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


本站公告

    修真之名,古已有之,俗曰修道。它囊括了动以化精、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还虚合道、位证真仙的全部修持过程。何谓真?真乃真人之业位,真乃真仙,不是自封标榜,实乃空间上界所封也。真人乃修道人的最高境界,修持者均应胸怀大志,高瞻远瞩,终生勤奋,刻苦修持,德功并进,以求达到真人、真仙的上乘境界,故曰修真。

    今之气功,只在修真过程的初级范畴之中。气功一词,早见于晋朝许逊所著之《宗教净明录》里记载的《气功阐微》篇。因其词义狭窄,并未被广泛采用。清代出版的《元和篇》中也有《气功补辑》一章。气功二字,在近一二百年之中,采用最多的是武术界。解放后、自五十年代刘贵珍先生的《气功疗法实践》一书面世后,气功二字才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但其概念迄今仍不完善,虽各家学说均对之加以阐述丰富,但仍觉其含义狭窄,无法包容修真的庞大体系。

    气在我们祖先的眼中,是一个哲学概念。气是宇宙间、时空中,万物生化的根本,是一种基本物质。《黄帝内经?素问》篇云:“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蓄育,气终而象变。”万物的化生、生长、繁殖、消亡,都是气贯穿始终,气乃万物的基础和根本。“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中医学中的气化论将气的概念分得更为详细,例如,先天气、后天气、营气、卫气、宗气、经络气、脏腑气、元气、混元气、真气等。修真之士,修持中所运用的这一基本物质实乃先天中的升华物质——元炁。古人为了区别一般之气与修待之炁的区别,特以“气”“炁”相分别,以区别其二者之间存在着质的差异。真气中既有先天之炁,亦有后天水谷、天地之气的精华。简单地以气代之,实难概括也。

    气这一物质,在不同修持阶段,其质量存在巨大的差异,只是肉眼难以观察而已。在“气”达一层次,其密度低质量不高;在“炁”的层次,其密度、浓度、质量大大提高,表现出光的性质,稍加注意肉眼亦可能观察到。在更高的层次,其光的性质就越明显,呈五色态;更高者而返八十一阳天,而返三清虚无自然之界。

    人仙不出小乘法,地仙不出中乘法,神仙不出大乘法。是此三乘之数,其实一也。用法求道,道固不难,以道求仙,仙亦甚易。法不合道,以多闻强识面炫,自生小法旁门,不免于疾病、死亡,还犹伪称尸解,迷惑世人,互相吹捧,致使不闻大道。以旁门小法,易为见功,而俗流多得,互相传授,至死不悟,遂成风俗,而败坏大道。虽有信心苦志之人,行持已久,终不见堂奥、节序而入于泉下。呜呼!

    道本无问,问本无应,及乎真元一判,太极已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一为体,二为用,三为造化。体用不出于阴阳,造化皆因交媾。上、中、下列为三才,天、地、人共得一道。道生二气,气生三才,三才生五行.五行生万物。万物之中,最灵最贵者,人也。惟人也,穷万物之理,尽一己之性,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全命、保生以合于道,当与天地齐坚固,而共得长久。

    一、修真方法

    有动而修者,有静而修者,有动静兼修者。

    动而修者,其法两途:

    其一,依人为创编之功法套路,依式而动。古之八段锦,今之流行推广的各家功法套路是也。许多爱好者东究西参,今朝学此套路,明日炼彼功法,以博学多家为炫耀,诚为可笑也。套路如套,有为所造,如不跳出,时光空耗。似这种修法,就如同读书,这家小学转到那家小学,如不猛醒,升学恐难望也。

    其二为神动(亦称灵动)而修者,此法静极生动,识神静寂,元性调动,而形体自动,其动受元神所指挥,不以主观意志为动念,千姿百态,顺应自然,乍看杂乱,实则有规。其功效较之有为编排之法优胜一筹。道法自然.此法颇合自然之旨趣,但此法宜先攒簇五行,和合四象,调和体内之阴阳,避免所出之神阴气过重,易被魔控而入歧途。如能真知其理其法,此乃一上乘法门。动而修真者,其目的和效果,实乃炼形化精,使谷化精,祛病除疾,疏经通络,补漏健形之目的,属于炼丹法中的起手“清地平基”法也。

