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进军西域,薛仁贵已经56岁了,只要稍稍仔细了解就可以知道薛仁贵的在这场战争中的计谋。唐书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乌海险远,车行艰涩,若引辎重,将失事机,破贼即回,又烦转运。彼多瘴气,无宜久留。大非岭上足堪置栅,可留二万人作两栅,辎重等并留栅内,吾等轻锐倍道,掩其未整,即扑灭之矣。”这是主帅薛仁贵同副将郭待封之间的一段对话,意思就是乌海路途远而且险要,车很难行动,如果带着辎重走的话,就把破敌的机会给延误了,我们打败敌人就班师回朝,如果再把辎重从远处来回搬运很麻烦。这地方瘴气很浓,大部队不留太久,这地方的地形正好适合安营扎寨,给你2万人留在这里看辎重粮草,我带兵快进破敌人。注意这句话“破贼即回,又烦转运”,灭完敌人就班师回朝了,运送辎重很麻烦,薛仁贵为什么要说这句话?难道吐蕃军会立刻主动来找他?就地与唐军结束战斗?那薛仁贵为什么要轻装前进去找吐蕃军?这不又走远了,况且这是大仗,不是消灭一万人可以解决问题的,为什么呢?这就是薛仁贵的计谋了--抛砖引玉,他前进到乌海干掉吐蕃一万来人,他算得出吐蕃一定会判定唐军这样的速度攻击,一定是轻装部队,而粮草肯定是放在后方了,吐蕃一定会马上集中兵力去找唐军的粮草,因此他的军队集结会仓促,后魏元忠弹劾薛仁贵的一句话也证明了这点“彼吐蕃蚁结蜂聚,本非勍敌,薛仁贵、郭待封受阃外之寄,奉命专征,不能激励熊罴,乘机扫扑。”而且这是吐蕃和土谷浑的联军,而他到达郭待封的防守的地方的时候,郭待封是据险而防守,以益待劳,用2万军队守城当住20万仓促集结的军队,阻挡他一段时间没问题,这时候薛仁贵再杀回来,薛仁贵的军队是乘胜而回,鼓励他的将士,是去救兄弟,而且是救粮食去了,等到薛仁贵回,吐蕃那是疲惫之师,薛仁贵从后面出现,郭待封再出来,这是前后夹击,10万军队就可以大破吐蕃20万,这就是为什么他说运送辎重麻烦,因为他想的就是把吐蕃军勾引出来,然后就地全部解决,薛仁贵之前可用2000人干掉好几万人过,这是多么周密的计谋啊,兵法曰“军马未动,粮草先行”有人问了,薛仁贵这不是犯兵家大忌吗?恩,他就犯了,真正的艺术型军事指挥家是因地制宜的使用计谋的,书是死的,人是活的,只会按部就班的将军打不出漂亮仗。咱开国大将陈庚还使用过两次埋伏的计谋,这不也是兵家大忌吗?可是人家是大胜.可见薛仁贵的计谋到的何等地步。按照安排,吐蕃基本就栽在这里了,可是因为一个人,这一切都成设想了。
那个人就是薛仁贵的副将,名将郭孝恪的二儿子,郭待封,也就是给薛仁贵看粮草的那个,那郭待封是名门之后,并且出征前官位甚至和这个农民出身的薛仁贵一样高,凭什么当他的副将啊,所以书上就写了“多违节度”,总违反命令。按照开始的计划实施,薛仁贵先打到乌海,胜利了,砍死一万来人。这下一步就完蛋了,郭待封没听薛仁贵的,继续带着粮草前进,薛仁贵知道这事情以后差不多就预感要完了,他再带部队回去接郭待封,在平地上让敌人的优势兵力给包围了,那就彻底完了,他下令让郭待封快点走,郭待封也没急行军。等快到了乌海了,还没碰上薛仁贵呢,人家吐蕃的20万军队真出来了,郭待封这小子把粮草辎重全丢了。薛仁贵听到这个,也就知道基本完蛋了。