人物志》,嵇康写了一本《养生论》,被后人当作“相人”的教科书。

    许劭当年评价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桓玄非常精通相人。他评价刘裕是人杰,而刘裕也果然很给桓玄“面子”,在后来与桓玄的争霸战中打败了桓玄,把他送入“仙堂”。

    409年,南燕侵掠东晋江淮一带边境,激怒了刘裕。军人出身的他下令北伐,亲率大军出杀奔山东。

    南燕非常自信他们铁甲骑兵的实力。他们知道刘裕出兵后,没有派兵去凭险据守,挡敌军与国门之外,而是任敌深入,选了城外一处平原,静候晋军的到来。他们相信这处平原将是晋军的坟场,十万鲜卑铁蹄将会把晋军步兵碾为齑粉。

    晋军隆隆开近。步骑混合方阵的外围是4000辆首尾衔接的铁甲战车。

    鲜卑铁骑如潮水般冲杀过来,晋军战车如防波提一般将敌人挡在外面,战车上的弓箭手和长矛兵远攻近守使敌人不得近身。偶尔有勉强冲过战车阵的敌兵也被阵内步兵砍翻在地。

    鲜卑人死伤惨重,攻势渐渐疲软下来。这时他们突然发现身后的城头上遍插晋军的旗帜,他们的皇帝从城中狼狈逃出,身后紧追不舍的是晋军的士兵。

    原来,晋军料定鲜卑注意力全在城外,城内守军必然不多并且防备松懈,派了一支奇兵悄悄迂回到城后一举攻入。

    鲜卑人腹背受敌,军心大乱,在晋军的猛攻下,鲜卑人如退潮一般溃败下去。晋军乘胜追击,连战连捷,最终灭亡了南燕。

    南燕灭亡前曾向后秦求援,后秦叫人给刘裕带话,告诉刘裕马上撤兵,否则将派十万大军攻打晋军。

    刘裕嗤之以鼻,道:我本想拿下南燕再打后秦,你要等不及了,尽管放马过来受死!

    后秦吓得立即缩回头去。

    拿下南燕后,刘裕的声望剧增,一举确立了他在朝中的地位,没人再敢轻视这位平步青云的下级军官。

    416年,踌躇满志的刘裕决定实现他收复中原的抱负,率兵去攻打后秦。

    后秦皇帝正被匈奴夏国和内乱搞得焦头烂额,听到西晋又打过来了,绝望得坐在朝堂之上面对群臣大哭失声。

    刘裕沿黄河南岸西进。黄河以北是北魏的地盘,北魏派出三万骑兵在黄河北岸与晋军如影相随,监视晋军的行动。一旦晋军作战失利,他们就将趁火打劫。

    刘裕不胜其烦,亲率三千军冲过黄河,用强弩赶跑了魏军。

    强弩是用长矛做箭的超大型弓箭,力道大,射程远,一箭射出去能把敌人串了糖葫芦。

    魏军头一回见到威力如此之大的弓箭,吓得抱头鼠窜。

    晋军靠着战车、强弩,顺利拿下后秦,占领了长安。

    以北魏为首的北方小国,看到东晋军力如此强悍,惶惶不可终日。

    正当这个时候,国内传来消息,刘裕的左膀右臂、替他坐镇京城代理朝政的刘穆之死了,朝中的反对派蠢蠢欲动。刘裕担心后院起火,匆匆带兵赶回京城。

    刘裕的北伐也和之前历次北伐一样,虎头蛇尾地结束了。

    420年,刘裕令东晋禅位于他建立了宋国,史称刘宋。

    晋朝这个仅仅给中国带来50年统一,随后便把中国带进300年大分裂的朝代就这样寿终正寝了。

    439年,北魏收拾中原残余的小国统一了北方,与刘宋进入对峙阶段。中国历史也从此进入南北朝时期。

    北魏是鲜卑拓跋部落建立的国家。拓跋氏在五胡乱华时期随众胡南迁,在内蒙一带落脚并建立了一个小国――代国。

    因为代国在长城以外,并且很快就被前秦符坚给灭了,所以没被算入“十六国”之内。

    除代国外,吐谷浑(青海高原的鲜卑国家)、西燕、冉魏都没被算入,还有进入中原时被北魏打败的柔然(塞外的杂胡)等。

    “五胡十六国”的叫法并不确切,只是旧史这么叫出来了,后边人也就将错就错了。)

    代国被前秦所灭。淝水之战后,代国的皇孙拓跋?在后燕的帮助下重新立国并改国号为魏。拓跋部落与慕容部落关系一向很密切,后燕的皇帝慕容垂是拓跋?的舅舅。

    后来慕容垂向拓跋?要马遭拒,舅甥俩反目成仇。慕容垂派出八万大军去###拓跋?,但在参合陂(在山西境内)一战全军覆没,燕军4,5万俘虏被活埋。后燕从此一蹶不振,最后被北魏吞并。

    398年,拓跋?迁都到平城(现在的山西大同),正式在中原落户。

    北魏迁入中原后,先是沉寂了一段时间。虽然它在灭掉后燕后成为中原大国,但自认为还不是强国,所以闷头发展实力,不搀和中原纷争。等到北方各国狗咬狗一嘴毛,一个个已是伤痕累累的时候,北魏开始出动了。

    这时他们的皇帝是拓跋焘(tāo),他即位时才16岁,周岁也就15。

    拓跋焘刚即位还不到一年,柔然人大举入侵,拓跋焘亲率军队应敌。柔然六万骑兵铺天盖地直扑而来,北魏军心大乱,但士兵们看到自己年轻的统帅毫无惧色,顿感羞愧,很快平静下来。

    北魏击败了柔然人,并跟踪追击深入塞北几千里彻底征服了柔然,安定了北疆。

    随即拓跋焘开始统一之战,北方各小国纷纷倒在北魏的铁蹄之下,中国北方的半壁江山都被北魏收入囊中。

    130年的“五胡十六国”时期由此结束,150年的南北朝时期开始。这150年内,南朝从宋到齐、梁、陈,北朝从北魏到北齐、北周,南北对峙态势一直保持不变。汉人的国和鲜卑人的国彼此虎视眈眈,虽然有时侯忍不住扑到一起撕咬一番,但凭谁的实力也吞不了对方。直到杨坚出世,中国才重新得以统一。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