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王朝都是由手握军事力量的权臣逐步建立起来的他们有一批手下人物,组成一套机构,完全在正规官制以外,自由行使职权。因为这是一个非常时期,军、民、财不再各成系统,只要为了军事上的便利,都可以打破常规。自从魏晋开此先例,直到南北朝,一般制度都是由临时措置而逐渐成为习惯的。历史上称这些权臣所独自掌握的政权为“霸府”。霸府的中心人物就是幕僚与将领。及至霸府变为王朝,幕僚组成的机构就变为行政中枢,将领所统率的武力就变为常设的军队。而这两者之间又是没有严格界限的,所以形成了一种军事与政治合一的局面。这是晋南北朝职官的特异之处。
一、丞相与八公
以中枢官而论,晋初不置丞相。惠帝永康元年(公元300年),改司徒为丞相。永宁元年(公元301年),罢丞相,复置司徒。其后,宋,齐,梁,陈各朝,司徒与丞相(相同)废置不一。
《通典•职官三》云:晋惠帝永宁元年,置丞相,复置司徒。(元帝)永昌元年(公元322年),罢司徒,而丞相则与司徒不并置矣。其后或有相国,或有丞相,省置无恒。而中书监令,掌管机要,多为宰相之任,自魏晋以来,相国、丞相多非寻常人之职……宋孝武帝,初唯以南郡王义宣为丞相,而司徒府始如故,亦有相国。齐丞相不用人,以为赠官。梁罢相国,置丞相;罢丞相,置司徒。陈又置相国,位列丞相上,与丞相并为赠官。
晋之丞相如赵王伦、梁王彤、成都王颖、南阳王保以及王敦、王导等人,都是独揽大权。他们上胁天子,下压群臣,不遵守寻常人臣的职分。这种情况是汉末曹操当丞相以来所造成的。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有一种共同的特殊现象,就是宰相无定员,无定名,也无定职。两晋诸王及王敦、王导等人任“丞相”,皆因人而设,并非定职,有时在制度上不设这种官,而在习惯上有这种官。但是,其中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凡是真正总揽大权的,都必须加上录尚书事的称号。因为其他宰相,可能不处理日常公务,也可能不问小事,录尚书事则是一切公文都必须经他审阅,即使是威望极重的权臣,也不能不兼此称号,才能保证事权的高度集中。
丞相以下,有所谓八公。《晋书•职官志》说,晋武帝即位之初,“以安平王(司马)孚为太宰(避司马师讳,改太师为太宰),郑冲为太傅,王祥为太保,义阳王(司马)望为太尉,何曾为司徒,荀■为司空,石苞为大司马,陈骞为大将军,凡八公同时并置”。“所谓八公同辰,攀云附翼者也。”这“八公”在政治上的地位如何?《晋纪总论》六臣注说:“皆萧然自放,机尔无为,名称?著、上议以正朝廷者,则蒙虚谈之名”。实际是空有其名,等同虚设。像这种无事可做的官、属官却不少,有长史、西阁、东阁祭酒、西曹东曹掾、户曹、仓曹、贼曹属各1人,每曹皆置御属、令史,学干。保卫诸“公”的,有武贲12人。这些都是不必要的机构和不必要的人员。八公之置,只是为了遵崇世族中门望特高的人而已。
八公以下有“位从公”,这是曹魏的旧制。凡是开府仪同三司,都是位从公。开府仪同三司有骠骑、车骑、卫将军、伏波、抚军、都护、镇军、中军、四征、四镇、龙骧、典军、上军、辅国等大将军。若是左右光录大夫、光录大夫开府治事的,都算是位从公。所谓“开府”,是指开设府第,设官置吏;仪同三司是说仪仗同于太尉、司徒、司空。
八公及开府位从公者,品秩第一。骠骑以下及诸大将军,既不开府,又非持节都督者,品秩第二。东晋元帝建武初置督军御史,以都督诸军为上,监诸军为次,督诸军为下。持节将军以使持节为上,持节为次,假节为下。使持节有权杀二千石以下之官;持节有权杀无官位的平民,若在用兵作战时,得与使持节同。假节只能诛杀犯军令的人。
二、三省官制
尚书省
晋尚书省的组织比东汉更为严密。有以太傅“录尚书事”大权独揽,称为“录公”。另设“尚书令”,为尚书省的首官,秩千石。《晋书•职官志》云:“始贾充为尚书令,以目疾表置省事吏四人,省事盖自此始。”尚书省的次官是仆射,秩千石。
