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九章 去年的一场 小仗


本站公告

    苏联在同德国死拼,但站在不仅仅在西线和北线,去年夏末,在南边、外高加索以南,红军还被迫打了一仗。

    现在的伊朗局势很微妙——“红军在北边,英军在南边”,而出现这个局面的原因出在伊朗原来那个亲德的巴列维王朝第一代国王礼萨汗身上。

    如果从人种上分,伊朗是世界上的雅利安国家之一,所以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它都与德国站在一起。

    一战后的伊朗也是一度政权更替,局势混乱。1925年,英国支持伊朗军官礼萨汗(1878出生,自幼就投身军营,1911年他率部镇压革命,因功升为近卫军团首。1921年2月21日在英国支持下,兵不血刃发动政变,成为哥萨克师师长,掌握实权。之后两年相继镇压吉朗苏维埃共和国、霍拉桑省和阿塞拜疆省的人民起义。1923至1925年任伊朗首相。)推翻恺加王朝,由立宪令议宣布建立巴列维王朝,成为巴列维王朝的第一代国王。

    不过这之后,礼萨汗就开始同英国人分道扬镳:到了纳粹上台后,希特勒热情地宣称德国和伊朗人同属雅利安民族,要团结起来,共同对抗英俄。

    几乎就在一瞬间,德伊两国关系就变得非常密切:德国派出大量工程技术人员赴伊朗工作,用德国的先进技术支援伊朗的现代化建设;伊朗军队全副德式装备;伊朗的大学由德国教师管理;那会本身海军并不很强的德国,要求其盟邦意大利帮助伊朗建立了海军;大批伊朗留学生赴德留学,德国占伊朗外贸额的第一位……

    二战爆发后,礼萨汗宣布伊朗中立。

    到了41年,伊朗隔壁地伊拉克也建立了亲德政权。与此同时,德国还占领了维希法国的叙利亚。这下多个世纪以来左右、甚至主宰着中东局势的英国坐不住了,其军队迅速作出反应:登陆伊拉克占领巴格达,推翻了亲德政府;与此同时。英国还和自由法国的军队一举占领叙利亚。

    接下去就该轮到伊朗:礼萨汗虽非德国地正式盟友,但谁都清楚其亲德倾向,下一步,伊朗无论对于英国还是苏联而言都是个背后的威胁。

    到了6月德国进攻苏联:英苏达成共同对德的协议,两国在对德战争中给予对方必要的帮助,不得到另一方的同意决不单独媾和。英国还同意立即向苏联提供其急需的军火武器和药品,而条约中外还有一条就是逼迫伊朗的礼萨汗驱逐在伊朗的德国人,因为伊朗可以成为英国向苏联运输军火和药品地重要通道!

    只要仔细看一下世界地图。盟国在选择援苏通道上地困境就一目了然:苏联远东的港口都处于日本海军的严密监视之下。日本事实上已经在1940年9月与德国结盟,只是尚未直接参战;那些港口远离苏联西部的战线,联接两线的漫长地西伯利亚大铁路又存在运力不足的问题。

    通过北冰洋向摩尔曼斯克运送援助更加危险。因为满载物资地船只很容易受到以挪威为基地地德国潜艇和飞机地攻击;摩尔曼斯克本身地港口条件又不能满足大批量货运地要求。铁路运输不便。从速扩建港口又根本不可能。

    从地中海和黑海向乌克兰运送援助地通道同样危险。而且土耳其关闭了达达尼尔海峡。盟国护航队若要强行通过。势必遭到土耳其地激烈抵抗。很可能召来已经占领希腊和保加利亚地德国地干涉。

    显然。盟国在1941年夏天能马上使用地唯一一条援助苏联地路线。就是从波斯湾港口出发。经纵贯伊朗地铁路。抵达巴库和里海。显而易见。伊朗已经成为联结苏联与英国地战略通道。而当年4月发生在伊拉克地前车之鉴也提醒了两国决不能容许德国人在这个战略通道附近存在。

