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写《汉军》?


本站公告

    本人喜读军事、历史,尤其喜好民族史和百年来革命史。年轻时每次读到《后汉书.耿恭传》,总是掩卷长叹,尤其看到范羌哭求将耿恭和二十六个汉军兄弟救出后,一路不断死亡,到达敦煌时只活下来一十三人,WWW.soudu.org眼泪不由流下。联想到百年来的屈辱史,日本蕞尔小国,敢于妄想一战灭我,不正是看我中国人一盘散沙,奴性十足,不复汉家先祖遗风吗?

    但是,汉人本来不是这样的,汉人应该是张骞、傅介子、霍去病、班超、耿恭......那样,轻生重诺、尚武重义、奋力进取......那才是汉人的本来面目。

    有汉一代,从楚汉对峙到三国纷争,绵绵422年,是中国人最强的铁血时代。主父偃称“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烹。”,梁竦称“大丈夫居世生当封侯,死当庙食。”,赵温慨叹“大丈夫当雄飞,安能雌伏”。年仅15岁的陈蕃,也怀“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的凌云壮志。终军“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死时年尚不足二十,时人称为“终童”。霍去病“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卫青、李广、张骞、苏武、傅介子、马援、赵充国、赵破奴、祭彤、窦固、耿秉、窦宪、班超、耿恭、班勇不惧艰难,征战四方、扬威异域。即便如司马相如、严助、朱买臣、吾丘寿王、郑吉等虽是文人,亦能习武事、领军征。还有如细君公主、解忧公主、王昭君、冯嫽和许多远嫁匈奴西域的汉家女子也为民族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耿恭和汉军将士苦守危城,在面对异族的铁蹄屠刀时,宁死不屈,永不放弃,血不流干,死不休战的铮铮铁骨是我们民族能挺立在历史长河中的脊梁。中国人在那个视信义高于生命的年代所迸发出来的奋wWw.力进取、勇于自荐、重义守信、推崇尚武、坚韧不拔的精神将永远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无数血性十足的汉家英烈用生命,用鲜血一次次谱写着汉人的名字。是他们,使一个民族以汉为名,使我们一直使用的文字以汉为名,使我们的文明以汉为名,使二千年后的我们仍在传颂着他们的故 事。

    耿恭兵不过数百,孤悬塞外,抱必死之心,坐困穷城,终无异志。前有数万之敌,屡挫其锋,士卒至死而不离不弃。如此汉家男儿,岂可不读不知。

    请看班超在西域的烽火卅十年,看汉军耿广、田虑的斩首行动,看大汉的拯救大兵耿恭。看生死爱侣不离不弃的深情。

    看汉军血战四方,看汉家血性男儿。

    像耿恭这样的血性汉家儿男,不应该让他淹没在历史尘埃中。我一直想为耿恭写点什么,以前没有积淀,总觉难以下笔。踌躇数年后,终于开始动手写作。粗疏之处,希望读者看在笔者热忱的份上,原谅为是。

    本人热切盼望能与读者共同探讨书中的问题和不足。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