《晋书•职官志》云:建安四年(公元199年),以执金吾荣为尚书左右仆射,仆射分置左右,盖自此始。经魏至晋,迄于江左,省置无恒,置二,则为左右仆射,或不两置,但曰尚书仆射。令阙,则左为省主,若左右并阙,则置尚书仆射以主左事。
就行政部门而论,汉代的尚书粗具分曹办事的规模。西汉初年分为四曹,通掌图书、秘记章奏之事,其一为常侍曹,主丞相御史公卿事;其二为二千石曹,主刺史郡国事,其三为民曹,主吏民上书事,其四为主客曹,主外国夷狄事。汉成帝时,又置三公曹,主断狱,成为五曹。至东汉光武帝时,以三公曹主岁尽考课诸州郡事,改常侍曹为吏部曹,主选举祠祀事;民曹主缮修功作盐池园苑事;客曹主护驾羌胡朝贺事;二千石曹主辞讼事;中都曹主水火盗贼事,合为六曹。加上尚书令,仆射,合称“八座”,这些只不过是为了处理公文的便利而已,没有真正行政实权。曹魏有五曹,即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加上尚书令和两仆射也称“八座”。晋置吏部、三公、客曹、驾部、屯田、度支六曹,而不设五兵。晋武帝咸宁二年(公元276年)省驾部。四年省仆射,又置驾部,太康中,有吏部,殿中及五兵,田曹、度支、左民六曹,无驾部、三公、客曹。晋惠帝时,增置右曹,但也称为六曹,此时省何曹,史籍记载不清楚。东晋时,有吏部、祠部、五兵、左民、度支五尚书。祠部尚书常与右仆射通职,没有固定设置,经常以右仆射兼任祠部尚书;如右仆射缺,则以祠部尚书代行其职。此外,还有左右丞。
《晋书•职官志》载:左右丞,自汉武帝建始四年置尚书(按:汉武帝无建冶年号,建始乃汉成帝年号,疑误),而便置丞四人。及光武始减其二,唯置左右丞,左右丞盖自此始也。自此至晋不改。
晋左丞主管尚书台内禁令,宗庙祠祀,朝仪礼制、选用署吏,给假(给,《晋书•职官志》作“急”。此据《御览》卷213引《晋书•百官表志注》,《职官分纪》八引本志也作“给假”)。右丞掌尚书台内库藏庐舍,所有器用之物及廪赈民户租布、刑狱兵器、督录远道文书、章表奏章等事。又有尚书郎,
《晋书•职官志》说:尚书郎,西汉旧置四人,以分掌尚书。其一人主匈奴单于营部,一人主羌夷吏民,一人主户口垦田,一人主财帛委输。及光武分尚书为六曹之后,合置三十四人,秩四百石,并左右丞为三十六人。郎主作文书起草,更直五日於建礼门内。尚书郎初从三署诣台试,守尚书郎,中岁满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选有吏能者为之。
魏尚书郎有:殿中、吏部、驾部、金部、虞曹,比部、南主客、初部、度支、库部、农部、水部、仪曹,三公、仓部、民曹、二千石、中兵、外兵、都兵、别兵、考功、定课,共23郎。魏明帝青龙二年(234年),尚书陈矫奏置都官、骑兵、合25郎。晋武帝时,罢农部、定课,置直事、殿中、祠部、仪曹、吏部、三公、比部、金部、仓部、度支、都官、二千石、左民、右民、虞曹、屯田、起部、水部、左右主客、驾部、车部、库部、左右中兵、左右外兵、别兵、都兵、骑兵、左右士以及北主客、南主客,共三十四曹郎。以后又置运曹,合三十五曹,置郎
清河崔氏家族
魏晋南北朝时期,山东地区的门阀势力发展强盛,出现了许多有较大影响的世家大族。其中南迁的影响较大的世家大族主要有:
清河崔氏
清河崔氏家族并非全部南迁,只是崔业的八世孙崔密一支。崔密有二子:长子崔霸,次子崔琰。这一系大致从崔琰发迹,到北魏初年势力很盛。崔霸一支不太兴旺。崔琰,字季?,曾任曹魏时尚书、中尉。崔琰有二子:崔谅、崔钦。
崔谅曾任晋中书令,谅子崔遇为后赵特进;崔遇之子崔瑜,为黄门郎,崔瑜之子崔逞,曾任前秦齐郡太守、北魏御史中丞等职。崔逞有七子:二子早亡,另外五个儿子中又以崔?、崔?、崔颐较为有名。
崔?在刘宋占据山东时期,曾任青、冀二州刺史。崔?曾在刘宋为官,北魏占据青、齐后,崔?之孙相如进入北魏,曾考举冀州秀才。崔颐起初曾任北魏太子洗马,后又升至散骑常侍,再后来又被魏太武帝任命为冀州刺史。
