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端淑(16991779)丹棱县人。清代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并称“蜀中三才子”。雍正十一年(1745年)任吏部员外郎,后迁文选司郎中。赴任时其积案达3000余件,会州、县幕僚共理,不期1月清洁全案,人皆服其明决。在广东为官六七年,所到之处,禁绝迎接款待;考核下级官吏极为严格,政声蜚然。他目睹时弊,接近下层,心与民通,逐渐产生消极避世的隐逸思想,有“忧旱几经旬,农夫心独苦”、“粟米贵如珠,顿年遭水浸,男妇金鸠形,鱼虾实为命”等诗句。对农民的苦难,忧心忡忡,爱莫能及,因而辞职归里,执教于成都锦江书院(今石室中学前身),任主讲20年之久。
彭端淑之诗文,“诗学汉魏,文学左史,皆极精微”。但早年受八股文影响较深,近50岁时,其作品才表现出激越奋进、深沉稳健倾向,给人以鼓舞和教益。他的《白鹤堂诗文集》中的《为学一首示子侄》极具典型,在解放前后都被选作中学生课文。这篇散文用四川两个和尚去南海朝圣的故事,生动形象地说明难与易、聪明与昏庸都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转化的条件就是人们的主观努力、顽强刻苦的奋斗精神,隐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彭与其弟彭肇洙、彭遵泗都很知名,一时有“三彭”之称。但以彭端淑最为著名,著述甚多,影响最大。终年81年。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吾?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也传之。然?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其一富。?者?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饮茶可以消乏提神,清心明目。峨眉山僧人历来有种茶制茶的传统,以茶水为主要饮料。传说明代万历皇帝,因峨眉山僧传教有功,便将白水寺(今万年寺)外的一大片茶园赏赐给僧人,叫他们自种自制自用。因此,这白水寺的僧人,经过长期实践,探索了一套种茶制茶的办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用山泉泡出来的茶水,分外清香可口,游人来到白水寺,都要喝一杯清茶,才满意而去。
1964年,正是峨眉山万木争荣,百花竞放的季节。山色清幽,风光明媚。一天上午,陈毅元帅兴致勃勃地来峨眉。当他到达净水地界时,只见群山拥翠,飞瀑如练,林岚飘忽,不禁脱口赞道:“真是仙山佛地!”
日正方中,陈毅步入万年寺休息。寺里老和尚见贵客临门,便捧出自制的素茶,招待这位威名远扬的元帅。
陈老总双手接过老僧的茶杯,顿时一股清香随着一缕淡淡雾气扑鼻而来,沁人肺腑,使人心舒神爽。他将茶放近鼻子一闻,只觉得清香宜人。再看茶水,淡淡的绿色,好似玉液琼浆。又细看茶叶,像片片竹叶,在轻风中摇曳,趣味无穷。他轻轻呷了一口,静心品尝,香润可口,不觉高兴地对老僧说:“这茶,色、香、味都居上乘。好茶、好茶!”
老僧高兴地回答说:“承蒙元帅夸奖。”
陈老总接连喝了两口,又问老僧:“请问大师,这茶是你们所制?”.
“是,是。”
“叫什么名字?”
老僧回答不出了,说:“这是本寺自制的茶叶,统称素茶,还没有取过具体的名字。”
陈毅豪爽地一笑,说:“以形命名,就叫它‘竹叶青’好不好?”
“这个名字取得太妙了,就叫它‘竹叫青’吧!”老僧高兴地点点头赞同,心里十分感激陈毅元帅为这峨眉素茶取了这样一个高雅的名称。
过了一会儿,陈老总又对老僧说:“这种茶非常好。你们能不能多生产一些,让更多的人都能喝到它?”
