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直、耻、恒


本站公告

    读者朋友:

    今天,我为您解读“直、耻、恒”,这三个儒学的概念。

    “直”,就是“正直”。

    我们为人处事,一定要正直。这是处世的根本态度,也是人活在世上,应当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准则。

    “耻”,就是“羞耻”。

    一个人,要知道什么是光荣的事情,什么是羞耻的事情。如果,连这一点道理,也不明白,那就……让我怎么说呢?羞耻心的人,才是有尊严,有人格的人。

    “恒”,就是“恒心”。

    一个人,如果要想真的完成一件事情,就要有恒心,要有始有终,不可以半途而废。

    就简单地讲到这里吧,让我继续解读。

    十四)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6.19)

    孔子说:“人活在世上,就应当正直。不正直地活在世上,如果躲过了灾祸,只是侥幸。”

    人活在世上,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正直。千万不要玩歪门邪道。

    每一位家长,最担心的是什么呢?

    就是他们的孩子“学坏了”。一个孩子,如果他(她)学坏了,摆在他(她)面前的人生道路,就会充满了灾祸和不幸。

    这是家长们最担心的呀!

    什么是“不正直”?

    “不正直”,就是“罔”。

    这一个“罔”字,包括的内容就多了呀!

    从小处说,小偷小摸,是“罔”,骗人钱财,也是“罔”……

    从大处说,杀人放火,是“罔”,流氓强奸,也是“罔”……

    总之,一句话,“罔”,就是不干好事。

    听听孔子的警告:

    一个人,不正直地活着,就会有灾祸,这是普遍的规律。如果灾祸没有降临到他的头上,是因为侥幸呀!

    前天,我在“中央电视台法制频道”中,看到一个女孩子的面孔。小小的年纪,脸上还没有退去孩童时代的稚气。

    但是,让人遗憾的是,她已经犯罪了。

    为了些许钱财,伙同几个不良青年,杀害了一位也是正值青春年华的青年。

    她悔罪了,说:“那有干坏事,不被抓住的呢?”

    她的这句悔过的话,孔老先生,两千多年前,就告诉我们了:“人活在世上,就应当正直。不正直地活在世上,如果躲过了灾祸,只是侥幸。”

    俗话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那是说得天网――“老天爷的网”。

    人间的法网,就不同了,也会有漏网的鱼。

    孔子说,这些漏网的鱼,全凭侥幸。

    这些侥幸的“鱼们”,他们生活得好吗?

    事实证明他们生活得不好。很多逃犯,惶惶不可终日,睡不上一个安稳觉。他们受不了心灵的煎熬,最终选择“投案自首”的路。宁愿在监狱里,度过自己的余生。

    那些暂时隐瞒了自己罪行的人,就生活得好吗?

    也不好!

    我曾在报纸上,看到过一个贪官的自白,他说:自己贪污了很多钱,但是,心里总是怕别人发现自己的罪行,不敢公开地花钱。一听到街上有警笛声,就高度紧张,浑身发抖。

    试想一下,一个人顶着要入狱或要被枪毙的罪名,他能不紧张吗?

    所以,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做一个正直的人。

    俗话说:“身正不怕影子斜。”

    俗话又说:“为人不做亏心事,不怕夜半鬼叫门。”

    一个正直的人,心胸是多么地坦荡!

    十五)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14.1)

    孔子的学生原宪,问孔子,什么是羞耻。孔子回答:“国家政治清明,你可以出来做官,得到俸禄。国家政治黑暗,你也出来做官,得到俸禄。那就是羞耻了。”原宪又问:“争强、自夸、怨恨、贪欲,这些毛病都没有了,可不可以说,就达到仁义了呢?”孔子回答:“要做到这点,很难。是不是仁义呢?我就不知道啦!”

    孔子的这段话,讲了两个问题。

    一个是“羞耻”的问题。

    一个是“仁爱”的问题。

    仁爱的问题,在前面的“仁者爱人”中,已经解读过了。现在,我再依据这段话中提到的问题,解读一下。

    孔子的学生原宪,问孔子:一个人,争强、自夸、怨恨、贪欲,这些毛病都没有了,可不可以说,就达到仁义了呢?

    这个问题,确实不好回答。

    我们知道:“仁”的意思,就是爱人。就是用我们的一颗爱心,去爱别人。

    从这个意义上说,不争强好胜,不自夸自擂,不怨恨别人,不贪得无厌,确实接近了“仁”的标准。说达到了仁,也不为过。

    但是,“仁”,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标准――“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所以,真正的仁者,还要负担起改造世界,建立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的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说,修养好自己的道德品质,只做到不争强好胜,不自夸自擂,不怨恨别人,不贪得无厌,就显得不够了。

    所以,孔子说:做到这些就很难了。是不是仁义,我就不知道了。

    孔子是真得不知道,还是知道不愿意说呢?

