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字休徵,琅邪临沂人。这地儿,大家已经太熟悉了啦。我虽然不是临沂人,可还是为我们山东能够出了这么多名人感到自豪啊。要说这老王家也实在是猛,他们家,几乎是个人都能出名,这恐怕确实跟遗传基因有关,因此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门阀制度的产物了。王祥是王浑(不是山西太原的王浑)的族叔,也就是王戎、王衍等人的爷爷辈儿啦,他同父异母的弟弟王览,则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五世祖,因此老王家一门,确实称得上是人才济济。跟他那些族孙,族重孙们不同,王祥这个人呢,小时候没有什么人听说他有多聪明,也没有王家后来的那些名人那样的好口才。王祥令人钦佩之处,主要在他的德行;王祥后来能够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则主要是因为他的“孝”。
我们形容王祥,已经不能简单地说他孝顺了,那简直就叫作“至孝”,意思是孝顺到极致了。王祥的生母早死,他的继母姓朱。这个朱氏非常差劲,对王祥这个历史遗留问题是深恶痛绝,咋看都不顺眼,于是经常在王祥他爹王融跟前说他的坏话,时间久了,弄得王融也很讨厌他这个儿子,于是他经常让王祥去扫牛粪。要说王家也是高门大户了,这种活儿,哪能让长子去干呢?可是王祥对父亲和继母都恭谨有加,别说让他去扫牛粪了,就是让他去揩牛屁股,王祥也无怨无悔。后来王祥他父亲和继母双双害了恶病,这估计是老天爷开眼,在惩罚他们哪。不过王祥可不这么想,他衣不解带,全心全意地伺候双亲。每回熬好了汤药,都是先端到一边去吹凉一些,尝尝可以喝了,然后才用汤匙喂他们慢慢喝下去。
上面这些还不算什么,最猛的一件事,就是“卧冰求鲤”了。王祥的这位继母,人不咋地,可她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倒是挺高。她平生最喜欢吃新鲜的鱼,这个要求,平时倒是还好满足,可是到了冬天,去哪捕鱼呢?山东的朋友可能有所体会,虽说这里不属中国极北之地,可是一到冬天,天气还是死冷死冷的。王祥家不远处有条小河,平时河水流得快快活活的,到了这时候,却直接变成一块大冰板,给冻得结结实实的。这可怎么办呢?继母想吃活鱼啊,怎么才能满足她的要求呢?这时候,王祥那股憨劲儿上来了。数九寒天的,他把衣服一脱,打算躺到冰上去,靠自己的体温把冰融化了,然后从中取鱼。说也奇怪,他衣服刚脱到一半,那冰层忽然自己就裂开了,从里头自己蹦出来两条红鳞金尾的大鲤鱼。王祥想不明白这是咋回事,搔搔脑袋,然后高高兴兴地提着鱼回家了。又有一回,他那位继母朱氏突然特别想吃烤黄雀,王祥很想满足她这个要求,可是黄雀个头那么小,飞得又那么快,哪有那么好逮啊?他正在那发愁,没主意呢,突然就有数十只黄雀自己飞到他房间的帐子里来,王祥又搔搔脑袋,高高兴兴地把这些黄雀烤了,然后拿给他继母吃。同乡人听说这两件事后,都惊叹稀奇。他们说,这一定是王祥的孝行感动了上天,隐此暗中有神仙相助啊。
然而就是这样,王祥那个混帐继母还是看他不爽,千方百计找些事情来刁难他,让人怀疑这女人的心是用啥做的。王家院子里有棵果树结了果子,硕大而鲜艳。继母喜欢那些果子,于是命王祥整日守在树前,去保护那些它们。果子结在树上,风吹一下,树摇一下,都可能坠落,这是再普通不过的现象了。可是王祥不能让它们落下来啊,落下来的话,是要被继母责打的呀。于是每到风雨大作的时候,王祥就抱树而泣,一边哭,一边企求上天收云住雨。王祥的忠孝笃纯,真的已经已经近痴了。
王祥的这位继母朱氏人品低劣,不过她的儿子,也就是王祥那个同父异母的弟弟王览却是个很懂事的人,跟王祥的感情也很好。王览才几岁大的时候,看到王祥被后母鞭打,那真是打在祥身,痛在览心,后来他实在受不了了,就扑上去抱着王祥哭泣。长大以后,王览时常劝他老妈不要虐待哥哥,每逢他妈对王祥有什么不合理的要求,王览都自愿跟着王祥一起承受。朱氏看她这个儿子竟然胳膊肘往外拐,气坏了,可是又没什么办法呢,只好稍微做些收敛。后来她又想出一招绝的来:王祥不是有人护着他吗?那我就虐待他老婆好啦。可是她随后就发现,无论她用什么损招儿去对待王祥的妻子,王览的妻子都会去帮她承担。这下朱氏可没辙了,只好暂停使坏。王祥他老子死后,身为长子,王祥开始出去应酬处事,名声渐渐大了起来。这原本是件好事,可是他那个心理变态的后母越是见他混得好,就越是忌恨,恨得不行了,她就在酒中下毒,要置王祥于死地。王览知道了她的奸计,不等王祥把杯子端起来,自己一把抢过来就要喝。王祥看他这样做,怀疑酒中有毒,又伸手去抢王览手中的酒杯。朱氏一看事情泄露了,害怕把亲生儿子给毒死了,干脆自己把酒杯抢了下来。这事以后,每次朱氏给王祥食物时,王览都要抢着先吃,朱氏找不到可乘之机,最后终于断了下毒的念头。
