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书》记载,杨坚出生后是由一个尼姑抚育成人的,《中国道家》里面说这个尼姑叫做智仙,叫什么名字倒不重要,证明一件事,杨坚从小不是生长是富足的家里,而是成长在民众中间,对民间疾苦有所了解。他虽然没总结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建设性语言,但也明白,老百姓是政权的基石,要想老百姓过好日子,当官的太重要了,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搞好干群关系,一千五百年前的封建帝王杨坚就认识到并做得不错的事,我们现在仍在大力提倡,但做得还差很远,真不知这个社会是进步还是退化了。
为了把搞好干群关系落到实处,杨坚同志制订了一系列考核办法,就象我们现在的年终考核,只不过,在杨坚同志时代,考核的标准只有一条,那就是政绩,这个政绩不象我们现在一些领导干部的市政工程、面子工程,而是老百姓得到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对那些他认为做不好官的人,处罚起来下手很重,从不留情,前面说过的庞晃、贺若弼等,只要他认为对他统治不利的,统统搬掉。开皇十四年(公元五九四年),因天旱,很多地方收成不好,灾民无粮可吃,齐州刺史卢贲不但不对灾民救济,反而囤积粮食想卖高价,杨坚知道后,立即罢了他的官,卢贲来头很大,北周天元皇帝死后,杨坚当相国,架空周静帝,很多大臣不服,卢贲带领甲兵到场,全副武装的他往杨坚旁边一站,大臣们谁也不敢再说话,都服了。杨坚想取代北周,成立隋王朝时,又是这个卢贲首先站出来说“坚哥,北周早就该亡了,你再不当皇帝,老天爷都看不过去了”,由此看出,卢贲在隋王朝的建立上是立了大功的,《隋书》记载了杨坚对卢贲的一段话“卿若无过者,位与高?齐”,这个人如果不是犯错,当和高?一样享有崇高的地位,看在他立有大功的份上,杨坚没要他的脑袋,但他自己也很郁闷,不久就气死了。
杨坚特别痛恨受贿,深刻认识到官员受贿会给老百姓带来很大的伤害,只要发现官员有受贿行为,没说的,无论金额大小,一律提头来见。更有甚者,他还成立了反贪队,就象我们现在的反贪局,只不过办案方式不一样,他们只做一件事,就是对全国各地的官员行贿,接受了他们贿赂的官员就等同于拿到一张去地狱观光旅游的门票。
在对待老百姓的态度上,杨坚大不一样,前面说过,他建立了以人为本的法制体系,对待官员,他是小罪重处(杨坚时代的公务员不好当),对待老百姓,他是宽恕为主。
公元五九四年,天下饥荒,他派人去看百姓所用食品,是豆粉拌糠。马上召集手下,说他请客,都来吃饭,手下们以为又可以白吃一顿,高高兴兴的跑来,他却拿出豆粉拌糠招待大家,哭着责备自己无德,在宫中降低了原有伙食标准,一年不吃酒肉,有他作示范,公元五九四年的长安,很多肉铺、酒厂关门歇业。他亲自率领饥民到洛阳吃免费大餐,在路上,只要碰到扶老携幼的人群,自己中 文首发马上让路,好言抚慰。路面不好走时,他让自己的卫士帮着扶助挑担的人。
写到这里,我被深深感动了,一个封建王朝的帝王,能做到这个地步,哪怕是在作秀,我都要向他致以崇高的敬意!
我们的部分人民公仆,和这个国家的主人比比吧!
对工作做得好的官员,杨坚同志有几种奖励方法:
第一是通报表扬(我们不要以为封建社会的人不要精神粮食,他们也很重视精神鼓励);
第二是物质奖励;
第三就是升官了。
在隋王朝老大的大力倡导下,官场风气大有好转,公元五八一年,岐州刺史梁彦光光荣的成为杨坚同志通报表扬的第一人,后来因政绩突出陆续得到通报表扬的有相州刺史樊叔略、新丰令房恭懿等。公元五九一年,临颍令刘旷在年终考评中名列天下第一,升官为莒州刺史。公元五九六年,汴州刺史令狐熙在年终考评中排第一,奖励布帛三百匹,同时通报表扬。
还有两个正史记录的事,这里录来同大家公同分享:
公元五九六年,辛公义到岷州(今甘肃岷州)任刺史,岷州有个风俗,人得了瘟病,就算家人至亲,也没人去管,怕被传染。由于无人照看,很多能被治好的病人也死掉了。这个辛公义到了岷州后没去搞什么灯饰工程、面子工程,而是注意到这个风俗,注意到那许多病不致死的冤魂,他开办免费公立医院(福利待遇真是不错),可同时收治病人好几百,并亲自充当护士,护理这些得病的老百姓,把他们的亲属叫来观看,教育他们说“生死有命,这病不一定会传染人,真会传染,我不就死了多次吗?”,在那个科学并不发达的时代,他明白只有亲身试验,才有可能消除民众的恐慌。结果,他的目的达到了,陈旧的风俗破除,亲情友情得到宏扬,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
我们的公仆们,扪心自问,你能做到象辛公义一样吗?
辛公义得到杨坚的表扬,升迁到一个大州--并州(山西太原)做刺史,在并州,他还是从实事干起--减少当地刑事犯罪。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