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礼法(下)


本站公告

    五)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8.2)

    孔子说:“如果你只知道恭敬,而不知道对待人的礼节,那么,你就要把自己搞得很疲劳了;如果你只知道办事要小心谨慎,而不知道遵循法律、制度,那么,你就会畏缩不前了;如果你胆大包天,又不懂法律,那么,就要闯下乱子了;如果你耿直正义,但是不懂礼貌,那么,你就会言辞刻薄,出口伤人。

    “居于社会上层的君子,如果能宽厚地对待自己的亲属,那么,老百姓就会兴起仁爱的社会风气。如果能不忘记自己的老朋友、老部下,那么,老百姓也不会人情淡漠。”

    恭敬、谨慎、勇敢、正直,这四种品德,都是儒家极力提倡的。但是,儒学认为,人的一切品质,都应当在“礼”的控制之下。如果这些品质,不受礼的控制,虽然都是些好品质,但是,都会产生不良的结果。

    前面说过,“礼”包括礼法、礼仪、礼貌三个内容。孔子的这段话,就是分别讲述了,我们应当怎样用礼法、礼仪、礼貌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孔子先讲了“恭敬”。

    孔子说:如果你只知道对待人要恭敬,但是,你不知道有关的礼节,那么,你就要很疲劳了。

    怎样理解这句话呢?

    我举个例子。

    今天是腊月二十九了,马上就要临近春节了。春节可是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有一个重要的活动,就是拜年。

    亲朋好友之间,都要带上礼物,穿上好衣服,相互间走动走动,是不是呀?大家见了面,都要说:“过年好!”还要寒暄一番。见了小孩子,还要给“压岁钱”。

    这是中国人的风俗,也是中国人对待人的礼仪和礼貌。你要是不这样做,或是忘了这样做,就是对人的不恭敬。

    耿直的朋友,就会问你:“怎么搞的,今年没给我拜年呀?”

    你就要做出解释,但是,你可千万别说:“我忘了呀!”那就更不恭敬啦!

    但是,这拜年的礼节,一年有一次,就够了。要是你不懂这个礼节,认为“礼多人不怪”,亲朋好友见了面,你就来上一句:“过年好呀!”拼命地寒暄一场,那么,你累不累呀?我想,你一定很疲劳啦!

    所以,孔子说,你如果不知道对待人的礼节,只知道要对人恭敬,那么,你会很疲劳的。

    古人最隆重的见面礼是“三拜就叩”。就是起来又跪下,反复三次,在这三次中,要磕九个头。你说恭敬不恭敬?

    确实够恭敬的了,但是,这样的礼仪,可不是经常使用的。有一定的规矩,这规矩,就是礼。

    你总不能不懂这个规矩,见人就“三拜九叩”吧!

    我们现代社会,也有些礼貌、礼节,我们也应当按这些礼貌和礼节,对我们接触到的人,表示恭敬。不是非要下跪才好。

    说到“下跪”,我想起了现代人的一场闹剧“跪老师”。

    不知这些人的脑子里,是不是进水了?忽然想起了要给老师下跪。我有幸在网上看到了下跪的照片,密密麻麻地跪了一大片。

    现在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了,跪拜礼早就在中国取消了。也不知道这些人行得是那门子礼。

    要说是遵守孔子的“尊师重道”吧,可是,孔子教育学生,只收取一束干肉的学费,并没有让他的学生下跪。

    有读者朋友会问:“你怎么知道的?你也没有看见?”

    我说:我有两个理由。

    其一:双膝着地,脑袋碰地,这样的礼节,本身就说明了双方的不平等。

    从《论语》中的记载看,孔子和他的学生们,都是平等的,学生们尊重孔子,但是,师生有不同的意见时,学生也批评、刁难孔子。完全不是现在的,老师高高在上的姿态。

    所以,孔子不可能让学生给他下跪。

    其二:《论语》中记载了很多孔子师生在一起的情形,如果有“跪老师”的礼节,《论语》中,不会没有记载。

    所以,“跪老师”这个礼节,不是孔子发明的。是封建专制社会形成以后,人和人之间关系不平等的表现。

    现在,我们正在建立民主、和谐的现代社会,难道还要让这种封建专制的东西,要污染我们的社会空气吗?

    孔子又讲了“谨慎”。

    孔子说:你只知道办事要小心谨慎,不知道办事要遵守规章制度,那么,你就要畏缩不前了。

    孔子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我也举个例子,来说明吧。

    我们的各级政府的办事部门,好像办事都很谨慎。你要是去这些地方办事,去一次是不行的。为什么呀?

    办事人员会告诉你:“我们要研究,研究。”

    你说是不是很谨慎呀?

