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智勇双全


本站公告

    读者朋友:

    您已经知道了,“志”在人生中的重要。现在,我再为您解读孔子关于“智”和“勇”的论述。

    “智”,就是智慧。“勇”,就是勇敢。

    如果,没有智慧,你就办不成任何事情,也就得不到任何东西。人们说,劳动创造世界。这劳动,必须是智慧的劳动。

    如果,没有勇敢,你就会没有勇气去把事情做好。

    中国人,很看重人的智慧和勇敢。赞扬具备这两种品德的人是:“智勇双全”。

    好了,闲话就说到这里,还是言归正传!

    三) 子曰:“知及之(1),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2)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15.33)

    孔子说:“如果,你用你的智慧,得到了一个国家(或职位)。但是,不能用仁爱的精神来守卫好这个国家(职位)。那么,虽然得到了,也必定会失去。如果,你用你的智慧,得到了一个国家(或职位)。又能以仁爱的精神,守卫住它。但是,你不能以庄严的态度出现在人民面前,那么,老百姓也不会尊敬你。如果,你用你的智慧,得到了一个国家(或职位)。又能以仁爱的精神,守卫住它。又能以庄严的态度出现在人民面前,但是,如果你的行为不符合礼法的标准,也是不完善的。”

    智慧,也可以理解为“聪明”。

    “聪明”有两种。一种是大聪明,一种是小聪明。

    我们常听人说:“这个人呀!有点小聪明!”

    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个人,就是脑子好使点,是成不了大事的。

    所以,人生在世,如果要成就一个大事业,光有点小智慧,是不成的。

    那么,还需要什么呢?

    就在孔子的这段话里!

    比如说,某某大公司的老总吧!

    这个职位是令人羡慕的,拿高薪,又有社会地位。我想很多人,都想得到它。

    世界上,有很多高智商的聪明人。按他们的聪明劲儿,很多人都能想办法得到这个职务,很多人都能胜任这个职务。可以说,这些聪明人,在智慧上,都是站在一个起跑线上的。

    但是,为什么,最后只有一个人,得到这个职务呢?

    孔子说了:你光凭智慧得到它,是不行的。如果,你没有一颗仁爱的心,你是守不住它的,你必然还会失去它。

    是不是呢?

    是的,孔子的话,一点没错!

    在我们这个重视学历和才能的时代,有很多高学历的人才,得到了国家的重用。委以很高的官职,让他们掌握很多的权力。

    这其中,有些人是“不仁”的。他们不爱国家,也不爱人民。手中有了权力,就想到了贪污。把大把的票子装到自己的口袋里了。

    为了一点钱,就锒铛入狱的“精英”还少吗?

    他们不但失去了到手的职位,还失去了人身自由。

    所以,我们应当记住孔子的话:“如果,你用你的智慧,得到了一个国家(或职位)。但是,不能用仁爱的精神来守卫住这个国家(职位)。那么,虽然得到了,也必定会失去。”

    有了智慧,有了仁爱的心,就可以了吗?

    孔子说,这还是不够的。还要有庄严的态度。

    什么是庄严的态度呢?

    认真地对待你的同事,认真地对待你的下属,认真地对待你的职务,要有敬业的精神。要为你身边的人,做出表率。

    这就是庄严的态度。

    有些身居高位的人,态度就不庄严。

    比如:前些日子,在“央视法制频道”,播出了这样一则消息。某地检察院的工作人员,开着检察院的车,过公路收费卡的时候,收费站的工作人员要求他们交费。他们不交,和收费站的工作人员发生了纠纷。

    让人想不到的是:以维护社会秩序为己任的检察院,竟然出动了大批车辆,把公路收费卡堵塞了,造成交通瘫痪。

    孔子说:“你不能以庄严的态度出现在人民面前,那么,老百姓也不会尊敬你。”

    这话一点不假。

    “央视法制频道”还播发了当地老百姓对这件事的评价,说:“他们有失身份!”

    维护法制的机关,法律意识,还不如个老百姓,怎么能让老百姓尊敬他们呢?

    最后,孔子谈到了“礼”。

    他说:如果,用智慧得到它,用仁爱守住它,又有庄严的态度。但是,如果你的行为不符合礼法,也是不完善的。

    周朝的礼法,有三个内容:

    一个是法律;

    一个是礼仪;

    一个是礼貌。

    对于一个身居高位的人来说,要遵守国家的法律;参加公共活动,要遵守礼仪;对人要有礼貌。

    孔子说:如果,做不到这些,也是不完善的。

    在这段话中,孔子讲的是人的智慧。智慧对人来说,无疑是很重要的。但是,孔子认为,一个人,要取得成功,光有智慧,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具备另外三种品德。

    这三种品德是:

    仁――仁爱的心。

    庄――庄严的态度。

    礼――遵守法律、礼仪、礼貌。

    孔子的这些话,虽然都是对“当官的人”说的。但是,对我们一般人来说,也是有意义的呀!

