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明智通达


本站公告

    前面,我为大家解读了儒家的“智”,和“智”有点类似的观念,是“明”和“达”。

    “明”,是“明智”的意思。把一切都看得很清楚,也知道怎么去处理它们,就是“明智”。“达”的意思,有两个。一个是“显达”,一个是“通达”。

    好了,还是让我们看看孔子是怎么说得吧!

    八)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孔子的学生子张,问孔子,什么是明。孔子回答:“慢慢向你侵入的谗言,像刺伤皮肤那样,使人感受到的诬告。在你这里,都行不通了。那么,你就可以称得上明智了。慢慢向你侵入的谗言,像刺伤皮肤那样,使人感受到的诬告。在你这里,都行不通了。那么,你就称得上高明了。”

    古代有一句谚语:“兼听则明, 偏信则暗。”相传这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谋臣魏征,告戒李世民的一句话。魏征说:“作为一个君主,就要听正反两方面的意见。这样就可以了解真相了。如果只听信一方面的意见,就糊涂了。”

    魏征的话,是不错的。但是,也有一个问题。

    人们往往经不住谎言的攻击,一个人,这样说,你可能不信,两个人,也这样说,你可能也不信,但是,三个五个,十个八个人,都这样说,你还能不信吗?

    所以,有句俗语:“谎话说上一千遍,就成了真理。”

    所以,重要的还是自己的判断能力。

    世界上的无耻小人,他们总是为了个人的一些微小的私利,极尽造谣、污蔑之能事。他们采取的方法,不外乎两种。

    一种是隐蔽的方法。

    比如:有个小人,要离间张三和李四俩人的关系。他会跑到张三面前,每天说一点李四的坏话,造一点李四的谣言。每次都是一点点,张三也许察觉不到。但是,日积月累,张三就逐渐改变了对李四的看法,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就出现了裂痕。这个小人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这就是“浸润之谮”:就是像水一样,慢慢地向你渗透的谗言。

    另一种办法,就是直接告黑状。

    这就是“肤受之?”,就是像自己的皮肤受到伤害一样,深切感受到的诬告。

    无缘无故地编造些谣言,告黑状,来挑拨人们之间的关系。这种方法,虽然没有隐蔽性,容易被人发觉。但是,对于一些糊涂的人来说,也是起作用的。

    孔子说:就是像水一样,慢慢地向你渗透的谗言,都被你识破了,在你面前行不通了。那么,你就是明智啦!

    孔子说:像自己的皮肤受到伤害一样,深切感受到的诬告,在你这里,也行不通了,那么,你就是高明啦!

    什么是明?

    明,就是明智、高明。

    能看破小人的无耻伎俩,不被他们欺骗,就是明智。

    明智,就是人的判断力。

    九)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滤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1

    孔子的学生子张,问孔子:“一个知识分子,怎么样做,才能称得上通达呢?”孔子说:“你所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呢?”子张回答:“在国家必定有名望,在家也一定有名望。”孔子说:“你说得是名望呀,不是通达。通达的人呀,品德正直,而且实行仁义。在和人交往的时候,能够观察对方的语言和脸色,总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到对方的感受。这样的人,在国家,一定能通达,在家,也一定能通达。那些有名望的人,就不同了,他们只是表面上假装仁义,实际行动上,总是违背仁义的原则,而且对自己的这种态度深信不疑。他们只不过在国家有名望,在家有名望而已。”

    孔子在这里讲的,是如何和人交往。

    我们每天,都免不了要和人打交道。

    怎样和人打交道呢?孔子为我们指出了三项原则。

    先解释一下“国”和“家”吧。

    在孔子的时代,“国”和“家”,和今天的意思,有点不同。

    周朝实行“分封制度”。周王把属于自己的土地,“分封”给战争中有功的人员,和自己的亲属。这些人得到了土地,就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他们称为“国君”或“诸侯”。据说,当时这样的国家有八百多个。称为“八百诸侯”。

    国君在自己的国家里,也实行“分封制”,他们也把自己的得到的土地分封给对自己有功的人,或者亲属。这些人在国家中,也就有了属于自己的地盘。这就是“家”。这些人称为“卿”或“大夫”。

    孔子在这段话中,谈到了两种人。

    一种是有名望的人。

    孔子说:有名望的人,都是假仁假义的。他们表面上“仁义道德”,实际上,一肚子“男盗女娼”,而且厚脸皮“居之不疑”。人们都被他们的假仁假义迷惑了,让他们在国家里,有名望,在家里,也有名望。

    这样的人,我们称之为“欺世盗名”。

    孔子时代,“欺世盗名”的人,不少。今天,“欺世盗名”的人,恐怕也不少吧。

    有些官员,表面上大讲“廉政建设”,私下里接受贿赂。有些“著名学者”,“著作”发表了不少,仔细一查,都是抄袭别人的。

    这样的人,还真不少,我们经常能在报纸上,看到有关的报道。

    另外一种人,就不是这样。

    孔子称他们为“达者”――“通达的人”。

    这样的人,要具备三种品德:

    一是:“质直而好义”。

    他们性格耿直,做什么事情,都符合仁义的原则。这是他们的内在品质,是符合孔子的原始儒学对人品格的要求的。

    二是:“察言而观色”。

    这就是和人交往的技巧了。

    我们在和别人交往的时候,都要好好地分析他们说得话,观察他们的面部表情,及时地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

    比如:我们在和别人交谈的时候,就不能自顾自地说。要一边说,一边观察对方的脸色。通过观察,把握住对方的心理变化,了解对方对自己谈话的反映。如果对方说话了,也要分析对方说得话,了解对方的意图。

    这就是孔子的“察言而观色”。

    我们很多人,往往不了解这个道理。在和别人交往的时候,总是按自己的主观意图去说,完全忽视了对方的反映。

    很多事情,都是因为这个错误,遭到了失败的。

    所以,在你要办一件事情,和别人交谈的时候,千万要记住孔子的这段话,认真地注意“察言而观色”呀!

