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东坡先生


本站公告

    第四十六章:东坡先生

    高升顺既然已经退兵,剩下的事情就好办了,中华军的各项工作又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建昌城内商贾往来,人们对中华军也更加有信心,周边不少汉人,土人(包括苗人和白族等)都来到建昌城,城中原本有很多空房空地,现在却有些不够用了,由于陈拓向商人开放了城内的土地使用权,因而城内基本上没有了无用之地,甚至连城墙下面都有小商贾在摆摊卖货,其中绝大部分是来自于梓州的汉人。而原来驻扎在城内的军队就无法继续驻扎下去了,陈拓将绝大部分的军队移到了城外驻扎,并建立了两处城堡,以和建昌城犄角之事,分别由风寒和蓝耿各带一个营的人马(三千人)驻守。

    那些被陈拓勒紧裤腰带养起来的匠人和道人研究火器进展依然十分缓慢,黑火药的配比虽然已经精确化,并且开始了量产,建昌城周围有不少好的硫磺矿和煤矿,这为火药的生产提供了方便,再加上,被陈振和万里征偷偷从大宋“走私”过来的工匠越来越多,很多当时宋朝比较先进的技术也被中华军掌握,包括冶铁技术和耕地技术,都在黎州和叙州两地推广开来,特别是来自广南路的梯田技术也被军屯的后备军采用,再加上火药开荒的速度非常之快,这样一来,耕地面积扩大,不少当地的土人和汉人被吸引前去开荒,中华军一律“垦者得其地”加以处理。随之而来的辖地内人口的增加,陈拓无意在拿下大理全境之前就施行大范围的土地,政权,军事等等方面的改革,因此只是在小的方面加以改变。

    军队方面,由于增加了一支周珺珉的骑兵,中华军的实力再次上升,周珺珉和摩柯二人突袭了右路的大理骑兵,摩柯还一刀砍下了右路骑兵参领高兴徳的脑袋,俘获骑兵近万。再加上新增加的正规步兵,不包括在后方屯田的后备军团六万人,陈拓麾下已经带甲八万,号称十万。

    杨攀,黄文秀,郑爽三人人带领两万人马向东进攻东川郡降郝城,杨林,熊枭,李梓则另带了两万人进驻到了会川城。另外甫卜也和风寒带着八千蛮兵向罗殿国(今贵州省境内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开拔了去。从某种意义上说,随着大理军的败北,中华军乘胜追击,开始了自己的扩张之路。

    杨奉的后勤工作压力也随之愈来愈大,陈拓几番写信让李从良速速接引李从善等人回来,但是了无回音,万里征毕竟离得太远,无从打听江南那边李从善的小溪,而陈振也有半个月没有传递消息过来了。陈拓虽然急切不已,但也无计可施,从沈剑那不断传来的大理国内情报也已经让陈拓很难分心去管那些事情了,更何况还有那个已经扩充到了两千人的火枪队还要建设。

    辜祗和方道龄不得不放下其他事情跟杨奉一起打理起后勤来。

    周珺珉和宇夜冰算是比较清闲了,只是负责起新兵的训练,城中唯一无事可做的就是杨过了,于是其他一些杂事也就交给杨过打理了。

    还有一员将领阮成峰也不在身边,而且仿佛只有陈拓和方道龄知道他的去向,却不向众人明说,大家也不去打听,知道是执行秘密任务去了就行了。

    商人出身的杨过为人精明,也不乏谋略,再加上年纪不小了,待人处世也算谦和,竟然在城内建立起了比其他中华军头面人还高的威望。以至于百姓“识过者众,识拓者寡”。

    这天杨过正在和几个城内行会的会长讨论由于驻军撤出空出来的城南几处街道的规划问题。忽然门外的管家杨和(就是原来杨攀的老仆人,现在负责起了建昌府衙大小事务的打理)跑进来,对杨过道:“杨过老爷,门外有一队武隆城来的人,说是有犯人要交给督帅处置。”

    “武隆城来的犯人?”杨过心中觉得奇怪,普通犯事之人,万里征这个被陈拓委以万事从权的人大可以自行处置,既然押解给陈拓亲自处置,肯定不是等闲之人。

    “快让他们把人带进来!”

    在座的行会会长们现在腰包里有了钱,自我感觉社会地位也上升了,这城内打民生大小事务俨然已经成了商人的天下,这次也能体会一下当官审问犯人的感觉,自然一个个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原来有些微陀的背也用力直了直,对方再牛逼也不能丢了官家的脸面啊。

    很快两个壮汉便押着一个三四十岁上下的文士进来了,尽管那人身上被绑缚着,但是衣衫依然整洁,连头上的纱冠都没有歪斜,一撮胡须用飘逸来形容毫不为过。长相也颇为俊秀,再加上傲然的风骨,让人一看就心生敬意。一看也都知道此人非同小可,几个会长连忙打消了看戏的想法,一个个都在猜测这人是谁。

    杨过此时却已经猜出了来人是谁了,陈拓曾经向他们提起过,再加上是万里征派人押送过来的,此人必是大宋梓州转运使、大文豪苏轼。

    其时苏轼之余文人不亚于现在明星之余粉丝。杨过出身行商,也通读诗书,对苏轼当然不陌生,苏轼的几首词作也一直被杨过挂在口上,这下看到苏轼本人,当真是激动非常,要是搁到现在,就要拿着纸笔要求签名了。

    “阁下可是苏……苏东坡先生?”杨过难以抑制心中的激动,说话也结巴起来,两边还坐着的行会会长们一听苏轼的名字也纷纷议论,知道的,也跟着站起身来,激动地看着苏轼,不认识的也很有兴趣地看着。

    苏轼见杨过也有些文人风范,而且态度恭谦,年纪又长于自己,原本打算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下也只得稍稍缓和下语气道:“在下正是!”

