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节 约定


本站公告

    “不说这个了。”看到杨招娣的表情变得阴郁起来,谭双喜赶紧把头转到一侧去,假装去看平静的河面,平复了一下自己的心情,把杨招娣的形象从心里赶了出去,再多看几眼,也许他就要改变自己的决定了。

    “等什么时候北方光复了,或者不需要我再上战场了,我再回家相亲,过个安稳的日子。不过我也不知道我还能做点什么,也许回去晒盐都没人要了吧。”谭双喜说着,突然笑了出来,但仍旧没有转回头。

    两个人在沉默中各自注视着窗外平静的河面,黄昏已经开始降临,文澜河泛起了点点金光。不知道是谁先噗呲的笑了出来,然后两人默契的相互露出一个笑脸,今天的相亲无疑是失败的,但这种感觉却是两人从未体验过的美好。

    从茶馆出来,虽然相亲已经结束,但是

    “双喜哥,”走下河岸远远已经看得到东门市公共马车站了,还是杨招娣打破了沉默,“既然你不想结婚我也不想嫁人,就这样回家肯定还会被安排其他人相亲,要不我们都告诉家里人,我们两个在……”最后几个字,杨招娣有点说不出口,声音已经小的像只蚊子。

    这个意思简单的不能再简单,谭双喜当然瞬间就明白了,只是一下子也找不到一个词来形容,该说什么好呢?相好,好上了……在有限的家庭教育里面,他听到的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伏波军的教育里面,尽管也有婚姻自由这样的社会改革内容,但这些课在他们听来和念经一样,并没有什么感触

    “谈恋爱?……好。”谭双喜终于从脑海里面找到了一个新词,直觉告诉他这个词代表的是两个人之间的感情,一种超越合适过日子层次的描述。

    “就是这个意思吧,这样俺娘就不会逼我了。”杨招娣低着头嗯嗯的答应了一下,两手摆弄着自己衣襟,听到了谭双喜肯定的回答,这才抬起头开心的笑了起来,侧对着谭双喜的脸庞上,一个小小的酒窝浮现出来。

    “招娣……杨招娣……”马路对面一个穿着格子布外套的女人朝着两人招手。

    “梅姐姐……”杨招娣兴奋的也招了招手,然后向谭双喜解释,“这是财税班的梅姐姐,她可是班里的大美人哦”,说着别有深意的向谭双喜眨了眨眼睛。杨招娣显然是很想和这个梅姐姐一起走走,然而谭双喜并没有去认识一下这位梅姐姐的兴趣,于是就此话别。再见的客套话说完,杨招娣还是迟疑的补了一句,“有空的时候你来农场找俺吧,我带你去看农场的试验田,保证你没见过。”说完,笑嘻嘻的跑过马路,和梅姐姐两人热络的挽着手臂,向着东门市方向走了。

    落日正在坠入远方的天际线,文澜河如同一条金色的带子,萦绕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晚霞穿透了树叶,照在谭双喜的脸上,让他感到温暖和平静。世界从未如此美丽,命运从未如此的变化无常,在元老院造就的新世界里,谭双喜和杨招娣不再沿着他们一眼就能望到未来的轨迹生老病死,他们畅想着广袤无垠的世界和无限可能的机遇,而命运也终于向他们露出了微笑。

    谭双喜回到家,好好的睡了一觉。这几天他一直在奔波。临高本身并不大,他却跑了一个遍。眼下他迫切的需要好好休息一下,松弛下神经。

    一觉醒来已经是日上三竿,看到阳光照在雪白的石灰墙上,他顿时慌了神:这么晚了!

    多年来的军旅生涯已经让他养成了早起的习惯,虽说是休假在家,也对大白天睡觉这种事颇有罪恶感。

    起身穿上衣服,床下母亲给他预备了一双软木底的藤编凉鞋――这也是最近几年的新鲜玩意,不过农家很少穿。毕竟这软木鞋底不耐磨损,干农活一天就废了。

    看来,家里人是把他当成客人来待啊。谭双喜摇着头走到堂屋,桌子上用竹笼罩着早饭,里头是一碗干米粉和拌米粉吃的熟酱。

    谭双喜一笑,果然是拿自己当客人待了。他拿了漱口缸和毛巾,走到院子里,从水缸里舀起水来,盥洗起来。虽说刷牙是元老院的“新生活运动”推广的重要内容,但是在农村地区,有这种习惯的人依旧不多,再者牙刷牙粉也是一笔开销。所以受影响的主要是军人、职工和有孩子在读书且较为富裕的家庭。

