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医 二


本站公告

    我记得燕山瓷砖厂是94年县人大办起来的一个企业,由于管理不善、行管人员过多及设备和销售科吃回扣较严重,所以才会于96年转卖给了我们“佳友公司”,由于夹江历来雨水充足,所以每年备料班屋顶上的石棉瓦总是被一场场的大雨冲刷得干干净净,97年由于雨水不多所以备料班雷磨机屋顶上的一个杨尘烟囱外面的石棉瓦居然被一层厚厚的页岩粉料压垮了几片,当时燕山瓷砖厂用的石棉瓦可是选用了四川名牌“嘉华”石棉瓦,那种石棉瓦可是获了中商部金质奖的石棉瓦,那种瓦盖在屋顶上可是能让一个人在上面乱走的啊!

    那年备料班的粉料居然压垮了那种石棉瓦,大家可以想象雷磨机杨了的灰尘有多大了吧?

    最近几年由于夹江县政府的清污,迁污工作做得到位、到家,所以夹江的污染也变得越来越轻、越来越少了,那些疑难杂症也越来越少,胡医生的手段也显得越发的高明了。

    胡医生在南街行医数年后,名气越来越响,生意也越来越好了,在南馨花园那条街修好后一上市,胡医生便集中手中的钱和在亲戚朋友的资助下贷款买了两个铺面,胡医生的乔迁仪式举办过后,胡医生诊所在那条豪华的街道上就显得更加突出和生意兴隆了。

    张三轮原名叫张,是犍为名医张之子。张家世代行医,是犍为的良医。解放前张三轮的父亲收(等人)做了徒弟,解放后公私合营,所以张三轮的父亲成了犍为县医院的一位良医。

    至张三轮的父亲退休时,张三轮学医尚未结业,又逢大师兄家境贫寒,兄弟姐妹多,所以张三轮的父亲让张三轮的大师兄接了班,将张三轮留在家中继续苦读“中医”……

    天有不测风云,时世变迁不遂人愿:国家政策先是不准私人做生意,后是不准医生无证行医,张三轮一家世代行医,却无人从政,所以张三轮虽满腹药书,望、闻、问、切无一不精,却始终拿不到行医证。一番折腾之后,张三轮也凉了心:我拿不到行医证,但医术却不比那些良医差……

    张三轮先是犍为蹬三轮行医,后经人介绍娶了一个夹江青州人做老婆,两人一合计:犍为各种条件比夹江还差,自己在犍为只有一陋室而已,老婆在青州还有一亩三分地,如果两口子先经营青州的一亩三分地,口粮和蔬菜先解决了一部分,自己蹬三轮和行医就算是挣净钱……

    于是两口子带着一子一女将户口迁至夹江,租住东大街188号有幸和我泰山岳母同一个院子同一片灯光下开始了经营青州一亩三分地、蹬三轮和行医。

    张三轮不愧是良医世家出生,一来夹江后便遍寻夹江久病在床之人,几个疗程之后竟有不少人痊愈,于是张三轮行医的名头渐响,张三轮边蹬三轮边行医,边经营青州的一亩三分地,虽收获不丰,但也其乐融融:谁说是命中注定?我在夹江蹬三轮和在犍为蹬三轮可比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啊!来夹江蹬三轮可是我老婆决定的啊。看来是老婆注定了我的命,我每天回家先跪老婆再跪菩萨!

    夹江的三轮太多,所以被主管单位先是分成了两批,后又被分成了三批,颜色也被分成了红、绿、蓝三种,每种三轮踩10天,张三轮因为行医既是行善所以被上级主管部门特批踩后10天,后10天有月大、月小之分,一年下来要比其它两种三轮多踩5天,并且还是发工资的时间,那段时间人们坐三轮的时间较多,并且不愿意多讲价……

    由于三轮的费用高,又只能踩10天,所以很多三师为此冒杂音,但张三轮却不这样想:我那10天是黄金时间,犍为有不少的病人坐车到夹江来,怨言颇多,我就利用那20天的休息时间回犍为行医,该蹬三轮的时候才在夹江行医,否则一个三轮蹬满一个月,我还舍不得抽时间回犍为挣钱……

    张三轮有遗憾,但也有满足:张三轮的遗憾是没有行医证,看病的时候总是有偷偷摸摸的感觉。张三轮也很满足:没有行医证我也比那些良医强!

