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历史人物――赵构


本站公告

    赵构(公元1107-1187年),字德基,汉族。徽宗第九子,钦宗弟。母亲韦氏是一个地位较低的嫔妃,并不受徽宗的宠爱。北宋灭亡后,他逃至南京即帝位。在位36年,被迫让位后病死,终年81岁,葬于永思陵(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35里处宝山)。

    先后被封为广平王、康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他于金兵大举南侵时,奉钦宗之命,与张邦昌一起出使金国求和。经过磁州(今河北省磁县)时,州官宗泽劝阻他说:“金朝要你去议和,这是骗人的把戏,他们已经兵临城下了,求和还有什么用,你此去岂不是自投罗网!”百姓也拦住了他的马,不让他北去。赵构害怕自己被金国扣留,便驻留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县),称河北兵马大元帅。(关于这段有些晦涩不明,也有不少记载说他进过金营,但怎么出来的就不知道了。)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北宋灭亡。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县南)即位,改年号为“建炎”。

    赵构即位后,在金兵追击下不断南逃,据说,赵构有一次在黄河北岸被金兵追逼,只剩下了他单身匹马,即所谓“泥马渡康王”,鬼都知道是编出来的。

    高宗在位初期,起用抗战派李纲为相,以宗泽为东京留守,发动军民抗金。不久,他罢免了李纲,启用黄潜善、汪伯彦,把宋军防线由黄河一线南移至淮、汉、长江一线。金兵分兵三路轻易即渡过黄河,并在不到三个月之内即占领了西自秦州、东至青州一线之广大地区。

    从建炎元年(1127年)到绍兴八年(1138年)的十余年间,高宗一直辗转在东南沿海各地,躲避金军。他否定了张浚“权都建康,渐图恢复”的建议,南逃至临安(今杭州市)定都。东京留守宗泽欲渡河北伐,力劝高宗回汴京坐镇,高宗置之不理,沉迷于偏安一隅。

    在他逃抵临安后,曾任用岳飞,韩世忠等主战派将领抗金,后却又任用投降派秦桧为宰相,对金以求和为主。绍兴十年(1140年),金军大举入侵,宋军在反击金军的南下中,取得了顺昌、郾城等役的胜利,岳飞军收复西京(即洛阳),前锋直抵朱仙镇,离汴京仅45里之遥。然而宋高宗却惟恐有碍对金的和议,他与秦桧迫令张俊、杨沂中、岳飞等撤军,完颜宗弼(金兀术)则乘机率重兵进军淮南,形成大军压境之势。为了彻底求和,高宗召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将入朝,明升官职,实解兵权。同时还撤销了专为对金作战而设置的三个宣抚司。不久,更诬陷、冤杀了岳飞,以割地、纳贡、称臣的屈辱条件,与金朝订立了“绍兴和议”。

    高宗对内还全力镇压了洞庭湖地区的钟相、杨么农民起义。绍兴和议后则全力排斥打击抗战派,朝政完全被议和派所把持。至使大批主战派官员被贬谪被迫害。高宗还严禁对议和不满的呼声,太学生张伯麟在壁上题词:“夫差,你忘记越王杀害你的父亲吗?”结果被打几十大板刺配吉阳充军。

    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9月,金废帝完颜亮撕毁和议,再次大举南侵。在采石矶(今安徽省马鞍山市西南)为虞允文统帅的宋军所击败,使南宋再次转危为安。不过高宗屈辱求苟安的国策遭到了军民的强烈反对。而使他的统治难以继续维持,高宗和宰相陈康伯等商议后,以年老厌烦政务和想以“淡泊为心,颐神养志”为借口,在次年6月宣布退位,禅位于太子赵慎,自称太上皇,退居德夺宫。

    赵构政治上昏庸无能,然精于书法,善真、行、草书,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颇得晋入神韵,明代陶宗仪《书史会要》称:“高宗善真、行、草书,天纵其能,无不造妙。”其书法影响和左右了南末书坛,后人多效法其书迹。

    赵构少即醉心书道,著有《翰墨志》一卷,传世墨迹有《草书洛神赋》、《正草千字文》及《光明塔碑》等。传本《顾恺之女史箴图题字》、《褚遂良倪宽赞》等亦有指为构所书者。

    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10月,赵构病死于临安宫中的德寿殿。死后的庙号为高宗。

    建炎元年(1127)――绍兴三十二年(1162)

    关于赵构赴金营为人质,正史上确有其事。靖康元年正月,金兵已经攻至开封城下,宋廷向金求和,金人要求以亲王、宰相为人质,方可退兵。钦宗命康王赵构前往金营。接下来的事情就与传说的内容完全不一样了。在金营被软禁了20余天后,幸运降临到了赵构的头上。金人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怀疑赵构不是亲王,将其遣返,而不是像故事中那样,押着赵构北上,所以赵构根本无须逃跑。

    赵构失去生育能力:

    金人得知赵构重建赵氏政权后,马上开始了新一轮的南侵。高宗建炎元年(1127)秋,金朝分兵攻宋。高宗于十月将朝廷迁至扬州。建炎三年二月,宗翰派兵奔袭扬州,攻陷天长,前锋距离扬州城仅有数十里。高宗乍闻战报,慌忙带领少数随从乘马出城,急驰至瓜洲渡江逃跑。这次突如其来的惊吓也给赵构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他从此失去了生育能力。

