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十大怪”都是哪些怪?(2)


本站公告

    六)帕帕头上戴

    陕西的关中盛产棉花,当地农村很早就有用棉花纺纱织布的习惯。当地人爱把这种用棉花纺织而成的土布染成黑色。所以,在关中农村,中老年人的服装大多是黑色的。这大概与秦始皇以水为德,崇尚黑色的遗习有关吧。关中农村的老年妇女,都喜欢在头上戴着一块黑色或白色的帕帕。外地人不理解这是为什么。其实,这种帕帕的实用性很强,可防风、防尘、防雨、防晒,可擦汗、可洁手,还可临时用来包东西。(图 5)

    七)房子半边盖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民居的式样都各不相同。但是像陕西这半边屋的建筑式样,却实属罕见。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自明、清朝以来,人们逐渐废弃了唐、宋时期以低矮的廓院围绕主体建筑的式样,改为由正房、厢房、墙和门等组成的四合院,以利于安全和防寒。为了突出正面的主体建筑,两侧的厢房就半边盖了。(图 6)

    八)姑娘不嫁外

    关中平原土地肥沃,浇灌方便。只要有种子入土,基本上便可不为吃饭而发愁。所以,极少有人为生存而奔波于他乡异地。关中地区很早就有“老不出关(潼关),少不下川(四川)”的谚语。久而久之,不仅男人们不外出远行,就连姑娘们也不远嫁。姑娘们不远嫁,主要原因是为了和娘家人好互相照应,互为亲戚的双方好走动。当然,这一习俗也已成为过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关中姑娘们现在的外嫁,早已打破了乡界、县界、省界、甚至国界。(图 7)

    九)不坐蹲起来

    由于关中的男人们一日三餐都要蹲在一起“开老碗会”,而且一蹲就是一个多小时。加之,人们冬天喜欢蹲在背风向阳的地方“晒暖暖”或者下棋。于是,关中人就养成了“蹲”的习惯。外地人说这是“板凳不坐蹲起来”。 (图 8)

    十)、唱戏吼起来

    陕西民风古朴,关中人干活出大力,吃饭用大碗,唱起戏来自然也用大嗓门。关中的主要地方戏秦腔,其特点就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当地人称之为“挣破头”。外地人开玩笑说:“唱秦腔要具备三个缺一不可的条件:一是舞台要结实,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员身体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观众胆子要大,以免吓坏了。”这种说法尽管过分,但是吼上两句戏,对于关中人来说,无论是唱的人或听的人都是很乐意的。在地里干活,累了,吼上两句秦腔,吼得人有劲了,听得人也不乏了。赶马车途中,寂寞了,吼上两句秦腔,吼得人有精神了,听得人也高兴了。每当农闲之际,或者逢年过节,爱唱戏的人们总喜欢聚在一起,吼上几段。这时候,只要弦索一拉,锣鼓一敲,附近的男女老幼立刻就会闻声而动地聚拢而来,或当演员,或当听众。这就是既不花线,又不费事,还十分热闹的“自乐班”。爱唱的,会唱的,都会在“乡党’们的推举下,或者是自告奋勇地吼上几句。这种吼是义务的,没有任何报酬,只要听众们能叫声“好”,吼戏者的高兴程度不亚于获得了大奖。吼的人,脸红脖子粗,吼得“走火入魔”;听的人,息声静气,听得如痴如醉。关中人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秦腔,听起来才“过瘾”、“解馋”、“?得很”。(图 9)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