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觉、滤、忍


本站公告

    前面,解读了儒家的“明和达”,今天,为大家解读“觉、虑、忍”。

    “觉”,就是“觉察”。

    “虑”,就是“考虑”。

    “忍”,就是“忍耐”。

    孔子的儒学认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都应当具备这些品质。

    让我们看看,孔子是怎样说得吧!

    十)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14.31)

    孔子说:“不要无根据地猜测别人欺骗自己,也不凭想象断定别人没有信誉。如果能够预先觉察出别人的不良企图。那么,就称得上贤达了呀!”

    “觉”和“明”一样,也是种智慧。

    孔子说:我们不应当无根据地怀疑别人,但是,如果别人对自己图谋不轨,自己也能预先觉察出来。这样的人,就是贤达的人。

    朋友,你能觉察出来吗?

    我想,很多人,都觉察不出来。

    你要是不信,我举个小例子吧。

    让我们来看看,经常发生的“街头小骗术”。

    骗子先把一件假的金首饰,丢在地上,引诱别人去拣。当有人拣起这件假首饰时,两三个骗子就围了上来。都说:“看见的都有份,大家平分了吧。”然后,又说:“一件首饰,没法分。”他们让拣到首饰的人,拿出点钱来,分给其他的人,自己得到首饰。

    一般的人,看到金闪闪的首饰,就犯糊涂了。立刻拿出身上的钱来,交给骗子,得到了假首饰。还以为自己占了大便宜啦!

    当激动过去以后,仔细想一想,才发现自己上了当。

    这样的事,真是太多了。

    那么,我们要问一句:“为什么有这么多人上当呢?”

    或者,反过来,问一句:“为什么有的人,不上当呢?”

    朋友们也许会回答:“上当的人,没有觉察的能力,没有预先觉察出骗子的伎俩。所以上当了。不上当的人,有觉察的能力,预先觉察出了骗子的伎俩,所以没有上当。”

    这样的回答,可以说,是不错的。

    但是,让我们看看孔子是怎样说的吧!

    孔子的原话是:“抑亦先觉者,是贤乎!”――“能够预先觉察出别人的不良企图。这样的人,就称得上贤达了呀!”

    孔子没有说,没上当的人聪明,也没说他有觉察的能力。孔子赞扬他说:没有上当的人,贤达呀!

    什么是“贤”呢?

    “贤”,就是有道德,有修养。

    我把这句话中的“贤”字,翻译成“贤达”。“达”,就是“通达”。“通达”的意思,我在前面已经解读过了,大家一定还记得吧。有道德,有修养,而且又通达,就是贤达。

    骗子的骗术并不高明,有一般智力的人,都能识破它。但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上当呢?唯一的原因,就是骗子利用了人的自私心理,以高额的利益来引诱人们上当。人们也在高额的利益来引诱下,失去了理智,进入了骗子的圈套。

    所以,只有贤达的人,才能抵御骗子的诱惑,发挥自己的觉察能力,识破骗子的伎俩,不上骗子的当。

    觉察的能力,来源于自己的品德和修养!

    朋友:

    我只是用“街头小骗术”,这个例子,来解读孔子的这段话。大家如果明白了我的意思,就可以反过来,再仔细体会孔子的这段话,深入领会孔子这段话的深刻意义,不要拘泥于“街头小骗术”这个小故事。

    我们首先要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那么,我们就会保持觉察的能力。就不会被心存不轨的人蒙骗。

    我们应当记住孔子的话!

    十一)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15.12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考虑将来的事情,那么,他必定有近在眼前的忧虑。”

    孔子的这段话,很好理解。

    我们每天都要吃饭,但是,如果只知道现在的吃饭,不考虑“将来”还要拉屎,就要有麻烦了。当屎到了屁股门上的时候,才想到要建个茅房,不就全晚了吗?

    读者朋友,您也许会说,道理是这个道理。可是,你的例子,举得太不文雅啦!

    呵呵,恒非知罪啦!

