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颉造字与侯姓
中国文字是传承历史文明的重要工具。人类自从脱离动物界以后,在群居的生产、生活中,靠语言交流和记事,随着生产、生活的发展,而出现结绳记事和图象符号,当这些不能满足需要时,就逐步由图象符号转变为文字。汉文字的第一创史人,据传为黄帝史官仓颉。
仓颉与夷山
史载,苍颉,一作仓颉,据传是古帝。《世本·作篇》“黄帝使苍颉作书”。汉许慎《说文》序:“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印蹄之迹,知分理之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义,万品以察。”《汉学堂丛书》云:“仓帝史皇氏,名颉,姓侯冈,龙颜侈哆,四目灵光,实有睿德,生而能书。于是穷天地之变,指掌而创文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
据传,黄帝和炎帝因界疆之争发生战争,让仓颉提供情况,由于记忆错误提供了不准确的情况,使战争失利。黄帝批评了他,仓颉愧而辞官,回归故里,研究记事办法,有一次他看到鸟兽留下的爪痕迹可辨别鸟兽逃跑的方向,很受启发,就模仿鸟兽印迹,星斗变化的曲线,开始创造文字。黄帝知道后,非常高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创造文字的意义和功远远远大于自己的功劳,说侯冈颉“君上一人”,赐姓“仓”。以后人民就尊侯冈为仓颉。仓颉创造文字,聪明过人,后人传为四目有灵光。仓颉死后葬于夷山。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为了统一和简化文字,命丞相李斯制订统一文字的方案,李斯不忘文字创始人仓颉的功德,始作《仓颉篇》,统一了全国文字和度量衡。
苍颉,有人说是南乐人,有传是陈仓(宝鸡)人,有传是冯翊(白水)人,有传为密人。为了弄清仓颉故里和埋葬之地,应该肯定,一是仓颉是黄帝的大臣,史官;二是黄帝活动的地方即是仓颉活动的地方。黄帝出生建都于有熊,葬于轩辕丘,也就是溱洧之间,即今新密及新郑一带。新密境内有大隗山、大鸿城、力牧台等遗址,那么苍颉的故里和埋葬地也应在这一带。仓颉死后葬于夷山。“夷山”,据史载有三,其一浙江杭州有夷山;其二开封市区有夷山,后改夷门;其三即新密有夷山。据清嘉庆《密县志》载:“夷山,洧水绕前,杨河环后,长半里许,高十丈余。洧水发源于登封马鸣山,经新密南部在曲梁交流寨与溱水相汇入新郑境。杨河,源出于云蒙山南,与如堂庙、桧树亭水汇,经红石峡,绕大隗镇卓君庙后,至夷山入洧。“夷”有平坦之义,与“险”相对,“夷山”即山头平坦而不太高的山。从以上资料看,大隗镇原镇政府所在地,即古密国故城,应为夷山,它东西连绵,上部平坦,以至河屯。河屯桥东南50步,有一自然土柱,周长三十步,高20余米,此地人指认为夷山,据介绍,此夷山原于大隗镇拖下来的土岭相连,后来用土垫粪和修路而劈为二截。自河屯桥东行100米上岭,即张固寺所在之岭,此岭也可能很早以前与夷山相接,张固寺西北有一坟冢,周长110步,高约三米。在墓冢顶拣到有汉代筒瓦、板瓦残片六片。此冢当地传说有二,一是晋代祝英台梁山伯墓;二是明代骠骑将军刘先墓。说祝英台梁山伯墓者亦于夷山有关,此说不确,梁祝故事发生在浙江杭州和河南汝南县。说是刘先墓者,在大隗镇东南刘沃村发现有刘先墓,并有大学士杨荣撰写碑文,其碑刻残片被刘氏后代拣回致于苟堂乡山刘寨刘氏祠堂。此墓冢的墓主人应该说是苍颉之墓。