崔钦这一支被称为清河青州房。崔钦之子崔京,崔京之孙崔琼,崔琼之子崔辑。崔琼曾担任慕容垂的车骑属。崔辑时,随慕容氏南迁青州,崔辑曾任刘宋泰山太守。崔辑有二个儿子,长子修之,次子目连,庶子崔道固。崔修之之子元孙曾担任刘宋尚书郎。元孙之子崔亮,少年时丧父,先随母亲房氏投依了叔祖崔道固,北魏平三齐后,又被迁往桑乾。后来得到李冲的赏识,被推荐为中书博士。崔目连之子僧?,曾担任刘宋辅国将军,后降北魏。他的弟弟僧渊,曾担任北魏南青州刺史。崔道固先在刘宋为官,担任徐、兖二州刺史从事,后又先后担任过冀州刺史、徐州刺史等职。后来降北魏后,担任平齐郡的太守。
琅琊王氏
琅琊王氏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山东地区的门阀士族中琅琊(今山东临沂北)王氏可以称得上是头号门阀。
王氏家族自东汉青州刺史王仁算起,可以分为两大系:一是王仁孙王祥、王览一系,二是王览的从祖兄王雄一系。
王祥曾担任曹魏太尉,西晋时任太保,他有五个儿子:夏、烈、芬早年死去,王肇为晋始平太守,王馥为晋上洛太守。王览在晋为官至宗正卿,他有六个儿子:王裁在晋为官至抚军长史,王基在晋为官至治书侍御史,王会在晋为官至侍御史,王正在晋为官至尚书郎,王彦在晋为官至中护军,王琛在晋为官至国子祭酒。王览的孙子们南渡后,势力发展很快,迅速成为东晋首姓,其影响极大。
王裁之子王导一支,从东晋开国王导任宰相之位起,其子孙们大多在东晋南朝为官,成为王氏家族中最为显赫的一支。王导有六个儿子:长子王悦在东晋为官至中书侍郎,无子。次子王恬在东晋为官至中军将军,其子王混为东晋太常卿。王混有二子:王?在东晋为官至左户尚书,王诞在东晋为官至吴国内史。王?有二子:王恢在宋为官至游击将军,王偃在宋为官至左光禄大夫。王偃有四个儿子:其中王藻在宋为官至东阳太守,王懋在宋为官至光禄大夫,王攸在宋为官至太宰中郎。王懋之子王莹在齐为官至中领军。归梁后任尚书令。
王导的第三个儿子王劭在东晋为官至车骑将军,王劭之子王默在东晋为官至左光禄大夫,邵之子王穆在东晋为官至临海太守,邵之子王谧在东晋为官至司徒。王默之子王惠在宋为官至吏部尚书,王穆之子王智在宋为官至晋陵太守,王穆之子僧朗在宋为官至左光禄大夫,王谧之子王球在宋为官至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僧朗之子王或在宋为官至中书监,僧朗之子王楷在宋为官至太中大夫,僧朗之子王粹在宋为官至黄门侍郎。王或之子王绚在宋为官至秘书丞,王或之子王绩在宋为官至黄门郎,归齐后任太常,王?之子王约在梁为官至左户尚书。王缋之子王隽在齐为官至建安太守,王隽之子王克在梁为官至尚书仆射,归陈后任尚书右仆射。王粹之子王奂在齐为官至尚书左仆射,王粹之子王份在梁为官到左光禄大夫。王奂之子王融在齐为官至太子中庶子,奂之子琛在齐为官至司徒从事中郎,奂之子肃投靠北魏为官至尚书令,奂之子秉投奔北魏为官至幽州刺史。王融之子王诵投奔北魏为官至幽州刺史,融之子王衍投奔北魏为官至太常卿。王琛之子王翊投奔北魏为官至齐州刺史。王肃之子王绍在北魏为官至中书侍郎,王肃之子王理在北魏为官至著作佐郎。王诵之子孝康在北魏为官至尚书郎中,王诵之子隽康在北齐为官至文襄王中外府祭酒。王翊之子王渊在北齐为官至仪同开府记室参军。王份之子王琳在梁为官至司徒左长史,王份之子王铨在梁为官至丹阳尹、卫尉卿,王锡在梁为官至吏部郎中,王佥在梁为官至太子中庶子,王通在梁为官至左光禄大夫,王励在梁为官至中书令,归陈后任司空,王质在梁为官至侍中,归陈后任都官尚书,王固在陈为官至中书令。
王导第四子王洽在东晋为官至中领军。王洽之子王殉在东晋为官至司徒。王殉之子王弘在宋为官至太保,王弘之子王?在宋为官至太子左卫率。王?之子僧衍在齐为官至侍中。
王导第五子王协在东晋为官至抚军参军,无子。王导第六子王荟在东晋为官至会稽内史,王荟之子王?在东晋为官至司徒左长史。王?之子王华在宋为官至右将军,王华之子定侯在宋为官至左卫将军。
王览的其他几支后裔,也大都在朝为官,也不乏有影响的人物。王览的次子王基有二子:王含在晋为官至光禄勋,王敦在东晋为官至大将军。王含子王瑜在晋为官至散骑常侍,王应在东晋为官至武卫将军。王览第三子王会有二子:王舒在东晋为官至东骑大将军、仪同三司,王邃在东晋为官至平西将军。王舒之子宴之在东晋为官至护军参军,舒之子王允在东晋为官至卫将军。王览第六子王琛有二子:王棱在东晋为官至豫章太守,王侃在东晋为官至吴国内史。