    那么,我们通过察言观色,了解了对方的心理动态,有什么用呢?

    是为了“虑以下人”。

    什么是“虑以下人”呢?

    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为对方想一想。

    “通达的人”的第三种品德,就是:“虑以下人”。

    其实,现代的中国人,都知道这个道理。把这种“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为对方想一想”的为人处事方法,称为“换位思考”。

    当代,很多问题的产生,都是因为没有“换位思考”造成的。

    比如:“城管人员”,和“游动小贩”之间的“游击战”。

    我住的街道,有很多“游动小贩”。每天都会上演一幕“城管抓小贩”的“闹剧”。

    “城管”开着敞蓬车,耀武扬威地来了。小贩们抓起地上的东西就跑。年老体弱的,带孩子的,跑得慢了点,就被“城管”抓住了。被抓的人,只有认倒霉了。被“城管”骂一顿不说,所有的物品,都被城管扔上了敞蓬车,通通没收啦!

    这样的“闹剧”,年复一年,不知上演了多少年了。

    “城管人员”拿着国家的工资,吃着纳税人的饭,“执法”一年又一年,街道上的“游动小贩”,一个也没少。他们的工作效果等于零。

    更为严重的是,报纸上时常有“城管人员”和“游动小贩”矛盾激化的报道。

    在我居住的城市,就有“城管”因为执法,被“游动小贩”杀死的事情。在别的城市,也有“游动小贩”被“执法”,而导致自杀的事件。

    最近,更发生了“城管”围殴无辜群众,把人打死的悲剧。

    “游动小贩”仅有的一点商品,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本钱。摆个地摊,是他们生存的方式。没收了他们的东西,不让他们摆摊,让他们怎样生活呢?“小贩”的难处,“城管”知道吗?同样,“城管”的“执法”,也有他们的难处。这是他们的工作,他们不能不管。如果,任凭“小贩”摆摊,就要有个“不作为”的过失,说不定还要丢了饭碗。

    其实,“城管”和“小贩”,都有自己的难处。大家如果能来个“换位思考”,多为对方想一想。“城管”执法的态度和蔼一点,方法文明一点。“小贩”们配合一点,不要有过激的行动,很多悲剧,也许就不会发生了。

    更重要的是,手握决策大权的官员们,如果也能“换位思考”,体会到民生的艰难,转变一下“市容整顿”的观念,改变“城市街道不能摆摊”的陈腐观念。合理地规划城市,给生活在下层的民众,留一个生存的空间。那么,“城管”和“小贩”之间的矛盾,就可以彻底地解决了。

    如果,进一步思考:维护社会治安,是警察的责任,管理市场,是工商管理的责任。城市商业布局不合理,产生了矛盾,城市管理者,不去解决这个矛盾,却成立个“城管”,去激化这个矛盾。

    “城管”存在的合法性,就值得质疑啦!

    孔子说:具备了这三种品质的人,就是一个“通达的人”。他们在国家里,在家里,就不是只有“名望”了,而且是“通达”了。

    什么是“通达”呢?

    “通达”就是“畅行无阻”。

    如果他是一个官员,就会畅通无阻地升官。

    如果他是一个普通人,他也会“心想事成”,称心如意。

    这就是“通达”,是处事的高级智慧。

    孔子的这个“为人处事”方法,不但我们中国人熟悉,外国人也知道。

    美国有个叫卡内基的人,办了一所学校,专门培训高级管理人员。教他们怎样处理人际关系,怎样和他们的下属、员工,搞好关系。

    卡内基办学校,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经他培训的高级管理人员,都受益非浅。很多人经过学习,和下属的关系改善了,企业的凝聚力加强了,自己的事业也更成功了。

    卡内基把他的课程,写成了一本书。

    这本书,就是:《人性的弱点》。

    卡内基没有孔子那么多的“仁义道德”,但是,他也以自己的方式,解读了孔子“通达”的智慧。

    这本书的中心思想是:每一个人,都有他(她)的弱点。所以,你在和对方打交道的时候,就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这样,就可以发现对方的弱点。你抓住了对方的弱点,就能和对方搞好人际关系,也能在生意场上,战胜对方。

    这就是孔子的“察言而观色,滤以下人”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书中好象还有个例子:

    一位漂亮的女推销员,到一户人家里去推销化妆品。主妇和她的丈夫,恰巧都在家里。丈夫看到漂亮的女推销员,当然是一副色迷迷的样子,主妇看了当然是一脸的嫉妒。

    女推销员“察言而观色”,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于是她“滤以下人”,站在主妇的立场上想了想,她知道了,主妇现在想:“你还是快点滚蛋吧!”于是,她和颜悦色地说:“夫人,不买没关系,你可以再考虑一下,我下次再来。”

    丈夫听了,立刻说:“欢迎你再来!”主妇说:“不用了,我现在就买。”

    总结:

    “明”和“达”,是在为人处事上的高级智慧。

    “明”,告诉我们,凡事都要具备判断的能力,才能不被人蒙蔽。

    “达”,告诉我们,在和人交往的时候,要“察言而观色”,了解对方的思想和情绪,并且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为对方着想。这样,才能把事情办好。

    “明”和“达”,我暂时就解读到这里。

    谢谢您的阅读。

    谢谢!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