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几位导演


本站公告

    王晶

    职业:制片人、导演、编剧、演员

    王晶,香港著名商业片大导演、“无厘头”电影功臣之一,大学时期为香港中文大学高材生,尤其擅长编剧,亦为香港电视电影界著名编剧,如由汪明荃担纲演出、著名香港电视剧《京华春梦》便出于王晶笔下。1977年编写了第一部电影剧本《鬼马狂潮》,此后十余年,编过40多部电影剧本。1981年首次执导电影《千王斗千霸》。他编导及监制的电影包括《精装追女仔》、《最佳损友》、《至尊无上》、《赌神》等等。他早期的《千王之王》系列赌片以及《花心大少》等“沟女”电影都极大地符合了当时观众的口味,在之后的十几年里也屡用不爽,《赌神》与《精装追女仔》系列都在香港掀起票房狂潮,并引来众多跟风之作。1997年,他联同文隽等成立最佳拍档电影公司。近作有《赌侠大战拉斯维加斯》、《千王之王2000》、《百分百感觉》。《金钱帝国》

    在赌片消声了一段时间后的2008年,他又推出了新的一部赌片《我的老婆是赌圣》。

    他是香港电影圈内无人不晓的人物,从影20多年来,出自他手中的电影作品多达160多部,为此他理直气壮地断言,自己是香港电影史上的“数量之王”。

    刘伟强

    职业:导演,摄影,监制,演员

    大事记:

    第一部参与拍摄的电影:《十八般武艺》

    首部摄影的电影:《旺角卡门》(1988年)

    首部导演的电影:《朋党》(1991年)

    与文隽、王晶合组“最佳拍档有限公司”(1995年)

    在香港首创用全电脑数码特技拍摄电影:《风云》(1998年)

    电影代表作品:《无间道》(2003年)

    票房过亿作品:《头文字D》(2005年)

    所得奖项:第22届金像奖最佳导演,

    第40届金马奖最佳导演,

    第八届香港金紫荆奖最佳导演,

    第26届金像奖最佳摄影。

    摄影出身的刘伟强,这些年开始在香港的电影举足轻重。

    1960年出生于香港。自小爱好摄影,1980年中学毕业后投身邵氏。第一部参与的电影为刘家良的《十八般武艺》,当一名摄影小工。1985年正式担任摄影师,作品有《龙虎风云》,《旺角卡门》等。1990年开始执导筒,拍摄了《朋党》,《人皮灯笼》,《庙WWW.soudu.org街故事》等影片。1995年与文娟隽,王晶合组最佳拍档电影制作公司,1996年执导最佳拍档的创业作《古惑仔之人在江湖》,结果此片成绩斐然,接连三部《古惑仔》系列电影全部进入当年香港十大卖座电影行列,掀起香港影坛的江湖片热潮,《古惑仔》系列更是连拍六集,长盛不衰。刘伟强也一举进入一线导演行列,其后一发而不可收,连续拍摄了多部大制作卖座强片。近些年来已成为振兴香港影坛的中流砥柱,尤其善于拍摄漫画改编电影以及大量运用电脑特技的影片。2002-2003年刘伟强与麦兆辉执导的无间道三部曲则把刘的事业推向的颠峰。

    刘伟强在八九十年代为香港著名电影摄影师,曾以《五亿探长雷洛传Ⅰ之雷老虎》(1991)、《重庆森林》(1994)等影片多次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摄影奖或提名。他亦于90年代初开始执导影片,并在90年代后半期以一枝独秀的“古惑仔”系列影片挑起救市重任。90年代末,刘伟强首次将电脑特技与动漫效果相结合,拍摄了《风云雄霸天下》(1998)、《华英雄》(1999)等动漫古装武侠片,这些影片均早于徐克的数码特技武侠片《蜀山》(2001),开创了香港武侠数码特技电影的新纪元。新世纪之初,刘伟强又推出了在香港和内地都反响强烈的《无间道》系列片(3集,2002―2004),为疲软的香港影市注入了强心剂,对日趋滑坡的香港电影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由商业路线逐步向文艺路线转变。他后来的跨国制作《雏菊》(2006)、《伤城》(2006)更是有着浓郁的文艺气息。