王览第三子王正一支,其地位与影响也很大,仅次于长子王裁。王正有三子:王?在东晋为官至平南将军,王旷在东晋为官至淮南太守,王彬在东晋为官至尚书右仆射,这三人分别形成了三个分支。第一支为王?,?之子颐之在东晋为官至东海内史,?子胡之在东晋为官至丹阳尹,?子耆之在东晋为官至中书郎,?子羡之在东晋为官至镇军椽。胡之子茂之在东晋为官至晋陵太守,和之在东晋为官至永嘉太守。茂之子裕之在宋为官至开府仪同三司,裕之子恢之在宋为官至新安太守,瓒之在宋为官至吏部尚书,?之在宋为官至都官尚书。瓒之子秀之在齐为官至吴兴太守,秀之子峻在梁为官至吏部尚书。?之子延之在齐为官至尚书左仆射,延之子纶在齐为官至都官尚书。耆之子随之在东晋为官至上虞令,随之子镇之在宋为官至卫尉,镇之弟弘之在东晋为官至卫军参军。镇之子标之在宋为官至安复令。弘之子罗云在宋为官至平西长史,罗云之子思远在齐为官至侍中。罗云弟昙生在宋为官至吏部尚书,昙生弟普曜在宋为官至秘书监,普曜之子晏在齐为官至骠骑大将军,晏之子德元在齐为官至车骑长史,晏之弟诩在齐为官至少府卿。羡之子伟之在东晋为官至琅邪国郎中令,伟之子韶之在宋为官至祠部尚书,韶之子晔在宋为官至临贺太守。第二分支为次子旷,旷之子羲之在东晋为官至右军将军,羲之子凝之在东晋为官至左将军,肃之在东晋为官至中书郎,徽之在东晋为官至黄门侍郎,操之在东晋为官至秘书监,献之在东晋为官至中书令。徽之子桢之在东晋为官至侍中。献之子靖之在宋为官至司徒左长史,靖之子悦之在宋为官至御史中丞。第三分支为彬,彬之子彭之在东晋为官至光禄大夫。彪之子越之在东晋为官至抚军参军,临之在东晋为官至东阳太守。临之子纳之在宋为官至御史中丞,瑰之在宋为官至司空参军。纳之子准之在宋为官至丹阳尹,瑰之子逡之在宋为官至吴令,归齐后任光禄大夫,逡之从弟?之在齐为官至长水校尉。准之子舆之在宋为官至征虏将军主簿,?之子颢在齐为官至中军参军。舆之子进之在梁为官至左卫将军,进之子清在梁为官至安南将军,清之子猛在陈为官至镇南大将军,猛之子缮归隋后为官至开府仪同三司、普州刺史。翘之子望之,望之子泰之都没做官,泰之子元弘在宋为官至平固令,元弘之子素也没有做官。
同其他豪门家族一样,王氏家族也是通过与皇家及其他门阀士族的不断联姻,来巩固自己的地位。据记载,自东晋到南朝间,王氏家族曾先后出过8个皇后,她们是:王献之女是东晋安帝皇后,王偃女是宋孝武帝皇后,王僧朗女为宋明帝皇后,王慈女为齐海陵王妃,王俭女为齐和帝皇后,王骞女为梁简文帝皇后,王佥女为梁敬帝皇后,王固女为陈废帝皇后。另外,王氏家族中,尚各朝皇室公主的也有20人以上。王氏家族和陈郡谢氏家族多次联姻,王凝之、王珉、王询曾分别娶谢栾、谢安、谢万兄弟三人之女为妻。王氏家族还与兰陵萧氏、泰山羊氏、高平郗氏、谯国桓氏、陈郡袁氏等建有婚姻关系
兰陵萧氏
据历史考证,兰陵萧氏原籍兰陵郡兰陵县(治今山东苍山兰陵镇,一说为今山东枣庄市峄城镇东),西晋灭亡后,南迁江南,居住在东晋晋陵郡武进县(今江苏常州市)。东晋政权在当地设置南兰陵郡南兰陵县,以后这一地区便被称为南兰陵,因此萧氏也被称为南兰陵人。
东晋时期,萧氏还是寒门,到了南朝时期逐渐成为豪门,所以说它是后起的新门。刘裕的继母萧氏出自兰陵。自从刘裕执政到刘宋时代,萧氏家族依靠与刘氏的姻亲关系,地位开始上升。但从总的情况来说,在这一时期,萧氏族人多是将军,多因军功显要,才挤入了士族阶层,并不是高门。
刘宋之后,兰陵萧氏连续出了两朝帝王,这才使得萧氏与王、谢、袁等豪族一样成为一等士族。在南朝,出身寒微,却因军功而显达的人有很多,但能列于士族的并不多,至于成为高门、甲族的就更少了,萧氏一族算是唯一的一家。兰陵萧氏南迁后,比较著名的有三支,即萧思话、萧道成、萧衍三支。