然后吐蕃纠集60万军队和薛仁贵这支7万人无粮食的军队决战,还是归于薛仁贵能打啊,才能保下一些军队,吐蕃应该也损失很多,否则他完全可以杀了薛仁贵,为什么不杀呢,他被薛仁贵这种气势给震住了,他们想象的到,这次他们利用了唐军将帅不和的矛盾,取得了胜利,但是如果再来一个薛仁贵,他们就受不了了,可以后世唐朝再鲜有薛仁贵这样的人物了。这次战争并没有全军覆没,且《旧唐书》上也没有记载,只是宋的《新唐书》和《资治通鉴》写了,但是议和罢兵和全军覆没明显矛盾,旧唐书的记载应该是真的。本来这场战争完全可以压制住吐蕃,估计也不会发生92年之后长安被攻破的惨景了。
任何战争的溃败都有其溃败的根源,大非川之战战败的根源其实还是源于唐朝的府兵制度的过时,和唐朝的第三代将领的匮乏,至薛仁贵、裴行俭后唐朝第三代将领几乎断代了,像后来的张守圭、薛讷、阿史那忠这些将领在薛仁贵死了将近20年才展露头脚,大非川之战前期选将当时成为唐朝最头痛的问题,以当时的情况看,主将的选择薛仁贵是绝对正确的,关键还是在于副将的选择。郭待封曾参与过灭高句丽之战,不过是做为李绩的副将,当然可以看成朝廷重点培养的对象,实际上在灭高句丽战役上面郭待封并无实质的战绩,而大非川之战将其用为薛仁贵的副将也理所当然的是为了将其栽培。曾经刘仁轨上表提拔薛仁贵长子薛讷为薛仁贵的副将,不知什么原因被朝廷否决,以至于薛郭两人的矛盾显现出来。薛仁贵是个伟大的军事战术家,而郭待封除是郭孝恪的儿子以外,其实就是个草包,一个天才却由一个草包来做配合,那只会拖人家后腿。
根据大非川战前薛仁贵的分析和整个战役的具体部署,可以看得出,薛仁贵是对整个战局有着一个相当精确的分析,在薛仁贵出兵的同时,唐以西突厥首领阿史那都支为左骁卫大将军兼匐延都督,以牵制吐蕃在西域的兵力,与薛仁贵遥相呼应。可见,唐廷为此次征战下了一番功夫,薛仁贵使“围魏救赵”之法,同时西域布置的兵力起牵制作用,战略部署也可谓高明。郭待封首先不听命令,将粮草辎重带离防守区域,然后又以樟气和高原反应为理由将粮草缓慢押运,导致整个战役的蹦盘,其主要责任是无法推卸的。大家都知道,苏定方灭了西突厥后,安西都护府久于战事,军队士兵的战斗力也是比较弱的。
大非川之战的战败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唐军安西都户久与战事,实战经验薄弱,安西兵战斗力不行。
2唐朝政府队是仓促应战,战前准备不充分。
3唐朝府兵制的弊端在这一事情完全显露,国家将领匮乏。
4郭待封贻误军机。
5敌军主将葛尔钦陵是吐蕃全史第一名将,战神,善于用兵。
6薛仁贵面对郭待封的行动没有做及时的调整。
7吐谷浑亲吐蕃,没有人民优势。
本来此战的失败就非常具有偶然性,按照薛仁贵的战前部署,本身就是打敌一个措手不及,试想即使郭待封开始不听命令,但是如果将粮草及时押运到位,那结果又会是怎样?那么薛仁贵将马上切断吐蕃于吐谷浑的交通要道,以婆沙罗道为目标即可将整个吐蕃给瓦解掉。吐蕃号称60万,而且多在西域四镇和吐蕃国内,所以这40万军不可能全都是吐蕃人,除苏毗、羊同外,大部分应当是吐谷浑人。邀击郭待封的20万军队,也当多是吐谷浑军(也说明吐谷浑国内亲吐蕃的占绝对势力)。这种联军的战斗力也不会太高,还有那么多人他有多少粮食来养?薛仁贵在战争前期的获牛羊万余,这说明他有意直奔敌军粮道而去,只要郭待封能按时将军需押运到,吐蕃40万将肯定面临灭顶之灾。