虐待,下毒,这还不算最狠的,《世说新语》里载有一则小故事,堪称传奇。王祥夜里都是自己一个人睡。朱氏感觉这一点可以利用,有一回竟然亲自提了大砍刀,打算去暗杀王祥。也是王祥命大,朱氏摸到他房里的那会儿,正赶上他起床上厕所去了。黑暗中,朱氏使出奶劲儿,劈刺腾挪,连换数般招式,以为王祥这回必死无疑了,却不知她一直在冲被子使劲。王祥放茅回来后,看到被子上那些刀印儿和窟窿眼儿,知道他那位后母曾经很认真,很努力地前来行刺过。王祥心想这不行啊,后母费这么大劲儿想杀我,结果我还活得好好的,她哪能受得了啊。于是主动去找朱氏,然后在她面前跪下来请死。这一行动终于把朱氏给感化了,从此她不再想着怎么算计王祥,而是将他视如己出。这则故事出自小说,可信度得打个问号。我觉得吧,像朱氏那样的人,要能感化的话,早就被感化了,不用等到这一回。不过从这些事情来看,王祥的孝顺确实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能够名列二十四孝之一,绝对不是盖的。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王祥带着后母和弟弟王览避难到庐江(今安徽省庐江县),在那儿隐居起来,一隐就是三十多年。朱氏死后,王祥就在家守丧,一守又是许多年。想当初,那位继母朱式对他那么恶劣,可是给她守丧时,王祥却悲伤到不寝不食,后来弄到形容枯槁,得撑着拐杖才能站得起来。王祥的孝行传遍四海,徐州刺史吕虔敬佩他的德行,想要请他出来做官,当时王祥已经五十多岁了,他以自己年事已高的理由坚决请辞,这时,他弟弟王览却劝他不必顾虑那么多。他对王祥说道:“哥啊,你这一辈子,光伺候咱爸妈了,现在也该是时候考虑一下自己的事业了啊。”一边劝,一边替他备好车牛,催他应征上路。就这样,王祥在弟弟的劝说下才受命作了官。吕虔对王祥非常信任,他把徐州的事务全部委派给王祥去处理。王祥德行高尚,政治才能也是非常过硬的。当时徐州境内常有盗贼横行,他上任以后,特别注重训练兵士,很快就把那些小股的盗贼给剿灭了,于是“州界清静,政化大行。”百姓们感念他的恩德,作歌赞颂道:“海沂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王祥被吕虔征为别驾)。”
王祥任职期间,工作兢兢业业,政绩卓著,他接连升官,一路做到大司农的官位。魏齐王曹芳被废后,在敲定新君的事情上,王祥态度坚决地支持让高贵乡公曹髦继位。曹髦继位后,王祥因为用“定策之功”而被封为关内侯,后来又被拜为光禄勋,转任司隶校尉,负责京城地区的保卫工作。天子去视察太学的时候,又当众评价王祥为国内最德高望重的“三老”之一。最威的是,王祥还得到一种待遇,他手握着象征德行与声望的节杖,面朝南边,以师道自居,就连天子都要面朝北边,向他乞问治国之道。这样一来,王祥几乎成为了天下士人的表率。朝廷给他布好讲坛,让他向天下的学子们陈说君臣政化的要旨,听到他演讲的人无不立志砥砺精进。
可是随后不久,魏国就发生了高贵乡公曹髦被杀的事件。那件事情的始末,我们在《路人皆知》中曾经详细介绍过。虽然曹髦这皇帝没做几天,可他好歹也算是一国之君,因此葬礼上群臣举哀,哭得很悲的样子。哭归哭,其实呢,大部分人也就在那装装样子罢了。只有王祥涕泪交流,悲声哭号道:“老臣我不称职啊,我对不起您啊!”朝中群臣心里都明白,高贵乡公之死呢,无非因为他倒“马”失败。那件事情,虽然最后罪过都归在那个替死鬼成济身上了,可是事实究竟怎样,大家谁都不是傻瓜,哪个心里不清楚?可是当时司马昭的眼线到处都是,就算有人对他弑君之行不以为然,谁又敢把真话讲出来呢?因此当时大家看到王祥的表现,纷纷露出愧色。跟王祥相比,许多魏国的老臣,都确实缺少一些胆色和良知呢。