“元帅说的对,今后我们一定尽力多生产一些。”
从此,万年寺僧人就把制作“竹叶青”的技术,向附近农民传授,向县里制茶工人传授,于是成批的“竹叶青”上市了,很快成为峨眉名茶。后来,竹叶青不仅飘香全国,还远销海外,并荣获国际金质奖章,成为中外茶客喜爱的名茶。
竹叶青茶盛产于800米以上的云雾缭绕的山区,且散居于青峰翠岭间。不象江南一带的茶树一行行一环环如绿带缠绕于丘岭山包,也看不见如鲜花绽放于绿韵间的采茶姑娘的倩姿。
峨眉山市竹叶青茶厂生产的名茶竹叶青以其形似竹叶、扁平秀丽、细嫩显毫、清香馥郁、滋味醇爽、汤色明绿等特点,蜚声海内外。1985年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召开的国际食品博览会上一举荣获金奖;1989年,登上国家茶叶评审金奖宝座;1992年,摘取了首届巴蜀食品节桂冠。
峨眉竹叶青茶厂在安徽农学院教授世界茶叶四大名人之一的陈椽专家和其他茶叶专家的支持与指导下,不断创新工艺,到八十年代始成定形。目前,该厂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年产茶叶600吨。除生产已打入国际市场的竹叶青外,该厂生产的名茶还有:峨蕊、峨秀香、绿茶、花茶等。
清光绪十三年(1887);夏,“朝命特颁祀典”。正在嘉州公干的官员谭钟岳,奉四川总督丁宝桢转示圣旨,同黄君授来到峨眉山,绘制《峨眉山图》。他们“栉风沐雨,缒险涉幽”,历时半载,踏遍全山,精心揣模,绘图六十四幅,“又撮其景之最胜者胪为十幅”,题诗十首,取名《峨眉十景》。
曾经在光绪年间中进士的谭钟岳,字晴峰,•湖南衡阳人,既是诗人,又是丹青妙手。他在山中调查,对比、选择,经过反复思考、体验,•在众多的景点中,择出最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景点十处:圣积晚钟,萝峰晴云、双桥清音,大坪霁雪,洪椿晓雨,九老仙府,•象池夜月,金顶祥光,白水秋风,灵岩叠翠。经一百多年实践证明,谭钟岳的选择是正确的,群众公认。可以说,峨眉十景是峨眉山胜景中的精华。没有这十景,峨眉山就会平淡无奇。
风景名胜,必然引发出优秀的文化,如诗文,绘画,雕刻、碑铭等。因而风景名胜往往是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既体现出创制者的智慧和勇气,又能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和生活的启迪,人们称之为旅游文化。
一处风景名胜的形成,决非一朝一夕之事。它要经受时代的考验,人们可以从那里听到历史的回音。故多数名胜景点,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如纪念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峨眉十景既有自然景观,也有人文景观。其人文景观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不必说,就是其自然景观,也是和一定的文化内涵融和在一起的,待我在以后的章节中一一道来。
传说鲁班仙师派他的徒弟团生来到平羌峡,在这里攀岩凿石,修造佛像。一天晌午,团生干完活回到茅屋,准备揭锅做饭。忽然发现一大碗稀饭和几个热气腾腾的馍馍蒸在锅里。他十分惊奇,端出来一边吃一边想,我是一个外乡客,人地生疏,有谁会给我做饭呢?饭吃完了,也没想出个究竟来。一连几天都是这样,团生想弄个明白,便躲藏起来观察动静。可是,等着等着竟然不知不觉地睡着了。迷糊中,他觉得鼻子痒酥酥的,伸手一揉,却被一阵嘻笑声惊醒。睁开眼来,只见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站在面前。团生有些生气地说:“哪来的女子,无故跑来戏弄我干什么?”女子马上收敛了笑容,说:“我好心没得好报,算啦!”说完委屈地转身便走。团生一听话里有音,便拦住她问道:“你究竟有什么好心?请讲!”女子说“难道你的晌午饭是神仙送来的么?‘”团生这才恍然大悟,十分愧疚地说道:“啊,原来是姑娘接济了我,刚才失言,很对不起。”姑娘笑了笑说:“我叫江莲,家住半山中。几天前,我上山打柴,听见叮叮铛铛的打石声,一看,是大哥在修造佛像。见你无亲无戚,就每天帮你送饭。你快趁热吃吧!”说着,又从篮子里端出稀饭和馍馍,递到团生手里,团生激动得不知说什么的好。
从此以后,两人你来我往,相互照应,情感日深,成了恩爱夫妻。
有一天,夫妻俩打早上山造佛,在他们修的观音像前,双双跪拜。猛听一声呐喊:“团生!”回头一看,见是师傅鲁班。正要施礼,又听见师傅怒斥道“你这不争气的东西,竟敢跪到这儿与民间女子调情,败我门风。从今天起,你不准再修佛了。”说完,捡起团生的墨尺就往江中丢去。江莲一见,飞身去接,不料墨尺来势猛,把江莲撂到了江里。团生一见,大声叫着:“江――莲!”跟着跳进了江中,夫妻俩很快被岷江滚滚的波涛卷走。
鲁班扔的那只墨盒去势很急,入水之后便打到了一条青鱼之上,那条青鱼从腮后至尾巴被墨线弹了个正中,那种青鱼原来能长到两尺多长,自从被鲁班弹中后那条青鱼就只能长到一只墨盒那样长了,那种鱼被称为墨线子。
墨盒在青鱼背上弹了一条线后,墨斗翻过来砸中了另一条鱼的尾巴,那条鱼高板高跳(乱崩乱跳)地挣了半天才挣脱出来,不但尾巴被砸得乌青肿涨,连眼睛也因疼痛而哭红了。
那条鱼后来被人称为红眼棒、又叫墨尾鱼,人们有的说那条鱼的尾巴是被鲁班砸青的,也有人说那条鱼的尾巴是砸伤后被墨斗的墨汁染黑的。
那条鱼的眼睛一直都是红的,这次大家的说法都一致,都说那条鱼的眼睛先是哭红的,后来是想找鲁班报仇急红的,所以在很多年后那条鱼的眼睛仍然是红的,是因为到现在为止,那条鱼的仇都还没有报!