薛仁贵是整个战役的负责人,对于战役的失败自然逃脱不了干系。他不是白起,宁做断头将,不做辱国将,没必胜的战争他就不去,薛仁贵是完全可以说受命与为难。记得他败后说了句话:“今岁在庚午,星在降娄,不应有事西方,邓艾所以死于蜀,吾固知必败。”说明他早就料到结果了,但他还是要去。原因还是派不出将,将一个安东将军派到安西去。在这种条件下,换成世界上任何一位将领恐怕谁也应付不了。因为朝廷权臣相斗弹劾,战败罪责完全由薛仁贵承担,本来死罪,但是高宗念其往日功劳巨大,贬为平民.但是薛仁贵的震慑力在这时候又体现出来了,薛仁贵离开辽东朝鲜以后不久,高句丽立刻发生叛乱,没办法,唐廷再才将平民薛仁贵起用平乱,薛仁贵到朝鲜。但是好景不长,后来因为一起杀人案(史料未清晰记载)有牵连,又被贬去象州,到了60多岁不得安宁。
清政廉洁父母官,爱民如子薛仁贵
在象州,薛仁贵有一段鲜为人知的英雄事迹被正史的有限篇幅给去掉了,但是人民不会忘记,在河东薛氏的家族志以及其他一些史书上清晰的记载着他感人的故事.在被贬象州期间,薛仁贵协助州官,治政安民,首先平息了匪患,又动员富户救济灾民,当久旱逢雨之时,又率领农民拦水浇田,其它打抱不平、调解纠纷、敬老爱幼等仁风义举枚不胜举,州民感之不尽。当薛仁贵奉命再次出征离别象州时,州民当道跪留,哭声震天。当次年得知薛仁贵病故时,州民建庙建冢以祀,感恩戴德。
老英雄带病北伐,露面击溃十万军
不久,朝廷大赦,他又回来了。高宗毕竟还是念旧,召见了薛仁贵,说:“以前在万年宫,没有你,我都变成鱼了。你还曾经为我消灭过九姓突厥,高丽,中国北方、东方的向中国称臣,这都是你的功劳啊。我怎么会忘记你呢。但是,有人在我跟前告你,说你在乌海城下故意放跑了敌人,以致于失利。这件事让我非常遗憾现在辽西不安宁,瓜州沙州的路都不能通了,你怎么能安稳地睡在家里,不给我指挥打仗去呢?”就这样,薛仁贵被重新起用了,官拜瓜州长史、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由此也可知,郭待封打了败仗后,回朝廷没有少给主帅薛仁贵栽赃。
开耀元年(681),已经68岁高龄的薛仁贵开始了自己人生最后的一场光辉战争.开耀元年,薛仁贵拜瓜州(治晋昌,今甘肃安西东南锁阳城)长史,不久,东突厥不断侵扰唐北境,薛仁贵又拜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治雁门,今山西代县)都督。次年,突厥酋长阿史那骨笃禄招集突厥流散余众,扩展势力,自称可汗,于永淳元年据黑沙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东北)反唐。同年,单于都护府(治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检校降户部落官阿史德元珍(因犯罪被囚),闻阿史那骨笃禄反唐,便诈称检校突厥部落以自效,趁机投奔于阿史那骨笃禄。阿史那骨笃禄因阿史德元珍熟知唐朝边疆虚实,即令其为阿波大达干,统帅突厥兵马,进犯并州(治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与单于府北境,杀岚州刺史王德茂。
