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和12月,文进采写的稿件,上稿率是这样的:通化人民广播电台播出8篇,各种报纸发表7篇,共15篇。
11月2日,电台在山城天地节目里,播出了通讯:“一位残疾人的追求”介绍冯志昌创作诗歌的事迹;
11月5日,电台在新闻节目里,播出了消息:“二道江乡桃源村为居民修路”;
11月6日,电台在周日金桥节目里,播出了散文:“怀念母亲”;
11月12日,电台在周末公笔会节目里,播出了诗歌:“思念故乡”;
11月12日,电台在新闻节目里,播出了通讯:“桃源邮电储蓄所”;
11月14日,电台在山城天地节目里,播出了通讯:“变废为宝”;
11月22日,电台在新闻节目里。播出了简讯:“通钢耐火厂举办〈劳动法〉知识竞赛”;
12月26日,电台在山城天地节目里,播出了通讯:“通钢耐火厂形式多样开展工会工作”。
11月8日,通化邮电报3版发表了一篇报道:
深受用户欢迎的桃源邮电储蓄所
通钢铁耐火厂王文进
桃源邮电储蓄所地处二道江区二道江乡桃源村。东接通化钢铁公司,南靠二道江发电厂,商业经贸活动十分活跃。但几年来,这个地方相继成立了‘工行二道江发电厂储蓄所’、‘农行桃源储蓄所’,储蓄竞争十分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储蓄员徐永发采取了‘早开门、晚下班、周日不休息’等方便条件,视储户为‘上帝’,热情周到的为储户服务,以此赢得了储户的信赖,吸引了大量储户前来存款。
9月份的一天晚上8点多钟,一位二道江发电厂的储户风风火火的来到储蓄所,说家有急事,急需取款一万元。像这样大的取款额,按规定要等到第二天上班后才能办理。可徐永发急储户之所急,想储户之所想,马上给他办理了取款,使这位储户深受感动。
由于桃源邮电储蓄所能以优质服务取胜,所以,自4月15日开业以来,仅5个半月的时间,就发展储户450户,吸储71万元。群众说:“桃源邮电储蓄所真好。”
11月12日,城市晚报一版发表了一篇读者来信:
如此残忍的儿媳
编者按:10月25日,本报一版发表了“要钱婆婆不给,儿媳拳脚相加,可怜6旬老太,呜呼命送黄泉”一文,在社会上引起了激烈的反响。许多读者给本报编辑部写信或打电话,纷纷谴责这个丧尽天良的儿媳。本报今天刊出两篇读者来信,就是为了使老人的合法权益保护问题引起社会更广泛的关注。
编辑同志:读罢10月25日《城市晚报》一版刊登的“要钱婆婆不给,儿媳拳脚相加,可怜6旬老太,呜呼命送黄泉”一文,内心颇有感慨。那丧尽天良的儿媳李金明将婆婆逯亚珍殴打致死一事令人愤慨。
从李金明的家庭来看,婆婆逯亚珍的存在,是一个沉重的包袱。她只想索要婆婆的工资,不想孝敬尊重老人。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赡养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青年人应尽的义务。李金明的所作所为,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王文进)
11月12日,通化日报3版发表了一篇消息:
耐火厂工会把学习《劳动法》落到实处
一部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为宗旨的重要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已经在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上审议通过。劳动法的实施,被广大劳动者所关注。为了把学习、宣传、贯彻《劳动法》落到实处,通钢耐火厂采取了4项措施。一是从《劳动法》见报后,立即召开各车间工会主席会议,安排部署学习《劳动法》的方法和步骤。把学习、宣传、贯彻《劳动法》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二是在学习资料不足的情况下,厂工会到复印社复印了部分〈劳动法〉发给车间工会,认真组织职工学习;三是开动一切宣传工具,大张旗鼓的学习、宣传〈劳动法〉,充分利用广播、画廊、板报等宣传工具进行宣传;四是充分利用班组学习时间,广泛学习〈劳动法〉。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王文进)
11月22日,通钢报2版发表了一篇通讯:
苦干加巧干,十天任务两天完
11月4日,耐火厂一号石灰竖窑的圆盘出灰机,因常年磨损而出现破漏现象。这直接影响炼钢厂的正常生产,怎么办?厂和车间领导的回答是:用最短的时间,最科学的办法,把圆盘出灰机修好。
如果按照设备检修要求,把窑内的石灰全部吐出来,拆除破损的圆盘,然后再装上新圆盘,需要10天的时间。这样不但影响了炼钢厂的石灰供应,同时也给耐火厂的生产带来影响。
11月4日5时,一号石灰竖窑停火,7时开始工作。车间维修班的同志承担了这项艰巨的任务。他们首先用大锤把原钢板打进窑内,堵住窑里的石灰不泄露,把旧圆盘拆除,然后换上新圆盘。
此时,窑内的温度仍有100多度,因窑底部既矮又窄,一次只能容纳两个人作业。窑内到处是石灰粉沫,两个人坚持半个小时,浑身的汗水已经把衣服湿透,和石灰粉沫粘在一起,成了一个白人,脸和手都被石灰烧破了。就这样,维修班的职工轮换进窑。他们换了一次又一次,旧圆盘的铁板割掉一块又一块。
在维修工人的努力下,到11月5日11时,一个崭新的圆盘出灰机安装在一号窑体上,并借助窑内的温度恢复了石灰的正常生产。
在检修一号窑的过程中,机械厂的工人们为了抢时间,中午顾不上吃饭,全力保证一号窑的配件供应;耐火厂的机动科、材料科不分白天黑夜组织材料和配件的供应。使一号窑提前8天完成检修任务,为厂增加经济效益14.4万元。(王文进)
