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仁者爱人(下)


本站公告

    最宽宏,最博大的爱,就是“大爱”。

    大爱,就是孔子创立的原始儒学倡导的爱,这个爱,孔子称之为:“仁”。

    仁是什么?

    仁就是爱人,就是爱人类,就是爱一切人。孔子说,有这样宽宏、博大的爱的人,就是“仁者”。

    “仁者爱人”――这是原始儒学的理论基础。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原始儒学的思想,这句话,就是:“仁者爱人”。

    也许有的朋友,要提出不同的意见:“爱一切人,太夸张了吧!”

    不是说,“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吗?”你不认识的人,也爱吗?再说,你能爱伤害过你的人吗?你能爱罪犯,杀人犯,强奸犯吗?

    我说:“是的!原始儒学的仁,就是爱一切人,无论他们是什么人。伤害过自己的人也好,罪犯也好,通通的爱。”

    为什么呀?

    爱所有的人,是建立在尊重人,尊重一个人所具有的人格,这个基础上的。

    自然界的其他生物,凡是同类的,都有互相爱护的行为。所以,人对自己的同类,也有互相爱护的感情。俗话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我们看到处于困苦中的同胞,就会产生同情的心理。这就是“仁”。

    不要说,我们不会爱陌生人。

    《圣经》记载耶稣的话,说:“你们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上帝。这是诫命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

    耶稣的这段话,说了两种爱,一种是“爱主你的上帝”。我们中国人,不信上帝,且不去管它。

    第二种爱,就是“爱人”了。

    耶稣说:“爱人如己。”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爱别人,要像爱自己一样。

    看来,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在“爱人”这一点上,是一直的。

    《圣经》中,又记载耶稣话,说:“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这样,就可以作你们天父的儿子,因为他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

    耶稣这段话的意思是:上帝把阳光、雨露给了好人,也给了坏人。在上帝看来,无论是好人,还是坏人,他们都属于人类,在这一点上,他们都应当受到尊重。

    我们爱伤害过自己的人,爱罪犯,不是因为他们是伤害过自己的人,也不是因为他们是罪犯,是因为,他们和我们都同样是人,所以,应当受到尊重。

    罪犯也是人,也有人格,也应当受到尊重。

    这就是,原始儒学“仁”――“爱人”――“爱一切人”的观点。

    在这点上,东方文化,西方文化,都是一直的。

    《论语》和《圣经》,就证明了这一点。

    有的读者朋友,也许要问:“既然爱一切人,也爱罪犯。那么,干吗还要判罪犯刑罚呢?释放了他们不就行了吗?”

    我说:给于罪犯刑罚,就是对他人格的尊重。尊重他是一个有人格的,有行为能力的人。

    我们的法律,对于没有行为能力的人,例如:神经病人,即使是杀了人,也不会做出处罚。对没有完全行为能力的人,例如:未成年人,就会减轻处罚。所以,严肃地处罚罪犯,正表现了法律对罪犯人格的尊重。精神病人,还享受不到这样隆重的待遇。

    从法律的角度说:因为爱你,尊重你,才处罚你。

    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对死刑的执行方法,进行了改进。其目的,就是为了让那些罪大恶极的死刑犯们,死得舒服一点。

    这也是对他们爱的一点表现吧!

    这种对一切人的爱,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就是“博爱”。

    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在博爱的基本观念上,是一直的。但是,也有小小的区别。

    我们的原始儒学认为:对所有人的“博爱”,和夫妻、父子、兄弟、朋友之间的爱,是一直的,没有矛盾的。可以相互促进的。

    这个问题,我将在第三卷中,详细解读,现在,就不讨论了。

    西方文化,就不同了。他们认为:对所有人的“博爱”,和夫妻、父子、兄弟之间的爱,是不相融的。是相互矛盾的。

    《圣经》中记载,耶稣说:“你们不要想,我来是叫地上太平,我来并不是叫世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动刀兵。因为我来是叫人与父亲生疏,女儿与母亲生疏,媳妇与婆婆生疏。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

    耶稣创立了“耶稣教”,他追求一种“爱一切人”的“博爱”。他主观认为:这种“博爱”,必然和夫妻、父子、兄弟之间的“小爱”发生冲突。引起矛盾和纠纷。所以,他说:“我来了,要让世界不太平,让夫妻、父子、兄弟之间生疏。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

    因此,西方人,受耶稣教的影响,不很重视家庭和亲情。教会也不承认亲属关系。在家还是父子,到了耶稣教会,就要互相称兄弟了。

    这在中国人看来,实在荒唐!

    “仁”的意思,就是“爱人”。

    此外,孔子还做了进一步的解释。

    五)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5.24]

    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呢?”孔子回答:“那就是宽恕吧!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贡想用一句话,作为自己一生的“座右铭”,他就去问孔子。孔子说,可以作为一生座右铭的话,就是一个字“恕”。

    “恕”是什么意思呢?

    “恕”就是,对待别人“宽宏大量”,时刻为别人着想。孔子又进一步解释说: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就不勉强别人去做。

    其实,这是对“仁”的进一步解释。

    在西方文化中,我们也能找到类似的说法。

    《圣经》上说:“宽恕人的过失,便是自己的荣耀。”

    六)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15

    孔子对曾参说:“参呀!我的理论,是由一个基本的概念,贯穿始终的。”曾老师回答说:“我知道呀!”孔子离开了。学生问:“刚才孔子的话,是什么意思呀?”曾老师说:“孔老先生的理论,就是忠诚和宽恕罢了。”

    在这段文字中,称曾参为“曾子”,就是曾老师的意思。从这个称呼可以看出,这段文字,是曾参的学生记录的,所以,称曾子为老师。

    这告诉我们,在孔子在世的时候,他的一些优秀学生,就开门讲学了。

    曾参对仁的理解是:忠和恕。

    忠,就是对人忠诚,为别人办事,要老老实实地把事情办好。

    恕,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就不会勉强别人去做。就是“子所不欲,无施于人”。就是俗话说的:“将心比心”。

    比如:

    一个小偷让你抓住了,怎么办呢?“我非打他一顿,才解恨!”于是,你抡起了拳头。

    小偷害怕了,说:“你饶恕我吧!”

    别看小偷没文化,可是,他还懂《论语》呢?

    ――“您老,是不是不愿意受皮肉之苦呀!那就别让我受皮肉之苦了。恕我无罪得了!”

    把上面的解读,做一个小小的总结:

    原始儒学的基础思想,是“仁”。仁的意思:是“爱人”,爱一切人。

    能做到“仁”的人,就是“仁者”。

    “仁”是东、西方文化共有的观念,是全人类共同的道德观念。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博爱”。

    原始儒学,对“仁”的进一步解释是:“忠”和“恕”。

    “忠”的意思是:忠诚,实心实意地为人办事。

    “恕”的意思是;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就不勉强别人去做。

    忠和恕,是仁的表现。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