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殷商


本站公告

    殷作为商朝的都城,在盘庚之后的二百多年也再没有改变,因此为后世留下大批的文物。

    在盗墓者和考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大批的石器、青铜器、玉器、陶器、海贝、甲骨等文物在殷墟(殷的遗址)被挖掘出土。

    海贝是古时候的Money,相当于后世的铜钱或硬币(所以“财”字是“贝”字旁)。虽然金银铜已经出现,但是用做货币还要等到春秋战国时期。

    在殷墟出土的铜器中,最著名的是“司母戊大方鼎”。

    司母戊大方鼎是盘庚之后的一个商王用来祭祀母亲的礼器。“司”是“后”字一种写法(也有说“祠”字),“司母戊”其实是“戊母后”。商朝末期的天子已经开始称“王”,他的妻子被称为“后”。

    古代人早先都是用陶罐煮饭,但是陶罐易碎,在出现了铜以后,富贵人家就改用铜铸的鼎煮饭。鼎是一种下有足上有耳的锅,有足可以自立于火中,有耳便于人们提放。

    “钟鸣鼎食”、“列鼎而食”就是形容富贵人家吃饭时的情景。

    古人祭祀时鼎也用来盛放供品,所以鼎又被当做礼器。大禹曾铸九鼎象征九州的政权,因此鼎也被引申为政权。“问鼎中原”意味着谋权篡位。

    司母戊大方鼎重达八百多公斤。铸造这么大的东西,必须很多炼铜炉同时工作、不间断地浇铸才能成功。可以想象当时的青铜作坊规模已经相当大,工艺水平已经相当高。

    在夏朝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器只有寥寥十几件,并且只有小刀、爵、铃等小玩意儿。最大个的是爵,就是酒杯,只有十六厘米高。

    出土的铜器表明,青铜出现于夏而兴盛于商,中国在商代正式进入了青铜时代。

    在殷墟发现的最有价值的文物要数“甲骨文”,也就是刻在王八盖儿和牛肩胛骨上的文字。

    “甲骨文”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

    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的首要标志,其次是金属的使用和国家的出现。“甲骨文”的出土,使中国文明史提前到殷商时期,也就是公元前1200年左右,迄今3000多年。

    中国自古就有“上下五千年”的说法,依据是黄帝时期就出现文字,也就是“仓颉造字”。但是仓颉造的字至今听说过没见过,是传说是史实无从考证。

    在黄帝时期的平粮台古城遗址里出土了青铜器和陶器,在一块陶片上发现了5行11个“字”。但是这些“字”至今还存在争论,一是数量太少,二是无法破解,究竟是文字是装饰图形还无法定论。

    也许在将来某一天,我们的考古人员出土了一个5000年前的陶器,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经破解,那些字是时任史官的仓颉亲笔所书。上写:“国家领导人黄帝与上下埃及之主美尼斯亲切会晤,宾主双方就文化交流问题交换了意见……”。

    有了足够的史实撑腰,我们才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中国文明上下五千年。

    迄今为止,有足够史实支撑的中国文明是从殷商开始。

    说起“甲骨文”的发现还有一个故事在里面。

    清朝翰林院的祭酒(相当于大学校长)王懿荣去药铺抓药,其中有一味药叫“龙骨”,就是王八壳,补肾的。王校长无意间发现一些“龙骨”上面有刻痕,仔细一看是一些似篆非篆的文字。在金石方面很有造诣的王懿荣认为“很有搞头”,就拿回去研究。“甲骨文”随之被发现并公之于世。

    原来,王懿荣从药铺得到的这些龙骨,都是来自河南安阳盗墓者之手。盗墓者挖出龙骨,不知何物,文物贩子也不收,于是就冒充药材卖给了药铺。

    这些龙骨从药效上来讲,早已经过了有效期,属于假药一文不值。但是它们到了史学家是手里便成了无价之宝。

    “甲骨文”是迄今所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文字。

    那时候没有纸,古代中国人将字刻在甲骨上。古埃及人是用碳灰做墨写在草叶上,苏美尔人、巴比伦人是刻在泥板上,中世纪的欧洲人是用鹅毛笔写在羊皮上。直到宋朝的蔡伦发明了纸。

    “甲骨文”的内容多是“卜辞”,就是占卜的记录。

    商代人信仰上帝(上帝一词后来被基督教借去称呼耶和华),也就是老天爷,他们遇到什么事就想听听上帝的意见,小到疾病、出行,大到战争、迁都。但是他们没有上帝的E-Mail地址或QQ号,只能通过占卜和上帝取得联系。

