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流传千载的风味特产


本站公告

    “大唐风味”――

    臊 子 面

    在关中地区,逢年过节或老人过寿,招待亲朋时,人们总要吃一顿“臊子面”。(图1)

    臊子面,就是在煮好的面条上,浇上用肉、蔬菜等制成的“臊子”。这种面过去在关中地区“身价”很高,是一种只有节日或生日时才能吃上的有一定“规格”的风味食品。

    关于臊子面名称的来由,有多种说法。一种是:很多年以前,有一位丧偶的妇女,与年迈的婆婆和年幼的小叔子相依为命,由于家境不富裕,这位妇女只好偶然买点豆腐什么的,切成小丁和其他菜炒在一起,浇在面条上,这位小叔子很喜欢这种面,他长大后经过科考当上了大官,就把这种面的做法四处推广,并定名为“嫂子面”。久而久之,被人们叫成了“臊子面”。

    另一种说法是,关中人把飘浮在面汤中的葱、韭菜等菜肴叫作“稍子菜”,用这种 “稍子菜”浇成的面条,就叫“稍子面”。久之,就成了“臊子面”。

    实际上,臊子就是切细的肉,其中瘦肉居多。《水浒传》第三回中有“再要十斤寸金软骨,也要细细地剁做臊子”。

    臊子面历史悠久,是在唐代“长命面”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宋代朱仲新在《猗觉寮杂记》中写道:“唐人生日多俱汤饼,世所谓‘长命面’者也。”相传,北宋年间,苏东坡任凤翔府节度判官时,特别爱吃这种面条,并且写下了“剩欲去为汤饼客”的诗句。到了北宋末年,城市里的肉铺已经有卖经过加工的臊子肉了。

    制作臊子面,必须掌握好擀面和揽臊子这两道关键工艺。

    关中的臊子面“色泽艳丽,面长汤鲜,柔韧爽口、营养丰富”,具有薄(厚度)、筋(韧性)、光(滑爽)、煎(热火)、稀(汤多)、汪(油大)、酸、辣、香等特点,令人食之可口,回味无穷。

    唐代小吃”――

    蜂蜜凉粽子

    每当夏季来临时,在西安城里就有一种既不包馅,又不夹仁,全部用糯米制成的夏令风味小吃――“蜂蜜凉粽子”上市。(图1)

    别看这蜂蜜凉粽子,只是一味小吃。它的历史却很悠久,早在唐中宗年间(公元705年――709年),它就是当时盛行一时的“烧尾宴”上的一道佳肴。那时候,它叫“赐绯含香粽子”。后来,长安城里也逐渐出现了经营这种粽子的店铺,而且制作粽子的技艺已经相当高超了。

    制作蜂蜜凉粽子,是将糯米洗净泡涨后,装进用粗白布缝制的圆锥型的袋子里,扎住袋口,放进锅里用水煮熟。吃时,退掉布袋,便是一个塔形的大粽子。用丝线把粽子勒成小薄片,放在碟子里,淋上蜂蜜和糖玫瑰或桂花酱即可。

    蜂蜜凉粽子,看上去白莹如玉,吃起来筋软糯甜。炎夏食用,清凉解暑,别有风味。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