    在夹江人们将蹬三轮的师傅简称三师。于是张三轮有了一个特殊的称号:三师医生。

    木城骨科名医黄炳科的师父便是邓国成。张致强老师《石达开结局传说》“邓渭江的长孙邓国成60年代初期获准行医,治骨外伤,收一黄姓青年为徒,并授其武功……”该黄姓青年便是黄炳科。

    黄炳科个子并不高大,身材微胖,说话和气,行事很温柔。从外表和脾气上来看,怎么看也不像练武之人……

    黄炳科家住木城小学斜对面,曾在木城下街的中医院行医30余年,最近几年才从木城举家迁往县城,在青果街原五金公司门市对面开有一间“济世堂”。60年代末,任南安909保卫科干部的一位同志,他的儿子那时才几岁,左臂摔伤后在几个医院反复就诊。一个月后,左臂仍然不能举起来,指无知觉,臂不能直……

    患者的父母心急如焚,终于从当地的朋友口中,打听到黄炳科老师善治骨伤,于是求镇政府的朋友出面,一起去找黄老师……

    黄老师看了患者的伤情后,不禁趋起了眉头:几家医院都给患者治疗过,但断骨依然错位,附近的肌肉已经疆化,没有了弹性……

    黄老师看后,便向患者的家长建议:伤情很严重,我能医,但要恢复手臂的功能,我没有把握。你们应该尽快地送成都或上海,只有在那样的大医院才有机会治愈……

    患者的家长便说:我们已经到成都和上海看过了,说是要一个月后才能开刀将断骨复位。断骨虽然能够接好,但是也不能保证恢复它的功能。反正要一个月后才能开刀,同样能接断骨,也是没有把握,现在还是请你尽快给他治疗,让他能少一点痛,我们早一点放心。反正我们都是不抱任何希望的了,请你大胆地给他治疗吧,只要断骨能够接到位,我们都会感激你!

    黄老师便开始着手给他治疗,经50多天的敷药治疗,才终于将断骨附近的肌肉软化……

    那位朋友不但断骨接好,手臂也恢复了功能。如果你不相信,请问一问南坝909的人,他们的副所长可是残疾人?现在那位朋友的官当得更大了。

    70年代,峨眉越连有一位青年和人打群架,被人家打散了架。辗转数家医院皆不能治。抬到黄老师面前的时候,浑身都不能动,不但吐血还尿血便血,已经咽咽―息了……

    黄老师看了后便大摇其头:来得太晚了,我能治,但治好可能也是废人一个……

    大家一听,便多了一份希望,黄老师请你快给他治疗吧,我们已经把他当成是快死的人了,只是不忍心看到他等死的样子,为他求医,只是让我们在他死后图个心安理得,让我们不会为这件事内疚一辈子。

    黄老师历时2月有余,终于治愈了那个人,最终那个人与常人无异……

    我在琉璃瓦厂和在机砖厂上班时,曾两次受伤,皆求医于黄老师。黄老师的“济世堂”只有星期一的上午开门,其它时间预约……

    我写“狂龙”的时候,数次采访黄老师,黄老师却不欲张扬,因为黄老师的理由很简单,邓渭江过世太早,也太突然,所以门人弟子只学了一些皮毛,医学和武术,无人得其精髓。他还只是邓渭江隔代弟子,既不及师父邓国成,更不及师祖邓渭江。实在不敢在邓渭江的故事中提及……

    在我数次要求下,黄老师才将他珍藏的3本书抱出来一看,只见是几本他曾经投稿的医书:

    《中国骨伤》89年12月6期“桡侧伸腕肌腱周围炎治验P28页;

    《四川中医》91年9期“治疗儿童损伤肘关节周围组织粘连症”P37页;

    95年6月出版:中华医道•骨伤专辑头皮损伤P267页:

    首补脾胃治疗胫腓骨中下段骨折迟延愈合P310页;

    药物熏洗治小儿损伤性肘关节周围组织粘连P797页:

    在《中华医道•骨务专辑》里有一张“中国科学院中国医学非药物疗法委员

    会”发出的邀请函,上面的日期是“93年11月5日”。

    黄老师告诉我,那次因为种种原因未能成行,至今成为一柱憾事,否则……在那本书里另有一张明信片,是《中华医道•骨伤专辑》的主编,“北京针炙骨伤学院”的教授胡月樵写给他的,字体非常清秀:

    久未问好!甚感报歉,承蒙你的支持,深表感谢!

    祝您全家节日快乐,万事为意,您我更密切合作,加强联系。互通有无。

    北京针灸骨伤学院

    胡月樵

    明信片上的邮政日期是1992年12月27日。黄老师苦笑着告诉我:邀请函我未赴约,明信片到后,我却是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真让我有太多的委屈,太多的故事……

    只是希望胡月樵教授能够明白他那时的处境,能够原谅他的失约,失礼之处……

    一见到黄老师精心保护的几件物品,我便明白了黄老师的一番苦心,黄老师的武功,自是不敢和两位前辈相比,医学也难望邓渭江项背,但黄老师将骨伤的医术传承下来后,又经过数十年的摸索总结,虽不敢比邓渭江的医术但也算另辟蹊径,自成一代宗师。

    只是黄老师太谦虚,也因为黄老师有太多的遗憾……

    我读幼儿园的时候,曾不小心伤其臂,父亲背着我同我妈妈一起到大旗山下白庙求一白胡子大爷为我续的断骨。

    我还记得那位白胡子大爷很慈祥,将一枚石头章拿出来让我拿起来。前几次我的手放在那枚章上,连指头也无法动一下。直到最后一次我拿起了那枚章,那位白胡子大爷才笑着告诉我父母:这次上完药后,不用再来了,过几天自己将绷带拆了,清洗干净就好了。