    他们把事情刻在龟背上,然后用火烤,火烤过后的龟背出现不规则的裂纹。古人认为这些裂纹就是上帝的回信。上帝的专职翻译官――卜官象翻译密电码一般将上帝的留言翻译出来刻在龟背上。上帝的回信一般很简洁,通常是“吉”或“凶”而已。

    现在的人通过解读“甲骨文”使先秦时代的历史变得鲜活起来。

    在殷墟还发现了很多宫殿、住宅、作坊的遗址和王陵公墓,不过还没有发现城墙,只在宫殿外发现为数不多的壕沟。

    现今发现的保存最完整、墓葬最丰富的墓,是武丁的王后妇好的陵墓。

    在殷墟发现了11座王陵,但是都早已被盗墓者盗挖一空。

    武丁是盘庚之后最有作为的商王。他在公元前1250即位,在位59年,使商朝达到极盛。

    武丁首创“三师”,左师、中师和右师,各排成一个方阵,形成战线的左右两翼和中军。武丁讲究阵型的战法摒弃了过去各自为战、群殴式的战法,注重发挥集体的力量。

    武丁即位时,方国不朝,四夷侵扰,可谓是内外交困,他不得不“驱民以战”以求自保。

    夏商时的中国是由一堆方国组成的联盟,类似于独联体。联盟中的各成员国都有自己的君主,但他们需要向盟主国――商定期朝贡以表示效忠。方国之外是四夷。夷是中原人对少数民族的称呼。中原人以中原为中心,按方位把夷分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四个部分。

    商王朝来自于东夷,但是商部落很早就被华夏民族同化,成为华夏民族的一部分。)

    武丁率领三师征伐那些叛国和敌国。据说武丁一共征服了九九八十一国,将商朝的版图扩大了三倍。

    在81国中,他的夫人妇好亲自率兵征服了20多国。

    妇好曾率领本部兵三千和皇军一万去征狗方,也就是后来的犬戎,大败之。这是有文字记载的参战部队最多的一次战斗,此前所知的是成汤灭夏时集结的6000人的军队。

    妇好是一位有勇有谋的女将军。据记载,她在征某国时分兵两路。一路突袭敌军,令敌仓皇之间无法应战只好落荒而逃。另一支军在逃敌必经之路上设下埋伏,待敌军进入包围圈后,伏兵四起将敌军一举歼灭。

    在妇好的墓里出土两只刻有“妇好”两字的铜钺(yuè,形似斧)。铜钺在当时象征着军权,表明妇好的将军身份。

    在先前出土的十几万片甲骨中,发现了一些龟甲刻有“妇好整治”,表明妇好还是一个卜官。卜官是当时的文化人、知识分子,妇好是卜官说明妇好还是文武双全。

    商朝的教育几乎完全服务于祭祀、服务于占卜,通常只有卜官才掌握文字。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两件大事她都有参与,可见她地位崇高。

    妇好的名字在甲骨文中频繁出现。根据“卜辞”的推测,妇好可能死于难产。武丁曾多次卜问妇好分娩的吉凶,上帝的回答都是不吉。

    妇好死后,武丁将她葬在自己的寝宫附近,以便于随时祭祀。

    妇好的墓里随葬了丰富的随葬品,包括殉葬的奴隶。成吨的不同门类的随葬品被挖掘出土,包括铜制的兵器、礼器、工具、日常用品,精美的石雕、玉饰、象牙雕刻、铜镜、骨制的簪子等。只可惜不见她的尸骨。

    墓穴进水,棺木朽烂。嵌在夯土层的随葬品得以幸存,但是妇好的尸骨已然化入泥土之中。尘归尘,土归土,风过了无痕。我们已无法通过尸骨复原她的相貌。

    在墓中找到一个玉扳指,这是古人射箭时套在拇指上的护指。扳指有明显磨损,显然已经用过很长时间。这种用过的旧东西应该不是别人献的祭品,很可能是妇好生前之物。

    扳指内径厘米,表明主人的手指很粗,不是那种纤纤玉手。妇好的体形也应该是很粗壮,这才符合一位叱咤疆场的女将军的身份。

    在墓中也出土一个鼎,有100多公斤,比司母戊大方鼎小多了。司母戊是武丁的正妻,妇好是妻。

    那时已经有了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的雏形,妇好应该算三宫之一,贵妃娘娘。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