墓冢之西的地名“河屯”,有传为黄帝在此屯兵处,可是民国十三年《密县志》地图上标为“侯屯”,“屯”字加耳旁即“村”字,“侯屯”即侯村,即侯氏居住的村子。苍颉,字侯冈,又称侯岗,其墓冢之岭亦叫侯岗中 文首发。该墓冢之北十公里的刘寨乡西马庄村有地名“仓王”,有传为黄帝屯放粮仓之地。这种解释较为牵强,为什么存放粮食的地方要称“王”呢?这里很可能是仓颉活动 地方或后代祭祀建庙的纪念地。
洪山与侯氏祠堂
大隗镇东去五公里陈庄村有洪山庙,庙祀洪山真人。据《密县志》载:“洪山真人本姓顾,原籍河北,举进士,宋代避乱隐居洪山,好善安贫,于世无求,尤惜于力,尝使牛于垅亩,牛或不行,公不忍鞭笞,辄跪拜而行之,宋太后有疾,招之调医厥后即愈,宣医病马,马病行疗,赠金银百两而不受,敕封护国真牧灵应真人,卒后葬于洪山,元始建庙祭祀,明清以后进香者无间遐迩,迨后形成药材交易盛会,每岁清明达万余人矣。明万历五年九月曾更名“普济观”,时任密县知县杨爱题写门额。清乾隆三年三月信士王九式立“敕封洪山普济观真人之墓”碑,边文记“洪山真神,宋末元初之隐居,君子也,庶人不知,以牛郎誉之太过矣。”洪山真人大殿后墙建有祠垌,并有遗骨,文革期间,村人为保护不受破坏装掩埋,近年又安葬原地。
洪山真人卒后葬于洪山,此地至少宋代以前就称“洪山”,为什么此地在大隗山(具茨山)脚下称洪山呢?按其地形,此地为东西之邱,此邻洧水,南有净肠河,面积约五平方公里,上可追溯到黄帝时代。
史载:黄帝登具茨之山,升于洪堤,受神芝图于黄盖童子。这里记载的洪堤应是此处洪山,即黄帝从洪山登上了具茨山,拜见黄盖童子。另外可查古乐童律的创始人伶伦洪奎先生。《吕氏春秋·古乐》记载:“伶伦,黄帝臣。昔黄帝令伶伦作音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昆伦之下,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黄帝又命伶伦与荣将铸十二钟,以和五音,以施英韶。郑笺谓伶氏掌乐官,故后世号乐官为伶官,伶伦即古仙人洪崖先生。洪崖是黄帝大臣,所封之地,应是洪山。洪山由黄帝的升于洪堤之上,到伶伦的封地,其宋末之初洪山真人隐居于此是不言而喻的。
清嘉庆《密县志》载:“侯公生祠,在县东洪山庙,祀知县侯一位。侯一位,字制卿,陕西长安兴人,明隆庆庚午(1570)年莅密,令行禁止,吏畏民怀。西北山有虎,乡人雷自强被虎所伤,一位祷于神,捕二日,勇士赵龙等擒以献,密民怀其德,经后任县令批准,在洪山庙建立侯公生祠。建生祠者,一般在县城或对一方有德之地建,为什么建在洪山庙呢?这就说明洪山庙周围不远的地方是仓颉(侯姓)所葬之地,有侯氏后裔进香祭祀的缘故。据当地群众介绍,侯一位生祠后来被视为侯氏的家祠,由于离侯氏居住地(大侯庄)较远,又另建有新家祠,侯一位生祠清代中期而被废。
侯霸与大侯庄