    让我再告诉大家一个古代的谚语:“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

    古代社会,生产力还不发达,交通也就不便利。人们出行,还要靠双腿走。就是有交通工具,也是很简单的。所以,就有了这句谚语。

    这句谚语,是告诫远行的旅人的。

    你在路上行走,还不到黄昏的时候,就要找个旅店,住下来休息了。要是等到“伸手不见五指”,“前不着村,后不着店”,那就坏啦!同样地,你如果睡在旅店里,忽然听到了公鸡的鸣叫,你就应当起来,看看今天的天气怎么样,早做打算。

    这句谚语,不只是告诫旅途中的人。如果,我们推而广之,也有更深刻的意义。

    人们常说:“人生的旅途”。

    人的一生,就好象走在一条漫长的路上。你从什么地方来,到什么地方去。在这漫长的路上,你会遇到什么艰难和险阻,你考虑了吗?

    什么?你没考虑?

    那我告诉你,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最担忧的是什么呢?

    直截了当地说,是自己的吃饭问题。就是饭碗。

    说得好听点,是自己的事业。

    我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大家都知道杨澜吧,“中央电视台”的“金牌”节目主持人。

    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她在电视中消失了。后来才知道,她到国外学习去了。“中央电视台”的“金牌”节目主持人,在人们的眼中,已经是很不错的职业了,为什么要放弃呢?还能找到更好的职位吗?为什么要远渡重洋,到国外学习呢?

    这些疑问,最近都有了答案。

    报纸上有一篇杨澜的“记者访谈录”,其中杨澜回答了这个问题。

    她说:有一次,她和几个节目支持人,共同录制一个访谈节目。其中有一位主持人,年龄已经比较大了。有一天,节目的编导决定不用他了,可是事先也没有通知他。他带着服装兴冲冲地来了,当他知道消息的时候,非常难过地走了。

    杨澜说:“在这一刻,我看见了我的未来。我的职业,太没有保障了……”

    于是,杨澜主动辞去了“中央电视台”的“金牌”节目主持人,这个人人羡慕的职位,开始了另一段人生的旅程。

    中国人都知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道理,外国人是不是知道呢?

    我想,外国人,也是知道的。

    前几年,流行过一本外国人写得书。书名好象是《谁动了我的奶酪》。

    这本书,我没看过,只看了关于它的介绍。

    书的大体内容好象是:在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中,西方人也感到了生活的压力,对自己的未来,感到了忧虑。所以,这本书的作者,为对未来感到忧虑的人,设计了一些对付未来危机的方法。

    这就是西方人的“远虑”。

    《易经》上说:“天道酬勤,君子自强不息。”

    我们想到未来,想到我们为之奋斗的伟大理想,我们就会更加勤奋地工作。这就是儒学教导中国人的人生态度。

    那些“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是被中国传统观念否定的。所以,西方的“活在当下”的人生态度,基本上不被中国传统文化所接纳,也不是孔子的思想。

    十二)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15.16)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说:‘我怎么办呀?我怎么办呀?’那么,我也就不知道他该怎么办了!”

    儒家的“虑”,当然不是只指“远虑”。我们平时,也要经常考虑问题。

    古代有句谚语:“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我们要办好一件事情,就要经过充分得考虑,要把问题的各个方面,都考虑清楚。并且,还要对办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都有所准备,特别是,对最坏的情况,有应对的方法。这样,才能把事情办好。

    所以,我们应当多考虑“怎么办呀?怎么办呀?”

    孔子对那些整天不动脑筋,遇到事情,也不会问一个:“怎么办?”的人,用嘲讽的口气说:“我也不知道,他该怎么办了!”

    有一个小偷,想去偷一辆装满钱的押款车。

    大家听起来,好象是个笑话。其实,是真实地发生过的事情。

    这个小偷,也是个押运员,对押运这个行当,比较地熟悉。他发现,押运员长期地从事押运工作,精神上已经懈怠了。他们到达目的之后,就躲到一间屋子里闲聊,等交接的人办理交接手续。

    小偷了解了这个情况,就开着一辆租来的轿车,尾随其后,在押运人员进入屋子的时候,立刻冲进驾驶室,开了车就跑!前后不到五分钟!

