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季老


本站公告

    人民网北京7月11日电据北京大学网站消息,今日上午9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季羡林先生在北京301医院辞世,享年98岁。北京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向季羡林先生的辞世表示深切的哀思和悼念。北京大学已成立治丧工作组,开展相关工作。

    季羡林简介

    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

    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

    他精通12国语言。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刚刚打开电脑,看到的便是这些信息,看着屏幕,久久无语。有一个世纪老人,就这么远去了---

    神思飘到远处,手指不停敲击,连接关于季老的点点滴滴,回想自己脑海中的丝丝记忆。

    看着长长的,季老的简历,感觉是从上个世纪走到了这个世纪,季老的人生路很长,他的思想,他的人格魅力留给我们的也是一条长长的路,长的,以至于我们需要用一生来学习,来膜拜。

    而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更是需要每代人来传承,来继承和发扬。

    回忆到了当初看到白岩松曾经演讲过的一篇文章《人格是最高的学位》,就是讲季羡林老先生的,直到现在,我对其中的一些内容依旧是印象深刻,深刻到这辈子都忘不了。

    “很多年前,有一位学大提琴的年轻人去向20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讨教: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卡萨尔斯面对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意味深长地回答:先成为优秀而大写的人,然后成为一名优秀而大写的音乐人,再然后就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还年少,对老人回答中所透露出的含义理解不多。然而,在以后的工作生涯中,随着采访接触的人越来越多,这个回答在我脑海中便越印越深。

    在采访北大教授季羡林的时候,我听到一个关于他的真实故事。

    有一年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学,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

    近一个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着。学子谢过老人,两人分别。几日后北大举行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我不知道这位学子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但我听过这个故事之后却强烈地感觉到: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

    当你有机会和经过“五.四”或受过“五.四”影响的老人接触,你就知道,历史和传统其实一直离我们很近。这些世纪老人身上所独具的人格魅力是不是也该作为一种传统被我们延续下去呢?

    不久前,我在北大又听到一个有关季先生的清新而感人的新故事。

    一批刚刚走进校园的年轻人,相约去看季羡林先生,走到门口,却开始犹豫,他们怕冒失地打扰了先生,最后决定每人用竹子在季老家门口的地上留下问候的话语,然后才满意地离去。

    这该是怎样美丽的一幅画面!

    在季老家不远,是北大的伯雅塔在未名湖中留下的投影,而在季老家门口的问候语中,是不是也有先生的人格魅力在学子心中留下的投影呢?

    听多了这样的故事,便常常觉得自己像只气球,仿佛飞得很高,仔细一看却是被浮云托着;外表看上去也还饱满,但肚子里却是空空。这样想着就不免有些担心:这样怎么能走更长的路呢?

    于是,“渴望老年”四个字,对于我就不再是幻想中的白发苍苍或身份证上改成60岁,而是如何在自己还年轻的时候,能吸取优秀老人身上所具有的种种优秀品质。于是,我也更加知道了卡萨尔斯回答中所具有的深义。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呢?心中有个声音在回答: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然后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人,再然后就会成为一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

    这篇文章,应该很多人都知道,十几年前的文章了,但是却影响着很多的人。

    一个人要到了怎样的一个程度,才能赢得这么多人的尊重和敬仰?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崇敬,是发自内心的,有的时候不必说出来,甚至有的时候都不为外人道,可是,这崇敬的痕迹是留在心里的,擦不掉的。

    这种敬仰,从多年前深深埋下,在心中生根发芽,长大,茂盛非凡,她是棵常青树,与心长存,与自己同寿!

    我曾经去过301,后来才知道季老就住在那里,一阵遗憾,当时居然不知道,不然,一定怀着赤子之心,去拜望他老人家,从那以后,一直记得,季老住在301静养,很多年,一直关注着。

    曾经,在季老生日的时候,温家宝亲自问候。

    曾经,白岩松再次访问,请教季老。

    我想,大家都忧心季老的健康,担心冒昧唐突了季老吧,否则,季老的房间会被国内外学子踏破门槛。就像是当初那些给季老门前留书的学子们一般。

    只是如今,这位老人我们再也见不到了,会不会有人些遗憾,没有能亲眼目睹老人的风采?

    季老精通十几国语言,最尤为难得的是梵文,对佛学有很深的研究,这让我想起了玄奘。以及钱文忠教授讲述的《玄奘西游记》。

    钱文忠教授都是季老的弟子呢。

    “80年代后期以来,季羡林对文化、中国文化、东西方文化体系、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21世纪的人类文化等重要问题,在文章和演讲中提出了许多个人见解和论断,在国内外引起普遍关注。”

    耄耋高龄,却没有阻止得了他的思想,没有阻止他思想在东方,在世界传播。

    季老一生,有1100万字文化研究文献和110多万字的散文随笔,这一生的文学财富啊,足以让人瞠目结舌!

    这是一座多么高的丰碑?

    季老在2006年的时候,被评选“感动中国人物2006”,

    “智者勇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

    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德十年寒窗苦读,牛棚杂忆密辛多。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

    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这便是季老!

    “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

    这是颁奖辞,简单的三句话,却囊括了季老的一生,诠释了他的品质,他的人格魅力。

    到了这里,才想起,季老曾经留德十年。

    在那里,他学习了多国语言,尽管生活是如此的清贫,二战的德国,生活是艰苦的。

    但是十年的时光,并没有磨去季老的乡愁,季老曾经说,“平生爱国,不甘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

    这是多么赤诚的情怀?

    突然有些迫不及待,想去德国,寻找季老的踪迹,踏着季老的足迹。

    我窃想,如果踏着这位老人的足迹,也许也会受到他的一丝影响吧,或许可以循着他的足迹,走向一个巅峰。

    不管是年轻的心,还是耄耋的容颜,都是那颗赤子之心,不管是对学问,还是对自己的国家,都是如此!

    写的有些凌乱吧,事实上整个思维都是凌乱的,一边点阅着季老的资料,一边在这里写着这个随笔,思想飘到了哪里就写到了那里。

    今天早上,我爬上了小城里那座,有着葱郁松柏的山。

    我感受着自然,触摸着山石,树木,突然想为这座山留下一点点的文字,留下一个随笔,可是突然就想起了季老,想到了这个自己一直尊崇,一直敬仰的老人,也想为他留下一点点的文字。

    可是没有想到的是,下午一打开电脑,就愣住了,看到的便是季老离世的这个消息。

    在屏幕前很久,都没有办法相信,直到点开一个有一个的网友留言,直到看到篇篇的季老生平,这才慢慢相信,季老,真的离开了。

    外面的天,在下了一场雨之后,依然放晴了。

    可是心灵的世界,却因为,季老的离去,少了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前进的,明灯。

    他留给我们的一切,他留给我们的传统,需要我们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一个经历过五四的学者,一个走过将近一个世纪的老人。

    他留下的一切一切,都值得我们仔细思忖,然后刻入心底。

    PS:拾笔以这篇文章开始,纪念故去的季羡林老先生,缅怀。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