    “古惑仔”电影时期为刘伟强的第一个创作阶段。1996-1998年间,刘伟强和其最佳拍档公司的编剧文隽相继推出了《古惑仔之人在江湖》(1996)、《古惑仔之猛龙过江》(1996)、《古惑仔之龙争虎斗》(1998)等5部“古惑仔”影片,这些影片全都根据漫画家牛佬的流行漫画改变,更具流行性和动慢性。“古惑仔”影片延续了香港电影繁荣时期的“黑帮片”的某些主题,表现了街头边缘青少年们对抗社会、天马行空、为所欲为的生活态度和生存方式。因此这类影片又不同于面对一般观众的“黑帮片”,它的目标观众很明确,是拍给时下年轻观众的青春化的“黑帮片”。“古惑仔”影片也始终保留着以往“黑帮片”、“英雄片”中的“忠义”主题,“古惑仔”们靠义气和群策群力打出江湖。影片专捧的主角陈浩南对兄弟讲义气,对女友不弃不离,而且尊敬老人,被塑造成为后传统社会中理想的英雄人物,进而引起多数青少年观众的“追捧”。作为摄影师出身的导演,刘伟强深谙商业电影的语言规则。他的“古惑仔”影片摄影多为肩抗、摇、移等运动镜头,除了暗合古惑仔们青春、狂躁的心理,也对整部影片的节奏有了很好地控制。另一方面,刘伟强巧妙地利用了漫画产生的影响,他的人物出场时,都是由漫画的草图开始,黑色人物的勾勒制造出了神秘的引子,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看到了以往漫画的投射,产生了进一步的认同感。

    “古惑仔”电影构筑起的个性化、时尚化、青春化的影像风格和人物群像,在香港掀起了一股热潮,不仅以“古惑仔”为名的跟风式漫画充斥全港,而且此类电影也一再延续,之后除“古惑仔”电影外又出现了如《湾仔十二妹》(1999)之类的“古惑女”电影。这些影片并非刘伟强执导,主题、风格也有较大差异,如钟继昌编剧、查传谊导演的《旺角揸Fit人》(1996)、《去吧,揸Fit人兵团》(1996)等对黑社会极尽嘲讽,表现“古惑仔”不过都是叶公好龙之徒,遇事时个个胆怯心虚,挖苦江湖中人的滑稽、浮躁与浅薄,深刻批判黑社会的暴力崇拜。

    动漫特效动作片的创作,为刘伟强电影的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的影片如《风云之雄霸天下》、《华英雄》以及《决战紫金之巅》(2000)等同样改编自漫画。香港赫赫有名的漫画家马荣成的漫画原著,为这些影片赋予了流行和动慢的底蕴,如其流行漫画《风云》利用通俗的媒体形式,配合连环画的连载特性与视觉要求,再现一个没有时代背景、却与香港文化潮流息息相关的故事。刘伟强的电影《风云之雄霸天下》在这个通俗基础上进行修剪,删除了许多支线,把一些复杂的情节进行简化,使之更适合电影表达,剧情和人物性格也更符合大众所需。这些影片在影像上将传统古装刀剑片与现代科幻类型相结合,企图利用现代数码科技柔和东方武侠想像,更新以刀剑拳掌及轻功为格斗形式的动作画面。其中数码科技带来的科幻感和动漫感,把传统武侠奇情带入充满现代意识及未来想像的空间,同时,传统武侠片中飘逸的轻功、具有舞蹈感的剑招以及力拔山河的掌风等,亦通过数码科技而更加活灵活现。这些影片大量使用数码合成技术,如《风云之雄霸天下》数码镜头多达550个。影片的这些特技画面,大部分根据原著漫画设计而成,既具有漫画的神韵,又充满科幻和超现实的色彩。其中乐山大佛的比武、郭富城的麒麟臂、郑伊健劈起的雪饮狂刀等还具有电子游戏的模式,使影片更具时尚性。这种以电子游戏作为视听效应的特技画面,使影片风格在结合动漫的天马行空之际,也呈现出了东方武侠世界中独有的虚幻意境。《风云之雄霸天下》还很好地掌握了特技与叙事之间的分寸,把重点仍放在人物性格和情感表现上,较好地把握了商业价值和艺术品味的统一。而其他两部影片虽也大量使用数码镜头,但终因其结构的支离破碎和人物的单薄无力而票房失败。