    你说,这个小偷,对盗窃考虑得多么周密!时间把握得多么适当!偷窃多么地成功!

    这些,都得益于他事前周密得思考。

    所以,我们如果能像小偷那样,严密地思考,计划我们的每一件事情,还有不成功的吗?

    当然,我不是让大家也去周密地盗窃。干坏事,总是没有好下场的。这个小偷,在几天后,就被抓住了。我只是举这个例子,说明思虑的重要。

    你想办好一件事吗?

    如果想,就三思而后行吧!

    十三)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15.27)

    孔子说:“花言巧语让人迷惑,辩不清是非。小小地不能忍耐,就毁坏了大的谋略。”

    先解读“巧言乱德”。

    人能说会道,不是毛病,是个优点。孔子教导学生的课程中,也有这方面的课程。上个世纪前中期,我国小学的课程中,也有“讲话”这一课。上课时,让小学生到讲台上,对着全体学生发表演讲。后来,这个课程,好象取消了。现在恢复了没有,我就不知道了。

    所以,我国历来就重视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人有说话的能力,可以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可以通过双方的辩论,让问题更清楚,提高双方的认识。

    但是,花言巧语,就不同了。

    它只是摇动三寸不烂之舌,混淆是非。把白的说成黑的,把黑的说成白的。所以,孔子非常反对花言巧语的人,说他们“巧言乱德”。

    比如:“卖淫嫖娼”,本来是个不好的事。但是,主张“卖淫合法化”的人说,卖淫有好处,可以发展经济。真是颠倒黑白,“巧言乱德”呀!

    说实话,我也是主张“卖淫合法化”的,但是,我不认为卖淫有什么好处。我只是看到执法部门,禁止不了卖淫活动。现在的情况是,卖淫的越来越多,已经半公开化了。既然禁止不了,还不如承认它的存在,也便于管理,控制艾滋病的传播。

    再解读“小不忍,则乱大谋”。

    很多人,都是可以成就大事业的英雄豪杰。坏就坏在不能忍耐。

    大家要是不信,就到监狱里看一看。那些被判终身监禁的人,被判死刑的人,当然有些是罪大恶极的罪犯。但是,也有些是一时的糊涂,不能忍受小小的委屈,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

    这样的事情,还少吗?

    伟大的人物,就要有宏大的气度。这就是俗话说的,不和小人一般见识。

    当年韩信就遇到了倒霉的事。

    一个地痞流氓对他说:“我看你带着剑,你敢杀我吗?我站着不动,你敢杀我,你就杀了我。你不敢杀我,你就得从我胯下爬过去!”

    韩信是个有才能的人,是个想干出一番大事业的人,他不能死在一个无耻地痞流氓手里。不能因为不能忍受面前的小小屈辱,而毁坏了自己远大的理想。

    于是,韩信只好从这个流氓的胯下爬了过去。

    韩信后来帮助汉高祖刘邦,取得了天下。可以说,他实现了自己的“大谋”。如果,他当年不能忍受“胯下之辱”,就没有了他以后成就的事业。

    当然,我们普通人,一般都没有韩信那样的“大谋”。我们也未必能遇到韩信那样的倒霉事。但是,“忍”,对我们还是很有用的。

    “忍”,可以避免灾祸。青年人火气大,往往一言不和,就拔刀相向。特别是在饮了酒之后。这样的祸事,真得不少。

    “忍”,可以呵护友谊。好朋友聚会,本来是件快乐的事。但是,很多时候,会因为一言不和争论起来,伤了和气。如果当时能忍一忍,事情过后,冷静地想一想,不许就会发现自己的短处,也就消了气。

    我们虽然没有什么“大谋”,但也应当记住一个“忍”字!

    好了,孔子的“觉、虑、忍”,我就暂时解读到这里。

    谢谢您的阅读!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