    特别是那些自认为自己很聪明的人,不是个很好的教育吗?

    总结:智慧,对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但是,光有点小聪明是不行的。要在这个世界上取得成功,还必须有仁爱的心,对事业的庄重态度,遵纪守法的行为。

    四)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17.3)

    孔子说:“身居上层的人智慧,处于下层的人愚蠢。这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有人说:这表现了孔子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歧视,是孔子阶级局限性的表现。

    我说:这样的解读,大大地错啦!

    无论什么样的社会,其社会结构,都是金子塔式的。处于金字塔顶端的,是少数“高层人物”,他们管理(或说统治)整个社会。在他们的下一层,是社会的各级管理人员(或称为官吏),他们按照“高层人物”的意图,具体管理社会。一般的民众,就处于金字塔的底层了。

    管理社会,无疑是个比较复杂的工作,需要较高的智慧。下层民众的体力劳动,相比之下,就简单多了。

    所以,让有智慧的人,处于社会的上层,让智慧低的人,处于社会的下层,就是合理的现象了。对整个社会也有好处。

    更重要的是,这也是正常社会的正常现象。

    如果,情况颠倒了。愚蠢的人,到了社会的上层,把持着管理社会的权力。智慧的人,反而处于社会的下层。那么,这个社会就不正常啦!

    比如:我国的汉、晋时代,社会上实行“九品中正制”。在这个制度下,当“大官”的家族,世世代代永远当“大官”,把持着国家的权利。一般的人,哪怕智慧再高,也无法进入上层社会。“名门望族”的孩子,哪怕是个傻瓜,也窃据高位。

    “上愚下智”,社会就不正常了!

    所以,到了隋代,“九品中正制”就被废除了,代之以“科举”制度。

    无论是平民还是官宦的后代,都必须通过科举考试,才能得到进入国家管理层的权力。这样,就保证了,让有智慧的人处于社会的上层,作到了“上智下愚”,社会就正常了。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就是在这个“科举制度”下运行的。

    所以,要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转,就必须要确立一种制度,保证智慧的人,处于社会的上层。

    现在的中国,已经进入了现代化的社会。

    现代社会的特点,就是人才的快速流动。

    让智慧的人的社会位置上升,负担起更重要的社会责任,是造福整个社会的事情。我们国家也启动了一些制度,保证它的实现。

    例如:公务员的考试制度,竞争上岗的制度,等等。

    但是,历史的惯性还在起作用。一些手握权力的官员,总是把自己的亲属,安排到重要的管理位置,哪怕他们根本不能胜任他们的工作。

    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近亲繁殖”。

    人人都想进入社会的上层。

    所以,人人都想成为一个智慧的人。

    智慧,有先天的因素。但是,先天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人的智慧,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学习。学习,开拓了人的大脑,使人成为一个智慧的人。

    富人家的孩子,有很多受教育的机会。他们可以接受高等的教育,成为智慧的人,顺利地进入上层社会,有一个光辉的前途。

    穷人家的孩子,家长无力承担高额的教育费用,往往过早地担起了生活的重担。他们缺乏高等的专业知识,只好在生活的压力下徘徊。

    社会的不公,第一是教育的不公。

    让每一个想学习的孩子,都得到受教育的权利!!

    五)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1.16)

    孔子说:“我们不要担忧别人不了解自己,需要担忧的,是我们不了解别人。”

    俗话说:每个人,在别人的眼里,都是个怪物。

    这话,说得有点过头了。但是,也说明了一个问题,人和人之间,是不容易了解的。古代的读书人,和当时的一般民众,差距更大,更不容易被当时的人理解。

    所以,孔子告诫他的学生,不要担忧别人不理解自己。

    可是,自己要是不了解别人,那就不行了。

    我国古代,有一句谚语: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

    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了解别人的人,是智慧的。

    了解自己的人,是英明的。

    能够战胜别人,是因为有力量。

    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是强大的。

    这段谚语的第一句,就是:“知人者智”。

    所以,人的智慧,首先表现在了解人。你要是不了解人,那就是“不智”。

    儒家是提倡“仁爱”的,也是提倡“智慧”的。要是只提倡“仁爱”,不提倡“智慧”,那么,读书人,就都成了傻瓜啦!