11月26日,通化日报3版发表了一条消息:
耐火厂举办女职工学习〈劳动法〉知识竞赛
11月16日下午,通钢耐火厂工会在厂会议室举办了女职工学习〈劳动法〉知识竞赛。经过激烈角逐,水口段、石灰车间、机关代表队分别获得了前三名。
这次女职工学习〈劳动法〉知识竞赛是今年9月份,工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女工们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认真系统地学习了〈劳动法〉。她们在竞赛中对答如流,一字不差,说明了女职工学法、用法的积极性。(王文进)
12月6日,视听导报通化版,4版发表了一篇杂谈:
单田芳的评书百听不厌
评书,是一门‘大众语言’的演播艺术。评书演员既要具备‘口齿伶俐、吐字清楚、快慢适中、高潮迭起’的条件,又要具备富于‘表达感情、吸引听众’的条件。
收听、收看评书,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它既陶冶了人们的情操,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又能从中吸取教训、增长知识、了解历史。
在我收听收看的评书中,单田芳播讲的评书可谓魅力无穷、感染力强,使人百听不厌。在70年代,单田芳在通化人民广播电台,播讲的第一部传统评书‘隋唐演义’,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单田芳的声音。他那略带沙哑,富有磁性的嗓音,把书中的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扣人心弦,使人们不得不继续听下去。每到中午播讲评书的时候,凡是有收音机的场所,有高音喇叭的地方,都聚满了人,在那里聚精会神的收听。
从1992年以来,通化人民广播电台连续播出了单田芳播讲的评书‘白眉大侠’、近代史评书‘乱世枭雄’以及传统评书‘五鼠闹东京’、‘大闹冲宵楼’、和‘七杰小五义’。这五部评书加在一起,共有800多讲,用时间来计算,共两年有余,一直受到听众的欢迎。
单田芳演播的评书,不但老年愿意听,青年人也愿意听。尤其是我这个40不惑的人,对单田芳播讲的评书更是入了迷。中午听了一遍不过隐,晚上还要再听一遍。用百听不厌这句成语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王文进)
12月21日,通化日报2版,发表了一篇读者评报:
我离不开通化日报
——写在通化日报创刊五周年之际
在通化日报创刊5周年即将到来的时候,我作为通化日报的一名忠实读者,向贵报表示热烈的祝贺和真诚的敬意。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通化日报在汹涌澎湃的改革大潮中走过了5个年头。5年来,通化日报作为地方党报的宣传媒体,及时地贯彻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体的报道了大中小企业在转换机制,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系的先进经验;报道了乡、镇、村奔小康的致富典型;报道了军地共建、教育卫生、财贸金融、城建环保等方面的许许多多的先模人物。使我和广大读者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通化日报创刊后,在编辑记者的努力下,在广大通讯员和读者的爱护和支持下,发展很快。在开始每周3期的基础上,增加到每周4期;又从1992年增加到每周6期。为山城各界朋友和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
从通化日报诞生那天起,我就和她交上了朋友,我爱通化日报;爱看家乡的新人新事。特别是来自本乡本土身边的报道,更有一种亲切的感觉。
在通化日报创刊的第二年,我在报社记者和通讯员的鼓励下,拿起了手中的笔。用我这双满是茧花的手,也写起了稿件。1991年2月14日,我写的第一篇**作《他们温暖着一颗孤独的心》在通化日报发表后,我异常激动。看到由歪歪扭扭的草稿变成了排列整齐的铅字,我怎能不高兴呢?这使我体会到第一次中稿的喜悦心情。也对我以后的写作起了激励和鞭策作用。从那以后,我每年都订通化日报,并不间断的写稿,这些稿件陆续的刊登在通化日报上。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在通化日报上发稿近百篇。使我这位普通的通讯员,深深的根植在这片沃土上,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在通化日报的陪伴下,我感到工作有动力,精神有支柱,生活有盼头,前进有方向。为此,我离不开通化日报。因此说,通化日报将是我终身的好伙伴。最后,愿通化日报越办越好。希望在有条件的时候,使现在的周六报,增加到每日一刊,为广大的读者提供更加丰富的精神食粮。(王文进)
文进到目前为止,已经在电台播出稿件280多篇;在报刊上发表100多篇。并在通化日报、吉林农民报、城市晚报、吉林日报、冶金卫生报、吉林劳动保护、中国水泥、印刷品邮寄报、视听导报、通化邮电报、通钢报、通钢政工等10多家报刊上发表过文章。
他回想着这些在仅3年当中取得的成绩,内心中充满了激动和喜悦……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