团生和江莲终于在江底相聚了。他们游呀游呀,不知过了多久,竟游进了龙宫,见到了龙王。龙王同情他们的遭遇,让他们在官里修炼。多少年过去了,终于变成了一对水族龙鱼,游出了龙宫,又回到他们日夜思念的平羌峡里。
一次,鲁班仙师泛舟平羌峡,来到千佛岩下,他想起了徒弟团生夫妇,不禁伤心落泪。船上渔翁问他何故悲伤?仙师便谈起了这段往事。说话间突然有两条奇怪的鱼跳进了船舱,在仙师面前活蹦乱跳。渔翁惊奇地说道:“真神呀,我在这峡江里摇橹几十年,什么鱼没见过?唯独没见过这种形状的鱼!”鲁班仙师定睛一看,这不正是团生与江莲夫妻变成的鱼吗?惊喜之际,渔翁请鲁班仙师给这叫不出名儿的鱼取个名字。仙师说:“既然这鱼是我徒弟夫妇团生和江莲变的,那就叫‘江团’吧!”说着,他两手抖动着捧起鱼儿放入江中。两条鱼双双游去,还不断回头恋恋不舍地向师傅眺望。
传说苏东坡曾在凌云山上办过一个学堂,苏东坡在凌云山上办学堂的时候,三江边上还没有嘉州城。
苏东坡不但人材长得漂亮,而且文材更是旷古烁今,所以那些喜文好墨之士都将子女送到凌云山上,请东坡先生教之。在苏东坡的学生中有一位姓敖名杉的学生更是与众不同,不但文采远胜同门,武功更异于常人,苏东坡特别喜欢这名学生,那名学生也把苏东坡敬若父母……
一天大家课余之际登高远眺,一见三江交汇之地水深处不象塘,水浅处如沼泽,既不能养鱼,也不能插秧打谷,洪水更是每年都泛滥成灾,只见那里稀泥成片,一点青洲绿意也没有,于是大家便议论开了:那里如是一片绿洲该好?如果是一片绿洲,那里就该叫好洲了!
只听苏东坡哈哈大笑:好洲?这个名字好好奇怪啊!这里如果能建一片绿洲,还不如建一座城市,光有绿洲,每天见牛不见人那里会有诗情画意?如果有人住、有牛牧每天都能见到俊男美女,岂不秀色可餐?一字为好,好好为嘉,你的好洲还不如称为嘉州。
乐山自有苏东坡这一句话后,人们称乐山的时候,也被称为嘉州了。这便是嘉州一词的来历……
那天人们兴致高昂、饮酒赋诗、师生同乐大醉,正在人们得意之际一位学生的一句话把大家气了一突坐,喝到嘴里的美酒如同变成了脏水,那位学生气得大家一突坐的话是:那里地势太低,而且每年洪水泛滥,那里是鱼是都不长的地方,那里会是人间的天堂?
苏东坡气得摔杯子,跌脚头,那些同学们更是恨不得把那位同学拆了重新组装过。吓得那位说霉话的学生低头不吭气,只听敖杉哈哈大笑:先生有好主意!学生当然有好办法!!
苏东坡一听,连忙将敖杉叫过来,想听听他这位与众不同的学生有什么好办法?
敖杉向苏东坡敬礼后正色说道:学生是此地三江汇合处的三江合水府龙王座下三太子,因久慕先生大名于是化身为敖杉前来听课,老师既有为民造福之心,学生岂有不成全老师行善之意?学生立马打道回府,向父王借三箭之地,做成这件无量功德!
