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求仁得仁


本站公告

    读者朋友:

    您阅读了“破解‘中国犹太人消失之迷’”,了解了儒学在我们中华民族形成中,起到得伟大作用,一定对原始儒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现在,让我们再回到《论语》,继续我们的解读。

    原始儒学的核心是:“仁”――“爱人”――“爱一切人”。

    您也许要说:“爱一切人,对一个人来说,是不是太难啦?”

    孔子的回答是:“不难!不难!!”

    七)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7.30)

    孔子说:“仁离我们远吗?不远。我们如果真心想得到仁,那么,仁就立刻来到我们身边了。”

    有人说:人都是自私自立利的。让一个人去爱别人,那可不容易。一般人可办不到呀!俗话不是说,“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吗?你又不是上帝!

    孔子说:“不对!不是这样的。仁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想得到仁,仁就会来了。”

    为什么孔子和这个人的看法,不一样呢?

    九)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17.2)

    孔子说:“人的本性,都是很接近的。但是,表现在性格和生活习惯上,却有着很大的差别。”

    按孔子的说法。文质彬彬的博士生,和“一身臭汗”的农民工,在人性的本质上,是没有多大区别的。

    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呢?

    也许你不同意。

    你会说:“这完全是两个阶层的人呀!”

    但是,儒学的观点,不是这样!

    对这个问题的进一步阐述,《论语》中,似乎没有记载。但是,我们可以从一本儒学的启蒙教育课本中,找到进一步的阐述。

    这本课本,就是大家都熟悉的《三字经》。

    让我翻出《三字经》,看看开头的几句:

    人自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这三句话的意思,大家一定都很明白。但是,我还是按照本书的惯例,把这三句话,翻译一下:

    人刚生下来的时候,

    他的本性是善良的。

    这世界上的人哦,千差万别,

    但是,他们都有相同的本性。

    如果,不对他们进行教育,

    善良的本性,也要变坏了。

    这就是,儒学对人类本性的理解。我们把这种观点,称为“性善论”。

    还有一种观点,称为“性恶论”。

    这种观点认为,人类的本性,是邪恶的。

    “性恶论”的理由是什么呢?

    人在世界上生活,就要吃东西呀!

    吃什么呢?

    猪、马、牛、羊,抓到什么吃什么。这就是人。要善良,不忍心吃这些动物,你还能活吗?

    在社会上,如果你见了可怜的人,就发善心,那用不了多久,你的工资就施舍没了,你还不饿死了?

    所以,不但不能同情,如果看到别人手里有好东西,还要想办法抢过来,骗过来。这样,你才能活得更好。

    这种观点,就是性恶论。

    从这种观点中,就得出这样的结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这种观点,对不对呢?

    我认为,是不对的。

    这只不过,是想干坏事的人,为自己找的一种借口罢了:“你不要谴责我杀人啦,人性本是邪恶的呀!我杀了他,抢了他的钱,只不过,是人性的表现呀!有什么不对呀!”

    我上学的时候,老师对我说:“唯物主义的观点:人性没有善,也没有恶。人性无所谓善恶。善良的人,邪恶的人,都是社会环境造成的。”

    我相信,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儒学的全部理论,都是建立在人性善良的基础上的。

    孔子说,你想有一颗爱心,你就会立刻得到它。(我欲仁,斯仁至矣。)

    为什么呢?

    因为,爱,本来就在我们的心里。我们本来就有爱心,我们的本性,就是善良的。所以,你想要爱心,只不过是恢复自己的本性。

    说到这里,我要说,我坚持“人性无所谓善恶”的观点,也相信儒学的“性善论”也是有道理的。

    西方“物种起源”的生物进化论学说,很早就传入了我国。这个学说告诉我们:“物竟天择,弱肉强食。”被作为“人性邪恶”的论据。

    你不邪恶,就就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淘汰出局,失去生存的空间。

    事情真得是这样吗?

    如果,我们对西方“物种起源”进化论学说,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就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大家都看过中央电视台的“动物世界”,这个节目吧?

    从这个节目中,我们看到很多动物间的相互猎杀。但是,这只是生存竞争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一个物种,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如果要让自己的种族延续下去,种族的内部,就必须团结起来,共同工作,共同对付自己的敌人。

    我举个例子。

    狼是一种群居的动物,它们一起生活,一起猎取食物,在狼群的内部,有严密的组织结构,协调它们的行动。

    我看过狼在围猎其他动物时的电视画面,一群狼,统一行动,有的从正面猎杀,有的从两翼向后面包抄,其行动的组织严密,令人惊叹。

    我想,狼既然能组织起这样高度统一的行动,那么,它们的成员间,一定存在某些感情。这感情,是否可以称为爱呢?