    苗刘兵变:扈从保驾的御营司将领苗傅、刘正彦等人因不满宦官的胡作非为,包围行宫,诛杀宦官,胁迫高宗让位于年仅三岁的皇子赵?,由哲宗孟皇后垂帘听政,改元明受。兵变历时两月,后由韩世忠起兵平叛,高宗复辟。

    半年,金兵突破了长江防线,直扑宋廷所在地杭州而来。高宗退无可退,只得入海避敌,在温州沿海漂泊了4个月之久。前有恶浪,后有追兵,衣食物资也无法及时得到供给,南宋君臣的窘迫之状可想而知。

    南宋军民的奋起抵抗,使金兵屡遭挫败,加上江南气候潮湿,河道密布,不利于金朝骑兵作战,金军主帅完颜兀术决定撤兵。金兵北撤途中,遭到南宋军民的不断攻击。撤至镇江时,宋将韩世忠率水师截断了金兵的归路,将其逼入建康东北70里处的黄天荡,宋军以8000人的兵力包围10万金兵。双方相持48天,金兵屡次突围均告失败,最后用火攻才打开缺口,得以撤退。兀术大军刚逃出了韩世忠的包围,抵达建康,又遭遇岳飞所部阻击,又被打败,岳飞收复建康。金军此后再也不敢渡江。

    关于迁都:

    建炎四年四月,高宗在海上获悉金兵北撤,才从温州经明州回到越州。越州地理位置偏僻,漕运很不方便,南宋朝廷的大批官员、军队集中此地,物资供应无法得到保证。相比之下,高宗对逃难时曾经停留过的临安(杭州)念念不忘。那里交通方便,江河湖泊交错,金人的骑兵无法驰骋,大大增加了高宗的安全感;又地处鱼米之乡,物产丰富,基本可以满足南宋朝廷的需要;而且自唐、五代以来,杭州经过了长期的开发建设,已经一跃成为繁华秀丽的“东南第一州”,它对于刚刚饱经流离之苦、热切渴望安逸生活的高宗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绍兴二年(1132),高宗迁都杭州,南宋朝廷终于获得了喘息之机,初步在东南站稳了脚跟。

    正史中赵构生平的疑点:

    一,赵构到金营做人质那段,正史上说是金人认为他这个亲王是假的,所以将其遣返。这个明显后金人要灭尽赵宋皇室的方针矛盾。如果他们认为赵构是皇族,那么应该继续羁押;如果他们认为赵构连皇族都不是,那他们可以说是上了大当,不杀他泄愤,反而放掉他?怎么都说不通。事实上金人抓住的俘虏,除了交涉后放出的少部分人以外,就只有自己逃出的了,他们绝不会主动放人,尤其是赵构这种身份。

    我对赵构的评价:赵构在早期还是致力于恢复的,从他破格提拔岳飞就可以看得出来。但是苗刘之乱使他失去了唯一的儿子,这令他对武将开始提防起来。再加上金人逐渐在北方站稳脚跟,北伐的难度越来越大,他也就放弃了原先的想法,安心享受起虚假的和平来了。

    赵构在历史上所受的批评够多了,我也不想为他平反。不过,以他当时的窘境,大部分皇帝也未必能比他做得好。在我看来,以当时的情况,能恢复中原的,除非是这几个人做皇帝――汉宣帝刘洵、汉光武帝刘秀、曹操、李世民、朱元璋、朱棣,其他人都绝无可能,中国大一统之前的几个牛人也可以,但他们毕竟没做过皇帝,所以我就不列出来了。

    赵构其实是一个普通人,和我们一样,他懦弱、胆小、贪恋和平。但是他比他的哥哥和父亲要强得多,也强过只知道以身殉国的崇祯。赵构的父兄为了保命不惜强抓民女讨好金人,而赵构终其一生没这么做过一次。这倒不是因为他心地多好,只是因为他很聪明,他知道即使这么做,金人也不会就放过他,他不做没用的事。

    金军打来时,赵构只做一件事,那就是逃跑。大家都觉得这样做很丢脸,可是他又不懂打仗,留下对指挥只有妨碍,没有帮助,他只需要活着作为号召即可,他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至于抵抗,交给那些大将就可以了,事实上他们也确实做得不错。

    赵构虽然屈膝求和,但是底线他是绝对不让的。淮河以南的土地,在任何情况下,他都不会割让。因为金人得到那里后,便可以建立起强大的水军,那时南宋就真的要亡国了。他虽然杀了岳飞,但是并没有完全放弃抵抗力量,至少南宋的水军依然强大,所以岳飞死后,金人也没有趁机入侵。要不是有这个基础,后来虞允文也不可能有采石大捷。

    现在可以盖棺定论了,赵构是一个绝顶聪明,但自私自利、懦弱胆小、贪图安逸的普通人(性格方面),但不幸的是,他坐的位置是需要需要伟人来坐的,于是,悲剧就诞生了。不过,如果他有个很牛的宰相,与岳飞一文一武,那倒还是有希望的,因为有他在,赵构便不用担心岳飞功高震主。

    事实上,那个人是有的,可惜却因为一个令人又是钦佩又是懊恼的原因,熬到了四十多岁才参加科举,那时岳飞早已不在了,天意弄人,徒叹奈何!

    本书里的赵构,在性格上与正史几乎完全相符,不过能力尤其是判断力上我稍微加强了一点,私心上也稍微减了一点,要不然剧情还真难进行下去。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