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王国


本站公告

    喀斯特王国

    以四川山脉---西部的乌蒙册、北部的大娄山、中南部的苗岭、东部的武陵山,以及众多支脉纵横交错构成的地理格局中,喀斯特地貌分布面积占贵州总面积的七成以上,堪称我国乃至世界上分布最广、发育最复杂、类型最齐全有喀斯特山地王国。

    这里的峰林、峰丛、峡谷、溶洞、竖井、天坑、盲谷、伏流、瀑布、石林等等目不暇、接形态各异的喀斯特洋洋大观,亡录着我国乃至世界的无数“之最”与“唯一”。最壮观的峰林、最大最密集的瀑布、最长的溶洞、最大的洞厅、最深的竖井、最高的盲谷等就分部其间。最长的溶洞达70多公里,最大的洞厅有十多个足球场之大,竖井则深达400多米。经由大自然这位艺术大师亿万年的鬼斧神工,贵州这个喀斯特王国已被雕琢得时而大气磅礴,时而玲珑剔透;时而千疮成孔,时而奇幻瑰丽;时而旖旎妩媚,时而光怪陆离......正所谓大象无形亦有形。

    贵州的任何一条旅行线,貌似大同小异,实则千差万别的喀斯特景观,随着会与你劈面相迎。在贵州,谁也不知道究竟有多少山峰,但“天下峰何其多,惟有此外峰成林”;谁也数不清到底有多少溶洞,但在我国肯定无出其右;谁也不清楚有多少瀑布,仅不到100公里的马岭河峡谷就飞泻着上百条;如果不算众多所谓的喀斯特风景区,仅以喀斯特地貌为载体的国家地质公园就有6个,已经成现的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远古人类洞穴生活遗址多达百余个(其中两个是震惊世界考古界的国家保护级文物),在即使人类已进入后工业时代的今天,贵州喀斯特山区也依然有零星的现代人穴居群落,沿袭着古人类由狩猎走向农耕后所摈弃的穴居方式。

    “喀斯特”是贵州地貌的显著特征,却不是它的全部。东部的雷公山和梵净山区,是森林莽莽的碎屑岩常态山地,北部的赤水和习水有我国发育最典型、极具观赏性的丹霞地貌和原始森林。那些隐匿于沟壑褶皱、莽莽丛林和平地河畔的吊脚楼、石板房村寨营造的人居环境及风俗,无不烙上了浓重的山地印迹。也就是说,除以喀斯特为主的自然风光,贵州还有栖息于斯的山民所创造的超乎想像的山地文化。

    苗族:

    苗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其族源可上溯到上古时期黄河流域与炎帝、黄帝部落同期并存的九黎部落联盟。据史料和苗族古歌记述,九黎之君就是蚩尤。他率领的九黎部族主要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后与中上游的炎、黄两个部落发生冲突,在历史上最早的“逐鹿中原”中被炎黄部落联合战败于河北涿鹿。

    蚩尤战死涿鹿后,九黎部族一部分融入炎黄族群中,大部分被迫渡黄河南下,在江淮、鄱阳湖和洞庭湖一带重新崛起为强大的“三苗”集团,与中原的尧、舜、禹三代华夏联盟长期抗衡,后战败,被迫西迁,逐渐形成现在的西部方言区(川滇黔交界一带)、东部方言区(湘西和黔东北一带)和中部方言区(黔东南一带)苗族的复杂分布格局。有的还远迁东南亚甚至海外。

    综观苗族历史,可以说是一部悲怆的迁徙史。他们因战争由北迁向南,从平原迁向山区,一次次分崩离析、背井离乡,又一次次重建家园、发展聚集。在漫长的迁徙中分散隔离,形成了世界单一民族中支系最多的民族。正因长期的辗转迁徙,据说曾经最早进入农耕、最早发明金属兵器、最早运用刑法的苗族,其社会财富和发展受到严重的消耗和阻碍,但同时也保留了较完整的民族传统,并在逆境中创造了由古歌传承的创世史诗、信仰系统和服饰、歌舞等绚丽丰富的文化。

    贵州的苗族人口占全国约800万苗族总人口的一半,是我国兼有三大方言和支系最多、最广的苗族分布区域,也是民俗文化最古朴的地域。

    布依族:

    布依族的族源可追溯到古代百越(又称百粤)人的骆越支。现在主要分布在贵州中南、西南部。240多万人口,根据地域的差异也有不同的支系。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与古代越人族群分化出来的东南亚多国语言相近,故而有“会说布依话,走遍东南亚”之说。

    布依族是较早耕作水田的“稻作民族”之一,大多习惯依山傍水而居,喜食糯米。由于久居山区,依然保持着织布、蜡染、以歌抒情的传统风俗。

    侗族:

    侗族也是古代百越族群中一支发展而来的单一民族,主要聚居在黔东南的黎平、从江、榕江锦屏、天柱等县,有120多万人口,占全国侗族总人口一半以上。锦屏以南为南侗方言区,以北为北侗方言区。南侗地区的侗族文化比较纯粹,村寨中至今还有自然领袖(寨老)、精神领袖(鬼师)和原始民主联盟制演变而来的“侗款”(乡规民约),象征侗族建筑文化的鼓楼就是议定和执行“侗款”的神圣场所。

    侗族:

    侗族是个嗜音乐如命的民族,天籁般的无伴奏多声部合唱---侗族大歌---曾倾倒艺术之都巴黎,从而终结了中国没有复调音乐的论断。

    彝族:

    彝族与古代西北氐羌游牧部族有渊源关系。大约于春秋末、战国时期从云南迁入贵州境内。主要分布在贵州西部,居住在乌蒙山区高寒地区的彝族至今仍葆有游牧的粗犷气质。火把节是贵州彝族的标志性节日。

    彝族是贵卅I有自己文字的两个少数民族之一,有些文字是汉字的反写,故有反书之称。贵州的古代彝族文献、WWW.soudu.org典籍的数量是我国彝族分布区最丰富的,蕴涵天文、历算、历史、哲学、医学、宗教、占卜等内容,堪称彝族文化的百科全书。其中《西南彝志》较有名,典籍中关于夜郎时期的记载,给扑朔迷离的夜郎文化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史证。

    彝族在黔西北地区曾经历过1000多年的土司统治,在疲于应付北方边忠而无暇顾及于此的wWw.宋代,还建立了罗氏鬼国,明代还出现扩修驿道为贵州提前进入近代文明立过汗马功劳的彝族女杰奢香。

    土家族:

    贵州土家族主要聚居在黔东北地区,据说是古人的一支(也有说是古代羌人的后裔),于战国时期楚国战败巴国后迁徙,逐渐融合其他部族形成的单一民族。由于受汉文化影响较深,风俗习惯基本汉化,都使用汉语,部分居住在梵净山区的土家人兼通苗语,但仍保留一些本民族的风俗,如妇女服饰上滚花边两三道,衣服袖子又短又大,头发挽髻或用布缠头,和唱山歌、跳摆手舞等。汉族地区大多失传的傩文化在土家族民间却长盛不衰。

    水族

    水族的汉语称谓源自于水族自称的“suI”的谐音,绝大部分聚居于以我国惟一的三都水族自治县为中心的都柳江上游和龙江上游一带。水族是我国南方古代“百越”族群中“骆越”的一支发展而成的单一民族。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语言有40%与侗语互通,但风俗有很大差异。最大的区别在于水族有自己的文字(水书),水书是水族的一部古文化典籍,保存了大量的水族天文、历法、宗教、哲学等文化信息。现存的水书文字酷似甲骨文,有的象形字直接是动物的形状,同时还有会意字、假借字和一些神秘的符号,只有鬼师通晓。

    仡佬族:

    仡佬族是贵州最古老的土著民族,其族源与战国时期建立夜郎国的主体民族,即古代濮人或僚人一脉相承。与仡佬族杂居的苗、布依、彝、土家、汉等民族都承认仡佬人是最早开辟、居住在贵州的,民间还有“仡佬仡佬,开荒辟草”的民谚。据说每到“吃新节”,仡佬人可在就近的别族田地中随意采摘新鲜的瓜果谷穗祭祀祖先,已成不受非议的默许惯例。而且,仡佬族老人去世后,出丧送葬时不撒“买路钱”,他们认为是在自己的土地上。

    除了黔北道真、务川自治县相对集中外,仡佬族居住比较分散,现在通用汉语,本族语言己基本失传,尚留一些古老祭祀和婚俗。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