    我认为,孔子是真得不知道。

    有的读者朋友会问了:儒学不是孔子创立的吗?孔子怎么会不知道呢?

    儒学中的一些概念,一些道理,在孔子的时代,孔子以前的时代,就已经存在了。不是孔子创造了它们,它们才存在的。

    孔子的功绩,只不过是把这些概念,道理,系统化了,形成了一个理论体系。孔子的学生们,又把它们传播开来,发扬光大,形成了一门学问。

    所以,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在当时,也要辩论和研究,搞清儒学中的一些问题。

    世界上的任何学说,都不是突然在世界上出现的。在它正式被人们认可之前,都会有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

    终于,有一天,一个“伟大”的人物出现了,他总结了前人的一切成果,把这门学说,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使这门学说,成了一门独立的学问。人们就说,这个人,是这个学说的创始人。

    孔子和儒学,也是这样。

    好了,暂时就谈到这里。我再继续解读“羞耻”。

    “羞耻”,从根本上说,是人的一种“感情”,或是“情绪”。

    人一般都有是非观念,知道什么事情应当做,什么事情,不应当做。当人做了自己认为不应当做的事情时,就会产生一种“情绪”。一般的情况是,心跳加速,面红耳赤。我们就知道他感到羞耻了。

    所以,俗话说:“羞耻之心,人皆有之。”

    但是,也不是没有例外。

    很多年前,我看了夏衍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写的记实小说《包身工》。其中有关于年轻女性包身工的描写。

    年轻女性,正值青春年少,羞耻之心,一定是很强的。在陌生男人面前,是决不会脱裤子换衣裳的。可是,在《包身工》中,就描写了年轻女性包身工,在陌生男人面前,只是侧一下身子,就脱衣服,换衣服。

    她们为什么这样不知羞耻呢?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贫困的生活,繁重的劳动,使她们的精神已经麻木了。使她们忘记什么是羞耻了。

    所以,一个人,只有丰衣足食了,才能知道羞耻。如果,吃了上顿没下顿,提起裤子露了腚,还想让他知道羞耻,难矣!

    所以,没办法了,男的就去偷东西。女的就随便跟人上床。反正不要脸了。

    我写到这里,忽然一位读者大叫一声:“停――”

    我说:“老兄,你要干吗呀!”

    读者说:“你说贫困让女的随便跟人上床,我可敢苟同呀!”

    我说:“为什么呀?”

    读者说:“你说包身工贫困,我没什么可说。那些电影明星,也贫困吗?他们怎么也随便跟人上床呢?”

    我说:“老兄,你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读者说:“快快讲来――”

    我说:儒家的经典《中庸》上,有句话:“知耻近乎勇。”也可以说成,“知耻而后勇。”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一个人知道了羞耻以后,就更加勇敢了。”

    电影明星们,一个个都赚了很多钱,她们当然丰衣足食了,当然知道羞耻了。所以,他们知道羞耻以后,就更勇敢啦!

    据说,招引明星们上床的大款们,出价都很高。少则几十万,多的几百万。

    俗话说:“重聘之下,必有勇夫。”看在钞票的面子上,明星们,怎能不勇敢地投怀送抱呢?

    孔子的学生原宪问孔子,什么是羞耻。孔子告诉他:“一个国家政治黑暗,那么它的国君,就必然是一个昏君。你为了一点钱,就去为他服务,那就是羞耻呀!”

    我说,明星们为了一点钱,为大款们服务,也是羞耻呀!

    所以,有的时候,知不知道羞耻,和是否贫困,没有什么关系,纯粹是个人的道德品质问题。

    少数人不知道羞耻,还没什么大的伤害。如果很多人不知道羞耻,那么,社会就混乱啦。所以,现在提出了《八荣八辱》口号,让人们知道,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不要见钱眼开,不要忘了羞耻。

    十六)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己矣。”(13.22)

    孔子说:“南方人,有句话说:‘人要是没有恒心,就不可以当巫医。’这句话,说得太好啦!”《易经》上说:“没有恒心,可能就要承受羞耻。”孔子说:“这个道理,不用占卜就知道啦!”

    先解释一下,什么是“巫医”?

    古代原始宗教的“从业人员”,就称为“巫”,“巫师”。在古代社会,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这些“巫师”,同时也给人看病,所以,就称为“巫医”。

    再解释一下,什么是“南方人”?