    我还记得那枚章是长方形,有半包香烟大小……

    那位大爷行医早,医术高,找上门去求医问药的人着实不少。但他却在山上搭了一间简易的住房,从不轻易地离开那个地方。

    人们传说他心地善良,怕离开那个地方,让上门求医的人耽误了伤势,增加了痛苦……

    也有人说他生意太好,赚的钱着实不少。当年割资本主义尾巴,他可不敢把钱存到银行去。他屋里有几个大衣柜,据传说有两个衣柜里面装满了钱,那个时候最大面额的钞票是10元。

    10元面额的钞票装满了2个大衣柜。哇噻!各位朋友你们说他有多少钱?那位大爷医术高明,面容慈祥,行事和谒,收费也不高。所以尽管方圆数百公里都知道他是一位大财主,不但政府没有割过他的尾巴,连小偷也不曾偷过他没上锁的钱柜,我想不用我再告诉你们原因了吧?

    那位大爷早已去逝,但他的医术和医德却得到了传承:他没有儿子,所以在他外孙徐良才小学毕业后,便让他休学在家,专心继承他的衣钵……

    徐良才今年54岁,看上去却像40出头,不但谈吐清雅,更有一代宗师的王者之气……

    据他介绍:他外祖父胡海洲,师承童麻子,童麻子的师傅是马占彪……他们这一脉传承下来的都是医术,没有武功,所以无门无派。两位都很满足;黄炳科的满足是将自己的医术作了总结,并且医学权威的书籍也刊登了自己的大作。不但让自己一吐为快,也为我国的中医正骨作了一点贡献……

    徐良才的满足是将外祖父的医术发扬光大,当年半山坡的简易小屋也换成了山脚下一个医疗诊所,那个诊所尽管地僻、屋远、路窄,但住院部都常常住满了病人,那样小的一个村卫生室还有一台像县医院一样大的透视设备,那个医院,不但院子宽大,楼房也修得很漂亮,在那个地方如鹤立鸡群,风落梧桐……

    徐老师所在的白庙村卫生室在木城往大旗山方向,过石面堰在木城二小的后面,左手的一条小路要近一些。那条小路只能行小车,如果你车技不好的话,请多带一点钱!

    那不是徐老师的收费高,而是我担心你的汽车栽进了冬水田,没钱打捞你的汽车……

    尽管木城的人很大方,很乐意帮忙,但打捞你的汽车不但要出很大的力气,同时也要打脏大家的衣服,就算大家不问你要工钱,你好意识不为此买单?

    “红旗娃”原名郑伦,弟妹3人,由于当时割资本主义尾巴,他的家既不能经商,也不能行医,所以很小就开始打零工。他祖传的武术和医术只从他爷爷手中学了一点皮毛,至今在他心中成了一生的最疼。

    宋引高中毕业后常到我们家玩。有一年我受我父亲和大伯娘的委托,到界牌909的贸易公司请在那里工作的五爸宋学元春节到夹江来玩,当时五爸非常高兴地接受了两家的邀请,到时却没有来。

    在我的记忆中五爸以前常来我们家,我记得我很小的时候,五爸到木城来看我们,恰好父亲出差,我妈妈便买了些好菜回来招待五爸。

    那时粮食、白酒、肉还有布都是按计划供应,只有我们家才能随便购买,当时五爸掌勺,我妈妈打下手帮忙。等菜炒好端上桌才发现:佐料还放在菜板上。我到现在还记得两位回过神来的尴尬模样。

    五爸以前曾经当过兵,至今恐怕快20年没来我们家了。

    直到我父亲去逝前的那次住院,我才从大哥的口中得知:我父亲正委托大哥请五爸原谅他,希望他能尽快地见到五爸一面,他有好多心里话藏在心里好多年了……

    大哥告诉我:那一年宋引毕业常来我们家,我父亲担心我刚参加工作,怕宋引把我的耍心逗大了,影响我的工作。所以对宋引下了逐客令,才让五爸那年失约至今……

    我听了后才恍然大悟:难怪那些年我到五爸家,请他们一家来玩的时候,五爸不但不开心,我的一点小疏忽便招来他的大声训斥……

    我听到大哥告诉我的理由,不禁暗暗好笑:我父亲为了面子,还在撒谎。我和告诉大哥:那年宋引常在我们家住,我因为工作不能陪宋引,我在夹江还没多少朋友,宋引就更不认识了,所以就常在我们家看电视。

    我父亲有次很生气,当宋引正看得很高兴的时候,他老人家一伸手就将电视关了。我还记得宋引当时就愣住了,我当时也很吃惊。当我还没想到该怎样安慰宋引的时候,宋引已经冲出了那间屋……