    礼萨汗对这个问题地重要性和英苏地决心估计不足。最后终于铸成大错:顽固地礼萨汗顶住了两边地压力。拒绝英国和苏联地要求——结果当然是招来了英队和苏联红军两头地进攻。

    对于那个顽固不化地礼萨汗。林俊觉得他有点可怜:想自主强国。却选了个错误地盟友。而且实在太高估了自己地军事实力。

    因为西线实战激烈。伊朗地实力又不值一提。加上伊朗北部居民很多原本就倾向苏联。林俊当时只是略微地了解了对伊朗地军事行动计划。都是按照他提出地全球战略进行。而伊朗成为迈向“暖水”地第一步。

    去年7月18日,苏联和英国两国联合照会伊朗政府,要求驱逐在伊朗工作的德国人。伊朗政府在复照中指出:伊朗的工业部门需要德国专家的指导,在短时间内很难找到替代他们的人。况且德国专家的人数有限,又受到伊朗政府的严格监视,不足以构成什么威胁。

    这个答复显然不能让莫洛托夫满意,而另一边的英国更是不放心:一战中那个在波斯南部给英国人带来大麻烦的德国人瓦思穆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15年4月,德国驻波斯布什尔城的领事,有“波斯的劳伦斯”之称的瓦思穆斯将波斯南部的游牧部落争取到自己一边,在亲德的波斯宪兵队的帮助下建立游击队,扫荡了法尔斯省的英军。而这只是此君的其中一个得意之作。)其公开身份就是“无害”的领事馆文官。

    8月16日,苏英再度发出照会,要求伊朗驱逐全部德国侨民,以结束德国特务的活动。伊朗政府在复照中说,在伊朗的德国侨民总共只有470人,远远少于盟国侨民。中立的葡萄牙没有驱逐德侨,瑞士、瑞典和美国也没有驱逐德侨。如果伊朗将这些德侨驱逐出境。将违反严守中立的原则。

    8月23日,礼萨汗还请求美国出面,制止英苏对伊朗地要挟。但是美国驻德黑兰公使反而劝伊朗加入盟国,对德宣战。礼萨汗觉得盟国态度蹊跷。于是要求驻伦敦公使探询盟国真正的意图和要求,但是没有得到答复。伊朗外交部接着只能通知德国驻德黑兰公使,表示伊朗决定遣返尚未撤走的德国侨民,德侨经土耳其返国的安排也已经就绪

    不过,苏联和英国这会是谁都没工夫等,也不容许在自己地身后存在一个亲德的伊朗!两边决定同时动手,一劳永逸解决伊朗这可定时炸弹!

    根据德国最高统帅部的战争计划,如果德军击溃乌克兰的苏军。然后拿下高加索。那么他们肯定会趁胜长驱直入伊朗境内,攫取波斯湾的石油和炼油厂,切断英国海军和空军最大的燃料供应来源,并进而进攻印度。

    英国人知道这一点,同时英国人还有这样的看法:德国与伊朗建立所谓“和平友好关系”。是征服伊朗的前奏,因为德国在欧洲总是采取这样地成功经验。先对各国进行经济和政治渗透,继而使其内部削弱,最后以闪击战消灭之。

    盟国时刻注视着德国使馆和“德国文化中心”在伊朗地大肆宣传,认为德国间谍能轻而易举地摧毁纵贯伊朗铁路:这条铁路沿途经过众多的隧道和桥梁,一座大桥或一条重要隧道的破坏,就意味着这条铁路至少瘫痪几个

    在去年夏天,伊朗陆军规模约为12万人,编为两个配备105毫米斯科达火炮的王家近卫师(均驻扎在德黑兰)、9个普通师(分别驻扎在全国六个军区,其中5个师在北方防备苏联、4个师在南方防备英国),5个宪兵旅。以及1个独立的机械化旅

    伊朗王家空军拥有大约400架飞机。编为8个大队。伊朗海军在里海中有2艘炮艇、5艘鱼雷艇、1艘武装拖艇、1艘武装游艇,在波斯湾有2艘意大利建造地炮舰、4艘炮艇、3艘鱼雷艇和1艘拖船。

    乍一看伊朗陆军人数不少。但战斗力对于苏联红军和英军而言实际上不值一提!