    神动而修者,此乃“清地平基”之捷法。人生处世,深受七情六欲之困扰,八邪病痛之侵蚀,脏腑受损,经络阻滞。男子十六岁一过,半阴半阳之态被打破,上耗其性,下耗其命,元神、元气、元精被天地万物所夺,此乃常情。然修真者把握阴阳,形神兼修、性命双修。修形必增寿,“返老还童有妙方,重寿则需只病通脉”。以动完成此步则速,以静完成此步则缓。

    去病气通经络,有为套路功法极难面面俱到、主次分明、先后有序,俗云:“有为般般假,无为处处真。”所以,动修仍以神动而修者为上佳之选。神动顺应自然之法则,其理深奥,其动真实,其调准确,其序井然,其效迅速。而且其动中有静,先天元神和后天识神同步协调而炼,起始已握性命双修之门匙。诸同道可自行体悟,已有自发动经历者,体会余之教当有所收获,如再得吾之八脉神修金丹诀,则更能顺水行舟,早登明心见性之阶梯。

    静而修者,起始即静坐收心放心,炼己采药炼用,如得真诀,其成功一样有望。但费时较久而已,以静修入道香,性光易得,命火难求,特别是年龄稍长和身患陈疾者。

    动静兼修,此法较前叙之单一修法更完善,更合道之法则。动静兼修之法,掌握了神形兼修,性命双修之总旨。由静而动,再由动而静,即得整修和兼修之真趣,外动内静,内动外静,动和静只是相对而言,此乃自然法则。例如灵动前的入静,形静而神动,继而形动则神静,特别是识神知而不守。灵动完毕后上坐存想,则是外静而内动。动静兼修,较之纯以动而修者或纯以静而修者为佳,其功效明显,其费时较短。智者修真,应选动静双修之法。人无后天之强健体质,焉有先天之精气?没有金刚之体魄,如何修炼证仙之婴儿?此理易明也。

    修真之法,有性命双修,有仅修命者,有仅修性者,依其得诀多寡之不同而有差异。上乘之法乃道家性命双修之法,中乘之法乃修性之法,修命之法乃下乘之术。

    仅修命者,未得真诀,不悟大道,枯坐顽强,日守干锅,假烹假炼,不辨水源清浊,不明采药法度,长期神入气穴,死守不退,神被包,结成“死丹”一颗。求祛疾延年则可,最多炼至一鬼仙而已。民间得一诀得一法而修者,大部属于此类情况。

    有专炼性而不炼命者,这类修持者得诀不会,即使修性亦是性的浅层次。修持者静坐有时,究道讲经,穿透世事,涤去人心,复见天心,默证道心,再则存心养性。其修为只是涵养元性,误以为性光闪现就是明心见性,而不知收光培神,不知调炼元神,不知以性入命,性命双修。

    修真之学,实乃性命双修,神形兼修之学。如求修真大旨趣,而归于正觉,则必须走性命双修之坦途。上面所举的两种修习方法,可以说是一种半偏残缺之法,不足取也。

    性命双修之法,就是炼己和不漏的修炼方法。具体说来,炼己就是明心见性,何为性?神即是性,炁即是命。心之根为性,性之根为神,神寓于心,其实三者为一,其卦象为离卦,其方位属南,其五行属火,火中真液为水。修明心见性乃修真的第一步功夫。修命的功夫,就是不漏。不漏有层次,首先修炼精不漏,继而达到眼、耳、鼻、舌、身均不漏,而达到漏尽通的境界。命即肾也,精也,炼形化精,炼精化炁,以后天补先天之元炁,其卦象为坎,其方位为北,其五行属水,水中真元为火,丹材全赖于此。

    所谓不漏,就是断淫根也,但是淫根并非一断就可万事毕,其不御女色,而自起遗精者,就需以法化之。而且淫心、淫根、淫身三者均须断绝,不能修到不漏。不与妻室同房,不过断淫身而已,其淫心、淫根犹未断绝也,特别是淫心难断。

