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言行(上)


本站公告

    我为大家解读儒学的“言和行”。

    对人来说,没有什么比人的“言和行”更重要的东西了。

    有位“世界名人”说得好:“人和人的交往,除了语言和行动之外,就没有任何东西了。”

    所以,,人生在世,就是说话和行动这两件事。除此之外,就什么也没有啦!

    是成功,还是失败,是荣华富贵,还是贫困潦倒,全取决于人的语言和行动。

    我们的欲望,我们的野心,我们不可告人的计划,都要通过语言和行动表现出来,通过语言和行动实现它。同样的,我们高尚的品德,远大的理想,也要通过语言和行动表现出来,通过语言和行动实现它。

    人们也是通过一个人的语言和行动,来了解一个人的,

    也是根据一个人的语言和行动,对这个人做出评价的。

    所以,语言和行动,就是人的一切。

    孔子很重视人的语言和行动,为我们指出了一些应当注意的事情。

    下面,我就给大家解读这方面的内容。

    十八)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4

    孔子说:“古代的人不轻易承诺,就是怕自己做不到而感到耻辱。”

    儒家讲究“信”,“信”就是“信誉”。认为“信誉”是在社会上立身的根本。要是不讲“信誉”,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身了。

    俗话说:“光棍出了名,饿得肚子疼。”

    小地皮流氓不讲信誉,要是出了名,人人都离他远远的,那么,他在社会上就无法“混”了,还不饿得肚子疼吗?

    所以,不讲信誉,就是当个小流氓也不行。

    所以,真正的流氓黑帮,总是标榜“江湖义气”,也很讲“信誉”。这样才能笼络住一帮人,才能“称霸一方”。

    有个青年,开了家酒吧。但是,他不正经地经营,想一夜爆富,就笼络了一帮人“宰客”。他让他的夫人上网聊天,谎称要和网友搞“一夜情”。网友同意后,他就派店里的服务员和网友见面,把网友骗到酒吧来高消费。他就适当地宰上一笔,不多也不少,刚好让客人感到有点疼,但还不至于报警。

    事情还是败露了。这帮人都上了法庭。

    我在电视上,看到了庭审现场的转播。让人略感意外的是,在事实都很清楚的情况下,这些人中的“骨干分子”,还是把“罪过”往自己身上揽,表现得很“义气”。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也知道“信誉”的重要。要表现一下,自己是很讲“义气”的,以此在社会上博得“信誉”,“扬名立万”。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他们犯得都是“轻罪”,有个年儿半载的,就出来了,干吗不给自己留个后路呢?要是犯了重罪,要判死刑和无期,那就不这么大方了,大家还不都争着揭发别人,“争取立功”吗?

    所以,坏人的“江湖义气”和“信誉”,都是靠不住的。因为它们是建立在共同干坏事的基础上的。

    儒家的“义气”和“信誉”,是建立在“仁爱”的基础上的。

    这就是两者的区别。

    让我们再回到孔子的这段话。

    孔子说:“古代的人,不会轻易地答应别人要求,是因为他们担心自己办不到。”

    办不到的事情,为什么就不敢承诺呢?

    我不说,大家就知道:承诺了,一定要失信。

    失信,是一件很羞耻的事情。

    儒家认为,人的语言和行动,要遵守一个原则――“信”、“信誉”。

    大家都知道,商人要讲“信誉”,要创“名牌”。其实,人也要讲“信誉”,要有一个好名声。如果,你没有了“信誉”,就要像出了名的光棍,饿得肚子疼啦!

    古代有一个人,夫妻二人带着孩子逛街。孩子闹着要吃好东西。这个人说:“好孩子,回家吧。我杀猪给你吃。”

    回到家后,他就拿着刀要杀猪。

    他的妻子说:“你有病呀!怎么真得杀了?”

    这个人说:“我已经答应孩子了,我不能失信!”

    所以,请读者朋友记住,不要轻易承诺别人,如果承诺了,就一定要办到。

    十九) 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14

    孔子说:“如果,一个人说起大话来一点不感到惭愧,那么,让他真正地去做,就难了。”

    古代有句谚语:“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一个人轻易地就答应了,别人的请求,他能不能做到,就成问题啦!把什么事情都看得很容易,那么,他实际做起来,就会处处遇到困难啦!

    古人的这段话,真是对极了呀!

    何况,我们还会经常见到“夸夸其谈者”。

    这样的人,说起话来,没有边际,好像他什么事情都会,是个“万能祖师爷”。别人有什么请求,他的回答,就是八个字:“你放心,包在我身上。”

    孔子说:“这样说大话不害羞的人,让他实际办个事,难矣!”

    所以,对说大话,不脸红的人,千万别相信他。

    二十) 子曰:“辞达而已矣。”(15.41)

    孔子说:“把话说清楚,就行啦!”

    人类语言的作用,就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所以,孔子说,你的言辞,如果能表达你的思想和感情,那么,就可以了。

    这是孔子对语言的基本要求,也是最高要求。

    也许读者朋友会问:“基本要求,我知道。为什么是最高要求呢?”

