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失落的名誉1


本站公告

    杨哲男,现就读于北京中央戏剧学院影视编导专业。曾获得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曾出版过《放飞》、《没有翅膀的天使》和《杨哲"主义"》等书。

    前段时间听说了一个简直是有点可怕的言论。说为什么中国第六代导演拍摄出来的边缘题材的电影总是能在外国的电影节获奖,这背地里有阴谋。一些心地大大的坏的好莱坞制片商,为了阻碍中国商业电影发展,不让中国的电影和他们竞争,所以暗中拿出一点点钱,以电影节为手段,贿赂那些迫切需要得到承认的中国年轻导演们,使他们相信,边缘题材的东西是最有可能得奖的,是最有艺术价值的东西。于是这些年轻的导演们,包括他们的后辈,为了得奖,不停地复制着边缘电影。于是,中国遍地都是边缘电影。而主流的商业电影则参与者寥寥,最后,商业电影的市场被好莱坞的伙计们去给占领了。还据说,老谋子和陈大师都是看清了帝国鬼子的居心才勇敢地挑起拯救民族电影的大旗开始一门心思拍商业片的。有艺术工作者批评老谋子这样做是越老越没有追求,他一定没发现老谋子的脑门又大又亮跟探照灯似的,即便茫茫黑夜老谋子也是肯定能分得清方向找得到自己要走的路的。反倒是年轻人,太过追求什么,反而容易被人拍拍马屁,引入歧途。

    外国电影节对中国电影人的误导是真实存在着的。我在一所艺术院校学电影导演,我关心我的就业和前途。前辈们跟我们提到的最多的混出来的途径是,找一个特别的,或者说稀奇古怪的题材,去拍个东西,花多少时间多少钱倾家荡产都可以,死磕,然后拍完了托哪个哪个海外的朋友,偷偷把胶片乘小船运出去,参加个电影节,反正全世界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有三百多个电影节呢,总会蒙中一个这奖那奖的,然后你就算混出来了,圈里边也就认识你了。举例,张元、贾樟柯一类的就是这么脑袋瓜子贴金,闪闪发光为大家所瞩目的。真正认识到这句话,是在我们学校门口的一家酒吧里,那家酒吧常年标榜自己支持民族影视作品,挂在门口一张大海报,进进出出的人都会留意一下。海报上有一张娃娃的脸,龇着牙咧着嘴在向过往的行人微笑,只是这微笑看起来不但怪异,简直是有些毛骨悚然,因为这是一个脑瘫的孩子脸上的微笑。这个海报是一部拍摄脑瘫题材的纪录片的海报,海报的一角密密麻麻地写着一堆这个那个电影节的获奖记录。

    明白了吗?这才是得到电影节大奖的捷径。用被拍摄者的痛苦换取观众的同情。脑瘫被人拍完了,没关系,我们中国残疾人多着呢,还有什么腿瘫,胳膊瘫,脖子以下都瘫的人呢,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不怕找不出些可怜的,让人见着就落泪的东西。中国人的痛苦拿出来给外国人看肯定能吓他们一哆嗦,不怕不给他们带来刺激,那远比炸几座大楼飞机带来的刺激强多了。光看火暴的爆炸场面都腻了,心灵上的冲击才能称得上过瘾。也正好让这些老外们感觉一下自己生活的世界是多么幸福,没准这样老外心里边一开心,还能多给我们几个奖呢。

    相对于外国电影节的误导,中国有些不争气的电影人对此是求之不得。变相的以揭自己人民的伤疤,换取电影节观众的同情,来取得个人的成功。这帮人在电影节上出了名,回国后,开始有人给这些所谓名人的家伙投钱拍商业片了。但是装深沉、装痛苦的毛病还是在他们身上挥之不去,于是拍出来的商业片也总忘不了深仇大恨。于是片子被拍得节奏缓慢,故事晦涩难懂,观众看着跟念经似的,买盘DVD纯粹能当安眠药使了。如果我说当下的国产电影市场危机四伏其实一点也不过分。好莱坞电影就在大门外等着。可是中国人却实在不怎么爱看自己国家产的电影,就连我们这帮学电影的,都不怎么爱看国产电影。大家一般会十几个人买一盘国产电影D版,传着看看就完了,七块钱都不舍得花,觉得花了简直就是浪费,片子一点也没有保留价值。就更甭提花费几个小时的时间和几十块钱,去电影院看场电影了,看看电影海报都觉得浪费时间。

    电影是造梦的机器。我愿意花钱去买一个美梦,春梦也可以,可我决不愿意花钱去买难受。深沉的东西可以偶尔看看,调节一下口味,但人们还是喜欢吃甜食或者麻辣食品。商业电影,追求的是给观众带来愉悦的观影感觉,它可以很刺激,很搞笑,很酷,能不停地给人留下悬念,调动观众身上的每一个神经细胞,于是人们会把电影当作精神娱乐的一种工具,人们才会在它身上花钱,电影才能回收资金,才能得以继续拍摄下去。投资然后得到回报,才能建立一个良性循环。任何一个国家的电影兴盛肯定得利于它的商业电影的兴盛。中国上海曾经被称作东方的好莱坞,那是因为人们依照好莱坞的模式,建立了一个商业片生产基地,所以上海那里才留下了一个辉煌的电影历史。中国如今缺少的就是立志建设中国商业电影的年轻人。