萧思话一支:萧思话的祖父萧卓,曾为东晋洮阳令,姑母萧文寿,是刘裕的继母,生长沙景王道怜、临川烈王道规。刘裕称帝后,萧氏为皇太后。萧卓被赠授金紫光禄大夫,封为封阳县侯。萧思话的父亲萧源之继承了萧卓的爵位,被委任为徐、兖二州刺史。萧源之死后,萧思话又承袭了父亲的爵位,在元嘉年间先后担任过青州刺史、梁南秦二州刺史、雍州刺史、吏部尚书、徐兖二州刺史、中书令、丹阳尹等职。萧思话死后,长子惠开承袭其爵位。特别是惠开时,萧氏又强化了与刘氏宗室的姻亲关系,惠开的妹妹嫁给了桂阳王休范,惠开之女嫁给了孝武帝之子。惠开死后,其子睿承袭爵位,到齐朝建立后,其封爵才被削除。
萧道成一支:萧道成高祖萧整曾担任淮阴令,其曾祖父儒曾任即丘令,其祖父乐子曾任辅国将军。其父萧承之,由于受到萧源之的提携,于宋元嘉中期,跟随萧思话平汉中,被提升为龙骧将军,后被任命为南泰山太守。萧道成在宋文帝时先为偏将,后被雍州刺史萧思话任为太军中兵参军。后来又任建康令,并得到少府萧惠开的赏识。宋明帝时,道成任南兖州刺史,加督五州,逐渐掌握了军权。后来数年间,在经历过齐公、齐王后,取宋自立,建立了齐朝,是为齐高帝。萧道成称帝四年后死去,其子萧赜(武帝)即位,武帝嫡长子长懋早死,武帝舍弃次子竟陵王萧子良不立,而立长懋之子萧昭业为太孙。萧昭业继立后,大权被受诏辅政的萧鸾(道成之侄)把持,萧鸾后来杀死昭业,另立昭业弟昭文;后又迅速杀死昭文自立,是为明帝。明帝在位五年,杀人甚多。齐高帝19子、武帝23子除萧嶷一支有后人外,其余都被杀尽。明帝死后,其子宝卷即位,仍继续滥杀宗室,最终被梁武帝萧衍攻灭。萧嶷是萧道成的次子,宋武帝时担任太尉大司马等职,永明十年(公元492年)病死。世子萧子廉曾任淮陵太守、太子中会人、前将军。子廉之子元琳,梁代齐后任新淦侯。
萧衍一支:萧衍与萧道成同出于萧整,萧整之子萧辖,为萧衍高祖,曾任济阴太守。萧衍曾祖父副子,任州治中从事。祖父道赐,任南台治书侍御史,父顺之,是齐高帝始族弟,深得信用,历任侍中、卫尉、太子詹事、丹阳尹等职。萧衍很有文才,是齐竟陵王子良西邸八友之一,后为官至雍州刺史,掌握着重兵。在齐末混乱中,代齐自立,建立梁朝,是为梁武帝。萧衍在位48年,侯景攻下台城后,老饿病死。侯景立萧衍第三子萧纲为帝(即简文帝),作为傀儡。后又改立萧衍长孙萧欢之子萧栋为帝。不久,侯景又杀死简文帝萧纲以及他的10多个儿子。梁宗室还有许多人也被杀害。侯景之乱被平定后,梁武帝第七子萧绎即皇帝位(即梁元帝),定都江陵,但3年后就被西魏政权攻灭。西魏又扶持昭明太子的第三子萧督为梁帝,历史上称其为后梁。此时曾起兵讨伐侯景的梁将陈霸先、王僧辩则在建康拥立梁元帝之子萧方智为帝(敬帝),不久又被陈霸先废掉,霸先自立,梁朝灭亡。
从当时情况看,萧衍这一族在皇室内部斗争以及侯景之乱中损失较大,但在陈朝建立后,其大部分留在陈朝,仍为甲族,但没有太知名的人士。
到了隋唐时期,萧氏势力仍活跃在政治舞台上,其主要是指萧衍这一支势力。此支中在《隋书》与新、旧《唐书》中入传者达到23人之多,其中4人是萧衍兄弟的后代。其余19人全是萧衍的孙子、后梁皇帝萧???的后裔。这19人中有9人为宰相。萧???的后裔在隋唐时期势力之所以发展强盛,是因为萧???之孙女为隋炀帝皇后,隋灭后梁后,萧???子孙有很多人在隋朝为官。到了五代时,萧氏家族的势力明显衰落,其家族成员中入《五代史》之传者仅有二人,即萧顷,他在后梁为官至同平章事;萧顷之子萧源,在后唐为官至秘书监。北宋统一后,兰陵萧氏作为一个士族家族,基本上就不复存在了
琅琊颜氏
琅琊颜氏起源于曹魏时期的颜斐、颜盛,颜斐曾担任过黄门侍郎、京兆太守,颜盛曾任青、徐二州刺史。兄弟二人在曹魏时期从鲁(今山东曲阜)迁到临沂(今山东临沂)。自此以后琅琊颜氏主要指的是颜盛的后代,颜盛生子给事中颜钦,颜钦生汝阴太守颜默,颜默生颜含。西晋灭亡后,颜含随司马睿渡江,颜氏于是成为随晋元帝渡江的百家“中原冠带”之一。颜含过江前曾是东海王司马越的司马参军,过江后历任东阳太守、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大司农等职。应该说颜氏家族自此时起在士族中开始有了地位。颜含生颜髦,为官至侍中、光禄勋等,髦的弟弟颜谦、颜约同任官至太守。颜髦生颜琳,做官至骑都尉,颜约生颜颐做官至扩军司马。颜琳生颜靖之,做官至宋御史中丞,颜?生颜延之,为官至宋秘书监、光禄勋。