同年冬,69岁高龄的薛仁贵带病冒雪率军进击,以安定北边。领兵去云州,就是今天的大同一带,和突厥的阿史德元珍作战。突厥人问道:“唐朝的将军是谁?”唐兵说:“薛仁贵。”突厥人不信,说:“我们听说薛仁贵将军发配到象州,已经死了,怎么还能活过来?别骗人了!”薛仁贵于是脱下头盔,让突厥人看。因为薛仁贵威名太大了,以前曾经打败过九姓突厥,杀过许多人,突厥人提起他都怕,现在看见了活的薛仁贵,立即下马跪拜,把部队撤回去。薛仁贵来了就是打仗的,哪里会因为受了几拜就客气,立即率兵追击,打了一个大胜仗,斩首一万多,俘虏三万多,还缴获了许多牛马。
永淳二年二月二十一日(683年3月24日),薛仁贵因病于雁门关去世,享年七十岁。唐高宗追赠他为左骁卫大将军,幽州(洽蓟县,今北京城西南)都督。薛帅的传奇的一生结束了。
为民办事好儿子,千年之中万民仰
当大家提到薛仁贵的时候,首先历史上给人的印象就是勇猛,残忍,甚至残暴.没多少人会认同他善良,因为史书上记载他在征西上演“三箭定天山”的神奇表现后把投降的铁勒数万将士全部活埋坑杀了,由于这段记载,有很多很多的人以为薛仁贵是个极其残忍的人,但是那些人仔细看过那段史料吗,仔细思考过吗?答案当然是不是,如果仔细思考过,你会发现薛仁贵没那个权力下令活埋数万人.首先征西的主将是郑仁泰,薛仁贵是副将;其次一个大将军应该没有杀这么多的人的权力,而且更主要的是这是数万人,换到历朝历代如果想杀这么多人都是必须朝廷下令的,他一个副大总管有何等高的权力敢做这种事情?再者详细看看这次的战争投降的情形,唐军是出师远征,路途艰险,当一下子就有数万人投降的时候,唐军受不了,最重要的,人活着要吃饭,不吃饭人就会饿死,这数万人的口粮怎么解决?唐军分给他们?那么双方都支持不了多久,唐军的人数本来就少于铁勒军,更不用提粮草.把他们放回去?那这次仗就白打了,战争不像电视剧,不可就感动,铁能一施恩德敌人勒军被放回去后很有可能就再次叛乱.在这种情况下,活埋数万敌人这样的命令只能由朝廷来下达了了。但是唐朝又和汉朝不一样,在汉朝,霍去病将军收复河西走廊的时候同样遇到过和薛仁贵同样的状况,当然他也杀了很多降兵,因为别无他法,只是汉武帝本身不管这些,杀就杀吧,取得实质的胜利才是重要的,然后给你大肆渲染英雄主义,杀降这些事情也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是唐高宗不一样啊,他是天可汗的儿子,要在各族面前摆个仁义之君的姿态,但是解决这个问题又没有更好的办法,所以就牺牲个人利益,把活埋数万降兵的罪名放到薛仁贵身上了,也就造成后世认为薛仁贵性格是残忍的,其实这是冤枉好人啊.就是后来郑仁泰纵兵抢掠的时候,薛仁贵无法阻止,并且他已经功劳盖过主将了,他不能再表现出淤泥而不染的性格,所以他“抢”了一个铁勒的贵族小姐,但这个“抢”和某些禽兽行为却不一样,他把那位小姐娶到了自己的家,当了自己的老婆,同时也救了那位小姐的一家。