    从来修真,只此色字难断。丹经所谓断却淫根即是仙,不漏即神仙也。色之一字最是难去,愈拒绝而愈深陷真中,一息犹存此念不会断灭。经云:“食色者,性也”,无色则路断人稀,种族无法繁衍。色之一字,诚为有之好,无之亦不好,有此不易戒,无此难修道。生我之门,死我之户,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均终于此门户也。盖由色生爱,由爱生情,由情生淫,由淫生棺材,此乃相连而来。由情精顺行生子,逆行成仙,常人以精顺行与妇人交合而生子,精竭归黄泉,而修道者乃是将此精断绝,不与妇人交合,不漏出阳关,而将此精尽化元精,逆行归入已身,龙虎会合而结圣胎。其顺行生子者,乃是自己死后,有子孙代其而生。其逆行成仙者,乃不需他人代我而生,而是我代我生,金身不朽,与大道共存。此乃庄子“生生者不生,杀生者不死”之义也。

    南派修真,倡先尽人道,后尽仙道,中年入道,性定欲平,将人情化为道情,经接命法清修补漏修爻,入道不难。晚年入道,元气衰败旧社会为求速效,多采用栽接法,今人难有此条件,仍以接命法修补为佳,虽稍多费时日,但亦稳妥。求人不如求已,免招非议,且双修栽接之诀,虽极简不繁,亦难笔之于纸。

    青少年入道,以修性为主兼及修命为佳。青少年世事少经,修真大都是一时性情使然,或偶因失意失志而一时为之,并未克穿世事,如修命断精,则恐日后回头之苦也。不断精修不漏,则难修真实之髓道通,髓道不通,则难登金仙之殿堂。今人大都以意通、经络通误认周天通,此大谬矣。无矢志入道者,则难习此法,不习此法亦难入性命双修上佳境界,可不慎乎。

    性修死,命修活。死者,乃凡心死、欲心死也,心死神活,道枢掌握也。活者,乃元精活、元炁活也,肾固不漏元精活,炼丹药材自家多也。所谓降龙伏虎者,龙即指性,乃识性、欲性也;虎即指命,乃肾水、浊精也。心定龙归海,情忘虎隐山。

    研究道家修道之理论,一言概括,必须把握阴阳学说。阴阳学说在丹经理论中贯穿始终,无物不论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用者不见,见者不用。如龙虎、乌兔、铅汞……等等,不胜枚举,皆阳中之阴,阴中之阳。大而言之,都是修真性命双修的基本物质。研究者、实修者只要高屋建瓴的研习,则不难纲举而目张也。

    修真要诀云:“大道无为本自然,功夫不到不方圆。三岔路口寻真种,八卦炉中炼性天。没底法船能渡海,随身药物可延年。刑中藏德人难测,害里生恩心要专。四象调和归本面,五行攒簇长金莲。有增有减方为妙,知吉知凶始入玄。脱尽牵缠尘垢物,全成父母末生前。修仙作佛皆由此,余二虚悬俱是偏。”

    道家内功法术之研究,与内炼金丹术息息相关,“内炼成丹,外用成法”。外用者,主要是运用元神也,运用真炁乃是初级层次之法术。高级之内功法术,就是调炼元神和变神之法也。但出神必假于命基,命基不固,所出之神必然阴重于阳,不堪用。故修炼法术,必重性命双修之法,而偏重于炼性。但炼性之法中,由于调炼五脏以应外五行,故命功亦含于其中。此乃正宗功法中的主次分明,包容相间处也。

    二、明心见性论

    中国文字语言,内涵丰富,言简意深。研读丹经,必须注意其深刻的内涵,把握住阴阳学贯穿始终。道家学说始终将可见和不可见的物质囊括于一起论述,研究时切不可顾此失彼,只注意到可见之物,则丢失了高级的、根本的、实质性的不可见本原性物质。如果不注意掌握研究方法,则难得丹道和法术的神髓,理通法随,不如此则难入修真之门。易曰:“穷理尽性,以致于命,是了性了命”。修真必需穷究性命之理,性命之理通彻,方能了得性命。若性命之理不明,认不得性是何物,而欲了性了命,岂不是盲修瞎炼。修真人必需以生死为大事,然后穷理性命之源根,若一毫道理穷究不彻,则一毫性命做不稳。知一分,做一分;知的十分,做的十分。

    古来祖师大慈大悲,丹经于书千百比喻,流传世间,欲人人成道,个个了真。其中药物、火候、作用法则,无不俱备。可惜后世学人,或自作聪明,或糊涂冥顽,不自辨识,不费苦功修研,偶有一得,便大肆发挥,胡吹乱造,自创学说,害人误己。亦有人自己吃不到葡萄,便说葡萄酸不可耐,自己没有达到神修境界,便说别人都是假,古人全是非,要不就一顶封建迷信的大帽子同你罩来,看你能奈我何。如此种种可不悲乎?

