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周溪中小出发,一路穿行在窄窄的乡间公路上,过了泗山村落(古枭阳旧址)十多分钟后,于上午九点多钟,车子终于在泗山脚下的湖滩上停了下来。远远地看见水港岸边佇着一艘小型渡船,那就是已上联系好了的那艘在等候我们到来的渡船。我们来不及欣赏这广袤的湖滩风光,踩着松软的泥土,跨过长满湖草的水洼,穿行在青翠的绿绒地毯上,顾不得有什么感受,便急匆匆地朝渡船赶去。
船工老段热情地把大家接上了船后便迅速地启锚了。三月的鄱阳湖尚只称得是瘦鄱湖,渡船只能顺着湖港行驶。看着湖港两岸的沙洲湿地,湖草茵茵,鸥鹭们自由自在地翩舞嬉戏,内心不由有了一丝的欣慰。
记得两年前的我第一次来棠荫,湖上的景象让我默然叹息,以至引发我对《远去的白帆》有了一番诚挚的咏叹。今天我二上棠荫,发现生态有了明显的改善,我想这是棠荫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的原因了。
渡船沿着水港行驶了将近一个小时的行程,终于靠上了棠荫码头。当我的脚步接触到棠荫土地的那一刻起,突然,莫名的一股酸楚泛上了心头。是啊,两年前我首次来岛釆访王老师时,在船上老远便看见一位精神熠熠的老者站在码头上迎候我们,尽管已是年近古稀的年纪了,但依旧是春风满面,热情豪迈,透出一种湖岛人特有的耿直秉性。今天,当我再次踏上这块土地时,没承想王老师竟已作古,与我们是天人永隔了。想到这里,刚才在船上时的一丝慰籍便遁逃而去,神情中再也找不到它的半点痕迹。
棠荫,是鄱阳湖上的一座不大的岛屿。岛上建有一座三神庙,供奉的是二郎神杨戬、三闾大夫屈原、北宋有名的八贤王赵普。这本是风马牛不及的三种人物,怎么在这个岛上一庙供奉呢?令我们有点百思不得其解。
岛上现有村民七百余人,其中走出了研究生一人,二本以上的大学生九人,各级各类专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四十余人。这些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一个人的黙默奉献,他就是王祥生老师。王老师仅仅只是村民当中极为普通的一员,他所做的事也很平凡,可正是因了他努力于这平凡的工作,这才让棠荫有了这不平凡的改变。
王老师的养父王光隆是个很有远见的人。他知道要摆脫困死孤岛的窘迫就只有读书、学知识,只有学好知识,掌握本领才能走出孤岛去闯外面的世界。刚解放那阵,他积极响应号召把王祥生送出岛去周渓街上上学,并于一九五六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九江师范学校读书。只是鉴于在一九五八年的七月因母亲江满菊不幸从楼上摔下重伤需要有人照顾,而父亲既要出工又要出湖,迫于无奈,王祥生提前休学,肄业回到家中。这在当时,王祥生可算得上是岛内唯一的一个文化人了。原本飞出去了的天鹅突然间折翼了!