    进攻这一方,英军准备的部队包括第8和第10印度师、第2印度装甲旅、第9装甲旅和第21印度步兵旅。红军则从外高加索和中亚军区地第44、47和第5军中抽调了部分进攻部队。

    去年的8月25日凌晨零点,苏联对伊朗的进攻打响。一支约2000人的红军摩托化部队在阿塞拜疆南部纳希契万地区度过界河阿拉斯河,进入伊朗境内。很快占领了马库和霍伊,随后经大不里士向东进军。

    东边500公里外,另一支2000人的红军纵队沿着里海南岸向东进军,占领了恩泽里港和拉什特,并逼近加兹温城,不久在那里与第一路军会合。

    第三路红军1000人在沙赫港登陆,攻占戈尔甘和呼罗珊省北部,随后推进至铁路枢纽塞姆南河沙赫鲁德。

    为了让伊朗军队放弃抵抗,红军飞机在进攻伊朗的当天还轰炸了大不里士、拉什特、加兹温和雷扎耶,次日轰炸了德黑兰郊区。

    面对苏联的突然进攻,毫无准备的伊朗军队大部分在军营里被缴了械。就如同解放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时一样,伊朗军队中校级以上的军官和情报官员被内务人民委员部的军官甄别了出来,一些人被带到巴库审问;一些伊朗军人趁夜色掩护逃出军营,跑到附近民居中躲藏——伊朗北部地伊朗军队几乎一夜间就崩溃了。伊朗一些对德黑兰统治不满地地方部落则趁机揭竿而起,在红军的配合与保护下下控制了伊朗地北方山区。

    另一头的英国也是同时动手:苏联和伊朗在里海地区没有发生海上战斗,而在南部的波斯湾,英舰炮击了停泊在那里的伊朗舰队。

    在卡伦河口附近的沙普赫尔港,那也是纵贯伊朗铁路的起点,一支搭载登陆部队地英澳联合舰队在8月25日凌晨4时08分悄悄驶入港口。

    这支小舰队包括“亚拉”号炮舰、“法茅斯”号护卫舰、“卡宁布拉”号辅助巡洋舰、1艘炮艇、2艘武装游艇和2艘武装的内河客船。

    英国人见港内伊朗军舰毫无防备。舰队指挥官哈林顿准将下令突然开火。

    “亚拉”号炮舰一炮击中伊朗海军最大的军舰,购自意大利的“虎”号炮舰,将其重创。“亚拉”号随后进入卡伦河航道,用舰上地3磅炮和机枪扫射其余的伊朗炮艇。对方水兵纷纷跳河逃命。到凌晨5时30分,英澳舰队上搭载的印度陆军士兵全部登陆完毕,占领了沙普赫尔的港口。

    在沙普赫尔港还停泊着5艘德国货船和3艘意大利货船。虽然这些船始终处于两艘伊朗军舰的监视之下,但是它们的存在始终使英国不安,担心其船员利用可乘之机在阿拉伯河中将船炸沉,以堵塞阿巴丹大型炼油厂船坞的唯一入

    当盟国船队开入沙普赫尔港时,两艘德国船的船员便开始炸船:其中一艘在爆炸前被登船地澳大利亚士兵控制住,另外一艘德国商船“霍亨菲尔”号地船员成功地引爆了船内的炸药。但是凿船的位置选择不当。因此未能阻塞河道,沙普赫尔港内其余的轴心国货船全都被俘。

    在阿巴丹港,英国海军“肖尔汉姆”号炮艇击沉了“虎”号的姐妹舰“豹”号炮艇,港内地其他伊朗军舰不是被击毁就是被俘。“亚拉”号和“卡宁布拉”号随后前往伊朗东南海域巡逻,在霍尔木兹海峡的阿巴斯港击毁并捕获了意大利商船“希尔达”号。

    8月25日白天。英国皇家空军地一队“布伦海姆”轻型轰炸机奇袭了阿瓦士机场,停在那里的伊朗飞机还没来得及起飞就被炸毁在地面上。接着。8000多名英印士兵乘船沿卡伦河北上,在一天的激战(姑且就当是激战了,至少英国人是这么说的——对比伤亡就能理解西方政客和宣传机构常说的“激战”到底有多么激烈。)之后占领了阿瓦士。另一路英军从伊拉克的哈纳根出发,在25日凌晨4时越过边界,在克尔曼沙赫附近遭到伊朗军队的坚决抵抗(不过似乎没给英国人造成多大伤亡。),4天后才占领克尔曼沙赫油田。

