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只是小的略有余财,虽算不上富裕之家却也还宽阔些,可将粮食和其他物件都交给皇庄,岂不是吃大亏了吗?”,农户中一些富裕户有些不满了。
“个人家中口粮,留足吃饱的,剩下的都交到公仓里,至于农具,凡是本王发放的统统收回,牛和马这些大牲口则由公仓做市价买下,统一放牧管养。各位还有什么意见?”,李恪道。
“既是如此,小民等人具是遵从殿下旨意。”农户们明白,皇庄里的农户其实就是皇室的奴隶,根本毫无财产可言,别说李恪是按价收购他们的牛马,就算李恪是要无偿征用他们的牛马他们也无话可说。
整整一天,李恪亲自坐镇指挥清点皇庄的总资产,共计牛五头、马七头、粮食七百石、铁农具五百把。将这些资产清点入库后,李恪又将村里的劳动力组织起来,按照后世农村的组织方法,将皇庄划分为两只小队,每队一个队长,族长则改为村长。所有村民集体参加劳动并计算工分以此获得报酬,并容许自家留有私家地种植副业获得额外收入。将四百五十亩良田统一管理,每日按照任务集体劳作。没错,李恪本打算实验德国的容克农庄,但随即感觉还是社会主义集体公社要更容易些,因为古代的生产力实在太落后了,容克农庄的存在是要有一定资本主义基础的,要是在宋明或许还可以,但在唐朝行不通;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完全是可以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其优点就是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办大事。李恪想试验下社会主义集体农庄还有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建国后的广大中国农村经济基础不见得比唐朝好哪去(在李恪看来不过是农作物种类要丰富些罢了,但还是刀耕火种),而且后世的华西村也证明了并非人民公社就是垃圾,只是大多数公社都让歪嘴和尚念歪了。等李恪忙活完了整个农庄已后天也黑了,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到小苑,简单的洗漱了下就睡了.
第二天一早,李恪照旧和他的童子军们一起跑步晨练,吃过早餐李恪便开始巡视下自己的皇庄新劳作方式进行的怎么样。广阔无垠的田地上,皇庄仅有的五头牛正在奋力犁着地,其他的土地上则是人工拉犁;因为土地已不是自家租种的了,很多人显得并不是很积极,他们大多数都对李恪说的按照工分获得粮食和酬劳都有些怀疑,干的勉勉强强。李恪看了一会后转身去找夏族长。夏老正在牵着牛耕地,见李恪过来了赶忙扔下手中的活向李恪迎去。
“殿下找小老儿何事?”,夏老问道。
“皇庄内还有马七匹,为何不用来拉犁?”
“回小王爷,这马都是用来拉车用的,没人用它拉过犁啊。”,夏老老老实实的回答道。
“去,让人把那七匹马都拉来,套上犁,和用牛拉犁一个道理,试试看。”,李恪记得好像在电视剧《戈壁母亲》当中,新疆建设兵团就有用马拉犁的。
“是,小王爷。”
“还有,回头告诉乡亲们,这个月工分最高的,赏钱三十文。以后此为惯例。”,李恪又说道,商鞅变法搬块木头都赏一百金,自己变更了下自家农庄的经营模式怎么着也得弄点取信的方法来。
“谢小王爷,小老儿这就去办。”,老头抱着狐疑的态度去牵马去了,用马拉犁?行吗?
李恪在田地里又闲逛了一会,见没什么其它的事情了便打马回头,回到小苑中继续练练书法。在书法发展史上,唐代是晋代以后的又一高峰,此时,在真、行、草、篆、隶各体书中都出现了影响深远的书家,真书、草书的影响最甚。真书的书家大多脱胎于王羲之,但又兼魏晋以来的墨迹与碑帖的双重传统,渐王家书派中脱颖而出,风格转呈严谨雄健、法度森整。行草书家特别是草书家的风格走向飞动飘逸。隶篆虽无大发展,但能承秦汉之遗法,形成或严整紧劲或遒劲圆活的信风。唐代书法可分三个时期,初唐、盛唐、晚唐。这一时代新风格的形式,在初唐时尚处于渐变中,至盛、中唐之际,单是从草书领域中出现了新风,随后真诸wWw.体亦别开生面,取得的发展。晚唐书法较少发展。唐朝初期,社会安定,经济日益繁荣,书法亦蓬勃发展。朝廷定书法为国子监六学之一,设书学博士,以书法取士。唐太宗李世民喜好书法,倡导书学,并竭力推崇王羲之的书法,这对唐代书法的发展和繁荣起了重要的作用。历代盛称的唐初四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与薛稷代表了初唐风格。这时,行草书尚守晋法,以右军为宗,没有什么新意。这一时期的书法家有钟绍京、陆柬之、王知敬与唐太宗。
书法的确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很有特色的代表,尤其是在古代它还代表了一个人的形象,为了形象不是太糟糕,李恪只好硬着头皮练字,李恪没指望过自己能成为书法大家,尽管前世他也学过几天书法,练过几种字体;但一个书法大家之所以成为大家,除了每天要练字不辍外,更需要个人文学文化底蕴的修养,这是要数十年才能做到的;李恪现在两辈子加一起才三十岁,接触毛笔更是可怜的三五年,和唐代大家一比绝对是笑死人的结果,所以李恪只是希望自己的字不丑就很满足了。