回岛后的王祥生并不甘心,他要实现心中的理想。在母亲的伤病痊愈之后,他应聘成了一名周溪完全小学的代课教师。这要感谢时任周溪完小校长的沈永祥同志慧眼识才俊,大胆地起用了王老师,这才有了后来的这些故事。
由于岛上人才奇缺,棠荫大队的干部们硬是生生把王祥生从周溪完小拉了回了,要他回岛担任大队会计,这让他心中的梦想再次成为了泡影。从此,他的内心里充满了无尽的落寞和悲哀。
在他担任会计其间,他经常来到由两间瓦屋(生产队部)改造成的棠荫小学看望这里的老师和同学们。当时学校只有两位老师,四十几名学生。一至三年级复式,四五年级复式。看到当时的情况,王祥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总是黙默地帮助学校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渡过一道又一道的难关。从各方面给以积极的帮助。
他的举动招致了一些人对他的不满,便有人从背后去告他。诬蔑他有经济问题,导致一九七九年上级派员对他进行审査。最终以因帐目中出现壹拾肆元贰角钱的误差而丢掉了会计职务。受处理后,组织上让他改任棠荫小学教师,这可一下子正遂了他的心愿。
可偏偏事与愿违。几个月后,有位不明事理,很有分量的公社干部无意中说了这样的一句话:哪有让一个受处分的人去当老师的?这不是会汚染我们的下一代么?这叫搞的什么教育呢?这句话又偏偏传到了棠荫大队的干部们的耳中,他们很是忐忑,回岛后就赶紧撤换了王祥生。于是,王祥生与教育便再次的失之交臂了。
这样,直到一九八四年,因岛上条件太过艰苦,外地老师根本不愿意上岛从教,即使来了也留不住。王祥生终于又以代课教师的身份走进了课堂,站到了讲坛上。你要知道,这可是他长埋心中的愿望,他的梦想。
从此,他把这短暂的一生献给了他所热爱的事业,他要完成他心中的一个渴望。他要用知识的力量帮助更多的人,走出孤岛去闯外面的世界,放飞希望!用知识构筑棠荫明天的灿烂辉煌。因为当初他曾经凭借知识的力量闯出了深湖,走进了外面的世界。但命运却跟他开了一次次的玩笑,他把希望寄托在了孩子们的身上。就这样,王老师一干就干到了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王祥生从教其间,由于他对待教学工作认真负责,态度积极,成绩显著,得到了领导与群众的交口称赞,在有关领导的关心爱护下,他曾一度长期担任棠荫小学的校长。
王老师的性格乐天达观,是典型的湖岛人的脾气。他生有四子一女五个孩子,按说他的负担够重的吧?可就是他安贫乐教,不管妻子平时怎么唠叨,呵呵一笑就放过去了。
岛上曾经有位小学生叫段海荣,面对着母亡父弃的困境就要失学了。王老师主动把她留在了学校,并帮助他承担了所有的学费。并且一直帮助王海荣读完了小学、初中、直至在南昌的一所中等专业学校毕业。
那时的棠荫小学是两间生产队废弃的瓦屋,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外面下小雨屋内下大雨,滴滴答答不停。王老师便带领同事们上房翻修以节省开支。九八年鄱阳湖特大洪水灾害期间,时任江西省长的吴官镇来该岛视察灾情,王老师不失时机地向吴省长汇报了学校的一些情况,在领导的批示下,二000年一所崭新的二层教学楼拔地而起,教学条件得到了根本上的改善。学生们坐进了窗明几净的大教室,神气多了。
王老师还专门设计了一套教残障儿童的土办法来帮助岛上的残疾儿童入学读书。他釆用实物与肢体语言相结合的方式教聋哑儿童识字读书。残障学生段小华就是其中的代表。如今的段小华早已从九江市特教学校毕业,找到了一份不错的职业,在社会上立足了。
二00八年的四月二十八日,是一个充满黑色的日子。一向开朗乐观的王老师在放学后回到家中,在没有半点徵兆的情况下突发脑溢血和心肌梗塞与世长辞了,时年六十七岁。
当我们再次坐在棠荫小学的办公室内,仿佛王老师那忙碌的身形就在我们的眼前:风趣的谈吐,飞扬的神情,健硕的身姿,还有他敲出的那“铛铛铛”清脆悠扬的动人铃声。
学校的段校长和村委会的王主任热情接待了我们。寒喧过后我们才知道这王主任就是王老师的二儿子王和珠。于是我们便和他攀谈了起来。王主任说:他知道他父亲的想法,他们做儿女的也都非常懂得老人的心事。本来家里现在就不愁吃不愁穿的,儿女们都过得挺好,早就不想让父亲再在学校代课了。可他们拗不过父亲!因为他们知道父亲心里留下的那道永远的痛。
他说,今天我所要做的就是替父亲完成他生前的遗愿,把棠荫的教育搞好,让更多的人掌握知识,学会本领。让明天的棠荫更加富足兴旺。他告诉我们说,村委会已经联系到了一所希望小学的建设项目,校址己选好了,明天他们将偕中小的领导一起去省城签订协议了。
到此时,我终于明白了三神庙中,村民们为何恭奉三闾大夫了。因为屈原在他们心中是文化的化身!
行走在棠荫岛上,我无心去欣赏水乡岛国那旖旎的风光,我顾不上岛民们那好奇的眼神和探寻的目光,我只觉得有一种希望冉冉升起在棠荫岛上,与日月同辉……
2009-03-27棠荫归来以记之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