    伊朗南部的各个空军基地被英军一扫而光,空军官兵被遣散回家,伊朗空军的飞机则被英军士兵拆毁。在伊朗最大的杜珊-塔佩空军基地,英军接收了那里地沙阿兹飞机组装厂,15架刚从美国运来、崭新地寇蒂斯“霍克”战斗机被英国人没收。运到了印度。

    在德黑兰。礼萨汗在8月25日凌晨从曼苏尔首相那里得知英苏军队入侵的消息,他迅即向苏联大使和英国公使表示准备答应两国政府地要求。

    不过晚了!英苏使节的答复是:两国的军队将继续向前挺进!

    盟国的进攻令伊朗措手不及。虽然礼萨汗知道,拥有强大兵力和武器装备的盟军要进攻伊朗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但直到最后一刻他仍天真地认为:出于道义上的考虑、以及对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的尊重,盟军还不至于把事情做到如此地步。

    道义,那是在对自己没有威胁的情况下才可能讲的道理;火都烧到自家后院了,白痴才和你来讲道义!

    国际法和国际关系?都世界大战了,几个人会去遵守?

    盟军迅猛的打击把伊朗军队打得措手不及,整个军事行动过程中(按照英国的代号来说就是“Y行动”),苏英军队以其出其不意的突然性获得了军事上的成功,波斯湾的油田和纵贯伊朗的铁路已经落入盟国手中。

    规模不大的伊朗空军和海军已经不复存在,陆军部队也被打得七零八散。一边英印军队付出的代价是22人阵亡,42人受伤(可见战斗有多么“激烈”!),而红军伤亡加起来不到30个!

    8月27日,曼苏尔首相被礼萨汗免职,新首相下令伊朗武装部队停止抵抗。

    8月30日。英苏大使要求伊朗军队全面停止抵抗,将除外交人员之外的全体德国侨民一律驱逐出境,伊朗为盟国取道其领土运输军火武器和战争物资提供方便。

    8月31日,英苏两国要求伊朗将德国侨民转交苏军和英军处置。

    到了9月9日。伊朗新首相取得议会的同意,答应了盟国的条件。不过苏联个英国等不了慢吞吞地拖延:第二天英国和苏联再度向伊朗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伊朗在48小时内必须关闭德国、意大利、罗马尼亚和匈牙利使馆,交出德国侨民,否则盟军将全面占领伊朗。

    9月16日,英苏军队压向德黑兰,伊朗国民议会被迫宣布礼萨汗逊位。第二天,英国和苏联军队开入德黑兰。伊朗境内的德国人全部给抓了起来。其中身体健壮的一半人被苏联挑去。送到西伯利亚科雷马的劳动营,在那里挖矿;英国人干地和苏联一样干脆:另外一半则被英国人流放到澳大利亚。!

    礼萨汗退位后,把王位传给了其21岁的王储,然后动身离开德黑兰。废王一行先经伊斯法罕到阿巴斯港,在那里登上了一只波斯船。在上船前。礼萨汉命人挖了一块波斯泥土,装进一个小包。然后塞进自己的口袋里——他是回不来了。

    这只船本来准备去南美洲,开到孟买后又决定改去英属毛里求斯岛。因患晚期动脉硬化,礼萨汗决定去南非检查,最后于1944年因心脏病发作死在了约翰内斯堡,这个没有政治预见性的伊朗前国王活了65岁。

    1941年9月17日,年轻的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在议会大厦宣誓就职,从此开始了他艰难曲折的执政生涯(历史上这个故事的结局和他老子一样,仍是伊朗国王流亡海外,客死他乡。),不过林俊可不像让他到舒舒服服到1980年才给赶下台。

    去年年底。伊朗与英国和苏联签署了一个三国同盟条约。

    在这个条约里。英苏两国明确表示:两国的军队驻扎伊朗“绝不意味着军事占领”,同时保证尊重伊朗地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并保证在对德战争结束6个月之内完全撤出伊朗。此外,伊朗应把全境地一切公路、铁路、江河、机场、港口、输油管、电话、电报和无线电设施全部移交给盟军管理,盟国保证伊朗在将来不被英国和苏联瓜分。

    不过条约是条约,人类历史上不执行、不算数的条约估计要比执行了的多得多!英国和苏联在其占领区所采取的措施,按照林俊的说法就是:“不瓜分你,那就是我脑子有问题!”