《后汉书·侯霸传》载,侯霸,字君房,密县人,族父名渊,元帝时任大常侍。侯霸在任湖北随县令时,盗寇横行,危害百姓,霸锄盗安良,民生以安。后任临淮郡守,励精图治,民以拥戴,时刘玄与王莽战乱,率民众自卫,使莽后和刘玄后不得入境,刘玄称帝,派使臣费遂、侯盛去临淮捉拿侯霸,百姓倾城而出,阻止使臣车不能行。公元28年,刘秀称帝,拜侯霸为尚书令,他熟知旧制,收录遗文,将符合东汉使用_38605.html的法律典章奏请皇上批准施行,后升大司徒,封关内侯。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侯霸病逝,谥乡哀侯,光武帝刘秀亲临吊唁。霸子昱,徒封于陵侯(济南),永平中兼太仆,昱子建,建子昌。
侯霸在东汉时期,官位显赫,祖孙数代为官,史书记为密县人,在汉代注重厚葬的礼制下,他们的墓葬在那里呢?侯霸得姓应追溯到苍颉,字侯冈,其后以侯为姓。东汉时期,密县县城在大隗镇,如若侯霸当时故居在大隗附近,其安葬地应在大隗不远。
大隗镇东南与新郑县交界处的大侯庄,周围三个大形墓冢。大侯庄东南500米辛店镇欧阳寺村墓冢,周长370步,高15米,从冢的半腰处捡到陶筒瓦、板瓦残片15片,原地仍存较多,均带有绳纹;大侯庄北500米小侯庄组又一无名墓冢,周长310步,高10米,在墓冢上也采集到汉代陶筒瓦和板瓦残片6片,原地也存较多。此二个墓冢当地群众传为:南则为欧阳修墓,北则为欧阳修母亲墓,因该墓距欧阳修陵园仅500米左右,可欧坟陵园内欧阳修墓冢和其父母墓冢都在,并树有墓碑,欧阳修系北宋天圣八年(1030)进士,其墓冢上不可能有汉代陶片。在侯庄北去三里双楼村新庄组又一大形无名冢,周长340步,高12米,因位于村边,荆棘丛生,汉代陶片较少,采集到5片,当地群众称牛王冢即洪山真人遗骨,洪山庙钟楼处立有墓碑(前文已述),这种传说亦应排除,此墓应是汉代侯氏墓冢。
据当地群众介绍:大侯庄、小侯庄多数居民都是侯姓,包括周围其他村有二千多口人,村名来历,可能与这里的墓冢有关,原来可能叫“大侯冢”、“小侯冢”,可能叫“冢”的村名不雅,改成了大侯庄和小侯庄。
从以上调查的情况分析,大侯庄一带的三个墓冢很可能是侯霸的家族墓。从地形看为南高北低,南为大隗山作屏,北有洧水河环绕。应是理想墓地。
河屯村东北岗的苍颉墓(俗传祝英台墓),为什么会有汉代陶片呢?很可能是侯霸后人在修建家族墓时,对其先祖苍颉墓也进行修建。
小结
追根溯源,河南省新密市应是中国侯氏发祥地之一。苍颉葬于夷山侯岗,东汉大司徒、关内侯侯霸及家族葬于大隗镇大侯庄,其后代迁上谷(河北易县),郡望在上谷。后又迁丹徒,再后又迁陕西、山西、甘肃、宁夏乃至全国各地。孔门第子郢公,字炎宋,因葬于苍颉坟旁而被追封为侍圣公爵,侯霸因是郢公炎宋的正传后代,被晋升为关内侯。
新密侯姓在境内居住比较普遍,境内带侯姓的地名有二十多处,大隗镇大侯庄《侯氏族谱》记载:密之侯姓,始祖兄弟三人,长居大侯庄,次居来集赵沟,三居平陌侯家坪,以后迁往他处。山东阳谷侯继荣、河南修武县侯卫东收集整理侯氏世家谱系,联名撰写《关内侯姓溯源》刊登《中州统战》1995年第4期,称祖籍开封府禹州密县,苍颉为侯姓开创始祖。湖南省攸县侯迪生来信问祖,说始祖侯晓是河南密县人,唐代举进士受官衡州府刺史,现在已开始十万多人,想来新密寻根拜祖。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