能够说明王祥的耿直忠诚的,还有一件事情。魏元帝二年(公元265年),武帝司马炎接替他老子司马昭的位置,被封为晋王,王祥和荀?俩人结伴去道贺。在路上,荀?对王祥说道:“相国(司马炎)地位尊贵,别人对他都那么尊敬,咱到了那儿,得对他行跪拜之礼啊。”王祥却不以为然,他回答道:“相国确实尊贵,可是他再尊贵,那也只是个晋王啊。咱俩位列三公,公跟王相比的话,只差一个阶秩而已,甚至差不多是同级呢,哪有身为天子三司却随随便便拜人的道理呢?要那么干了,不但会损害魏朝之望,还会消减晋王之德。君子要以礼待人,这种不合适的事,我可不干。”后来他们入殿面见司马炎后,荀?二话不说,纳头便拜;而王祥呢,只是作了一个长揖而已。司马炎没有因此就喜欢荀?,而是叹息着对王祥说道:“我到今天才知道先生您为什么如此为天下所重了啊!”在这件事上,王祥既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又获取了别人的尊敬,更重要的是,他还坚持了自己的原则,保护了国家的尊严。相比之下,同是国家重臣,名气甚大的荀?,可就实在差得远了。
武帝受禅登基后,王祥被拜为太保,进爵为公。跟他老子一样,司马炎对王祥也是非常看重,经常向他谘问自己行为的得失和未来的行政计划。可是这时候的王祥年事已高,经常不能按时上朝。他屡次向朝廷辞官,武帝都不舍得放他走。后来禁不住他固请,终于答应让他告老归田。不过这个告老呢,也不是简单的退休,而是让他“以睢陵公就第,位同保傅,在三司之右,禄赐如前。”武帝同时还下诏说道:“古之致仕,不事王侯。今虽以国公留居京邑,不宜复苦以朝请。其赐几杖,不朝,大事皆谘访之。赐安车驷马,第一区,钱百万,绢五百匹,床帐簟褥,以舍人六人为睢陵公舍人,置官骑二十人。以公子骑都尉肇为给事中,使常优游定省。又以太保高洁清素,家无宅宇,其权留本府,须所赐第成乃出。”这段诏书比较浅显,相信大家都能看得懂。王祥所受的殊遇,在西晋群臣中,也可以算是罕见的了,这是对他数十年的忠笃孝行和良好德操的嘉奖,他受之无愧。
王祥病重的时候,把他的子孙们叫跟前,对他们说道:“夫生之有死,自然之理。吾年八十有五,启手何恨。不有遗言,使尔无述。吾生值季末,登庸历试,无毗佐之勋,没无以报。气绝但洗手足,不须沐浴,勿缠尸,皆浣故衣,随时所服。所赐山玄玉佩、卫氏玉?、绶笥皆勿以敛。西芒上土自坚贞,勿用甓石,勿起坟陇。穿深二丈,椁取容棺。勿作前堂、布几筵、置书箱镜奁之具,棺前但可施床榻而已。脯各一盘,玄酒一杯,为朝夕奠。家人大小不须送丧,大小祥乃设特牲。无违余命!高柴泣血三年,夫子谓之愚。闵子除丧出见。援琴切切而哀,仲尼谓之孝。故哭泣之哀,日月降杀,饮食之宜,自有制度。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颜子所以为命,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引其原文,是为了保留这段家训本来的风貌。尽管里面亦不免封建说教的成分,可是那种不求厚葬的朴素的人生态度,那种对子弟德操修养的谆谆教诲,用平淡的语言娓娓道来,颇能感人,真是像极了《颜氏家训》里的文字。
王祥活了八十九岁,这在当时可是难得的高寿,大约也是上天对他良好德行的奖励吧。他死后,前来探望的只有朝中的贤良与他往日的同僚和下属,他的族孙王戎后来曾经叹息道:“太保可谓清达矣!”在名士辈出的正始年间,大家都比较崇尚人的谈吐和雅量,王祥在这些方面都不突出,可是一定要跟人交谈时,大家就会发现,其实他理致清远,颇有见识。因此人们评论他,说他是“以德掩其言”,意思是德行太好,以至于让人忽略了他的口才。因为王祥只重行动,不作虚谈,吕虔对他一直非常看重。吕虔有把很炫的佩刀,被认为是有资格位列三公的人才堪佩带的。吕虔将这把刀送给了王祥,并且对他说道:“苟非其人,刀或为害。卿有公辅之量,故以相与。”王祥一再推辞,最后才勉强接受下来。他临死的时候,又将这把刀送给他弟弟王览,对他说道:“汝后必兴,足称此刀。”后来王览果然也成大器。王祥和王览的经历向我们说明,以德服众是一条相对缓慢的成功之路,这路虽慢,却走得踏实。因此,在他的族孙们纷纷被指责为“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时,王祥却以他的笃纯和厚重赢得了后人的尊敬。其实,名利也罢,官位也罢,甚至千载之下人们对他的评判也罢,王祥都没有刻意去做,刻意去争取,然而或许唯其如此,才能感动上苍,让那鲤鱼破冰而出,成全他的一片孝心吧。可以说,王祥是最不张扬的名士,却也是真正的名士。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