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踏上征途


本站公告

    正文第三十二章踏上征途我初中那会跟师傅学摸金,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盗墓能让人一夜暴富,高中跟师傅探楚王古墓还有那种心理,甚至到大学上考古系仍然是,但是随着读书越读越高,接触法律的知识越多,尤其是在大学四年里,我对盗墓一事也就没像起初那么热衷,只想毕业之后出来好好做点事,为考古事业尽份力,可最终我还是走上了这条不光彩的道路。这一转变,我初到北京的那段生活遭遇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由于我成绩不错,再加上苏岭怪洞一事轰动一时,大学还没毕业,郴州考古研究会就向我抛来了橄榄树,但是我嫌弃郴州地方小,没什么发展前途,一心想往大城市里闯,一拿到毕业证,随便捡了几件衣服,就匆匆买了张北上的火车票来到了北京。

    初到北京,人生地不熟,北京的房租贵得吓死人,动不动就一千两千的,我身上哪有那么多钱,在一家小旅馆凑合了几天,之后在北四环小营附近找了间稍微看得过去的地下室住下。总算有个窝了,坐在床沿上,我忍不住想:他妈的,我真是找抽来的,在家安安稳稳不好吗?非得要来北京受苦,我真他妈的,天生犯贱啊。脑子一转又想到自己还年轻,也是该出来打拼一下,在老家那个小地方确实很出不了头的,如此一想心理总算安慰了不少。

    安顿后,我开始熟悉这里的环境和留意这里的住客。地下室里面积比较大,都是些大小不一的单间,我粗粗数了一下近50家。过道被隔得横七竖八,还好,东南西北四角有醒目牌子挂着,只要记得自己在哪个方位,跟着标志走,转来转去还是能转得回来的。在西边最后的角落是厕所,水房和厨房以及洗澡间,厕所,水房倒是免费的,你想用就用,你爱怎么用就怎么用,没人管你,洗澡间则得交钱,每次4块,一般情况下都是锁上的,想洗的时候到房东那里把钱交了拿到钥匙。厨房,严格的来说,只是一个带烟囱的单间而已,里面除了个架子和一个水龙头之外,就什么也没有了。要是想煮饭得自备煤气罐和燃灶等其他必要工具。在地下室刚进门那块,摆着一个很大的钢制的保温桶,这就是提供开水的地方,每一保温瓶3块,当然这里也是上锁的,想要热水的时候一样到房东那里拿钥匙。我起初是在外面买矿泉水喝的,后来手上的钱实在是太紧了,也就跟着买起来。一般一瓶热水可以喝上三四天,比起矿泉水来倒是划算得很。住在这里的人,基本都是郊区进城做小买卖的,外地来刚来京混吃的以及附近学校里的学生。由于地下室不通风,下面的空气很是浑浊,我刚住那会,还真是不习惯,每次走进来,就觉得头昏脑涨,额头发热,身子软绵绵的,好象生了病一样。

    住处解决了,接下来就是吃的问题了。我不会做饭,读书的时候,有食堂,在家的时候,有父母,自己从来没有自己亲手动手做过饭菜,顶多是泡个面。于是出去转了转,发现附近小营路那里,有个农贸市场。三层楼高,因为广场和一楼了去的次数最多,所以印象最深。广场,其实是块草坪,暂且叫它广场吧。别看这地方小,可也是个风水宝地,门口停着些人力拉车,里面聚集着各式各样的小贩,进去的右手边架起了一排类似报亭的店铺,有剃头的,有卖烧饼的,有卖馒头的,有卖鸡蛋灌饼的,有卖水的。左手边则是些推着板车卖面包,豆浆,煎饼之类的,搭个架子卖瓜子,花生,蹦豆之类的,或者干脆摆个地摊卖菜刀,饭碗,勺子之类的。农贸市场一楼是个大杂烩,靠近大门的是摆着柜台卖手机,MP3,DVD之类的,再进去一点是搭着木架子,卖饼干糖果之类的,再里面是或架子或地摊卖蔬菜和鱼肉之类的。二楼销售生活用品,我只上去一次,就是买被褥,枕头,暖瓶,脸盆那次,价格倒实惠,并没有花多少钱。三楼听说是销售家具的,这跟我没大多的关系,所以我没有上去看过。