    在英占区,英国人一方面肃清那里地德国特务和亲德酋长,一方面支持各部落的分裂活动,以对抗德黑兰地中央政府。

    在红军控制的一边,红军赶走了北方各省的伊朗总督,用倾向自己这边的伊朗人取而代之,将这些地方完全置于自己的军事、政治和经济控制之下,有点国中之国的味道。林俊和苏联统帅部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同时支持由伊朗发展而来的伊朗人民党在北部地区发展势力、扩大控制区和影响,为战后夺权、最终夺取政权创造条件。

    到今年初为止,红军在伊朗北部共有第402步兵师、第1山地骑兵师、第23骑兵师和两个摩托化独立团。而在伊朗南部和伊拉克的英印部队则被编为第10军团,并划归中东司令部指挥。

    对苏联而言,这次行动意义重大:这一带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加上苏联和伊朗边境最近处距离巴库油田不到150公里——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现在不仅仅保证了一条国际补给线,还为林俊地中东战略做了第一步实质性行动。

    出于政治原因,礼萨汗保住了性命——为了“暖水”,苏联和林俊可是什么都干得出来地,更不用说苏联还有笔“波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又称吉朗共和国)的老账没和他清算。

    从前两年开始,按照林俊地战略计划,苏联已经在向伊朗西北部的部落地区输送武器弹药,培训那里的倾向苏联的武装人员。这会苏联西部战局激烈,但情报部门也没放松对伊朗的控制和渗透——在伊朗的东阿塞拜疆和库尔德地区,两个苏维埃共和国正在筹划组建之中。

    那两个苏维埃共和国不会并入苏联,而是伊朗的一部分,林俊对领土的还没那么大;也正是因为如此,只是“组建”而不是“成立”。

    这会英国人实际控制着伊朗整个南部地区,苏联连个波斯湾的出海口都没占到,林俊有点不满意,但暂时也无可奈何!等西线战局进一步明朗后,位于霍尔木兹湾北岸、扼波斯湾出口的阿巴斯港和阿拉伯海上的恰赫巴哈尔港是林俊志在必得的!

    阿巴斯港虽然只能停泊最大不超过40000吨的船舶,恰赫巴哈尔港更小,但都具有极度重要的军事和经济价值!而且从短时间看,比想在巴基斯坦获得一两个租借港口做军事基地要现实的多。

    这会苏联同英国人的博弈在伊朗很微妙,这就是政治。至于这会的巴列维王朝,也就是个摆设而已。

    至于将来如何成功的获得“暖水”出海口,林俊不担心:历史上红军在46年撤出伊朗,那是因为美国的威胁——“等老子有原子弹了,哪个家伙敢在我面前唧唧歪歪?!”

    “拳头就是政治的保镖,我就想要两个港口的使用权和保证外高加索同阿拉伯海沿岸铁路物资运输的通过权,又不是要吞了伊朗!”

    林俊的想法“很善良很单纯”,不过显然英美会对此加以阻挠,就看到时候谁的拳头大了——也正因为如此,林俊没让红军部队在去年就直插波斯湾沿岸:对于阿巴丹和木哈马拉(霍拉姆沙赫尔,伊朗西南部的城市,最大的干货港。)林俊暂时不怎么感兴趣,那都是内河港,更远的霍尔木兹海峡和阿拉伯海沿岸地区才是重要目标。

    控制了波斯湾的咽喉霍尔木兹海峡,就等于控制了将来整个西方世界的经济命脉,林俊的战略非常清晰。现在可不能同英美撕破脸,但等到合适和必须的时候,林俊会毫不犹豫的同英美亮出手里的利剑,干上一仗也在所不惜!当然,最终还是扶植建立一个倾苏的伊朗政府,这就需要在时间合适的时候获得伊朗政权,那就一劳永逸了。

    想要获得波斯湾的石油,那就得先彻底控制伊朗,使其站到自己这一方——浩大而长远的战略,不过这会在火车上的苏联青年代表团团员们还不知道。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