    刘伟强的另一部根据日本漫画家重野秀一的同名漫画改编的影片《头文字D》虽拍摄于2005年,但它亦属于动漫特效动作片。与漫画原著相比,影片更突出了主角藤原拓海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时也细致展示了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层面的东西。在特效应用上,该片更体现出一种不露痕迹的味道,而且强化了音乐和音效的应用,再结合赛车专业人员的帮助,用充满视觉动感和心理刺激的电影语言营造出风驰电掣、疾风劲草般的赛车世界。

    以《无间道》系列片为代表的警匪片创作,为刘伟强电影的第三阶段。其中最先引起轰动的《无间道》(2002)在内容与形式方面都与着力于创新,与传统警匪片有很大不同。如影片不再以暴力动作和江湖义气为推动力的传统叙事模式,不再从黑社会与警察对立的表面意义去诠释,而是以细腻的内心解剖和人性化的故事情节另辟蹊径。影片采用全知的视点,开篇便交待了人物的真实身份和被赋予的使命,这就决定了影片不以“到底谁是卧底?”来制造悬念,而是以“他们遇到危机时会发生什么?他们会怎么办?”来提醒观众时刻关注着人物的命运,关注着两个人物危机四伏的生活,探知他们未知的命运,同时也时刻关切他们恐惧、矛盾又充满压力的内心。影片以此获得了关注人物的生存状态的人文深度和文化含义。刘伟强本人对此有如下阐释:“这部电影就要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好与坏在现代社会的定义,借此启发大家对金钱、地位和真理的价值观。也就是说,做坏事而成功,并非表示他将来或离开人间之后的道路也如此地如愿”。在《无间道》系列的后两部影片《无间道Ⅱ》(2003)和《无间道Ⅲ之终极无间》(2003)中,这种人文主题逐渐向深度延续,表明刘伟强逐渐完成了从商业到文艺类型的转变。

    与韩国影人合作的跨国制作《雏菊》,更是完美体现出了刘伟强电影的风格转变,也以此为分界,标志着刘伟强第四个创作阶段的开始。影片极力渲染了一个浪漫爱情故事,异国的邂逅与爱情、缓慢的节奏、较多回忆性的抒情画面、迷人的阿姆斯特丹景色等为其赋予了典型的文艺片风格。同时,影片又以香港类型片中的诸多商业元素进行包装,如警匪动作场景、营造悬念氛围等进一步增强了剧情的感染力;此外还使用三条线索并进的方法,分别以画家惠英,警察郑宇,杀手朴义三个人的角度,对故事同时叙述了一番,用三个人各自的角度来增强了“错爱”的悲情色彩和主题。刘伟强最新完成的影片《伤城》依然遵循着商业包装的文艺片路线,影片试图以“落难公子风尘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经典传奇模式,来疗救都市深处的黯然情伤。片中有《无间道》警匪身份认同的迷失和阴谋的戏剧张力,只是前者没有了后者那份警匪对峙、黑白混淆的凌厉之感和悲壮气势。影片注重的是人物内心的阴霾和城市背景的暧昧驳杂,并把溯源人性残缺的惊心动魄打造成电影的最大卖点。男女的情爱刻画较之《无间道》更为细腻深入,文艺片路线亦显得更为坚定。

    王家卫

    职业:导演摄影师

    二十世纪最后二十年的华语电影圈为世界影坛贡献了众多出色的作品与导演,而王家卫无疑是其中最值得关注的电影作者之一。他迄今为止的六部作品已经凭借着其极端风格化的视觉影像、富有后现代意味的表述方式和对都市人群精神气质的敏锐把握成功地建构了一种独特的“王家卫式”的电影美学。