如果只说说上面这些,那么还无法认为薛仁贵多么善良,但是如果朋友们了解下他做父母官的时间里对百姓做的好事,大家一定会重新认识这位真正的英雄.在平壤,1400年前的薛仁贵庙依然好好地伫立在那里,受着当地人的崇拜祭祀。薛仁贵,一个征服者,在被征服的土地上竟然受到这样的礼遇,实在是让人不可思议。但是翻开尘封的历史画卷,我们会看到这样的文字,“唐高宗命薛仁贵率兵二万留守平壤,并授薛仁贵为右威卫大将军,封平阳郡公,兼安东都护。薛仁贵受命后,移治平壤新城。他任安东都护期间,抚爱孤幼,存养老人,惩治盗贼,擢拔贤良,褒扬节义之士,高句丽士民安居乐业。”史书原文是“抚孤存老,检制盗贼,随才任职,褒崇节义,高丽士众皆欣然忘亡。”这个字意上的“侵略者”却在他的征服地被人们真诚地膜拜着,因为那里的人们念着他的好,念着他的贡献。
薛仁贵在朝鲜的影响甚至延伸到了朝鲜人民的服装上,有位朋友在抗美援朝期间,曾亲眼看到朝鲜老百姓,绝大部分穿的是白色衣服,就询问了当地的“阿巴尼”(长老),据说“我们穿白色衣服是为了纪念白袍薛礼(薛仁贵),我们很多州县还有薛礼庙。”当时部分志愿军还组织参观了平壤东郊凤凰山的薛礼庙。这与《新唐书》记载的薛仁贵在高丽“抚孤存老、检制盗贼、随才任职,褒崇节义,高丽士众,莫不欣然”是完全一致的。薛仁贵创造了中外历史上为占领国人民建立殊勋的历史奇迹。
不仅仅在国外,薛仁贵在青藏高原战败后被贬到象州当了个小官,在象州,薛仁贵爱民象州城的表现也足以说明其仁慈宽厚的博大胸襟。
有人说薛仁贵贪,纵观薛仁贵一生,他从来没入朝当过官,大多时候在边关,假使他真的是行贿,受贿的腐败官员,以他的能力混到统治中心太容易了。当年他东征辽东荣誉归来,太宗让他把家人接到长安来住,他回到家,见到了离别了两年的妻子,儿子,在古代作为一名出人头地的人荣归故里,都会花大钱把自己的家美美的修缮一翻,以来显示自己的荣耀,但是薛仁贵却没有做,1400年前,那是一个窑洞,还有一口土井,1400年后那仍然是一个窑洞,还有一口土井。
戎马辉煌的一生,成绩傲人的名将
现在来总结一下薛仁贵一生的主要功绩。
先来统帅指挥能力。
三箭定天山,利用擒王之略,仅3支箭就几乎摆平13万人。
新城救援战,天降神兵,防止了败局的发生。
金山之战,仅以本部兵马击溃乘胜而来的10多万敌军,斩首5万,击溃无数。
扶余川阻击遭遇战,仅2000人对数万人,斩杀万余,败退数万余高句丽40多座城市闻薛礼之名直接投降。
69岁带兵出征的雁门之战,大胜突厥10万大军,完成人生最后一击。
个人武艺高强表现
安地解被群围唐将刘君邛之围.
安市单骑冲进25万人的阵势,扰乱敌军,使敌军乱而无法战。
石城活捉已经连射杀本方10余的神箭手。
三箭定天山。
与温沙门大战于横山,匹马当先,无人能当。
曾经射杀外族3品将军7人,三军统帅2人突厥小可阐,吐蕃未氏那木,影响巨大。
四位皇帝对薛仁贵的评价
唐太宗:朕旧将并老,不堪受阃外之寄,每欲抽擢骁雄,莫如卿者。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
唐高宗:古之勇猛者,无一人可敌卿。卿左突右杀,所向无敌.
唐玄宗:卿父勇猛罕见,古之未有。(对儿子说的)
赵匡胤:猛悍一矣
开耀元年,唐高宗对薛仁贵说的一句话更是极力的肯定这位大将军的功绩:“汉北辽东咸遵声教者,并卿之力也。”细细的感受一下这句话的意思,中国北方和东北的少数民族可以听从朝廷的指挥这都是你的努力啊,多么伟大的贡献。
《唐书》评价
仁贵骁悍壮勇,为一时之杰,至忠大略,勃然有立。噫,待封不协,以败全略。孔子曰:“可与立,未可与权。”上加明命,竟致立功,知臣者君,信哉!