    以后宋引很少来我们家,五爸却是再也没来过。

    在我的记忆中,88年我母亲去逝后,五爸一家人才来过,是过年的时候,我和父亲在我奶奶的墓前才见过他们一家人。以后在夹江也只是过年的时候,我和父亲在我奶奶的墓前才见过他们一家人。

    从我懂事到现在我只见过我父亲承认过3次错误:一次是因为毛代农,一次因为五爸,一次是在最后一次住院的时候,亲自向我承认错误。郑伦因为种种原因有十多年没有回木城,也因为种种原因不想要木城那套大房子的继承权……

    而他的那位兄弟,也不想见郑伦,一听人提到郑伦,便情绪激动地告诉对方:这十多年都没有他的消息了,不知道他是生是死!我只想告诉郑伦的那位兄弟还有其它朋友:郑伦很早就去打工,就是为了那个家庭,为了他的弟妹们。有了今日的兄弟情缘,却是出乎他的意外,也有他的很多无奈……

    我只想告诉郑伦和他的兄弟:在夹江的传说中,夫妻只有今生缘,而兄弟却还有来世情啊!

    不管人生有没有来世,请你们珍惜今生的缘份吧!好吗?

    我的两位朋友!我的两位兄弟!

    现在人们在私营企业能够自由发展,用己之长……

    政府也逐渐地透明、公开化,每届选举不再是人们陌生的名字……

    我相信以后将不再有狂龙了!

    董书信学历比我高,资历比我厚,阅历比我深……

    我想请我的网友们转告董书信,我有韩愈的《送董邵南序》送给他:吾因之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其于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民国时期,县内公、私立医疗机构,远不能满足民众就医需要。至民国38年(1949年),全县仅县卫生院1个,私人中、西医诊所和药店(铺)69个,中、西医药人员174人。

    建国后,全县各级各类医药卫生机构先后建立,到1985年,已有医疗机构54个,职工1307人、病床588张。县卫生行政部门所辖的34个,职工871人、病床406张,其他部门所辖的20个、职工436人、病床182张。

    县人民医院,民国29年6月,乐山第六烟民调验所撤销。该所人员和器械,于同年7月移交夹江,成立县卫生院。卫生院先借民房作临时院址。29年10月迁入城关青果街天主堂。37年又迁城关南门关帝庙。

    卫生院建院时属丙等卫生院,编制12人。其中:院长1人、医师1人、防疫员1人、宣传员1人、药剂员1人、助理员5人、事务员2人。但实际未配足此数。33年1月,县卫生院下设甘江、木城两所分院,编制各6人,县卫生院升为乙等编制。38年10月,甘江。木城分院被裁减,人员遣回原籍。

    1950年6月,县人民政府接管卫生院。院址设在城关衙后街。i2月,迁至东大街。1952年12月,迁至城关南街,有平房400平方米职工11人。1956年4月25日,改为夹江县人民医院。1968年l0月,与县级医疗预防保健单位共同组成县人民医院革命委员会。

    1970年l0月,县级预防保健机构从该院划出。1977年,恢复县人民医院的名称。1978年县城南门外新建的住院部和门诊部竣工,各科室迁入新址,旧院址改作职工宿舍。

    1985年,该院有房屋l.29万平方米,病床170张,职工214人,其中,中医主治医师1人、西医主治医师6人、主管药师l八、医护技师30人、医护技士92人。26个医技科室,为科室较为齐全、初具规模的县级医疗、教学、科研中心。

    民国29年7月,县卫生院设防疫员1人。30年改设公共卫生护士。

    1950年,县卫生院设卫生稽查1人,负责卫生防疫工作。1952年成立卫生防疫股,配备公共卫生护士和卫生员各1人。1956年8月,建立县卫生防疫组,有职工4人。办公地点设城关南街。1958年与县人委卫生科合署办公。1962年分出,迁至察院街。1968年10月。并入县医院,防疫机构被“变相”撤销,1970年10月,从县人民医院分出,成立县卫生防疫站,站址设人民市场。1979年,站址迁城关北街。

    1985年,站内设有防疫科、慢病科、卫生科、食品卫生科、地防科、血防科、检验科、体检室、宣教室等。职工51人,其中,主管医师1人、西医师3人、医技士34人。房屋2538平方米。

    中医院前身为城关镇第一中西医联合诊所。1953年3月,彭杰、陈泽芳等4户私人药铺联合,成立城关镇第一中西医联合诊所,属集体所有制性质医疗机构。所址设城关毛街,有职工7人。1958年8月,扩大吸收部份个体开业医生,改称城关镇医院。1962年7月,又更名城关镇联合诊所。1965年8月,诊所迁入东大街。1968年12月,又更名为城关镇医院。1984年12月,改建为县中医院。属集体所有制性质,隶属县卫生局领导。

    1985年,县中医院设有中医内、外、妇、儿、骨防、按摩科室;西医内、外、妇产、口腔、检验、放射、注射等科室和住院部。有病床30张,]职工67人,其中,西医主治医师1名、中医师6人、西医师6人、麻醉师1人、医护技士22人。房屋1996平方米。