    “啊?”虽然在意料之中,但是经苏轼本人口中确认还是让杨过大叫了一声,行会会长们不管知道的不知道的也纷纷行礼:看来不是个他们能惹得起的人物。

    杨过反应过来,连忙亲手替苏轼解起绑在身上的绳索来。

    苏轼虽然一路上好吃好喝,行宿方便,一切都有人打理,可为了防止逃跑,还是在身上绑了绳子,久了身上便有些疼痛僵硬,杨过一解开绳子,苏轼便活动了下筋骨,朝杨过回了一礼,道:“多谢老先生。”

    杨过竟被苏轼的风骨感动,这个儒雅的翩翩男子,正是古人风骚之所在,杨过久久不能言语,竟然呆了。

    圃福贵原本就不认识苏轼,连听说都没听说过。看到杨过愣在那里,总有点丢“官家的脸面”,正好自己又离的近,就顺手牵了牵杨过的衣衫:“杨老爷!”

    杨过这才回过神来,连忙引苏轼到堂上主座,自己反倒做到了客座上,又问那押解苏轼来的兵丁道:“万将军让你们带苏先生来建昌城还有没有其他吩咐?”

    其中一个道:“禀大人,万将军这次让我们护送苏大人全家二十余口来建昌,其家人已经在城中安顿妥善,可是苏大人是督帅点名要见的人,而苏大人又有点……”兵丁虽然没有说出来,但众人也都猜出苏轼肯定是拒不听命,才被绑缚而来。

    兵丁继续道:“万将军还说让督帅尽早说服苏大人,那边苏大人离开太久,恐怕事迹是败露。”

    苏轼听到这些,心中知道他们口中的督帅想要招揽他,正是心高气傲的他怎么会被一个小小的叛贼首领劝服,可笑。尽管心中这么想,但是一路上看到中华军辖地的景象,倒也像模像样,反而有些期盼与那“督帅”见面了。

    杨过挥了挥手,让兵丁退下去,又对在场的各行会会长道:“诸位,今天府中另有要事,大家有事明日再议,先各自回去好好打理去把。”

    大家也很识趣,纷纷起座向杨过和苏轼行礼道别,圃福贵倒是开窍,临走时还不忘邀请苏轼到酒楼做客,这可是活广告啊。

    苏轼这时也知道刚才离开的那群人是什么人了,就是士农工商中最低等的商人了。然而苏轼却并不瞧不起商人,反而对这群人颇有些刮目相看。因此在告别时起身答礼,表示尊重,这下众人对苏轼更下敬佩有加,出门的时候还赞叹不已。

    杨过等人们走完,才歉道:“苏先生来到我们建昌城,途中受苦了,既然是要见我们督帅,如若苏先生没有其他俗世,我也不敢怠慢,这便带苏先生去见我们督帅。”

    本来杨过是打算让陈拓自己来亲自见苏轼这个大贤的,但是最近陈拓跟那群工匠和道人呆在一起,闭门谢客,自己都两天见不到人了,只好带着苏轼去那个被杨过称为“炼丹房”的地方找陈拓去了。

    苏轼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自己毕竟还是阶下囚,对方如此礼遇,自己也不能依才卖弄,更何况自己还很想见一见这个督帅呢。于是道:“那便劳烦杨老先生了。”

    两人出门叫了辆马车,径直朝城北一个大仓房走去,陈拓将之命名为天工院,也就是杨过口中的“炼丹房”了。

    车行了半个时辰便到了地方,苏轼来时被绑在车内,看不到城中的景象,这下一见,却是颇有感触,原以为这蛮荒之城,与那中原大城比起来,肯定逊色不少,但是仔细一比较,竟然颇有中原城池之象,接、街市上人流往来,丝毫不亚于中原之众,而且商品种类也很繁多,有些南方的特有之产连苏轼都没见过。中心街道仿佛还是按照东京(汴京)的格局安排的,不少商人临街买卖,热闹无比,穿着各色民族服饰的人往来穿梭,其中尤以汉人居多,这丝毫看不出是个“贼窝”呀,反倒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小汴梁”了。

    更让苏轼惊讶的是,当到达天工院时,在苏轼看来应该是中华军头面人物的杨过居然给那赶车的车夫付钱,这在中原倒是少见,当官的少有雇车的人。心中那中华军的叛军形象顿时改观不少。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