《明史记事本末》
军若惊飚,彼同败叶,遥传仁贵,咋舌称神
纵览薛帅一生功过看薛仁贵一生的经历,早年是凭借自己的勇猛而成名,后来的指挥作战也是非常厉害的,可以说明是个军事家.在朝鲜做为地方父母官,大力发展生产,整顿民生,能使亡国者感恩,在象州的作为,说明薛仁贵的政治才能也是很突出的.即便那次大败也是本自己人出卖了。薛仁贵一生作战40年,仅败一次,其余全部胜利,一生没有犯过一次军事指挥上的战略错误,而且纂写的《周易新本古意》为世界上第一部辨证法理论的军事著作,可见其军事才能的出色。薛仁贵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能让敌人在未开战之时就下马跪拜的将军,他打败过铁勒等诸多外族侵略,是我国的对外的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不该忘记的战神。
薛仁贵是唐朝的爱国名将民族英雄,官至左威卫大将军、安东都护。终生喜穿白袍,因之,白袍即薛仁贵,薛仁贵即白袍。他为了保卫大唐社稷巩固和百姓安居乐业,戎马一生,出生入死,大战40年,功勋卓越。在朝鲜和象州的政绩也非常突出,他创造了“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一貌退万敌”、“良策息干戈”、“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等等赫赫功勋。其子薛讷,官至大元帅、宰相;孙薛嵩,官至六州节度使、高平郡王;重孙薛平,官至太子太保、韩国公;玄孙薛从,官至上将军、河东县子。所有薛仁贵衍传的十二世裔孙四十七人和其它河东薛氏裔孙三百三十余位文武官员,为唐朝立国的二百八十九年,相继的二十一位皇帝尽忠报国,为中国历史的著名的“大唐盛世”建功立业。因此,“薛家将”是中国古代“爱国为民”的光辉典范。整个显示了以白袍薛仁贵为代表的爱国主义精神,闪跃着“白袍文化”的光辉.薛仁贵,一个让华夏民族骄傲的子孙,一个必须让人尊重的英雄,“白袍精神”也永远不会过时!
旧唐书薛礼列传,新唐书薛礼列传 《旧唐书》卷八十三列传第三十三
薛仁贵,绛州龙门人。贞观末,太宗亲征辽东,仁贵谒将军张士贵应募,请从行。至安地,有郎将刘君邛为贼所围甚急,仁贵往救之,跃马径前,手斩贼将,悬其头于马鞍,贼皆慑伏,仁贵遂知名。及大军攻安地城,高丽莫离支遣将高延寿、高惠真率兵二十五万来拒战,依山结营,太宗分命诸将四面击之。仁贵自恃骁勇,欲立奇功,乃异其服色,著白衣,握戟,腰鞬张弓,大呼先入,所向无前,贼尽披靡却走。大军乘之,贼乃大溃。太宗遥望见之,遣驰问先锋白衣者为谁,特引见,赐马两匹、绢四十匹,擢授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仍令北门长上,并赐生口十人。及军还,太宗谓曰:“朕旧将并老,不堪受阃外之寄,每欲抽擢骁雄,莫如卿者。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寻迁右领军郎将,依旧北门长上。永徽五年,高宗幸万年宫,甲夜,山水猥至,冲突玄武门,宿卫者散走。仁贵曰:“安有天子有急,辄敢惧死?”遂登门桄叫呼,以惊宫内。高宗遽出乘高,俄而水入寝殿,上使谓仁贵曰:“赖得卿呼,方免沦溺,始知有忠臣也。”于是赐御马一匹。苏定方之讨贺鲁也,于是仁贵上疏曰:“臣闻兵出无名,事故不成,明其为贼,敌乃可伏。今泥熟仗素干,不伏贺鲁,为贼所破,虏其妻子。汉兵有于贺鲁诸部落得泥熟等家口,将充贱者,宜括取送还,仍加赐赉。即是矜其枉破,使百姓知贺鲁是贼,知陛下德泽广及也。”高宗然其言,使括泥熟家口送还之,于是泥熟等请随军效其死节。