    1953年4月,县妇幼保健站成立,有职工4人。站址设城关南街。属全民所有制。1954年4月,并入县卫生院。1960年恢复县妇幼保健站,配备助产士4人,接生员1人。站址设察院街。1968年10月,并入县医院。1970年lO月,从县人民医院分出,划入卫生防疫站,建妇幼卫生组。1980年1月,恢复为县妇幼保健站。

    1985年,站内设有妇幼保健门诊室、儿童保健门诊室、手术室、检验室、住院部等。有职工16人,其中医师4人、医士3人、护士4人。房屋1507平方米。

    1956年,县卫生科抽调医药院校毕业,有临床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医务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先后在甘江、木城、华头创办半农半医训练班。1975年至1977年,又先后举办6期赤脚医生培训班。1981年12月,县怀生进修学校正式成立,属全民所有制机构。校址设云吟公社卫生院内。1985年,县性生进修学校有职工19人(包括卫生局部分事业编制职工)。

    民国38年(1949),县卫生院有20至30张病床,开放不到lO张,基本上未收治住院病人。建国后,各医疗单位的病床逐年增加,到1985年全县已有病床588张(含驻县厂矿医院),收治住院病人11447人次。

    县内已能较好地治疗一些危难病症和开展一些难度较大的外科手术。

    建国后,全县中医工作者参加联合诊所,走上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1958年至1960年,县内开展“献计献策,献方献宝”运动。全县献出中医秘方1742个、验方9731个、单方1936个。1984年,县成立振兴中医工作领导小组,12月成立县中医院。

    民国期间,有开铺行医、赶集行医、半农半医等形式。其中,开铺行医,全县有60户。如家传6代,历时百年的复义堂,以“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为经营宗旨,其祖传的“白鲫鱼膏药”等制品,颇受欢迎。

    1953年~1958年,开铺行医和其他行医方式中确有一技之长者,先后加入联合诊所,有的成为医疗机构中的骨干。1978年以后,实行多层次,多渠道办医。到1985年,县内,有7名个体中医开业行医,全县已有全民、集体和个体三种办医形式。

    1949年,全县有中医药人员140人,甘江、木城和城关镇有90人,其他乡镇有50人。

    1953至1958年,乡级联合诊所相继建立,吸收大批个体开业中医到所内工作。

    1978年后,各级重视中医事型的发展,中等中医药学校毕业生充实基层,全县24个乡生院都有中医人员,设有中医科和中药房。县、区、乡三级医疗机构中中医人员的分布已渐趋合理。1985年全县有中医药人员153人,其中县级医疗单位44人,区级医院21人。乡级卫生院81人,个体行医7人。

    民国时期,县内防病治病主要靠中医。医生:诊病靠“望、闻、问、切”,医疗技术水平发展缓慢。建国后,高等和中等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分配来县,中医人员参加培训,医疗设备更新,全县中医的医技水平有了提高。

    技术力量1953年,初步审查合格的中医师仅3人,领到临时中医师证书的有22人。1957年到1960年,县内先后吸收具有高小以上文化程度的男女青年45名,跟师学习,中医中药。1960年,全县中医药人员发展到219人。1963年,县内始有中医学院毕业的大专生。其后,中医药院校毕业生陆续分配来县,改变了历来中医人才靠家传、自学的途,径。“文化大革命”期间,老中医受到冲击,许多珍贵的医学书籍、手稿、医案被焚毁,部份中医被迫改行。大量非卫型技术人员拥进卫生队伍,中医队伍的人员增加,技术素质却严重下降。1978年,实行多层次、多途径培养中医人才;选送各类中医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举办中医提高班、培训班,成立中医函授站,开展中医高等函授教育;支持中医人员参加中医自学考试等。1979年至1982年,经技术考核,全县有44名中医药人员晋升为中医药士,14名晋升或评定为中医师,1名晋升为中医主治医师。到1985年,全县有中医药人员153人,其中正规中医药院校毕业.生39人,中医师(包括主治医师)22人,中医药士69人。

    中医内科民国时期,中医在诊治常见多发内科疾患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有的擅选经方、时方,治疗伤寒、温病;有的喜用以和法”,调治肝胆、脾胃、肠遭不和诸症;还有的善用“下法”,通里攻下,抢救急危重症。建国后,县内中医除能诊治内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以外,还用中医中药治疗血丝虫病、血吸虫病、病毒性肝炎,都取得较好疗效。吴场公社医院中医李俊林,用自制的槟雷榧黄丸治疗晚期血吸虫病,收到疗效,1958年被卫生部评为先进个人,获得革新先进工作者金质奖章及奖状。70年代后。中医在治疗急慢性胆囊炎、急慢性肾炎、急慢性阑尾炎、胆石症、泌尿系结石、神经官能症以及过敏性疾病、药源性疾病、不明原因的发热、病毒性感染等病症方面,均显示出特色。和优势。