    有一次,孔子的一个学生宰我,问孔子:“你不是提倡仁爱吗?如果,有一个人,告诉你,井里有仁爱!你是不是要跳到井里去最求追求仁爱呢?”

    孔子回答:“你怎么这么说呢?有仁爱之心的人,也不是可以欺骗的。”

    所以,我们固然要有仁爱的心。但是,也要有智慧,要不然,就成了骗子诈骗的对象啦!

    讲个小故事:

    有个商人,原来也是贫穷的。经过多年的奋斗,发了一笔不小的财。于是,他就想回报社会,救济一下,还在贫困中挣扎的人。

    他有求必应,捐出去不少的钱。

    结果怎么样呢?

    大家是可以想象到的:他的面前立刻就排起了长队了。

    全国的骗子,都到他哪儿要钱去啦!

    终于,有一天,倒霉的事情发生了。

    一大群要钱的人,聚集在他的客厅里,吵嚷着不肯离去。这位“老板”的母亲,本来身体不太好,让这帮人一闹,心里一急,就犯病啦!立刻送到医院,总算保住命啦!

    这就是缺乏智慧,不了解人的后果。

    什么是智慧?

    孔子说:智慧就是了解人。

    六)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2.24)

    孔子说:“不是你的鬼,你去祭奠他,就是谄媚。需要见义勇为的事情,你不去做,就是不勇敢。”

    古人认为,人死了,灵魂还存在。只是以另一种方式活着,这就是鬼。

    中国人有祭奠祖先的习俗,每个家族,都会在一定的时间,祭奠自己的祖先,也就是祭奠祖先还活着的灵魂――鬼。

    所以,孔子说:不是你的祖先,不是你的鬼,你去祭奠他,就是谄媚。

    孔子又说,如果你不能见义勇为,你就是不勇敢。

    中国人讲究“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见义勇为”这句成语,就是从孔子的这段话来的。

    “勇”,在中国人的眼中,是一种优良的品质。他表示一个人,做事决断,敢做敢为。人们把有智慧,又敢做敢为的人,称为“智勇双全”。这可以说,是对人的很高赞誉了。

    但是,有智慧,有勇敢,还是不够的。

    七)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17.23)

    孔子的学生子路问孔子,说:“正人君子也崇尚勇敢吗?”孔子说:“正人君子认为正义是是最重要的。如果,君子只有勇敢,而不讲正义,那么,他就会犯上座乱作乱;普通人如果只有勇敢,不讲正义,那么,他就会成为盗贼。”

    勇敢,是人的一种品质。

    好人有好人的勇敢,坏人也有坏人的勇敢。

    无论是好人还是坏人,如果没有勇敢,那么,他们都干不成事。也就是说,干好事需要勇敢,干坏事,同样也需要勇敢。

    比如:一个“飞贼”,攀上十几层的高楼,爬进房间里去偷东西。要是没有点勇敢,做得到吗?

    所以,也不是人人都可以当“飞贼”。

    你要是没个贼胆,想去偷东西,也是不成的。

    又比如:古代历史上,天下大乱的时候,就有些人趁机组织武装,割据一方,称王称霸。人们说:“乱世出英雄”。

    这乱世的“英雄”,也不是那么好当的。要是没有点勇敢,也是不行的。

    当然,“乱世”也是相对而言的,就是在一般人认为的“太平盛世”,也难免有“英雄”出世。只是这时的“英雄”,更需要勇敢罢了。

    所以,孔子说,正人君子,最重要的是要有正义感。有了正义感,你才能明辨是非,知道什么是应当做的,什么是不应当做的。才能把你的勇敢,用在正义的事业上去。

    如果,没有正义感,就不能明辨是非,不知道什么事情应当做,什么事情不应当做。所以,就可能做出坏事来。

    孔子说,如果这个人,是个有文化知识,有智慧的人,那就可能干出大坏事――“犯上作乱”。如果是个普通的小老百姓,没什么文化知识,也没有智慧,大坏事干不了,只能当个小窃贼罢了。

    智慧和勇敢,是两个优秀的品质,也是孔子推崇的两种品质。

    “智勇双全”,是中国人十分向往的。也是一个人成就大事业不可少的。但是,正义,对人来说,更为重要。只有具备了正义感的人,才能把自己的智慧和勇敢,用在有益的地方。

    这就是孔子对我们的教诲。

    智慧和勇敢,我暂时就解读到这里。

    谢谢您的阅读。

    谢谢!!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