    我想,在我们看来,凶残无比的狼,也许有温情的一面。

    再举一个猴群的例子,也是我在央视“动物世界”节目中看到的。

    一群猴子,栖息在一座高大的岩石上。他们每天出去谋食,晚上回到岩石上住宿,以避免肉食动物的猎杀。

    它们一起活动,采集果实,一起分配食物。如果有掉队的伙伴,就有同伴来帮助它。同伴不幸死亡,大家都很悲伤,掩埋了他的尸体,有时还担心它没有真得死去,几次把尸体又挖出来。真是让人感动。

    更让人动容的是,雌性动物,对自己孩子的爱护。

    在遭遇侵害的时候,雌性动物,总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护自己的孩子。

    我想,世界上任何一个物种,为了自己的种类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都必须团结起来,共同应付面前的困难,和遭遇的敌人。

    能够使动物个体,团结起来的唯一动力,就是动物群体中,各个成员间的爱。

    有爱心的物种,在生存竞争中,生存下来。没有爱心的物种,就在生存竞争中,被淘汰,在这个世界上消失。

    所以,物种进化论告诉我们:动物间的爱心,是“物竟天择,弱肉强食”的结果。

    只有有爱心的种类,才能在世界上生存。

    我们人类,是从动物界走出来的。

    所以,也带着动物的印记――同物种间的爱。

    所以,人类的爱心,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宝贵礼物。是爱心,把我们单个的个人,联合起来,组成了人类社会。让我们人类的力量,无比的强大,战胜了人类面前的一切艰难、险阻,成了地球的唯一主人。

    结论:

    儒学的“性善论”,是有道理的。

    大家要记住:儒学,是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的。

    那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不仁”的人呢?

    为什么还有杀人犯,抢劫犯,小偷呢?

    十)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8.10)

    孔子说:“那些,大胆逞强的人,如果他怨恨自己贫困的生活,那么,他就要乱来了。一个不讲仁义的人,如果到他控制不住自己的时候,也要乱来了。”

    孔子在这里,讲了两个导致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一个是贫困。

    孔子说:大胆逞强的人,如果又厌恶贫困,那就要出乱子了。

    孔子说过,财富和荣耀,是人人都喜欢得到的。当然,贫困和卑贱,就是人人都不喜欢了。所以,不能指责人们厌恶贫困,只能指责贫困。

    造成社会上部分人贫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根本的原因,我认为,还是缺乏社会的统筹规划,以及合理的社会救助。

    为了解决贫困和就业问题,有人主张“自主创业”,让大家都去当老板。其实,这个方法,不能解决贫困问题。

    因为,当老板,其实,也是一种职业。虽然能发财,但是,和其他职业一样,不是人人都能干的。有些人,有当老板的才能,有些人就没有。让没有这种才能的人“自主创业”,那只能以失败告终。

    所以,我们只有统筹规划,让各种人才,各得其所,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孔子并没有把人的犯罪,都推给社会。个人内在的因素,也是社会不安定的原因。

    这就是社会不安定的第二个原因。

    孔子说:没有爱心的人,又遇到了不能解决的困难,到了非常紧急的时候,就要出乱子了。

    社会上,很多刑事案件,都是这样发生的。

    例如:到城市“打工”的青年,一时找不到工作,带的盘缠又用光了,生活没有着落。怎么办呢?

    一些人,就想到了抢劫。抢出租车,杀害出租车司机的案子,大多数都是这样发生的。

    做了多次案以后,就成了惯犯,以犯罪为职业了。

    所以,儒家虽然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是,如果不教育,就会变坏。就会做出危害社会的事情。

    那么,怎样才能把一个本来就善良的孩子,教育好呢?

    说到底,还是社会环境的因素。

    大家都知道“孟母三择邻”的故事。

    孟子的母亲,在孟子很小的时候,为了让孟子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三次迁居,最后把家搬到一座学校的旁边。孟子看到学生们读书、学习,也养成了读书、学习的习惯。长大以后,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俗话说:“跟好人,学好人,跟着巫婆学下神。”

    看看孔子是怎么说的。

    十一)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15.10)

    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工匠要想制作好一件器物,就要先准备好用的工具。所以,要达到仁爱的标准,就必须有所准备。你如果到一个国家去当官,就要选择贤惠的大夫为他服务。选择仁义的士人做朋友。”

    周朝的社会等级制度,我前面已经说过,统治集团有五个等级。分别是:国王、诸侯、卿、大夫、士。

    在这五个等级中,国王是最高统治者,在理论上,拥有全部的土地。诸侯是土地的承包人,他们从国王那里承包来土地,建立起国家,叫“诸侯国”,诸侯国的最高统治者叫国君。国君可以把土地承包给卿和大夫。卿、大夫们承包来的土地,叫“彩邑”。

    所以,在周朝,国王、诸侯、卿、大夫,这四个等级的人,都拥有土地,都需要有人来帮助他管理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

    周朝时期,所谓的“当官”,就是为这四种人服务,管理他们的国家或彩邑。

    了解了这个情况,大家对这段话,就好理解了。

    孔子在和子贡谈话时,显然低估了子贡的才能。他只是估计子贡将来可能到大夫的彩邑去当官。告诉他要选择贤惠的大夫,为他服务。孔子还告诉他,你要选择仁义的士做自己的朋友,别和坏人来往。

    孔子说这些话的目的是什么呢?

    就是让子贡的身边都是好人,“跟好人,学好人”,别“跟着巫婆学下神”。

    没想到的是,子贡学成以后,不但做了三个诸侯国的宰相,还和很多国君成了朋友。

    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见”,一点不假啊!

    最后,把这一章的要点,总结一下:

    人的性格和习惯,虽然千差万别。但是,人的本性,都是一样的。都是善良的。

    人的本性虽然是善良的,但是,如果不教育,人善良本性也要变坏。

    接近仁者,和仁者学习,你就会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这就是“求仁得人”。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