    中医妇科民国时期能治疗痛经、闭经、否下。产后发痉,产后发热,阴脱等妇科疾患。崩漏、带下、妊娠呕吐、产后血晕、恶露。1960年,全县妇女闭经病、子宫脱垂病形成发病高峰,运用“参芪四物溺”和“补中益气汤”治疗,收到较好的疗效。运用中医中药治疗盆腔炎等妇科疾病,也取得一定的进展。1974年5月,华头区一,妇女,腹中有块,闭经。西医诊断“肠系膜淋巴结核黟。县人民医院中匮科用张锡纯理串汤治疗一月后,月经来潮;二月后肿块渐消;以后怀孕生予。

    中医儿科民国19年舂,县境内小儿白喉流行。薛鹤溪运用“养阴清肺汤”,加大生地、玄参、麦冬等药剂量,嘱患儿频服,获得显著疗效。著有《白喉救误》一篇。50年代县内中医在治疗小儿外感、疳症、惊风、麻疹、积滞、厌食等病症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其中,席成孚擅治小儿胃肠道疾患,被群众誉为“席儿科”。薛景勋善治小儿百口咳,曾用“桑杏汤"治疗72例,均收到较好的疗效。

    中医外科主要诊治疔疮、流注、无名肿毒、皮肤搔痒、牛皮癣等。其中,黄绍芝治疗疔疮较为宥名。

    中医骨伤科民国时期县内民间著名的骨伤科医生有倪国清,善用“推、拿、抖、摸、摇、吐、松、捏力八法及“洗手丹”秘方,治疗跌打损伤和骨折。

    此外,县内中医药人员还结合医疗实践,总结临床经验,撰写出60篇学术文章,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部分发表文章统计见本编附表二)

    民国20年前,县内无西医药人员。民国21年,国民党21军看护张定侯,脱离部队,在县城金祥街赁铺3问,开设“仁慈"诊所,行西医。民国29年县卫生院建立。民国31年。张济川在县城东街设济川医社。民国37年戴福华在县城北街开设福华大药房,西医药业逐渐增多。到民国38年,县内有公立西医机构1个,私营诊所和药房l0户。

    技术力量1950年6月,县人民政府接管县卫生院时,留用1人。年底,该院有职工10人,其中,医师和医士各1人。1954年有学校毕业的中专生来县工作。1959年有高等医药院校的毕业生来县工作。卫生队伍的技术力量不断得到补充和加强。1979年7月,有5名医师晋升为主治医师。1985年,全县(含驻县厂矿医疗单位)有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主管)医药师54名、医药师167.名、护师28名。

    技术培训民国时期,县内卫生技术人才主要靠师授、家传和自学等形式。建国聒,对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采取了举办各种培训班或学术讲座,选送有一定实践经验第二十四编。医药卫生的人员到上级医疗单位进修或到医学院学习,以提高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至1985年。全县先后邀请14名副教(副主任医师)级以上的高级医务人员来县举办学术讲座,参加听讲有1570人次;举办了半年以上学制的各类培训班32期,培训学员1048人次;并派出479人次到上级医疗、教学单位进修。

    医疗设备1950年,县卫生院主要设备仅有手术衣4件,接生箱1个、木制手术床l台、锡制蒸馏器l台、煮沸消毒器1个、手术剪2把、血压计l具、出诊箱1个。1953年装备检验科三大常规检验器材。1961年装备万能手术床。1962年装备放射科器材。各区医院和部分乡卫生院也先后装备了检验、放射和消毒、手术设备,全县医疗设备得到不断充实。1985年,仅县人民医院就拥有万元以上的大型医疗设备8种,千元以上的中型设备19种,价值17.35万元。(县人民医院大、中型医疗设备统计见本编附表三)

    科室设置1950年,县卫生院仅有内科、外科、妇婴室、西药房。同年,该院设妇产砘1951年设住院部,1952年设卫生防疫股,1953年设检验科。此后,随着医疗业务项目的扩大,1985年县人民医院设有内科、儿科、传染科、外科、妇产科、检验科、放射科等20多个科室。有170张病床:各区医院和乡卫生院也普遍设有内、外、妇产科。区医院还设有检验室、放射室和住院部。部分乡卫生院也设有检验、放射、口腔、骨伤等科室和住院部。

    医技水平民国时期,县内西医只能诊治小伤小病。50年代能诊治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60年代,技术力量逐渐加强,全县的医疗工作进入发展时期。1966年后,有技术的医生被指斥为“反动技术权威”,合理的规章制度被“医护一条龙”(取消医生与护士的差别,医生当护士,护士当医生)所替代,全县卫生事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医技水平和医疗质量一度下降。1978年后,全县各级医疗单位经过全面拨乱反正,医疗技术水平得到恢复发展。