    王家卫1958年出生在上海,五岁时随家人移居香港。早年在香港工艺美术学校学习平面设计时他疯狂地迷上了摄影,特别是RobertFrank、artier-BrewWw.sson和hardAvedon这些大师的作品对他的影响尤为深刻。1980年从学校毕业后,他进入香港无线电视开办的电视制作培训班学习剧本写作和影视制作,后在一系列无线的电视剧集中担任制作助理和编剧。1982年,王家卫离开无线正式进入电影圈,他先做了近五年的电影编剧。1987年,王家卫为香港新浪潮电影的主将谭家明编写系列影片“黑帮三部曲”的剧本,结果谭家明只采用了其中的最后一部拍成了《最后胜利》,而其中的第一部就成了1988年王家卫的首部导演作品《旺角卡门》的剧本。从1991年的《阿飞正传》到1995年的《堕落天使》,不断涌现的出色作品完成了王家卫对自我艺术风格的建立和巩固。1997年,王家卫终于凭《春光乍泄》一片获得了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得到了国际影坛的肯定。

    王家卫电影的独特性首先在于他对自己身处的城市和时代有着非常深入的理解,而且他找到了一种恰如其分的方式去表述自己在这样一个特殊外部环境里的生命体验。他是最敏锐洞悉了现时态香港的艺术家:人流拥挤、华洋杂处的重庆大厦,旺角的高楼分割出的暗蓝色天空,启德机场边可以看见飞机起落的公寓窗口,当然还有路边摊、便利店和幽暗的酒吧,王家卫靠着这些标志性的元素组和出了一个世纪末的香港,最明显的例子是《重庆森林》和《堕落天使》(当然你也可以把《东邪西毒》中那片孤寂冷漠的沙漠看作是寓言化了的现代城市,而且《春光乍泄》里的那种远在异乡的无根飘零的感觉也是对香港这个殖民城市在另一个异域时空里的反照)。王家卫是一个浓厚地背负“都市感受性”的影像表述者,现代城市所拥有的无机性和符号性使他的作品经常是内容隐藏在形式和风格里的,或者说,风格本身有时候就是他的内容。在以往香港新浪潮导演的代表许鞍华、谭家明等人的作品中,你可以轻易地触摸到赖以支撑风格的“生活真实感”,但在王家卫的电影里你看不到这些。

    王家卫的影像世界是高度抽象后的真实,这首先表现在他叙事时流露出的独特的时间观。王家卫电影里的场景往往都在线性时间的过去和未来中呈现出一种悬置状态,尽管他不断地用细节去强调时间概念,像《阿飞正传》里那个著名的开场、《重庆森林》里对日期的反复诉说和《东邪西毒》里经常会在事件开头指出节气,但他讲述的这些故事并没有特别的时间背景,它们可能每天都会发生在这个城市的角落里,它们只是从城市生活中抽离出来的标本。如果你仔细看过《重庆森林》,你就会发现两个故事的某些细节其实是互相交错的,王家卫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来造成一种共时性的效果,既消解了传统叙事的线性时间观念又凸现了当代都市生活的偶然和无序,从而形成了一种存在主义式的精神意蕴。

    王家卫电影的“抽象真实”还表现在他偶然性片断式的叙事结构和对流行符码的拼贴借用上。如果你看了王家卫的作品而感动的话,那绝不是由于整体世界的印象所引发的,而是因为细节、片断以及絮语化的主观独白所唤起的气氛能让你产生心领神会的共鸣使然。气氛存在于片断中,或夹杂在片断与片断间的留白里,这很像是后现代美学对宏大叙事的摒弃和对细碎印象的偏好。在王家卫的电影里,你可以发现大量流行文化的符号,诸如流行音乐、商标、卡通玩具等等,包括他非常喜欢使用的人物如警察、杀手、阿飞等其实都是一种都市边缘的亚文化符号,这种由都市提供的消费符码经过王家卫的拼贴变得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现代社会由具体实像蜕变成的符号化感性,这也使得他的电影极端敏锐,新鲜而发人深省。

