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曾字颖考,陈国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他老子何夔,曾经在魏国担任太仆的官职,后来被封为阳武亭侯。何曾承袭他老子的爵位,不用奋斗就可以做高官。不过尽管如此,他却也没有沦为纨绔子弟。他好学博闻,跟同郡的袁侃齐名,被视作年轻士子的楷模。魏明帝曹睿在位的时候,他屡陈政事,所议颇有见地,官职则一升再升,一直做到散骑常侍。后来司马懿将去讨伐盘踞在东北叛乱的公孙渊,何曾又向魏明帝进谏,建议找一名威名素著的大臣去给司马懿担任副佐,用他的话说,就是“进同谋略,退为副佐。虽有万一不虞之变,军主有储,则无患矣。”虽然最后没有被皇帝采纳,可是这意见是十分中肯的。
何曾建议为司马懿安排一位副官,倒并不是想要找人去监视他,相反,他是怕司马懿那次北征万一有什么闪失,因此千方百计地想要襄助于他呢。何曾和司马懿的关系,那可不是一般地好。曹爽专权的时候,司马懿称疾归家,何曾也谢病不朝,跟他相配合。后来曹爽被诛,他才回到朝中参与政事。后来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废掉魏齐王曹芳的事情,何曾也曾经参与其中。跟另外一位大臣贾充一样,何曾在政治立场上也是坚决拥护司马氏的,你说他的官位怎可能不亨通呢?
不过应该说,尽管是司马氏一党的人物,何曾的官品还是不错的。他做司隶校尉的时候,给京城的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当时有一位担任抚军校尉,名叫尹模的,仗着自己比较得宠,作威作福,非法谋私,朝野之人都对他痛恨无比,可是没人敢去告他的状。何曾不管这一套,他向皇帝狠狠地参了这个尹模一本,让皇帝治他的罪。这有力地地打击了尹模的嚣张气焰,大家因此对他的这种勇气都称赞不已。
另外一件事更加有名一些。这件事跟那次?丘俭和文钦的叛乱有关。?丘俭和文钦之叛,我们在《痛啮被破》中曾经给大家详细介绍过。?丘俭事败被杀后,他的家人都被抓了起来。按照当时的法律,?丘俭的儿子?丘甸和妻子荀氏连坐,也该被杀头。这个荀氏的族兄呢,乃是当朝大臣荀?。他跟司马师有婚姻关系,凭这一点,他向当时的魏国皇帝曹髦请求饶他这个妹妹一命。其实这件事呢,该请示的是司马师,因为杀谁不杀谁,那都是司马师说了算。可是曹髦毕竟还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嘛,所以荀?还是决定去向曹髦求情。曹髦下诏,允许荀氏跟?丘俭离婚,她因此而捡回了一条姓名。可是这事情还没完。?丘俭和荀氏有个女儿,名叫?丘芝。她嫁给了颍川太守刘子元做老婆,按照法律,这个?丘芝也受到牵连,要被处死,可是当时?丘芝已经怀有身孕,法律部门只好先把她关在牢里,打算等她产下孩子再作计议。荀氏求他哥荀?再去找皇帝求情,赦免?丘芝的死罪。荀?不答应,对她说道,“我能救你,已经是冒着莫大的风险啦,别再给我找事儿了哈。”荀氏没法,只好又跑到何曾那向他哭诉:求他跟司马师说情,让官府把她闺女收为官婢,只求免她一死。何曾觉得她实在可怜,于是向皇帝曹髦上书陈明此事,并且发表自己的意见,认为这种连坐之法,打击面实在太广,应该略作修订,皇帝和群臣认为他言之有理,竟然因此而修改了法令。这件事影响可就大了。中国古代刑法里这个“一人得罪,全家连坐”的条例实在可恶。有时候一个人犯了国法,他那些亲戚根本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呢,稀里糊涂就跟着送了性命,这还不包括那些被人陷害冤杀的呢。因此,何曾的这个建议,虽然没能使朝廷彻底取消连坐之法,至少让许多无辜遭刑的人得以幸免,无论对百官群僚还是平民百姓,都是好事一件。
我想,我们若是给何曾画幅像的话,他一定是一副不苟言笑,庄严肃穆的表情。何曾是向以卫道之士的身份自居的,他最看不惯的就是那些忤背礼法的人,比如阮籍。我们在《迹穷哭返》中写到过,阮籍他娘死的时候,他在家守丧,可是那丧礼真是从所未见,阮籍不但照旧喝酒,而且经常对去他家吊唁的人大翻白眼。何曾听说此事以后,非常反感,他曾经当面对阮籍说道:“你这个人,纵情背礼,实乃败坏风俗之人。如今忠贤执政,将要对诸官考核名行,像你这样的人啊,一定会受到惩罚的。”后来他又对司马昭说道:“您提出要以“孝”来治天下,如今却听凭阮籍在丧礼上大肆饮酒吃肉。我看应该把他赶到荒远之地,让他无法污染华夏。”司马昭就是喜欢何曾这副认真劲儿。就阮籍那德行,司马昭还不了解嘛,他不肯收拾阮籍,一是因为阮籍的确没犯太大的过错;另一方面,他还想借阮籍的名声来润色自己的统治呢,因此对何曾那义正词严的指斥,司马昭只是笑笑说:“阮籍这人身体弱。又有病,你看在我的面子上就忍他一忍呗。”在处世态度和人生价值上,何曾跟竹林七贤那些人物都是针锋相对的,这两派的对立与交锋,是当时一道非常有趣的风景线。