    内科县卫生院建立时,只能诊治感冒和一般性疾病。50年代末,能开展骨髓输液治疗脱水病人。1961年开展静脉切开输液。1963年进行尸检。1973年开展中心静脉压测定,并为一心包积液患者成功地进行心包穿刺,置管引流。1978年9月,开展第一例肝脏穿刺。同年,对尿毒症患者能进行腹膜透析治疗。华头区医院对脑疝、中毒性休克等病人,能就地抢救治疗。80年代能对各种内科疾病引起的休克、心力衰竭、肝昏迷、尿毒症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中毒病人,作出诊断和处理,抢救成功一批内科危重病人。同时能开展病房心电监护、提高心血管病和危重病人治愈好转率,采用自行设计的“胃舒平吞线法”,诊断上消化道出血,确定出血部位,提高疗效。1985年能开展胸骨柄穿刺,用心导管从重要静脉插入左心室测定中心静脉压;对肺原性心脏病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气管切开,增加通气量,降低死亡率。

    外科民国时期,县内西医外科能开展脓肿切开和一般外伤的清创缝合。建国后,1956年能进行单纯性骨折、脱臼复位和腋臭切除术。1957年,开展阑尾切除术和疝气修补术、男性输精管结扎术。1961年以后,能进行下腹部探查术、肠坏死切除吻合术气管切开术、膀胱取石术、巢卵囊肿摘除术,大面积创伤、烧伤植皮术、胆囊造瘘术。结肠吻合术。i966年巨i970年,开展胃修补术、脾切除术、乳腺癌切除术。1971年在上级医院指导下,县人民医院开展颅脑探查术。1975年开展胃大部分切除,胆道探查T型管引流术、胆囊摘除术。1979年,在四川医学院指导下,县人民医院开展肾囊肿摘除术,硬膜下血肿清除术、胃底周围血管离断术和乳腺癌根治术。1980年,开展胆肠吻台术和尿瘘盆底修补术。1982年开展门奇静脉断流术、肾切除术、肾盂输尿管切开取石术。

    1983年开展硬膜内血肿清除术。1985年开展肺叶修补术、脊柱植骨融合术、胸椎结核病灶清除术、人工股骨植换术。

    儿科50年代县内西医儿科只能诊治小儿的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截止1985年,已能治疗新生儿硬肿症、新隹:儿肺炎、流行性脑膜炎、出血性小肠炎,还能抢救各种原因引起的小儿心力衰竭、中毒和昏迷等病症。

    传染科1977年11月,县人民医院设置传染科,配备病床24张。此后,传染病患者得到较合理的隔离和治疗。1985年能对白喉、流行性脑膜炎、百日咳、猩红热、麻疹、流行性感冒、痢疾、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流行性乙型脑膜炎、疟疾、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狂犬病、肺结核、血吸虫病等传染病作出诊断和治疗。

    检验科1953年1月,县卫生院开展血、尿、大便三大常规检验。1985年,县内已有15个医疗卫生单位,视设备与技术的不同,能开展常规、生化、血液细胞、细菌血清和血库5个方面115个项目的检验工作。

    放射科1962年县人民医院设放射科。此后,县内有17个医疗卫生单位也先后设置放射科。1985~]1能开展透视、摄片、钡餐造影、胆道造影、输卵管造影、支气管造影、静脉肾盂造影等放射业务。

    护理1985年,全县已有护师28名、护士158名、护理员29名,能开展各科基础护理和分级护理,并能对危重病人实行特别护理。县西医药人员还在有关干蝇翦发表学术文章。(部分发表文章统计见本编附表四)

    在医疗实践活动中,曾先后发生过未作青霉素、链霉素皮试导致患者过敏死亡,以及发错药物,酿成严重的医疗事故的教训。其中最大的是:1961年11月,云吟公社在古大队水肿病临时防治院一医务人员,误将洋地黄制剂当作甘草合剂发给病人服用,造成40余人中毒,2人猝死。对于发生的各类医疗事故,县卫生行政部门及时会同有关部门,进行了鉴定和处理。同时,各医疗单位还先后建立健全了过敏药物的皮试制度、抗过敏抢救制度,差错事故登记制度等。1978年以来,各医疗卫生单位又在医务人员中广泛开展了“医德医风”教育,提倡对病人认真负责,基本上杜绝了严重的医疗责任事故。

    1959年,县各医疗单位采用举办各种类型的“西医学习中医”培训班、一个中医带一个西医、选派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并有临床经验的西医到上级医疗、教学单位学习中医等形式,开展西医学习中医的活动,取得一定成效。到1960年,全县有47%的西医人晁能开简单的中药方剂,有22名西医能用针灸治疗疾病。

    1960年,县人民医院中医科与传染科结合,运用茵陈蒿汤加味治疗一例肝昏迷病人,服药三剂后病人神志清楚,转危为安。9月,该院住院部又用中医科自拟的“蛔厥汤”,收治胆道蛔虫症29例,缓解疼痛效果良好。