凡事事事亲为的后果只能是像诸葛亮那样劳死五丈原,李恪很舒服将农庄的管理任务教给了夏老,将监管任务教给了馨儿,反正大唐的女子还不是裹着小脚的宋人,没人说什么闲话。李恪恢复了往日的那种晨练打猎,练功读书的潇洒生活。
又过了一个多月,皇庄农田附近竖起了十几架水车,日夜不停地灌溉着农田,为李恪省下了大量的劳动力,而皇庄的农户们也都按月领到了口粮和新衣裳,偶有小病的人家也都由公仓花钱治好了,当月工分最高的人家也的的确确拿到了三十文赏钱,一切的一切都说明李恪说的是真的。每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都被调动起来了,心里对李恪说的那种有地同耕、有衣同穿、有粮同吃的美好生活都充满了向往。但还有一个小问题就是李恪想买的马没买到,为了即将进行的东突厥灭亡之战,大唐已经将征集了国内所有马匹(包括驽马)。唐朝可以说是古代冷兵器时期的第一支机动化部队,为了配合骑兵完成对运动速度快,而路途又远的游牧军队,唐军藩镇军和中央军主力的步兵部队都是坐车马机动的,而不是徒步。在得到战场时才下车列阵作战!这使得唐朝的军队攻防转换极为迅速,陌刀无敌,唐军团的战斗了本来就彪悍到了极点,而机动化的运兵方式使得突厥人唯一可以依仗的速度也消失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汉朝战匈奴,历经百年终告全胜。唐时的突厥其力量不弱于匈奴,而唐朝却一战定天下。无奈之下,李恪只好将买马的钱都改买了牛,并添置了相应的犁。唐代有曲辕犁,但那是唐朝后期才有,李恪等不了二百年的时间,但作为一个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李恪还是有幸见识过几次犁的。虽然后世农村的犁和曲辕犁有些不太一样,但大体还是相差无几的,凭着记忆李恪画了几张草图,大唐的农工巧匠们迅速的打制出了李恪所想要的曲辕犁。曲辕犁在我国的农业史上有着很高的历史地位: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一定类型的生产工具标志着一定发展水平的生产力。唐以前笨重的长直辕犁,回转困难,耕地费力。曲辕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几处重大改进。首先是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这样不仅使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畜力。其次是增加了犁评和犁建,如推进犁评,可使犁箭向下,犁铧入土则深。若提起犁评,使犁箭向上,犁铧入土则浅。将曲辕犁的犁评、犁箭和犁建三者有机地结合使用,便可适应深耕或浅耕的不同要求,并能使调节耕地深浅规范化,便于精耕细作。犁壁不仅能碎土,而且可将翻耕的土推到一侧,减少耕犁前进的阻力。曲辕犁结构完备,轻便省力,是当时先进的耕犁。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耕犁的结构没有明显的变化。
有了牛、有了先进的犁,李恪下一步的打算就是要开垦农场了。尽管是天子脚下,但是长安城附近的荒地还是不少,唐朝的人口最多的时候也不过是五千多万人,上不及汉下不如宋,但却控制了比汉朝还大的疆土,因此整个唐朝都是地广人稀,人口严重与国土不符,如果唐朝时汉人数量多一点的话,也许就不会给家奴(契丹、女真、党项)外藩(吐蕃)以机会在汉人身上狠狠的咬了那么多口了。唐朝灭亡以后,汉人的实力前所未有的下降,连传统的实力范围都没能保全(燕云十六州),但是宋朝却创造了一个古代历史上的一个经济文化科技的神话,其主要原因就是汉人被压缩到了一起,对所控制的土地进行了深加工,高密度耕作。
就在李恪打算大动干戈的开垦荒地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忽视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没有充足的人手。唐初人口本来就少,再加上频繁的对外战争,使得人力资源更是捉襟见肘,本来李恪以为在长安召集些没有地的流民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结果却只找到了一些流浪儿,成年的壮劳动力早就被其他的大地主们都抢去做佃户了,李恪总没办法到人家的地头去抢人家吧。牛和犁都买齐了,却没了人,李恪顿时怨恨起自己的没脑子来,没做市场调查就盲目投入市场,自己的经济学算是白学了,居然犯了如此低级的错误。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