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封建


本站公告

    周武王灭商后开始论功行赏,分封诸侯。跟随他伐商的亲朋好友、有功之臣都被封为诸侯。

    席智囊、军师姜太公被封在营丘(现在的山东临淄),称齐国。

    齐国地薄人稀,不适合发展农牧业,姜太公因地制宜发展工商业。他鼓励妇女从事纺织、刺绣、缝纫,努力提高自己的工艺技巧。他鼓励男人去打渔、晒盐,将鱼、盐运往内地销售。

    齐国很快成为中国的纺织和商业中心,诸侯国都来与齐国贸易。齐国发展很快车工为成为诸侯国中的富国、强国之一。

    周武王的弟弟姬旦(音同“鸡蛋”)被封在曲阜,称鲁国。姬旦是周朝三公之一,人称周公。其他两公是召公和毕公,也是周武王的弟弟,各有封国不提。

    三公是周朝极品的官衔,相当于政治局常委。姜太公充其量只能算政治局委员。

    三位常委的排名顺序是周公、召公和毕公,周公位列第一,说话份量最重。

    周公非常注重精神文明建设,据说周公曾制定了《周礼》。

    “礼”就是规矩,包括全套的社会道德规范、法律制度。礼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大到机构、官职的设置,中到各种仪式、礼节,小到各工种的职责、各等级的穿戴用度都有详细的规定。

    礼首先把人分为不同的等级,然后根据不同的等级制订不同的规矩,让人各安本分。

    但凡一个人想进入社会,就象新员工入职一般必须接受对方立下的规矩。企业会按不同级别、工种规定不同的工资待遇、工作职责、工服式样、交通工具、住房标准……以及必须或有资格参加什么活动、会议,等等,等等。

    比方规定工人穿蓝领工服,经理穿白领工服,偏有个工人穿着白领工服坐在生产线上,他一定会被提醒或惩戒。

    为什么古代的平民老百姓又被叫做“布衣”,因为“礼”规定了平民只能穿布衣(周时是指麻衣)。

    鲁国后来出现一个礼之大家叫孔子,俗称孔老二,更是把礼发挥到极至,成为后世治国之纲。

    周武王把商纣的儿子、前朝的太子武庚封于商朝的都城殷。

    关于如何处置商朝遗民,周朝内部曾有过争论。

    姜太公主张斩草除根不留后患。他说,我们说爱屋及乌,但是现在事情反过来了,我们把商朝的屋子都拆了,还留着这帮鸟人干什么?

    召公说首恶必办,平民老百姓还是应该留条生路。

    周公则主张安抚。滥杀无辜会激起商朝遗民的反抗,国家将永无宁日。不翻旧帐,一视同仁,允许他们保留原来的财产和祭祀。给他们生路和希望才能使他们不闹事。

    周武王最后采用了周公的主张,将商朝遗民迁往殷,建立了一个自治区,由武庚担任自治区主席。

    周武王还释放了被商纣囚禁的大臣箕子,将他封于朝鲜。

    朝鲜在周朝时就已经成为中国的属国,所以朝鲜文化自古以来就和中国文化密不可分。韩国国旗采用太极图案、韩国申请端午节为世界遗产,原因就在于此。

    韩国和朝鲜出于民族情绪在建国后先后宣布废除汉字,转而使用拼音文字(和汉语拼音非常接近,几乎能和汉语拼音的元音、辅音一一对应)。但是他们很快就发现很多问题,比方同音字问题(用汉语拼音写“石氏食狮史”谁看得明白?)、古典文化修养问题(年轻人看不懂混有汉字的书,使朝鲜文化出现断层,成为无根的浮草),现在只好重新补汉语课。

    周武王虽然采用周公安抚的政策,将商朝遗民封于殷,但是他总觉得心里不塌实。于是他将另外三个弟弟封在殷的四周,分别建蔡、管、霍三国,称“三监”,负责监视殷国。

    长话短说,周武王前前后后一共封了近千个国。这些封国里包括跟他打天下的八百诸侯,他们虽然早在商朝时就已有封土,但需要经过周朝的确认,接受周朝的封号。

    周武王分封诸侯,允许他们在自己的封土上建国,这个过程就叫“封建”。

    “封建”类似现在的“国营”转“国有”,把产权和经营权分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只是说天下的土地产权都归周王所有,但是经营权交给了诸侯。