显庆二年,诏仁贵副于辽东经略,破高丽于贵端城,斩首三千级。明年,又与梁建方、契苾何力于辽东共高丽大将温沙门战于横山,仁贵匹马先入,莫不应弦而倒。高丽有善射者,于石城下射杀十余人,仁贵单骑直往冲之,其贼弓矢俱失,手不能举,便生擒之。俄又与辛文陵破契丹于黑山,擒契丹王阿卜固及诸首领赴东都。以功封河东县男。寻又领兵击九姓突厥于天山,将行,高宗内出甲,令仁贵试之。上曰:“古之善射,有穿七札者,卿且射五重。”仁贵射而洞之,高宗大惊,更取坚甲以赐之。时九姓有众十余万,令骁健数十人逆来挑战,仁贵发三矢,射杀三人,自余一时下马请降。仁贵恐为后患,并坑杀之。更就碛北安抚余众,擒其伪叶护兄弟三人而还。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九姓自此衰弱,不复更为边患。乾封初,高丽大将泉男生率众内附,高宗遣将军庞同善、高等迎接之。男生弟男建率国人逆击同善等,诏仁贵统兵为后援。同善等至新城,夜为贼所袭。仁贵领骁勇赴救,斩首数百级。同善等又进至金山,为贼所败,高丽乘胜而进。仁贵横击之,贼众大败,斩首五万余级。遂拔其南苏、木底、苍岩等三城,始与男生相会。高宗手敕劳之曰:“金山大阵,凶党实繁。卿身先士卒,奋不顾命,左冲右击,所向无前,诸军贾勇,致斯克捷。宜善建功业,全此令名也。”仁贵乘胜领二千人进攻扶余城,诸将咸言兵少,仁贵曰:“在主将善用耳,不在多也。”遂先锋而行,贼众来拒,逆击大破之,杀获万余人,遂拔扶余城。扶余川四十余城,乘风震慑,一时送款。仁贵便并海略地,与李绩大会军于平壤城。高丽既降,诏仁贵率兵二万人与刘仁轨于平壤留守,仍授右威卫大将军,封平阳郡公,兼检校安东都护。移理新城,抚恤孤老;有干能者,随才任使;忠孝节义,咸加旌表。高丽士众莫不欣然慕化。
咸亨元年,吐蕃入寇,又以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率将军阿史那道真、郭待封等以击之。待封尝为鄯城镇守,耻在仁贵之下,多违节度。军至大非川,将发赴乌海,仁贵谓待封曰:“乌海险远,车行艰涩,若引辎重,将失事机,破贼即回,又烦转运。彼多瘴气,无宜久留。大非岭上足堪置栅,可留二万人作两栅,辎重等并留栅内,吾等轻锐倍道,掩其未整,即扑灭之矣。”仁贵遂率先行,至河口遇贼,击破之,斩获略尽,收其牛羊万余头,回至乌海城,以待后援。待封遂不从仁贵之命,领辎重继进。比至乌海,吐蕃二十余万悉众来救,邀击,待封败走趋山,军粮及辎重并为贼所掠。仁贵遂退军屯于大非川。吐蕃又益众四十余万来拒战,官军大败,仁贵遂与吐蕃大将论钦陵约和。仁贵叹曰:“今年岁在康午,军行逆岁,邓艾所以死于蜀,吾知所以败也。”仁贵坐除名。寻而高丽众相率复叛,诏起仁贵为鸡林道总管以经略之。上元中,坐事徙象州,会赦归。高宗思其功,开耀元年,复召见,谓曰:“往九成宫遭水,无卿已为鱼矣。卿又北伐九姓,东击高丽,汉北、辽东咸遵声教者,并卿之力也。卿虽有过,岂可相忘?有人云卿乌海城下自不击贼,致使失利,朕所恨者,唯此事耳。今西边不静,瓜、沙路绝,卿岂可高枕乡邑,不为朕指挥耶?”于是起授瓜州长史,寻拜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又率兵击突厥元珍等于云州,斩首万余级,获生口二万余人、驼马牛羊三万余头。贼闻仁贵复起为将,素惮其名,皆奔散,不敢当之。其年,仁贵病卒,年七十,赠左骁卫将军,官造灵舆,并家口给传还乡。子讷,别有传。
仁贵骁悍壮勇,为一时之杰,至忠大略,勃然有立。噫,待封不协,以败全略。孔子曰:“可与立,未可与权。”上加明命,竟致立功,知臣者君,信哉!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