    纵观当今知名人物中,穷理者众乎?名噪一时的张香玉大师,以性功著称于世,惜乎命功不足,无理论支撑,过言玄境,且敛财过重,必遭天谴而昙花一现,气功热潮亦进入低谷,令人感叹。以山人观之,目前出山于社会上传道者中,穷理、尽性、了命者,唯严

    新一人耳。其性命双修,位证金仙,真人封号亦不为过。其报告委婉曲折,千比万喻,以授明心见性之玄机。惜乎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大部分人仍未参透其调心篇中的玄机。其人实为修真界一位奇才,因其性命双修,自仙而仙.所以虽有攻讦者、毁谤者,均未能将其撼动。立志修真者,均应从其出山、进入社会的坷坎经历中,悟到性命双修的重要性。

    穷理、尽性、了命,实乃修真之必由之正路和坦途。劝君勿满足于一法一技之得,勿仅沉溺于功法之中,而应高瞻远瞩,高屋建瓴,穷理、尽性、了命,自握智珠,则不难进入修真之大门。吾愿更多的有德有志有缘人步入修真之门,是以直书明心见性之说。

    明心见性,是性命双修的入门之诀,是修性的直解总诀。

    明心者,明白、知晓、掌握心的含义也。正如南宗祖师张伯端《青华秘文?心为君论篇》中所云:“心者,神之舍也。心者,众妙之理,而宰万物,性在乎是,命在乎是。若夫学道之士,先须了得这一个字,其余留后段事矣,故为之传”。所谓心,它包含了两个大的概念,此概念中又分小的概念。两个大概念,就是指形质之心和有形无质之心。

    心藏神,就是指识神和元神。识神也就是后天获得的思维,也称欲神、欲念、识心、主观意识等等。元神是指先天获得的本来面目,它的初级态称为元性,元神实质上是元性、元气、元精三种高级物质的聚合体。未修炼之人只能称之为元性,修炼之士尽管功力深浅不同,但元精、元气、已经开始与元性聚合,较常人的元性阳性成份增多,可以称为元神。

    修真理学认为,人将生时,元性始入。正阳真人云:“人之生,自父母交会而二气相合,即精血为胎胞,于太初之后而自太质,阴承阳生,气随胎化,三百日形圆,灵入体,与母分离。”此一点灵光就是指元性。元性含有其自身许多年代的信息,非肉眼所见之物。

    诀云:“凡人投胎时,元性居方寸,而识神则居下心。下面血肉心,形大如桃,有肺以覆翼之(魄),肝以佐之(魂)。假如一日不食,心上便大不自在,以至闻惊则跳,闻怒则闷,见死亡则悲,见美色则眩。脑为神腑,不见脑动而只闻心动。方寸中之真意,如何能动?到其动时,便不妙,然亦最妙。凡是人死时方动,此为不妙。最妙者,光已凝结为法身,渐渐灵通欲动矣。”此千古不传之秘也。修炼中,在元神出窍离体之时,必然有心动、心悸、心憋闷之感觉,山人身旁之学生中大多数都有这种切身体验,年青人表现出的征象更突出和明显,此诀之言不谬也。

    人体血肉之心,乃识神所依,属于阴火。尽管现代医学认为,意识活动在大脑,但那毕竟是有形质之学说。据报载,非洲一男子用措心置换心脏,出院后不久即变得爱钻垃圾桶,喜欢双手着地爬行,喜欢吞食残汤剩菜.完全表现出猪的习性,其本人亦不能自主和控制这些行为。医学界认为此乃一新的研究课题。这一例子充分说明,无形体的奥妙所在和气功、中医理论的玄妙。