何曾作为一介老臣,先后为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献计献策。司马昭被拜为晋王后,封何曾、高柔、郑冲为三公。后来武帝接受魏禅,又命何曾以本官领司徒,后来又给他进位太傅。何曾的官位已经高得不能再高了。不过这时他年事已高,身体已经不能承受长时间处理政事的需要,于是他多次向朝廷提出辞职,武帝起初还不想答应,可是后来看他去意坚决,终于答应了他的请求,不过仍然表示,如果朝中有什么重大事件,依然要向他谘问,另外还许他佩剑乘车上殿,这种隆宠在朝臣中实在是不多见的。
总体来讲,何曾虽然是站在竹林七贤对立面的,可是那并不妨碍他在政治上有所建树,总体来说,何曾算得上是一个好官。他性情孝谨,家风整肃,何家子弟从大的到小的,几乎都没有什么声乐之好。他自己到了晚年的时候,跟他的老妻相见,还要整正衣冠,彼此相待如宾。西晋名臣傅玄跟荀?等人在谈论何曾的为人时,曾将他比作曾参、闵子骞一类的人物,那俩人可不得了,乃是孔老夫子的学生中最以孝而闻名的。另外,他们还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样的语言来评价他的德行。其实“孝”在当时如此地被重视,跟司马昭以“孝”为治国第一要义的倡导方向是很有关系的。其实司马昭原本是打算以“忠”来治国的,因为相比于“孝”,臣子和百姓的的忠诚对统治者来说才是更重要的,可是他脑筋一动,知道这个“忠”字在他这儿是讲不通的。为啥呢?因为他司马家原本都是魏臣,却一步一步地抢了人家曹魏的政权,若是还嚷嚷着以“忠”为治国要义,不给人笑掉大牙才怪。于是他只好退而求其次,提倡“孝”了。知道了这一点,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王祥、何曾这样的人会被放在《晋书》人物诸传最靠前的位置了。当然,说这些不是要否定王祥、何曾等人的历史地位,他们在德行和政治等方面都有很多令人称道的地方,这是应该予以承认的。
可是何曾或许没有想到,他能够被许多后世人了解并记住的主要原因,却不是因为他那些政治上的举措,跟他维护礼法的坚决态度也没有什么关系。说出来,他一定会感觉超级悲哀,因为大家所了解的,主要是他那种奢豪华侈的生活习惯。在了解了何曾的为人和性情后,大家可能会感到奇怪,他这样一个人,居然会是奢侈浪费之辈?可是事实确实如此呢。我们说,人是最复杂的动物,许多历史人物都是矛盾的集合体,谁也没规定道德先生就不能过豪奢的生活啊。再说这样的人物,在何曾之前也不是没有先例的,比如春秋时期齐国的名臣管仲,就是一个生活作风非常奢华的人,另外后来宋朝的名相寇准,跟他们也算得上是盟友。《晋书•何曾传》里说他“帷帐车服,穷极绮丽,厨膳滋味,过于王者。”这种生活做派,真是为后来的王恺、石崇、王济等人开其先河。他到宫中参加宴会时,皇帝御膳房里做的东西,他都感觉无法下咽,皇帝直接无语,只好准他携带自家厨子做的东西来赴宴。他吃蒸饼,饼上要是没有雕镂的十字花纹,他连碰都不肯碰一下。他家里每天光在吃饭上就得花费上万个铜钱,就是这样,他还常常对着满桌子的菜,埋怨没有可以下筷的地方。他儿子何劭没白跟他老子混,在生活作风方面,这爷儿俩是惊人地相似。《晋书》里说何劭“衣裘服玩,新故巨积。食必尽四方珍异,一日之供以钱二万为限”。这主儿,每天花钱,都得可着两万这个数儿来,哪天要是没花够两万啊,估计他夜里都会睡不着觉呢。古时候的二万钱虽然未必等于现在的两万块钱人民币,可是也足够普通百姓家过个一年半载的了,可是在何家人那儿呢,只够花一天的。可以说,这种奢侈已经到了变态的程度。朝中刘毅等人曾经多次向皇帝弹劾何曾的这种生活作风,说他侈?无度,应予警戒。我们在《青麻代丝》中曾经提到,武帝这个人,自己的生活作风倒还是比较简朴,可是对待大臣们的铺张浪费行为,他一向不怎么过问的。何曾是国之重臣,武帝不愿为了这种事驳他面子,因此刘毅等人的弹劾之辞,他听了,只是笑笑而已。
除了奢侈无度,何曾在品行上也不是没有其他瑕疵的。当时朝中有个名叫刘享的,曾经上书劾奏过何曾的奢侈作风。因为武帝的庇护,结果自然是不了了之。在事情当时,何曾对刘享没有任何怨恨的表现,后来甚至还向皇帝举荐他,要升他的官,让他到自己手下任职。刘享那次上书呢,也是就事论事,他认为除了生活作风方面有些值得诟病之处,何曾这个人还是没什么大问题的,不至于公报私仇,于是欣然接受了调令。可是后来呢,何曾利用职权之便,经常因为一些小事重惩刘享,甚至当众打他的屁股。人们于是知道,其实何曾这个人外宽内忌,得罪了他的话,那还是很恐怖的。当时,大臣贾充因为对司马氏一家立有大功,成为武帝跟前头等的红人。何曾跟贾充资历差不多,可是因为忌惮贾充的权势,便阿意依附于他。后来有一回,贾充与庾纯这俩人因为喝酒而打起架来,其实明明是贾充先惹的事,可是何曾给上头汇报时,却向着贾充说话,损毁庾纯。因为这件事情,何曾受到不少正直之士背地里的指责。总之,虽然同为西晋初年的辅政老臣,何曾跟王祥相比的话,却还是有很大差距的,那则“无下箸处”的轶事,也成为他最广为人知的人生污点。何曾泉下有知,估计肠子都要悔得青了呢。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