大家酒后听得如梦似幻,敖杉见老师不信,一招右手,只见凌云山脚下江面上迅速窜上来一根水柱竟然和他们喝酒、吟诗作时之地一样高,敖杉站到水柱上后向大家一辑便随水柱而下眨眼间便不见了……
敖杉回来之时正是大家目瞪口呆之际,敖杉回到苏东坡的面前向苏东坡一辑后回报:父王让我随先生学习三年,那三箭之地今夜三更便是借与老师之时,三年后五更便还。
苏东坡一听便长叹了一声:唉!才三年的时间?人们修房造屋也要三年,人们刚把房子造好,我便要还地,那岂不是糟蹋人们的钱财?浪费大家的表情?
敖杉哈哈大笑地告诉老师:先生岂不闻孔明借荆州的典故?
苏东坡一听便笑弯了腰:三年?三年之后我不敲五更,岂不就可以长借不还了?
三年的时间很快就到了,到了还地的那一天,龟丞相亲自领兵到了三江交汇处的江面上等着嘉州城打五更便收回那三箭之地。那天很奇怪,四更一直敲到天亮,听得龟丞相直说迷话:今夜的四更怎么这样长?上次龙王爷借地之时忘了告诉我:天亮前收地。偏偏告诉我五更才收地!这嘉州城是三太子借给老师的地,我既不敢去找借债人,更不敢找担保人,干脆不到五更我不收地,对龙王爷,我是按约收租,对龙王三太子和苏老师我可落两头讲人情,哈、哈、哈……
龟丞相想到得意之处便命令到:虾兵蟹将们!缩兵!!
大家都知道龟丞相和困难一样,困难就像弹簧一样。弹簧,遇弱他就强!遇强它只有缩!!
龟丞相一遇到危险就会将四肢和脑袋缩进龟壳里,在平日发号司令的时候龟丞相也喊“收兵”,只是这次特别为难,急出一身大汗之后脑筋一转弯,想到了一个变通之法,心里一高兴,便将“收兵”喊成了:缩兵!
从那一日起,嘉州城再也不打五更了。若干年后有一少壮胆大打更之人不信这个邪,到了五更便敲了四下后又举起梆梆锤要打五更,自苏东坡该还地之日起,嘉州城不但不打五更,更怕打更之人因好奇、因瞌睡等原因误敲五更,所以打更之人是两人一组,为的是相互监督。这位少壮、胆大之人的第五更还没敲响,另一位更夫便用梆梆锤在他的头上连敲了九次,终于把那人阻止住了。
龟丞相一听大喜:东坡先生终于要还地了!于是赶紧作法,只是因为五更未到,才四更九点而已,于是一直作法等到天亮才收功……
那两位更夫一见自己才敲了四更九点,就天旋地转差点沉了下去,于是一个更心诚了,另一个也心服了!大家知道那天的异动原因后于是就有了一句流传至今的经典名句:差一点就……
那时的差一点是指打更的点数,现在的差一点是指的时间,比如我说:这两年的时间,我差一点就被饿死!气死了!!
各位朋友!你们现在该知道这差一点究竟有多大了吗?差一点?差一点乐山城就没有了!!你们说这差一点究竟有多大?
05年底我在乐山长江市场前的一个广场上见到有很多方形灯柱上面有很多没写作者名的半截诗,那次的一个巧话让我的眼泪流了30多公里长……
这次为了写好我的小说我狠心地抽出一笔钱来买了《唐诗宋词鉴赏辞典》和席慕蓉《在黑暗的河流上》等书,这几次到乐山市修史编志办公室索取资料时才发现长江市场前有苏东坡的一尊全身像,那些没有作者名的半截诗都是苏东坡老光生写的诗、词。05年至今都没有人告诉我那些半截诗全是苏东坡写的诗、词,这次我终于明白了那里不应该叫长江市场的广场,因为太拗口了,也因为那里本来就该叫“东坡广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嘉佑二年(1057)进士,哲宋时任翰林学士,官至礼品尚书。因反对丞相王安石变法多次被贬,性格豪放,才思敏捷,是北宋时重要的文学家和书画家。其文汪洋恣肆,其诗清新豪健,其词开豪放一派,其书迹丰腴跌宕。著作有《东坡全集》、《东坡志林》、《东坡词》等凡数百卷。
苏轼在宋神宋熙宁九年(076),时词人因与王安石意见相左,出任密州知州,数年未见其弟苏辙,在其年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历史上历来对此词推崇备至。《苕溪鱼隐丛话》云:“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将这首词推为中秋词中的第一并非溢美。
我将这首词送给江晓意,也送给各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倚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