    诸侯在自己的封国里享有完全的自主权,他们虽然在周王面前是臣,但在自己的国民面前是君。就象公司的总经理,虽然在董事长面前是孙子,但是回到公司他是爷。

    天子在分封诸侯的时候也付与他们一定的责任和义务,比方年年进贡,岁岁来朝,诸侯国的军队必须随叫随到。毕竟天子是产权人,这些要求并不过分,国有企业也得上缴利润(现在已经利改税)。

    诸侯国也可以效仿周王的模式向下分封,分封他们的亲属和功臣。诸侯分封的叫卿、大夫,他们的封土称“家”。这就是“国家”的来历。

    卿、大夫再向下分封叫“士”,士是最低级的贵族了,只有宅基地、口粮田,分无可分。

    周武王封建完毕,放心地死去了。他儿子姬诵即位,称周成王。

    周朝确立了“嫡长继承”制,规定只有嫡长子才是王位或爵位的唯一合法继承人,庶子不再拥有继承权。

    周成王即位时才12岁,周公暂时总揽朝政,做了摄政王。

    周公辅政期间尽心尽力,“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惟恐耽误了公事。

    “一沐三握发”就是正洗着澡呢,洗发香波刚抹在头上,听到有客人来,立马握着湿头发出来接客。

    古人洗头,穷人用皂角,富人用野猪粪。野猪粪最好选择新鲜的,水分大,干的不太好使。在野猪粪里搀入香料制成洗发香波,不仅气味清新,而且富含维他命原B5,令头发健康,加倍亮泽。

    野猪粪学名叫猪苓,是一种形似野猪粪的植物的根(并不是古人洗澡都拿着屎盆子往自己脑袋上扣)。

    “一饭三吐哺”就是正吃饭呢,听到客到立刻把嘴里的饭吐出来(干嘛不咽下去?浪费!),出去接客。

    但是周公越勤政反倒越引起众兄弟的猜测,怀疑他另有企图。

    周公自称“王若”,“若”就是如同、相当的意思,“王若”就是如同王一样。他的这种称呼以及大权独揽的架势,令众人怀疑他贪恋权柄,图谋篡位,将对成王不利。

    管叔尤其愤愤不平。

    周文王有十个儿子,老大早死(文王被囚,老大求情,被商纣杀死),老二是周武王,老三是管叔,老四是周公。

    当年武王死时有人提议“兄终弟及”,但是被周公一口否决。他是三常委的首席,权大嘴大,一言九鼎。最终武王的儿子成王即位,周公辅政。

    如果按照“兄终弟及”的继承办法,老三管叔将继承王位。周公一句话,管叔的美梦破灭。

    不过当时“父死子继”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周公立成王管叔也无话可说。

    但是现在的种种迹象使管叔认定,当时周公玩的其实是曲线夺位,目的只是要饶过管叔自己取而代之。

    “管叔、蔡叔疑周公之为不利于成王,乃挟武庚作乱。周公旦承成王命,伐诛武庚,杀管叔,而放蔡叔……”

    管叔为首的“三监”,挟持武庚等诸侯,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进攻周公。

    “三监”本来是负责监视殷国保卫王畿的,现在反倒联起手来进攻都城。

    周公“奉天子以令诸侯”,发动东征,前去迎战。

    内战打了三年,最终周公胜出。

    管叔被砍头,蔡叔被流放,霍叔被贬为平民。武庚不仅被杀,封国也被取消,殷商的遗民脖子上被栓上绳索,分给各国做奴隶。跟“三监”跑的诸侯分别受到不同处罚。

    周公再次分封诸侯,据说周公封了71国。

    至此,周朝完成封建基础,中国的封建社会正式开始。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