    当然谈到王家卫的电影,你立刻想到的还会有手提摄影机所拍摄的恍惚眩目的晃动镜头、不规则的画面构图和艳丽但冷漠的色调运用。这种商标式的影像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和他长期合作的美术指导张叔平和摄影杜可风。今天,在很多香港的独立艺术电影甚至有些商业电影中你都可以看到这种王家卫式的影像,但大多数都只有单纯形式的拷贝而缺乏内在的创意。

    王家卫的电影有很酷、很炫的形式感,但其实内里充满了感情:像《重庆森林》里对快餐化爱情的反讽、《春光乍泄》里细腻纠缠的感情和《堕落天使》里金城武为父亲做冰激凌的那段戏都让人难忘。他作品中始终贯彻的一个主题就是:人与人之间对某种倾诉和沟通的渴望以及对远比这种渴望更为强烈的个体交流不可能性的无奈。在华语电影圈中还没有人可以像王家卫那样更善于把这一主题表达得如此细腻而传神。

    在今天对王家卫的成就下定论还为时尚早。英国著名的《声与画》杂志将王家卫选为20世纪90年代最重要的电影革新者,在他的名字前面有50年代的安德列•巴赞和70年代的安迪•沃霍尔,该杂志在对他的评价中说:“王家卫也许不是未来电影的全部,但他确实地指出了未来电影的一个方向。”

    陈可辛

    职业:导演、监制

    陈可辛绝对是“香港导演”这个独特群体中不得不提的一个名字。戴着眼镜、留着长发的陈可辛,1962年出生在香港,12岁随家人移居泰国,18岁到美国学电影,21岁返港。1986年,陈可辛协助吴宇森拍摄《英雄无泪》,从此入行。1991年,陈可辛的导演处女作《双城故事》被香港导演协会选为最佳影片。此后,陈可辛与曾志伟等人成立电影人制作公司UFO,这一时期他监制或导演的作品有包括《风尘三侠》《金枝玉叶》和《甜蜜蜜》。

    1998年,陈可辛远赴美国,为斯皮尔伯格的梦工场执导他的首部好莱坞电影《情书》。两年后,他返回香港成立“tures”公司。这一时期,陈可辛已经注重在整个亚洲范围内的合作,他分别和泰国、日本、韩国以及新加坡的制作单位合作了《晚娘》《春逝》以及《见鬼》。2005年,陈可辛开始北上拍片,《如果•爱》在各大华语颁奖礼上风光无限。

    总结陈可辛的经历,种种转变一如他的女朋友吴君如主演的电影《金鸡》的主题―――要生存就要变通―――从中国香港到泰国到中国香港再到美国,最后杀回香港。如今,陈可辛选择北上,而且干净利落。“工作室整体搬迁到北京,至于家和小孩,一步步来,也要转移过去。”陈可辛说,如果是搬家到上海,可能早几年他就下定决定了。但北京毕竟是北京,在陈可辛看来,北京才是内地电影真正的命脉所在,他相信这里将成为华语电影的中心,那时候所有重要导演、公司都将进驻。

    其实在陈可辛看到香港电影后继乏力的最初,他对内地是缺乏信心的。新世纪才从美国回来的他推行“泛亚洲策略”,可惜没有达到预期票房。现在,陈可辛终于用《投名状》证实了自己曾经的偏见是不对的,他看到的内地市场可谓无限量,“我现在基本上是两边跑,但重心在北京,北京的租金不足香港的十分之一,所以不如干脆搬过去。”陈可辛,最后一个进军内地拍戏的香港大导演,现在却成为了第一个把工作室设在北京的“北漂”。

    1997年凭《甜蜜蜜》第二届香港电影金紫荆奖最佳导演

    2006年凭《如果爱》第十三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受欢迎导演

    2006年凭《如果爱》第十一届香港电影金紫荆奖最佳导演

    2007年凭《如果爱》第七届长春电影节最佳导演

    2008年凭《投名状》第二十七届香港电影金奖奖最佳导演

    2008年凭《投名状》第四十五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