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理想中的和谐社会


本站公告

    读者朋友:

    孔子心目中的和谐社会,是什么样子呢?

    让我为大家解读。

    闲话休提,言归正传。

    七)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11.26)

    孔子的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在孔子的座位旁,陪伴孔子。孔子说:“不要认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了一点,就不和我说心里话。我平常听你们说:‘没有人知道我的才学呀!’我问你们,如果有当权的人,知道你们的才学,任用你们。那么,你们会怎样做呢?”子路马上回答:“如果有一个具备一千辆战车的小国,又处在大国的威胁之中,边境上,有强大的敌国军队,国内又正在闹饥荒。让我来治理这个国家,只要三年的时间,我就可以使他们英勇战斗,而且懂得作战的方略。”孔子笑了笑,不以为然。“求,你说说看”孔子问冉有。冉有回答:“一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方圆的小国,让我去治理,也只要三年的时间,我可以让老百姓生活富足,遵守礼法,喜好音乐。我只能做到这样的程度,再进一步的治理,就要等待更有才能的人了。”“赤该你说了。”孔子又问公西华。公西华回答:“我不能说我能做到什么,我只愿意不断地学习。在宗庙的祭祀活动中,或者在国际会议上,我愿意穿上礼服,当一个主持礼仪的小小的傧相。”“点,你说呢?”孔子又问曾皙。这时曾皙正在弹琴,琴声渐渐地稀疏了,嘎然一声,停了下来。曾皙放下琴,说:“我和三位同学说得不一样。”孔子说:“没关系,只不过是个人说说自己的志愿罢了。” 曾皙说:“在暮春的时节,春天的衣裳,已经穿在了身上。五六个成年人,再带上六七个小孩,大家到沂水里游泳,到舞雩台上享受春风的吹拂。然后,唱着歌儿回家。这就是我的理想。”孔子长叹一声,说:“我的理想,和点一样啊!”三位同学离开了,曾皙留在后面,曾皙问孔子:“三位同学的话,怎么样呀?”孔子回答:“只不过个人谈谈自己的志愿罢了。” 曾皙又问:“老师,您为什么笑话子路呢?”孔子回答:“我笑话他的原因,有两个。治理国家,应当用礼制,可是他只知道勇敢和战略。第二,为人要谦让,可是,他一点也不谦让,第一个抢着说话。所以,我笑话他。” 曾皙又问孔子:“求只希望治理那么小的地方,治理那么小的地方,能算治理国家吗?”孔子回答:“谁说治理,六七十里,五六十里方圆的小国,就不是治理国家啦?” 曾皙又问:“那么,赤只愿意当个小小的傧相,不是治理国家吧?”孔子回答:“像宗庙祭祀,国际会议,这样的大事,不是诸侯国的大事,又是什么事呢?赤只是谦虚地说,自己愿意做个小小的傧相,那么,还有什么事,比傧相更重要的呢?”

    《论语》中的这段文字,和其他的段落,完全不一样。叙述事情非常完整,有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整个过程。而且文字优美,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我发现,记述中,还有不合理的地方:

    孔子师生谈话的时候,其中的一个学生曾皙正在弹琴。按一般常识,人在弹琴的时候,必然专注于弹琴,再加上琴声的干扰,是不会听到别人的谈话的。即使能听到,也不会听得很清楚。可是,这段记述中却说:当孔子问到曾皙的时候,他立刻停止了弹琴,站了起来,回答了孔子的提问。

    这样的事,可能吗?

    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怎样解释这个矛盾呢?

    我冒昧地,做如下推测:

    目前我们看到的《论语》,只是一种“缩编本”。此外,还有一种“全本”。全本的文字,就像这段记载一样,文字优美,记录全面。全本的篇幅也就很大。

    古代,文字是写在竹简上的,全本的《论语》,一定体积很大,重量也不轻,学生上课时携带很不方便。所以,就把全本的《论语》“缩编”,只择录出孔子的话,编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缩编本”。

    由于这段文字,孔子师生的对话,联系密切,学生的话又较多,如果进行“缩编”,就不知所云啦!所以,就意外地保持了原样。

    当然,这是一种猜测。

    如果,这种猜测,能够成立。那么,“全本”的《论语》,就应当是一部泱泱大观的孔子的传记。

    传记的作者,应当是孔子的一个学生,他收集了孔子一生的言论和事迹,利用这些资料编成了一本书。

    这段文字出了点小纰漏,这个小小的失误,让我做出了这个匪夷所思的猜想。

    对不对呢?

    我提出这个问题,让感兴趣的朋友研究,也许还能寻找出更多的蛛丝马迹来。

    好了,题外的话,就说到这里。让我们转入正题。

    在这段话中,表现了丰富的原始儒学的治国思想,让我逐步地为大家解读:

    先说子路。

    孔子提出问题之后,子路第一个抢着发言。

    他说:我可以让老百姓英勇善战,又有战争的谋略。

    孔子笑了笑,并不认同。

    孔子为什么不认同呢?

    路是个勇敢的军人,善于领兵打仗。在一次战斗中,他的系帽子的带子断了,他要保持军人的尊严,只顾系帽子,被敌人杀死了。军人是崇尚武功的, 子路的志愿,其实就是发展武装。

    我前面第五卷“约之以礼”中解读过:原始儒学的治国方案是“为国以礼”。就是用法律和制度来治理国家。加强法制建设,依法办事。子路的发展武装的愿望,和孔子的治国方针,是格格不入的。

    在个人道德品质修养方面,孔子主张“谦让”,要有“君子风度”,这点,我在前面第四卷“修身”中,也解读过了。子路在孔子刚说完话,就抢着发言,也不符合孔子的谦让的主张。

    因为这两个原因,孔子就笑话他,不认可他的愿望。

    再说冉有。

    冉有的愿望,只是到一个方圆几十里的小国中去。但是,他治理国家的方法,却很和孔子的意。先让老百姓都吃饱了,在用“礼制”和“音乐”来管理国家,来教化老百姓。

    再说,冉有的态度,还很谦虚,说:我的本事,就这些了。我还要等待更有本事的君子,来把国家治理得更好。

    所以,孔子对冉有是完全认同的。冉有治理的国家虽然很小,但是,孔子还是赞同他。大国,小国,都是国家,没有什么区别。

    再说公西华。

    公西华的愿望,看起来,就更小了。他只是愿意做一个傧相。这个儒家的传统职业,在社会上,是让人瞧不起的。但是,孔子却不这么看。他认为,国家的政治活动,无论是宗庙祭奠,还是国际会议,都离不开傧相。这是礼制和音乐治国的一部分。

    所以,孔子也完全认同了公西华的愿望。

    最后,孔子高度评价了曾皙。

    老先生感叹地说:“我和点的志愿,是一样呀!”

    这个得到孔子高度评价的曾皙,他干了什么值得称道的好事呢?

    没有!绝对地没有!

    这小子,只不过带着一群大人、孩子,到河里洗洗澡,又到台子上吹吹风,唱唱歌,就回家了。

    没治理国家,也没付出什么劳动,干吗受到这么高的评价呀?

    我说:这就是和谐

    一群大人,小孩,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沐浴在和暖的春水里,沐浴在清爽的春风中,大家唱起沟通人们心灵的歌曲,唱着歌儿走回家去。

    这就是一种意境,像诗一样优美的意境。

    难道,这不是人们理想中的和谐社会吗?

    我解读到这里,大家一定对孔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知道他老人家心里想得什么了。孔子的愿望就是:愿社会文明,愿人们和睦相处。

    愿我们的社会,民主、公正、和谐。

    暂时就解读到这里,谢谢您的阅读!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