颜靖之生颜腾之,做官至宋巴陵太守,颜延之生颜竣,做官至宋散骑常侍,颜腾之生炳之,炳之生见远,做官至齐御史中丞。见远生颜协,颜协做官为梁湘东王国常侍,又兼记室,颜协生之推、之仪。梁朝末年发生侯景之乱,这场叛乱被平定后,萧绎于江陵称帝(国号仍为梁),以之推为散骑侍郎。当西魏军攻克江陵后,之推投奔北齐,做官至黄门侍郎;后来归入北周担任御史上士,归隋朝后任太子学士。之仪北周时为官至御正中大夫,归入隋朝后任集州刺史。颜之推有三个儿子:思鲁、愍楚、游秦。颜游秦在唐初历任廉州刺史、郓州刺史。颜思鲁有四子:师古、相时、勤礼、育师。颜师古唐初担任过中书侍郎、秘书少监等职;颜相时曾任谏议大夫、礼部侍郎;颜勤礼曾任弘文、集贤学士。颜勤礼生昭甫,昭甫为官至曹王侍读。昭甫生元孙、惟贞。元孙生春卿、杲卿、曜卿。春卿曾任官蜀尉、偃师丞。杲卿任假常山太守、卫尉卿兼御史中丞,安禄山叛乱起,杲卿坚决抗击,结果被安禄山杀害。颜惟贞生真卿,真卿先后担任过侍御史、平原太守,他也坚决抗击安禄山的叛乱,在抗击安禄山失败后,颜真卿西入长安,任御史大夫,后来奉命出使淮西,劝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归顺朝廷未果,结果被李希烈杀死。杲卿生有泉明、季明二子,泉明官至彭州司马,季明被安禄山所杀。颜真卿生有二子。皆为地方官,文宗时颜真卿的曾孙弘式被任命为同州参军。自此以后,颜氏家族再没有显要记载。
总之,自曹魏至唐朝后期的颜氏家族20代中,几乎没有不为官者,所以称颜氏家族是一个士族家族。这个家族有以下几个明显特点:一是家族成员所任官职不是很高。这个家族中除了第五代颜髦在东晋时曾任侍中外,其他各代大多担任县令、郡守、刺史、舍人、学士、博士、少监、给事中等职,最高也不超过常侍、秘书少监、光禄勋、大司农、御史大夫等,这说明这个家族是一个地位比较低的士族家族,其权力不如清河崔氏、琅琊王氏、兰陵萧氏的势力强。二是这个家族是经学世家。颜氏家族虽然势力不是很大,但却有着自己的独特优势,这就是掌握了较高的封建文化。例如,颜斐因为有才学而被召为太子洗马;颜钦因为精通《韩诗》、《礼》、《尚书》等经典,使许多学者都追随他的学识;颜含因为精通儒学、礼仪笃行,补太子中庶子,迁本州大中正;颜延之因为与以儒学著称的周续之辩难《礼记》出名而受到宋武帝刘裕的赏识,被提拔为国子祭酒、秘书监等职;颜见远因博学有志行,被任命为荆州刺史录事参军;颜之推早传家业,满腹才学经文,曾任国左常侍、中书舍人和黄门侍郎等职;颜之仪因为博涉群书,好为辞赋,进入北周后任麟趾殿学士、太子侍读;颜师古更是一代儒学大师,曾任秘书少监;颜相时、颜勤礼也都是以精通儒学而闻名,并都任弘文、崇贤学士职务;颜真卿少勤学业,既擅长博学,又专于辞章,中进士后又擢制科。三是这个家族还是书法世家。例如,颜协精工篆籀(大篆)、飞白;颜勤礼工于篆籀;颜昭甫工于篆籀、草隶;颜元孙因精通历代书法,而被玄宗召去鉴定家中诸家书迹的真伪。再如颜真卿更是著名的书法大师,他早年曾两次辞官去洛阳跟当时的大书法家张旭学习书法,他不仅继承了张氏书法的长处,而且还形成了自己的书法特点,即楷书气势雄浑、形体敦厚;行书圆熟流畅、刚劲有力。他的书法艺术对当时和后代有很大的影响。
颜氏家族作为一个士族家族,虽然在唐朝后期已经衰败了,但其影响仍然存在。
泰山羊氏
泰山南城(今山东平邑南)羊氏家族自羊续起逐渐发展成为著名的士族世家。羊续为东汉南阳太守,他有三个儿子:羊?任曹魏京兆太守,羊?任曹魏上党太守,羊耽任曹魏太常。到了西晋时,因为羊祜是开国元勋,加上羊祜之姊羊徽瑜是司马师之妻,所以使羊氏家族的势力达到最强。进入东晋南北朝以后,羊氏家族的势力和影响开始减弱。
如果从羊续开始算起,羊氏家族大致可分为三支:羊秘一支的子孙一直延续到南朝宋时,在朝为官司者居多。羊秘有二子:羊祉任魏郡太守,羊繇任车骑掾。羊繇有五个儿子:羊亮任晋大鸿胪,羊忱任晋徐州刺史。羊忱有二子:羊楷任东晋尚书都官郎,羊权任东晋黄门郎。羊楷之子羊绥任东晋中书郎,羊绥有三个儿子:羊玄保任宋金紫光禄大夫,玄保兄弟?、辅没有做官。玄保有三子:戎、咸、粲都没有做官。玄保之兄之子希任宋广州刺史,羊希之子崇任宋尚书主客郎。羊权之子不疑任东晋桂阳太守,羊不疑有二子:羊欣任宋新安太守,羊徽任宋河东太守。