    在孔子的时代,对于中原地区的人来说,当时楚国的位置在南方。南方人,就是指楚国人。

    楚国的文化,和当时中原地区的文化,是不同的。

    当时中原文化是重视人的儒家文化。虽然当时“百家争鸣”,儒家文化并不受重视,但是当时传统的文化,还是儒家文化。

    楚国的文化,和中原地区比较还是比较落后的,盛行“巫”文化。“巫”文化,是重视神鬼的文化。我们现在读屈原的诗篇,还能感受到“巫”文化的风采。

    当时的楚国,能当上巫师,一定是件很光彩的事情,也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所以,楚国人说:“如果你没有恒心,你就当不成巫师。”

    为什么没恒心,就当不成呢?

    我们知道,要干成一件大事,是不容易的。

    先,我们要学习,要通过学习掌握有关的知识和技能。这样还不行,还要有办这类事情的经验。

    有了这些,就能成功吗?

    还要具备办好这件事情的客观条件。

    这些都具备了,最后,就是时机了。把握住有利的时机,才能办好事情,失去了时机,还是一场空呀!

    你说,难不难呀?

    所以,古今中外,凡是成就大事业的人,都是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恒心,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才取得了成功。

    所以,孔子说:“‘没有恒心,就不能当巫医’,楚国人的这句话,太对啦!”

    如果,没有恒心,就不能把事情进行到底,就会半途而废,一事无成。那么,自己得到的,只能是失败和羞耻。

    所以,《易经》上说:“没有恒心的人,或者要遭受耻辱。”

    孔子评价这句话,说:“这样的道理,不用占卜,我就知道啦!”

    儒家是教给人们,如何成就大事业的,所以,很重视恒心。

    你想成就一番伟大的大事业吗?

    你想取得在世的英名,万古流芳吗?

    你想身家亿万,尽享人间富贵荣华吗?

    记住一个“恒”字,没有恒心,一切都得不到!

    十七)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7.26)

    孔子说:“完美无缺的人,我没有机缘见到呀!要是能见到有恒心的人,我就满足了!有恒心的人,失去了东西,还可以重新得到;本来空虚的,可以变得丰富;本来贫困潦倒的,可以变得富有安康。但是,要做到有恒心,很难呀!”

    完美无缺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是没有的。孔子说他无缘见到,没有的东西怎么能见到呢?

    但是,孔子不说没有,只说自己没有见到。这,就是说话的艺术。

    有恒心的人,是有的,但是,不是很多。所以,孔子说,我有缘见到有恒心的人,我就满足啦!

    在这个“熙熙攘攘,皆为利来,熙熙攘攘,皆为利往”的世界里,每个人的遭遇,都是不同的,区别真是太大了!

    有的人,身家亿万;有的人贫困潦倒。

    有的人,学富五车;有的人目不识丁。

    撇开其他的客观因素不说,在主观上,有没有恒心,也是造成这些差别的原因。

    我国内地这块地方,是产生亿万富翁的“宝地”。我们的市场经济,只有二十几年的时间。所以,亿万富翁,也是这二十几年才有的,而且都是白手起家。

    商场风云变幻,有几个亿万富翁是一帆风顺的呢?

    经商都有几起几落,判断的失误,不可抗拒的意外,都可以让人血本无归。有的人气馁了,败落下来。有的人凭着自己的毅力和恒心,从新再来,东山再起。

    所以,孔子说:“对有恒心的人来说,失去了的东西,还可以重新得到。”

    伟大的学者,伟大的艺术家,他们的客观条件,有些并不好。出身贫寒的人,也不在少数。要学习,对这些贫穷的孩子,谈何容易?

    但是,很多这样的穷苦孩子,通过学习,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他们凭得是什么呢?

    不是丰厚的资金,也不是良好的环境。凭得是毅力和恒心。

    所以,孔子说:“恒心可以使本来空虚的,变得丰富。”

    空虚的大脑,通过艰苦地有恒心地学习,可以变的丰富起来。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有成就的人。

    我们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都是“赤条条”的。父母也许能给我们一些东西,但是总归是有限的。

    俗话说:“坐吃山空”,父母给我们的东西,能养活我们一辈子吗?

    不能,一切都要靠我们的智慧和勤劳来取得。

    也许我们本来不富足,但是,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有一个“小康”的生活。但是,这也要求我们有毅力和恒心,努力的工作。

    在我们这个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一个人,只要有毅力,有恒心,就会得到一份属于他的财富,过上比较好的生活。

    所以,孔子说:“恒心可以使本来贫困潦倒的,变得富有安康。”

    让失去的重新得到,让空虚的变得丰富,让困苦的变得安康,“恒心”有这样多的好处。但是,不要忘了:孔子说,人要有恒心,真是太难啦!

    读者朋友:

    你有恒心吗?

    最后,我要说的是:对于这段话,我的解读,和别人的解读,也许有很多不同。大家可以参照一下其他的解读,自己判断一下。

    读者朋友,

    谢谢您的阅读!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