    1976年至1978年,县卫生防疫站运用青蒿素治疗间日疟164例。疟疾病人退热时间:和疟原虫阴转时间,均在服药后30小时以内,取得满意的抗疟效果。

    县内部分医院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水肿病、子宫脱难、流行性乙型脑膜炎、流行性出m热、出血性小肠炎、闹尾炎、胆囊炎、胆石症、泌尿系结石等疾病,也收到了一定的疗效。在西医学习中医的同时,县内中医药人员还开展了巾医学习西医的活动。通过学习,一部分中医药人员能看懂化验单、透视单,用中西医诊疗技术治疗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

    四十二医院和县医院都是公费报销指定医院,我母亲生病时常住这两个医院,这两个医院医术好,但相对来说收费较高,所以人们一般不会到这两个医院看病。中医院座落在东大街,十多年前国营照像馆就在隔壁,那时办证、照结婚像等无一不是在那个照像馆拍照,所以当时人们可以说不知道夹江有几个医院,夹江县公安局在什么地方,但都知道夹江县国营照像馆在东大街什么地方。很多年前照像馆斜对面有一条小巷弯弯曲曲地通向交易市场,那里过去曾是有钱人居住的地方,小巷两边都是青砖碧瓦很高的墙,由于墙很高,小巷双很弯曲,所以那条小巷就显得更窄小、幽暗、神秘了,由于夹江是个县城每天都赶场,所以那条小路白天显得很拥挤,在那里背个背篼想转身都不容易,但却是夹江卖铁器补锅、补碗的地方,在夹江卖铁器的地方只有那条小巷才最多、最便宜,补锅、补碗就只有那条街才有,尽管拥挤,却是你补锅、补碗必到的地方,所以那条小巷尽管窄小,却是生意最红火,最热闹的地方。我只记得我曾随大人和韩梅到过那条街,每次都感觉人都快被挤扁了,气都喘不过来,但一到晚上那里却是夹江最清静的地方,传说那里晚上常常闹鬼,所以连小偷到交易市场偷东西也要绕着走,现在那里修了一条很宽的街道进交易市场,每天到交易市场从那条街经过的人就更多了……

    中医院就座落在照相馆的隔壁,那条小巷的斜对面,所以中医院不但出名,而且到中医院还特别方便,自从改革开放后夹江街上的照像馆如雨后春笋般的长出了很多,那些照像馆不但价格便宜,而且态度还特别好,在国营照像馆的工作人员还没学会微笑以前国营照像馆便垮了,连门面和院子一齐卖给了中医院,夹江很多人信中医都说西医治得快,但除病根还得靠我们的中医,再加上公费医疗的病人不会选择到中医院,所以中医院的医生不但医术高明,而且还学会了微笑,这些都是那些医生护士们天长日久练出来的本领,个中原因可能连那些医生护士们也说不清楚……

    我发疾病半夜上医院的事情还从来没有过,所以94年燕洁半岁时晚上发高烧,还把我吓得不知所措,亚虹从来没什么主见,所以燕生病、发高烧她也照睡不误,我见燕洁被烧得满脸通红,鼻翼不停地抽动,一边心痛得直掉眼泪,一边担心她烧到天亮被烧傻了,所以见燕洁最难受的时候把老婆摇醒抱着燕洁拖着迷迷糊糊的老婆到东大街找我的泰山岳母拿主意,我的泰山岳母一见情况紧急,一边怪我不早拿主意,一边陪我们将燕洁送到中医院。

    当天晚上在中医院值班的医生是刚从医学院毕业的杜放医生,那位医生个子和我一般,面容很清秀,一见我着急的模样连忙为燕洁诊治,杜医生一边开药,一边安慰我,还对我介绍:我还给你开了一小瓶酒精和一袋棉签,你回家之后可不定期地为燕洁在掌心、太阳穴、脚底用棉签沾酒精擦试,你女儿的病被你们耽误几个小时了,除了打针,吃药,还必须用物理降温的方式,否则温度长时间降不下来只怕会烧成白痴。

    那次我只找了杜医生两次,拿了两个疗程的药,燕洁竟然奇迹般的好了,还让我在心里一阵阵地后怕,一阵阵地感激,幸亏那次我因为心痛燕洁将她提前送到医院,要靠我老婆拿主意,还不将燕洁烧成了白痴?也幸亏遇见了杜医生只两次拿药就治好了燕洁,让她少受了好多天的罪。

    谢谢你杜放医生,让我在十多年后再一次对你说声谢谢你!

    97年我在乌鲁木齐患牙痛,因为同行的销售员费用超标,每天都要抽数十至一百元去消费,那里的仓库又是露天堆放所以我无法严格地控制钞票,每次跟陈杰联系希望要么调我走,要么调他走开,陈杰总是一拖再拖地安慰我,气得我鬼冒火却也无计可施,又不懂牙医的行情,听朋友们说在乌鲁木齐看牙医很贵,一点小毛病就它说得很严重,一颗牙齿花了上千元还得按他的方法接着医。

    因为不懂行情,因为心痛费用,因为心情很糟糕,因为返家的日期也快临近了,所以我就打太给说慢话,一到痛得忍不住的时候就用朋友们告诉我的方法,咬几颗花椒止痛。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