    电影节最大的用处是什么?它不仅是为给电影观众提供一次廉价看电影的机会,它更重要的工作是,奖励那些辛勤工作了一年的电影人们,给他们加油,鼓励他们继续奋斗。这种鼓励,必然会影响他们奋斗的方向。正如我前边所说,年轻的电影导演,他们其实是非常容易受影响的。他们还没有定型,可以拍各种类型的东西,当然他们会有自己的兴趣,但他们也会为了得到别人的承认而掩藏自己的个性,去迎合别人。因为他们还不足够成熟和自信。老谋子可以坚定目标,不管多少人骂他,他可以继续走下去。但年轻人不会这么坚定。如果你跟他说,拍商业电影证明导演品位低,没素质,那么他们最有可能的是立刻站在你旁边,跟你一块痛骂商业电影,因为他们需要让别人,也需要让自己相信,自己是有素质的,有品味的人。受到别人承认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愿望,年轻人会更加在意这个。而中国的大学生电影节,我在没有参与之前,一直以为,它会是一个务实的电影节。因为,我相信大学生,大学生比那些所谓的艺术工作者更坦白,更有趣些。大学生喜欢周星驰,便口口声声地说,我爱周星驰。毫不造作。他们不会往自己脸上故意贴金,装做高雅的姿态。但当我走进大学生电影节的殿堂,我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

    参加大学生电影节的那天微微下着一点毛毛雨,空气清新。我早上八点半已经走进了大学生电影节播放学生作品的电影院。其实走进去的那一刻,我就挺失望的。这是一个小电影院,小得有点寒酸。而且座位上并没有看见几个人。当然后来知道,我们被通知的是八点半,而北师大的人员被通知的是九点。看来他们确信我们这些外校人是肯定要迟到半个钟头的。我们的时间一文不值。当然这些都无关紧要。九点,电影节开始了,小小的电影院还是没有坐满人。一个中年人上台发言,总共说了十分钟,结结巴巴地阐述了一个意思,我们在这个小电影院看电影,不是因为我们穷,舍不得花钱,租不起大的电影院,我们要跟过几天的隆重热闹的胶片电影放映那部分区别开来。我们在这个小地方看电影,没有记者打扰,没有普通的观众参与,只有年轻导演精英们来,这样才能体现我们电影节的高素质,高品位,高学历等等特点。似乎普通观众必然和低俗有着扯不开的关系。"人文精神"四个字被他反复强调了多次。没得奖是因为没有人文精神,得了奖的,人文精神也是远远不够的。真不明白他的人文精神是指什么。那么在电影中去寻找吧。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过了一会儿,电影节的评审主席走上了台,一看竟然是一个花白了头发的老人,其他几个评委也是中老年,这就是大学生电影节的核心人物。就是他们代表了我们广大的大学生,评审了我们送交的片子。我真有些感动,这些老人真是热心工作,不辞辛苦,越干越有劲。

    农村片,除了农村片还是农村片,除了穷人就是残疾人,至少也是一个社会需要关照的边缘人员。得纪录片大奖的是一个女孩拍的片子,爸爸是瞎子,母亲是小儿麻痹患者,腿瘸。我不知道小女孩拍这东西意义是什么,我也不知道父母知道他们的女儿在拍他们的痛苦,拍完了以后拿给别人去看,父母心里边会怎么想。片子里边女儿就是一个旁观者,一个记录者,挺像一个战场上的记者,在拿着照相机,寻找着战场上的伤痛,她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刚被炸弹轰掉了半条腿的士兵,她按下了快门。边按边脑袋里想像着把照片登在报纸上,让人们看到战争的残酷吧,顺便还能得个普利策奖。但那是在战场上,记者与那个士兵没有任何关系。而这是你父亲,你母亲,他们愿意让别人注意他们是瘸子,是瞎子吗?或者说,你会跟一个来访你们家的邻居,掀起母亲的裤子说,她是个瘸子,她生活很痛苦吗?我真不知道这孩子怎么想的。如果不是为了得奖,她拍这个东西又有什么意义。我想起来我以前看的一部清华的学生拍的纪录片。爸爸快死了,儿子拿着DV冲着眼看就要断气的父亲,在父亲颤抖的身体上,使用了种种拍摄MTV的特技,旋转镜头,加上一些莫名其妙的自恋的镜头。就这样去面对他的父亲。一边他父亲快死了,一边还在想怎么把镜头拍得出奇,拍得漂亮,拍得让大家更喜欢看。他对待父亲的感觉跟对待动物园里的一只可爱的大猩猩有什么区别?这种片子也能算得上人文精神?

    整个电影节看下来给我的感觉就是莫名其妙。当然也有一两部好的作品,只是这些作品都已经参加过几次别的电影活动,再看也乏味了。剩下的呢?有一部片子,一个片警,扔了手头的工作,天天冲着一个在酒吧里跳舞的女孩嚷嚷,"你这算什么活法,做这么下贱的工作。"请注意,女孩穿着的是一身体操服,跳着民族舞,她可没跳艳舞,也没有任何卖身的行为。然而这名警察就像疯了一样,经常破坏酒吧,冲进去,把女孩抓走,甚至还铐着女孩的手(警察动私刑这里被当作正义行为),把女孩拽到了一个大商场门口,指着橱窗里的高档服装说,你看看,人家那才叫生活。这片子讲的是,穿得起名牌服装才算是一个正常人,去酒吧跳民族舞是一种下贱的行为。这种不知所云的片子占了电影节很大的分量。也难怪,下午的时候,电影院里已经剩不下多少人了,就二三十个,分散地坐在角落里。不过我还是打算坚持下去,看看电影节是否还有别的优秀作品我没有看到。最终有一部作品,逼得我离开了电影院。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