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艰难决策


本站公告

    李渊一封信蒙住李密,暂时消除了东面一大隐患,也是兴奋莫名。可惜老天爷不给面子,怎么也不肯顺从人的心愿来决定天气,眼看离霍邑(今山西霍州市)不过是五十里远近,大雨却始终下个不停,大军被阻在贾胡堡长达二十天,半步也没法移动。众将士每天龟缩在大营中的烂泥里苦着一张张脸过日子,士气一时比一时低落,一味拖延下去,别的不说,军粮就很成问题。将士们没有了饭吃,一切不就全乱套了?众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大部分都有暂时退回并州的意思。

    相比其他官员,裴寂的职务最高,同时也是主张退兵的主要代表之一,他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劝告李渊,希望他从实际出发,尊重现状,尽快做出退兵决定。李渊反复一想,这样大规模的远征绝对不是一件儿戏事,劳民伤财还在其次,更重要的是,这次一旦退兵,关中的隋军从此就会格外警惕,进而派兵加强沿路一线的防守,今后想再次进军关中,难度就会成倍、成十倍地加大,因此一直举棋难定。

    正在这紧要关头,偏偏军中又传来刘武周勾结突厥,企图进犯并州的谣言。李渊大吃一惊,强自镇定心神一想,又觉得这谣言未必会那么真实,道理很简单:突厥人固然有反复无常的天性,但双方结盟才这么久,即使变卦,也不至于变得这样快!何况,为了防止万一,大军出征时,刘文静还主动请缨,再次出使突厥,用意就是切实稳住突厥。以刘文静的过人才智,李渊相信他完全有能力将始毕可汗笼络得心满意足,至少可以说服他在短期内不至萌发侵犯的念头。突厥人不点头,刘武周就不敢麻着胆子擅自发兵。刘武周充其量不过是突厥人一条守门狗,没有经过主人同意,怎么敢随便伤人?但是,世上的事物往往变化莫测,有些看上去绝不可能发生的事却出人意外地发生了!正所谓凡事不怕一万,只怕万一,万一突厥人在刘武周的一再挑拨下,临时变了卦,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可能!为了谨慎起见,李渊还是广泛征求众官的意见,共同分析谣言的真实性,借以决定进退。

    “突厥人重利轻义,反复无常,又有刘武周在中间挑拨离间,发兵前来侵犯,本来也不是一件什么特别奇怪的事。”裴寂重抒己见,“并州是唐公根基所在,牵一发而动全局,一旦动摇,全局就会变得很被动,因此,卑职以为,唐公理应及早决策,暂时退回并州,免得到时候进退两难!”

    “始毕可汗刚刚与我方结盟,决不至于翻脸不认人,马上变卦!何况,刘司马出使突厥还没回来,怎么会出现这样不合常理的事情呢!”李建成反驳,“大军西进为我军的既定方案,又不是小孩子过家家,怎么可以朝令夕改,轻率地退兵呢?”

    “大哥说得很有道理。”李世民接口说,“刘武周与突厥彼此勾结,也相互猜测,双方都缺少诚意,没什么可怕的。何况,元吉留守并州,一旦军情紧急,一定会派快马前来求救,眼下没有得到准确情报,仅仅以谣言为依据,就将大军撤回并州,错失良机,西进大业什么时候才能成功?”

    “话是这么说,但真实情况怎么样,还得以事实为依据吧!为了做到万无一失,卑职以为,唐公理应谨慎对待,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哇!”并州起兵的时候,裴寂曾献出晋阳宫中所有金银兵器衣甲与三百多名宫女,武装了李渊的大军,也充实了他的府第,自信功劳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但起兵以来,眼睁睁看着刘文静凭着一颗灵活的头脑,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处处占尽风头,心里一股妒火就日见强烈。当时诱使突厥人讲和,全是刘文静一手策划操办的,假如对方这回真翻了脸,对刘文静的打击无疑就很大,正是出于这一原因,他才极力主张退兵,力争使刘文静丢尽脸面,借以获得心理上的一份平衡。万想不到,他的话才出口,就遭到李氏兄弟这么坚决的反驳,心里一口气越发憋得慌,只得硬着头皮强撑着辩驳,“诸葛武侯之所以深受子孙万世景仰,他独特的地方就是一生谨慎,稳中求胜!唐公的基业还刚刚创立,与当年蜀国的实力比较,相差何止是百十倍,一步之差,足成千古之恨,理应三思而后行哇!”

    “裴长史的学识可真渊博哇,诸葛亮何许人也,他一生统兵为政的精华,居然被长史一句话就囊括了,这样非同一般的才能,恐怕诸葛亮生在今天,也只能甘拜下风啦!不过——”李世民不无揶揄地反驳,“前人的经验固然要学习,却也不能一成不变,原本照抄吧!正如大哥刚才所说的,假如一味前怕狼后怕虎,轻信外面的谣言,轻率地退兵,我们恐怕也只有循规蹈矩,长年像蜗牛一样缩在并州,一辈子陪伴妻子儿女,过过太平日子得了!”

    “……”裴寂万想不到,李世民会如此当众奚落自己,他当初在晋阳宫发的誓,至今还令人记忆犹新呢,如今事过境迁,身份不同了,就变得翻脸不认人了!这么一想,他的心里就更加堵得慌:人人都说突厥人反复无常,如今看来,你李二公子恐怕比突厥人还要突厥人,还要容易忘本呢!不过,想归想,脸上却是不敢表露出气愤神色来。

    “世民,你怎么可以这样不知轻重地乱说话呢?有不同看法,大家可以平心静气地坐在一起商量嘛!裴长史一片忠心,坦率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李渊心里倾向两个儿子的看法,但李世民的话说得太尖刻,担心裴寂面子下不来,只得假意训斥儿子说话太不注意分寸,既让裴寂有个台阶可下,也借以停止这场毫无意义的争论。

    众官目睹这一切,也趁机一哄而散。李建成与李世民见众官散去,为了坚定父亲的决心,还是异口同声,再三重申自己的看法,劝父亲不可轻易动摇。李渊被他俩反复一劝,就不再犹豫,当即令人回并州打听消息,顺便催运粮草,同时整顿军马,严厉追查谣言的来源,专等天晴后进军霍邑。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