    但是,这一“研究”,就没有期限啦!也不知道要研究到猴年马月了。

    所以,孔子说:你小心谨慎,研究来,研究去,就是忘了遵守办事的规章制度了。这样你就畏缩不前,办不成事啦!

    我猜想,在孔子的时代,当时的官员们,在处理公务的时候,一定遵守一定的规章制度,办完一件公务,一定有时间的限制,不会让官员们无期限的“研究”下去。

    这种“期限”,也就是“法律制度”,也就是“礼”。

    我们今天的政府办事部门,有没有这样的办事“期限”呢?

    第三,孔子讲了“勇敢”。

    孔子说:光有勇敢,不懂法律,就要出乱子。

    这样的话,我推想孔子经常说,《论语》中也有多处记载,我前面已经解读过了,这次就不罗嗦啦!

    最后,孔子讲到了“正直”。

    一个人正直,是很好的。歪儿八道的人,可不是好东西。

    但是,问题来了,如果一个人光正直,但是不懂礼貌,那也让人受不了呀!

    我举个例子。

    随地吐痰是不好的习惯,为了维护公共卫生,制止随地吐痰,是每个正直的公民的义务。是不是呀?有段时期,我国的一些大城市,还专门组织了“巡逻队”,到繁华的闹市区,抓随地吐痰的人。抓到了,就地罚款。

    如果有个很正直的人,但是不懂礼貌。他看见了一个人随地吐痰,跑过去制止,说:“你妈个*的,懂不懂文明礼貌呀?还他妈的随地吐痰!”制止随地吐痰是对的,但是这样满口脏话,不是出口伤人吗?

    所以,孔子说:如果你耿直正义,但是不懂礼貌,那么,你就会言辞刻薄,出口伤人。

    总结:人的一切行为,一切品质,都不能违背了礼。

    那么,“礼”的本质是什么呢?

    我在前面解读过,周朝的社会,是封建宗族制社会。周王室和各个诸侯国的贵族们,都有亲族关系。是贵族们的血缘关系,把全体贵族连接成一个整体。

    所以,礼的本质,就是维系贵族们的亲属关系,从而也就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团结。

    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理解孔子下面的话了。

    孔子说:“居于社会上层的君子,如果能宽厚地对待自己的亲属,那么,老百姓就会兴起仁爱的社会风气。如果能不忘记自己的老朋友、老部下,那么,老百姓也不会人情淡漠。”

    周朝的礼,就是要居于上层社会的贵族们宽厚地对待自己的亲属,不忘记自己的老部下,老朋友,在维护贵族们团结的同时,维护社会的稳定。在孔子的理想中,如果老百姓都有仁爱的心肠,都重视人与人的情谊,那么,理想的文明、和谐的社会,就会到来啦!

    人们总是说:“法律是无情的。”儒家的法律意识,却充满了人情味。这也是中国的传统法律观点,和西方的不同。

    六)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3.26)

    孔子说:“作为一个统治者,对下属和民众,不能宽厚地对待他们;对法律也不尊重;遇到丧事,自己死了亲人,也不哀痛。这样的人,让我怎样评价他呀?”

    孔子的原始儒学的核心,就是一个“仁”字。

    仁,就是爱人。爱人的观念,也渗透在儒家的法律意识中。儒家的“礼”也贯穿着爱人的观念。

    所以,孔子认为,作为一个掌握法律的统治者,更要有一颗慈爱的菩萨心肠。

    第一,对下属和老百姓要宽厚;

    第二,对法律要尊重;

    第三,对亲人的去世要哀伤。

    读者朋友也许要问:“‘为礼不敬’的‘礼’,你有什么理由翻译成‘法律’呢?”

    我说:“原始儒学的‘礼’,有‘礼法’、‘礼仪’和‘礼貌’三个内容。孔子这段话中,‘临丧不哀’讲得是礼仪,所以,‘为礼不敬’讲得一定是‘礼法’了。‘礼法’,就是我们现在讲得法律。所以,我把‘为礼不敬’的‘礼’,翻译成法律。”

    在孔子的心目中,作为一个统治者,必须要有一颗仁爱的心。要对老百姓宽厚,要尊重法律的权威,要对故世的亲人哀痛。如果做不到这三点,就不是个合格的统治者了。

    所以,孔子说:“对这样的人,我怎么评价他呀?”

    从孔子的这段话中,我们知道了,原始儒学的法律观念,是建立在仁爱的基础上的。这也是我们传统的法律意识,和西方法律意识的区别。

    读者朋友:

    原始儒学的“礼法”,暂时就解读到这里。

    下面,解读礼的另一个内容:“礼仪”。

    欢迎大家阅读。

    谢谢!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