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流传台湾富足,福建的百姓远渡台湾躲避战火。
流民是非常可怕的,孙仲平初始不过几万人马,后来与流民结合,兵力暴涨到三十万余,流民通常跟着粮食走,哪里有粮食他们就往哪里跑。
对于百姓往台湾跑,官府方面不但不加以阻止,反且采取鼓励的态度。
福建与台中已经达成了停战,虽然关于招抚正式回文还没有下来,但是双方在泉州已经开始进行接交的。泉州知府王猷获释后,待罪重新回泉州府主持工作。
泉州港外商船林立,李应这个大海盗将治理的井井有条,让王猷颇为感慨。
实际管理这座城市的并不是李应,泉州中、下层官员基本都留任,重要的事务是由一个三十人组成议会商议解决,这个议会由泉州当地的乡绅、商人组成。
李应并不过问他们如何管理,重要的民心稳定,市面繁荣,没有疫情。
王猷重新回到泉州,原泉州中层干部、乡绅代表纷纷出迎,商人的消息最灵通,据说朝廷已经将大肚招安,拟在台设立宣慰使司,包括李应在等一班人都有封赏,而从大肚方面的表现看,这件事的可信度很高,大肚的军马已经陆续在同安、南安、惠安、安溪与明军换防。
王猷到泉州后,大肚的军马撤至由泉州城外,明军依照朱巡抚的将令进入泉州城。
双方换防后,王猷暂时松了一口气。比起明军,台中李应显得十分轻松,隔三差五就与知府王猷、与明军将领联络感情。
比起这些台中军马,明军更让知府王猷头痛。
千户柏林上门希望王大人解决拖欠已达半年的粮饷问题。
王猷那有钱支付,泉州的府库空空如野。
“府库主要用赈灾和支付欠款,这都是有账可查的,为赈灾我自己还贴进去不少钱。”李应将账薄拿出来后对照一笔笔地细说给王猷听。
李应将府库里的钱都花在赈灾上,这是大大的实话。
看来钱的问题还得要王猷自己想办法。
李应把摊子交给王猷,王猷挑着这负担子,感觉沉甸甸的。
为了解决钱的问题,王猷一方面向福州打报告申请财政拨款,另一方面召集泉州的乡绅商贾进行慈善募捐。王猷更与一天三会李应,双方最终达成协议,台中以官方价格向泉州出售粮食。
听闻泉州明军粮饷不足,李应特命人送去粮食三千石,银一千两。
有了这些钱后,明军内部官兵不满的情绪暂时被压了下去。
为此,王猷对李应的评价颇高,称其有豪侠之风。
李应也是心中一阵暗笑。关于招抚之事二当家刘陵正在亲自处理了,从南直隶方面传来的消息,此事已经基本谈定。能不能招抚李应其实觉得无所谓,如果这次招抚依旧不成,他今日送出的粮饷,改日再抢回来不就得了。再者这一点钱对李应根本算不得了什么,此举也算是变相的贿赂,借此保证商船和移民船只进出泉州港更加顺利。
看着这些台中的大米,王猷感叹着台中的富庶。
李应在招募泉州百姓去台中,称台湾沃土千里,一年可种三季,一季可产粮数百万石。
王猷根本不相信李应对外的宣传,不过可以肯定台中的粮食产量颇高,不然粮食怎么回源源不断的进入于泉州港。
台中镇不断的向福建运粮是不假,但这些粮食并非都产自台湾。输入福建的粮食中有四成来自于浙江,其中大部分来自温州。刘明牢牢地控制着浙江至福建的海上粮道。
唯一能对刘明“粮霸”地位构成威胁的只有郑家的八闽商行。
郑家的粮食主要来自粤东的潮、惠地区。
在福建倒买粮食那是非常赚钱的生意,福建有一千万人口,加之福建境内战祸、瘟疫等因素的影响,百姓对粮食的需求量增大,而福建的粮食供应主要经由海运入闽。
郑芝龙搞的是进出口贸易,但是他绝对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赚钱的机会。
尤其是看到台中大把大把赚钱哥几个眼红的不得了。
台中倒买粮食的优势在于,他们拥有着百万亩囤田。郑芝龙在北港也在囤田,但是其产量无法满足福建市场的需求。郑家的粮食来自粤东的潮、惠,但是粤东却是刘香的地盘。粮食的利润颇高,但郑氏却要与刘氏共享,没有刘氏的合作,郑氏无法取得稳定的粮源。
