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自建省以来,文化教育日益兴起,人才不断涌现,陆续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明清两代,出现了“六千举人、七百进士”的庞大人才群,还出了3个状元。贵阳人杨龙友“独破天荒”,以“诗书画三绝”名噪江南,他的画与董其昌、王时敏等大家齐名,合称“金陵九子”,而他的诗则被列入“崇祯八大家”之一。贵阳人谢三秀以诗闻名于世,被誉为“天末才子”。明末清初文学业大家孔尚任读了贵阳人吴中蕃的《敝帚集》,惊呼“即中原名中 文首发宿夙老以诗噪者,或不能过之”。在《康熙字典》的纂修官中,名列第一的是周起渭(渔璜),贵阳花溪区的桐 书屋就是他当年读书的地方。贵州平坝的陈法是清代知名的治水专家,他所著的《河干问答》,对治理黄河、淮河、运河都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贵州广顺(今长顺)的但明伦是点评《聊斋》的大手笔,《但批聊斋》备受推崇,为贵州在中国文学批语史上争得一席之地。
遵义的沙滩,自清代中叶以后的百余年间,文化蒸蒸日上,一个僻静的山庄竟成为大儒之乡、诗文之乡、书法之乡和外交家的摇篮,涌现了郑、莫、黎等大家,形成了一个冠冕全黔的文人群体。郑珍和莫友芝被誉为“西南两大儒”,他们是清代“宋诗运动”的代表人物,赢得了“清诗三百年,王气在夜郎”的赞誉。郑、莫合纂的《遵义府志》,梁启超称其为“天下府志第一”。郑珍是晚清的著名诗人、“经学”大师,他以实事求是的精神研究儒家经典,所著《巢经巢经说》等,多有创意。莫友芝是享有盛名的版本目录学家,他的书法在国内颇有名气,堪称一家。
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贵州籍名臣名宦不断崛起。贵州黎平人何腾蛟联合李自成余部抗清,被称为“南天一柱”。清代三百余年中,贵州在台湾为官的有27人,政绩卓著的有贵阳人周钟宣、蒋允薰(音同)、李嗣邺和罗大春。周钟宣清初任诸罗知县,教民农耕,兴修水利,开设学校,主修《诸罗县志》,对开发台湾有功,人民为他立祠塑像,盛赞为“周公”。蒋允薰(音同)在乾隆年间任过台湾知府、分巡台湾省,台南的“新十二景”为他所建,当地人为他立有《大老爷蒋重修德安桥记》石碑。李嗣邺在道光年间任淡水厅同知,修纂《淡水厅志》。贵州施秉人罗大春在咸丰、同治年间任福建陆路提督,正值日军入侵台湾,他移驻台湾后,发动_38605.html高山族人民抗击日军,还将防守方略写成了《台湾海防并开山日记》。在台湾开发史上铭刻着贵州人的名字,他们在维护祖国统一,抗击外来侵略者,发展台湾经济、文化中做出了宝贵贡献。
在清代名臣中,丁宝祯是一个有胆有识的封疆大臣,他以杀太监安德海而闻名天下。丁宝祯(1820—1886年),贵州平远州(今织金)牛场人。同治年间在山东任按察使、布政使,做了十年山东巡抚。在此期间,黄河几次泛滥,漕运受阻,田园淹没,人民叫苦不迭,而河官却往来推委。丁宝祯自告奋勇,请求担负治河任务,悉心筹划,亲临现场,与百姓日夜抢险,并下令“如有阳奉阴违者”立即正法。因其治水执法严厉,调度有方,故每每事半功倍;河防完工,人民感激不尽。所以他离开山东十年后在成都去世时,山东人民恳请将他的灵柩运回山东,安葬在历城(今济南)九华山麓。他任四川总督时,重修都江堰,川西人民受益匪浅,在都江堰二郎庙为他塑起一尊雕像。丁宝祯是个具有开放思想的人,致力于“富国强兵”的洋务运动,在山东构筑炮台、创办山东机器局,又在成都创设四川机器局,开创了山东和四川的近代工业。他与别的洋务派不同,主张把“强兵”植根于“富国”,在四川实行盐政改革,将“官运官销”,严惩贪官污吏,擒拿江洋大盗,禁止苛捐杂税,促进商品流通,四川财政大为好转。丁宝祯敢做敢为,遇事勇于承担责任,善于识别和启用人才,“功在于世,利在于民”,他的事迹至今仍传为美谈。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