羊?一支,在西晋时势力与影响较大,到了南北朝时其为官者很少了。羊?有三个儿子:羊发任晋都督淮北护军,羊祜任晋征南大将军,羊承没有做官,羊?之女徽瑜是司马师之妻,入晋后称为弘训太后。羊发有四子:羊伦任晋散骑常侍,羊暨任晋阳平太守,羊伊为晋平南将军,羊篇为晋散骑常侍。羊暨有二子:羊曼任东晋丹阳尹,羊曼之子羊贲任东晋秘书郎,羊曼之弟羊聃任东晋庐陵太守。
羊耽一支延续的时间比较长。羊耽有二个儿子:羊瑾任晋尚书右仆射,羊?任晋中护军。羊瑾之子羊玄之任晋尚书右仆射,玄之之女献容是晋惠帝皇后。羊?的五世孙规之任南朝宋任城令,后来归降北魏,任雁门太守。规之有三子:羊祉任北魏梁州刺史。羊祉有十子:次子羊深任北魏中书令,羊深之子羊肃任北齐武德郡守,羊深的弟弟侃、默、忱、给、元等都南归梁朝,除了侃任梁都官尚书外,其他人均任刺史。他们的后代也有不少在朝为官者,直到隋朝。
高平郗氏
高平郗氏在两晋时期地位和影响力比较显著,到了南朝以后其地位逐渐衰落。西晋时,高平金乡人郗鉴因博览经籍,成为著名的儒士,西晋时任中书侍郎,东晋时先后担任过兖州刺史、安西将军、都督扬州江西将军、假节、尚书令、司空等职,其影响较大。他有两个儿子:郗情、郗昙。
郗?曾任东晋徐兖二州刺史、假节,任刘宋镇军将军、都督浙江东五郡军事。郗?有三子:超、融、冲。其中又以郗超最为有名,他曾任东晋中书侍郎、临海太守。郗昙任东晋北中郎将、领徐兖二州刺史、假节等职。郗昙之子恢任东晋尚书。
进入南朝以后,高平郗氏中的郗烨娶宋文帝之女寻阳公主为妻,并任宋太子舍人。郗烨之女郗徽任梁武帝萧衍早年之妻,被追封为德皇后,郗烨之子郗泛,曾任梁中军临川王记室参军。
平原华氏
平原华氏自华歆开始,成为显赫家族。华歆,字子鱼,平原高唐人,东汉时任县吏,后来考取孝廉。魏文帝时,官至司徒,明帝时任太尉。华歆有三子:长子华表,任晋太子少傅、太常;次子华博,任晋三县内史;少子华周,任晋黄门侍郎、常山太守。
华表长子华?,任晋尚书令、太子少傅;华?之弟华峤任晋秘书监、尚书;华峤之弟华淡任晋河南尹;华表的其他儿子名位不是很显要。华?有三子:华混任晋侍中、尚书,华混之子华陶任巩县令;华?之子华荟任晋河南尹;华?之子华恒娶晋武帝之女荥阳长公主为妻,曾任东晋左光禄大夫。华恒之子华俊任尚书郎,俊之子仰之官至大长秋。
华峤有三子:颐、彻、畅。华颐任晋长乐内史;华畅有才思,中年遇害;彻生平不详。
华淡之子华轶,曾任晋江州刺史,后被东晋元帝所杀。
河东裴氏
发源地: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
魏晋著名人物:“中国地图学之父”裴秀、美男子“玉人”裴楷。
家风:由儒学世家转为玄学世家。
西晋时,河东裴氏与琅?王氏并列为第一豪门,有“八裴比肩八王”之说:裴徽比王祥,裴楷比王衍,裴康比王绥,裴绰比王澄,裴瓒比王敦,裴遐比王导,裴比王戎,裴邈比王玄云。东晋以后,河东裴氏退出了一流豪门的行列。经过近300年的蛰伏后,河东裴氏在唐朝又焕发了第二春。有唐一代,河东裴氏共出了十七位宰相,而河东裴氏的发源地山西省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也从此被人称为“宰相村”。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更是赞道:“闻喜,士大夫之林薮也。”
裴楷,字书则,是中国乃至世界著名地图学家裴秀的族弟。他从小精读《老》、《庄》,二十岁便名扬海内,与竹林名士王戎齐名。裴楷身材伟岸,容貌秀丽,气宇轩昂,既有儒教君子的谆谆长者之风,又有疏狂名士的洒脱飘逸之气。