北港集团对于招抚一顺,在金、厦进行了最后的讨论。
郑芝龙心情不错,从刘明那里得到的消息是朝廷将授予他游击一职,这比他最初主张的守备要高出二级,至于其它人也都各有封赏。
不过刘香对于招抚没有兴趣,因为他的地盘在粤东,要招也应该找广东巡抚。
另一个对招抚没有兴趣的就是李魁奇,依郑芝龙将令他一直驻守澎湖。
郑芝龙已坦言待正式的回文下来后,将发展的战略重心由北港移至大陆。这让刘香、李魁奇这些地方实力派的心思活跃了起来。他们私下正紧锣密鼓地准备着将郑芝龙取而代之。可他们并不知道郑芝龙正谋划着背靠大陆,把他的事业做大、做强。
这些人各有谋划,貌合神离,而庞大的北港集团正逐渐分崩离析。
作为北港集团的生要分支台中集团正在刘明的领导下向北港进军,
刘明现在下辖有苗栗、台中、漳化三镇,囤田约一百二十万亩,其中苗栗囤田二十万亩,台中囤田四十五万亩、漳化囤田五十五万亩。根据刘陵的资料显示北港控制下的云林、嘉义以及荷兰人控制下台南都是台湾重要的粮食产区,刘明准备在北港地区再囤田二百万亩。为此,他迫不及待将北港纳入他的势力范围。
郑芝龙对此更多的是无奈,战略中心的转移使他不可能同时兼顾两地。
北港的元老杨天生、陈衷纪已经决定来金、厦与他汇合,等杨、陈离开北港,刘明将成为了台湾地区的最大、最实力的头目。
郑芝龙与刘明之间形式上的上下级关系已经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合作关系。
与刘明情况差不多的还有刘香,他一直独享粤东,除了名义上仍受郑芝龙节制,实际上早已自立了门户。
澎湖的李魁奇有地盘,有战船,又扼守了海道咽喉,已逐渐形成了尾大不吊之势。
其余的诸如杨六、杨七等人也都实力不弱,但比之上述三人不过是些二、三流的角色。
刘香、李魁奇反对招抚,会议没有结束,他们的代表便各自离去。
作为刘明的代表李应回到了台中,黄雄则赶到了泉州。
福建地区的百姓从漳州、泉州不断拥入北港,使北港的人口暴涨到三十万,囤田规模的一再扩大,导致北港与原住民之间的冲突增加。
南方的军事冲突,刺激了台中兵工厂的发展。
台中的拳头产品便是手榴弹,台中兵工厂,下辖火药、枪炮、炸药、机械四厂,有职工二千五百人,月产手榴弹八千枚。
机械厂则大规模地生产十字弩,弩的价格说起来并不比火枪便宜,而且在加工方面要比火枪更麻烦,但是刘明仍然在这方面投入巨大。
弩在大明朝属管制兵器,弩与火枪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射程远,威力大,准确高,操作方便,而它的缺点则是人手拉弦,发射次数太多,容易疲劳,速度减低。但是,按照计划刘明仍然准备编练六个营,三千弩兵。
台中之所以大规模装备弩,主要原因为目前的火枪在战场上表现的有些不尽人意。
对于现阶级的火绳枪刘明的热情不高,可尽管如此。台军依然装备有大量的火器,其中其直属的第一军团就装备了多达三千余枝。由于刘陵的不配合,对现有的火绳枪刘明只完成了两项改进,一是在火绳枪上加装刺刀,二是纸包火药。
左轮手枪的研制进行的并不顺利,仿造出来的左轮手机差强人意。
刘明一时心血来潮差点把自己给谋杀了。
左轮手机仿造计划被刘明无限期的搁置。
虽然左枪的访造计划暂停了,但是这却成为了进一步改进火绳枪的契机。
借着对漳、泉两府的大肆洗动,大量优秀的工匠被输入进入台中。
正是借助这批骨干,台中的军工业生产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如水雷、地雷、火箭炮等大明高尖端武器装备开始在台中投产。
荷兰人有幸成为了台中兵工厂试验的新对象。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