    我说:“把话说清楚,可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呀!这需要有丰富的词汇,有很强的逻辑性,还要有说话的能力,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口才’。”

    孔子的门下,有很多善于说话的人才,这都是孔子教育的成果。

    古代有一篇文章,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写文章,是写得复杂一些好呢?还是简单一些好?”

    这篇文章,讨论了两段记述文字。这两段文字,都是记述同一件事情。只是一段记述的繁杂一些,一段记述得简单一些。

    文章的作者,比较了两段文字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文章无所谓繁杂和简单。只要把话说清楚了,就好了。

    也就是“辞达而已矣。”

    所以,把话说清楚,是说话的基本要求,也是说话的最高境界。

    朋友,你在和别人交谈的时候,一定要记住这点。添枝加叶,画蛇添足,都是没有必要的。

    二十一)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15.8)

    孔子说:“可以和他交谈的人,而你没有和他谈。那么,就是看错了人。不可以和他交谈的人,而你和他谈了。那么,就是说错了话。有智慧的人,既不看错人,也不说错话。”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一天,都不可避免地要和很多人谈话。但是,很少有人考虑,我们的谈话对象,是不是合适?

    这可是对待人的艺术,也是谈话的艺术。

    什么样的人,你可以和他们交谈呢?

    第一,这个人,要能理解你的谈话。

    人与人之间,由于文化水平和个人经历的不同,相互之间是不能理解的。比如,一个大学教授,和个小孩子谈“原子弹”,小孩子怎么能理解呢?

    第二,交谈的双方,要有“互补”的地方。

    俗话说:“人平不语,水平不流。”要是两个人的思想和见解,都一样了,那还有什么需要交谈的地方呢?

    恐怕只有双方都闭口不谈了。

    在社交场合,两个人认识了。刚认识,谁都不了解对方。也就不知道谈什么好了。两个人都傻呆呆地站着,又很尴尬。怎么办呢?

    一个说:“今气真热呀!”

    一个说:“热呀!热呀!哈哈哈……”

    这是交谈吗?

    不是!

    这叫“寒暄”――大家相互间说一些没用的话。

    要等到双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才能发现俩人都感兴趣的话题,真正的交谈才开始了。

    我们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要接触很多人。有我们的老师,也有我们的朋友。有正经的朋友,也有一块“吃、喝、嫖、赌”的朋友。

    见了老师,要一本正经的请教学问。见了正经的朋友,就装模做样地研究学问。要是见了“吃、喝、嫖、赌”的朋友,那就不一样了,又喝酒,又谈女人。

    要是见了老师,谈喝酒,谈女人,那不乱了套了吗?

    所以,孔子说:“不可以和他交谈的人,而你和他谈了。那么,就是说错了话。”

    所以,见了老师,谈喝酒,谈女人,就是说错话啦!

    朋友:说错一次,还不要紧,要是老说错话呀!那就就麻烦啦!人们会说你不是“好孩子”,要当个“好孩子”,先要管好你的嘴。

    当然,见了小孩谈“原子弹”,见了八十岁的老头谈“电子游戏”,不看对象地瞎说一通,也是说错了话。

    但是,这样傻得出奇的人,虽然有,也是不多的。

    还有一种情况:

    你应当和他交谈的人,你不和他交谈,那就不对啦!

    有什么不对呢?

    孔子说:你“失人”了!

    什么是“失人”呢?

    我翻译成“看错了人”。

    其实,这两个字,也可以理解为:“你失去了和他谈话,和他交朋友,和他讨论问题的机会。”

    古人说:“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有知识,有道德修养的人,你不是都能遇到的。如果,有一天,托老天爷的福,你遇到了这样的人。但是,你居然没有和他交谈,那你不是看错人了吗?

    俗话说:“有眼不识金镶玉”,说得就是这种情况。

    所以,孔子说:“可以和他交谈的人,而你没有和他谈。那么,就是看错了人。”

    人们犯这两个低级错误,都因为脑子不好使――傻了瓜了!

    孔子说:“一个脑子不进水的人(有智慧的人),不会看错了人,也不会说错了话。”

    二十二)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6.21)

    孔子说:“有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就可以和他们谈高深的学问了。中等以下文化程度的人,不可以和他们谈论高深的学问。”

    人的智商,虽然有上、中、下三等,也可以按照人的智商,把人分为上人、中人、下人三等。但是,我觉得,决定人理解水平的,还应当是受教育的程度。

    所以,我把“中人”,翻译成“有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人”。

    什么是“有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呢?

    孔子时代的标准,时间久了,已经很难说了。以我们今天的标准,中学应当是中等文化教育,中等以上,就应当是高中和大学了。但是,人的理解能力,不能只看他读了几年书,还要看他离开学校以后的社会经验和后期的学习。

    这样,孔子说得“中人以上”,应当是个“有中等理解水平”的概念吧!

    所以,孔子的标准并不高,一般的人,都可以和孔子谈论高深的学问。

    我们的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孔子时代没法比。人们的文化水平,更是孔子时代没法比。我想,孔子如果穿过“时空隧道”,来到今天的社会,也许能和我们每个人谈论“高深”的学问。也许会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惊叹不已,不知所措呢!

    谁知道呢?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