    洗漱完毕,谭双喜端着大碗,用筷子搅动着米粉,把酱搅匀。虽是个大晴天,阳光普照,院子里却是凉风习习,十分的舒适。

    他在院中的桌上摆下碗筷,从洗菜的大木盆里挑出一根水灵灵黄瓜,甩干水,一口黄瓜一口米粉的吃了起来。

    篱笆上南瓜的花开得正旺,白色的菜粉蝶上下飞舞着。篱笆外头的道路上静悄悄的,大家都去干活了。只有他一个人这么悠闲懒散。他已经很久没有这样了。

    他家的房子是前不久刚刚翻建过的,设计图纸用得是“新农村规划”中的样板房。大致是三间正房,左右厢房,前后各有院落的设计。即便于居住,也利于搞庭院经济。

    爹娘显然没在庭院里花太多心思,除了种了几垄菜地自己吃菜和后院养了几头猪之外,就没什么“项目”了。爹妈和兄弟三个人伺候一百多亩地,也的确够忙得了。

    他家距离马袅不远,按照元老院的行政区划属于“马袅镇”,却不是“灶户”,没有“荡田”也没有盐槽。好在他家里还有几亩田地。每年入秋旱季盐场旺季的时候去打零工,春天雨季来临前回家伺候田地。除了苟大户谋夺盐场的那几年之外,日子倒也勉强过得。

    澳洲人来了之后,清理了田亩赋税,谭家每年的税赋虽说没少,但是杂七杂八的“规费”却被一扫而空,负担轻了不少。谭双喜去当兵之后,又享受了不少优待。他父亲和兄弟把家业整顿的井井有条,也不再去盐场打零工了,这种苦活现在都是大陆上来的新移民在做。

    他家没有把田地承包给天地会,而是陆陆续续的买进了本村其他人家的一些田地――全靠了谭双喜寄回来的军饷和战时津贴,爹娘把这些汇款一点一滴的收集起来,伺机收买别家的田地。

    不管在哪个时空,农村人手里最缺的就是现金,变卖土地的时候往往卖不出高价,谭家二老靠着谭双喜汇回来的钱,手头宽裕;加上这几年因为去城里“做工”的人越来越多,许多人都把手里的土地廉价发卖,搬进城镇去住。谭家的就这么陆陆续续的累积了一百多亩地。

    谭家老夫妻刚过五十,还算是壮年,还能出力,谭双喜的兄弟谭双庆也是十七八的小伙。为了种地又贷款买了两头西门塔尔牛。按照农村的标准,算是“家业兴旺”。新盖的房子,储下的木料,都预示着家里打算着办喜事。自然,这喜事的主角就是他了。

    要说谭双喜不想娶媳妇,那是胡说八道。谭双喜是个正常的男人,二十四五岁的精壮汉子,又在全是男人的军队里,哪有不想女人的。正所谓当兵三年,老母猪都是双眼皮的。谭双喜可不止当了三年兵。

    “黄票”固然可以获得的一时发泄,但是年岁渐长,总觉得身边缺少了些什么。在部队里,生活紧张有序,这种空虚感很容易被填满。回来这几天,午夜梦回的时候,寂寞空虚却像是一双有力的大手,不断的揉搓着他的内心。

    “也许,是该成个家了。”

    谭双喜陷入了某种矛盾之中,一方面他不愿意在上战场的时候后方多一份牵挂,也不想万一自己阵亡或者伤残拖累人家的好女子;可另一方面,身边有个知冷知热的女人,休假回家的时候有人候着……

    想到这里,杨招娣的一颦一笑似乎又在他眼前浮动起来。他忽然意识到昨天自己的胡乱承诺意味着什么,不觉暗暗懊悔。这小妮子,鬼精鬼精的!

    虽说明白这个约定对自己没有半点好处,但是杨招娣的笑靥如花却又让他反感不起来。

    算了,事已至此,也没有后悔药可吃了。谭双喜放下碗筷,吞下最后一口黄瓜。想着要给家里做些事。

    院子里扫得干干净净,菜地也浇过水了。连他带回来的衣服被装,娘也洗得干干净净,晾晒了出来。后院的猪和鸡也都喂过了。谭双喜走了一圈,没发现有什么可干的活计。

    父母的勤勉,谭双喜是从小就看在眼睛里的,但是这种勤勉过去并没有给家里带来多大的好处,无非是勉强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罢了。与现在相比,真是“换了日月天地阔”。

    既然家里无事可做,不如到村里头转转。看看老人们还在不在,儿时的伙伴又怎么样了。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