    另外农贸市场附近聚集了些小饭馆。开饭馆的都是外地的,在这里吃饭的,都是附近的民工。午饭和晚饭,如果没事,基本上是在这里吃的。所谓没事情就是没去面试的时候。当然最开始的时候,我是不屑来这里吃的,那时一般是上“老上海城隍庙”点个牛肉套餐或者鸡腿套餐,9元一份又或者到“成都小吃”要个小锅仔,12块,又或者上“清真馆”要碗拉面和一听鹿鹿牛奶。那时习惯午餐我吃面,晚餐吃饭。起初我是随便吃,今天这家吃刀削面,明天那家吃饺子,后天那家吃饭。这里小饭馆卫生是很差劲的,我曾吃饭吃到蟑螂苍蝇之类的,不过,除了第一次跟饭馆老板叨咕了几句,之后基本上也就睁只眼睛闭只眼睛无所谓了,大家在外面混都不容易。另外饭菜都是大锅大锅的煮着烧着,品种不多,4,5个菜左右,跟学校饭堂差不多,一盆一盆摆在桌上,你要什么都给你装什么。一般是每三样菜为一份,至于要什么菜,在现有的菜中由自己的爱好去定,每份5块,分两个塑料合装着,一合装饭,一合装菜。饭菜做得都很差劲,头两次,我吃了几口就吃不下去了,后来是实在饿得不行了,能凑合就凑合了。

    后来,我按照口味,挑了一家山东人开的牛肉汤作为定点午餐,一家杭州人开的杭州小吃作为我的定点晚餐,这两家的汤和包,还算对我胃口,卫生还过得去。那时我估计了一下荷包里的存量,给自己定了一个标准:午餐4元,晚餐7元。牛肉汤是现成煮好的,汤馆门口架着一口大锅,里面是熬着牛骨头,要的时候盛满一大碗汤,然后放上几片切好的牛肉和豆芽,再加上点香菜,一碗香喷喷的牛肉汤就成了。如果有嫌吃不饱,可以再要一角大饼,一边喝汤一边吃饼,倒也能填个饱肚。店主是两口子,男人是典型山东大汉,一口地道的山东腔,为人很热情,汤的分量也很足。

    晚餐,在“杭州小吃”要花上7块钱点上杭州鲜肉小笼。那种小笼是用鲜肉或虾肉拌在鲜肉里做馅,馅里再加上皮冻,用面皮包裹制成,放在特制的小蒸笼里蒸,每笼有十个。或许来吃的都是些民工的缘故,我的用餐标准,并没有招来老板的鄙视,每次一见我进门,就连忙招呼倒茶。当然有时为了改善伙食,我会花10块钱,点一个了“猫耳朵”吃,用上白的面粉做成形视“猫耳朵”的面瓣,再配上鸡丁、火腿丁、香菇、干贝等佐料烹制,汤鲜味美、十分可口。当然这样的机会,一周难得一次。

    至于早餐,最开始那段时间,我是每天八点爬起来,走到市场,找家干净的饭店,花2,3块钱要上一碗豆浆,一个茶鸡蛋,一跟油条,一口豆浆一口油条的慢慢吃,或者在街边小摊花上3块钱要上两个鸡蛋蛋灌饼和一瓶豆浆,一边走一边吃。后来因为没啥子钱了,要么不吃,如果要吃的话,也就在小区门口买上一个两个烧饼,花个1块钱。那时每天吃饭花销是12块左右,有时候为了节约早餐不吃,控制在11元左右。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