他的这种儒玄双修,兼而有之的风格最突出的便表现在吊唁阮府的故事里。那时,竹林名士阮籍的母亲病故,大诗人阮籍狂放不羁,蔑视礼法,在自己母亲的灵堂上,公然披头散发,赤裸身体,还不停地狂饮烈酒,并时而大哭,时而大笑,时而难过得口吐鲜血。要知道,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父母双亲的丧事可谓是子女们的头等大事,有着一整套的繁文缛节。身为社会名流的阮籍在灵堂上的率情任性,肆意妄为在当时自然引起了极大的争议,有的人(如大臣何曾)就对阮籍的行为深恶痛绝,强烈进言执政者司马昭,要以“不孝”的罪名来惩处他。有的人(如嵇康)了解阮籍内心深深的痛苦,带着酒,挟着琴来探望,并用美酒和动听的琴声来送别他的母亲。而裴楷的做法则与前两类人颇为不同。他来到阮府,作揖,上香,磕头,按照一整套的传统规范来行礼,礼毕,便起身离开。出来后,别人问他:“阮籍如此不尊礼法,你为何还用礼法的规范来对待他?”裴楷的回答极为圆滑,他说:“阮籍是世外之人,可以不遵礼法。但我是世俗之辈,所以要遵从礼法。”裴楷的回答虽然不比嵇康那般对阮籍大张旗鼓的支持,但其实也是对他不羁行为的默认。这样的一种儒玄相通、互不违背的见解,对后世南朝那些既需要儒家的世袭观念来继承家族的政治经济利益,又需要玄学洒脱潇洒的风度来快乐享受人生的士族子弟有着极其重要的启迪作用。
裴楷以暧昧的态度对待玄儒的哲学观,两派学者都不得罪,在政治上,这个享有魏晋美男最高尊称――“玉人”的男人,同样非常暧昧,虽然他从未主动站队投靠哪个具体的政治集团,但是却用姻亲关系巧妙地多边下注,以图在暗流汹涌的政治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子女们的婚姻最后却常常让他被迫卷入政治漩涡。
公元290年,弱智皇帝司马衷继位,从此拉开了宗室间大仇杀“八王之乱”和异族肆意蹂躏中原“五胡乱华”的序幕。这场刀光剑影、血肉横飞的大戏,第一出,由杨骏主唱。弱智的晋惠帝继位后,国丈杨骏以太傅、大都督之名,总理朝政。但他志大才疏,不善经营,国事日益衰败。裴楷向来不满意杨骏的为人,也多少预见到了他的结局。所以在杨骏当朝时,裴楷就自荐当了太子少师,安心教书,不再插手朝廷是非。
果不出裴楷所料,杨骏执政才一年。晋惠帝皇后贾南风就发动政变,将杨骏一党数千人,尽数诛灭。可是,裴楷向来不满意杨骏为人,和杨骏也不属于一党,那么这场政变应该波及不到裴楷才对。然而,人算不如天算,裴楷的儿子裴瓒偏偏是杨骏的女婿。要知道,凶残暴虐的贾后,对杨骏的政策是“夷三族”啊。显然,裴楷与杨骏的亲家关系,已经足够让他一大家子人进入贾后诛杀的“黑名单”了。
杨骏被杀不久,裴楷一家人也被铐上刑具,押往监狱,等候处决。望着两鬓苍白的母亲也被铐着重重的刑枷,看着只有七岁的女儿也被扣着沉沉的脚链,裴楷却依然从容镇静,不慌不忙。他向狱卒要来了纸笔,十分冷静,安详地写了数封情理兼备的书信向他在朝中的好友求援。
侍中傅祗、太保卫?、汝南王司马亮,看到了好友裴楷从狱中送来的声情并茂的求援信后,均大受感动。第二天上朝时,都极力为裴楷辩护。而贾后刚刚完成政变,立足不稳,不能不对三位重臣的意见加以尊重,于是就顺水推舟,不但赦免了裴楷一家的罪名,还晋裴楷为临海侯。
当然,故事到这还没完。不久之后,楚王司马玮奉贾后密旨,带兵杀光了汝南王司马亮和元老大臣卫?全家。十分不巧的是,裴楷与这两人又有姻亲关系,裴楷的长子是汝南王司马亮的女婿,裴楷的女儿是卫?的媳妇。而已经杀红了眼的楚王司马玮,当然也要对司马亮、卫?的亲家裴楷斩草除根。
只不过,这次裴楷更有先见之明,也更加从容镇静。他带着一家老小,上百口人,一夜转换了八个住处,终于成功地躲过了司马玮几路人马的追杀(当年阿拉法特躲避以色列特工“摩萨德”追杀,也只不过一夜转换三个地方而已)。当这个惊心动魄,宛如好莱坞电影般紧张刺激的夜晚过去不久,楚王司马玮就被贾后卸磨杀驴,身死族灭。而裴楷也由一名逃犯一跃成为中书令(副宰相),并与名臣张华、王戎共同负责朝廷的日常运作。
在之后的十年中,虽然贾后荒淫昏暴,但朝局大体安定,并有中兴气象。这显然与裴楷、张华、王戎等人勤恳的工作态度、卓越的政治能力是分不开的。裴楷,这个玉人也终于在生命的最后十年,得偿所愿,官居宰辅,并造出个暂时和平发展的局面。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