    识心、主观意识,乃是进入修真之门的最大障碍。所谓明心,就是要修真人明白这一点,并且修德积善、陶冶性情、修持炼己、涤去凡心、复见元神真性。祖师诀云:“盖心者,君之位也。以无为临之,则其所以动者,元神之性耳;以有为临之,则其所以动者,欲念之性耳。有为者,日用之心;无为者,金丹之用心也。以有为返于无为,然后以无为而莅正事,金丹之入门也。夫神者,有元神焉,有欲神焉。元神者,乃先天以来一点灵光也。欲神者,气质之性也。元神者,先天之性也。将生之际,元性始入,父母以情而育我体,故气质之性每遇物而生情焉。今则徐徐铲除,主于气质尽,而本元始见,本元见,而后可以用事。学人但能护元神,则超生阴阳外,不在三界中,此见性方可,所谓本来面目也。修真之要诀,总纲在制服凡心、识神、主观意识。纲举目张,继以静之一字为敲门砖,能静则金丹可坐致也。”此两点实乃修真入门之要诀。精、炁、神之所以能为我所使用,是因为心静极则生动,元精动时,海底自开,元精自升直入炁中,如一着意,则不升矣,铁门开矣。元炁动时,其炁自运于天地之间,上不过心,下不过阴,愈久愈足,如一着意,其气自伏,难觅难寻。元神动时,无需指挥,自由神炁穴中升至心窍,心中一悸,砰然冲出体外,初时不知其从何而出,从何而入,岂能着意用心乎。

    凡心一颗日夜磨,静里觅真诀无多。如能参透此诀理,大罗金仙舍尔何。”明心之诀要全在此矣。常人急功好利,多求功法而不研求功埋,东究西参而自耗光阴,不识纲举目张之道理,究小法而失大法,如黑夜登程,车奔西撞,何日才能觅着正途。吾有数言劝诸君:“参玄悟空,万法归宗。收心入静,法在其中。”

    何谓见性?祖师曰:“天地视人如蜉蝣,大道视天地亦泡影,惟元神真性,则超元会而上之,其精炁则随天地而败环矣,然有元神在,即无极也,生天生地,皆由此矣。”所谓性,就是指真性,就是元神,就是本来面目。若见元神,必须先见性光,此光乃真性之光,是见真性元神的基础物质。元神乃是元精、元炁、元性的聚合,性光乃精、炁、神的升华显露,无光则难觅真性元神。

    性光,有采观法、送聚法、回照法等方法凝炼。采观法,就是外采入内,见则观之。光之不足送入太虚,聚取宇宙之灵能。亦为回光内照凝炼五行,洗魂炼魄以培元神。丹道以精水、神火、意土为无上之宝。精水就是指先天真一之炁,神火就是指性光,意土则为中宫之地,也就是脐轮后面虚无一穴。修炼即以精水为基本物质和基础,以意土为体,以神火为用。回光照于丹田气穴,则五行攒簇,肝所藏之魂,心所藏之神,肺所藏之魄,肾所藏之志,脾所藏之意,在真意性光的统一号令下,凝聚一团达到炼魂、制魄、断识、全神的炼功效应。炼尽阴滓以返纯乾,消魄全魂、消阴制魄则元神阳气充足,易出窍矣。元神之出窍,光弱者难以自见,其阴重质量不纯之故,光足而全者则历历分明,可内观到元神在体内的形成、成长、出窍等全过程。必须注意的是元神并非圣婴,亦不是金身,不可混为一谈。

    见性之法,有内炼法,也有符咒法。道家以内炼为主,符咒为辅。元神初出,与识神并不同步协调,难以控制,也不必控制,以观为主,所见所到,一定要重德,注意筛选信息,也不必害怕,非此假死一场,则难入道门。

    明心见性,必须明真我,真我即元神,元神一出,真可谓胜券在握,得诀实修,仙业可望矣。诗曰:“未炼还丹先炼性,末修大药先修心,性定自然丹性至,心清然后药苗生。”要达到明心见性,应先知收心法,再言炼静功,定其心神,方可言修真。定则静,静则生,不但要静中能静,必须做到动中也能静,“闹处炼神,静中炼炁”。

    所谓心动,并非心真动,实质是意念动。所谓神弛,并非元神外驰,实指识神外驰。识神、意念乃一物,而损精耗气。意念的欲望多,能去此贼,则真性圆明。不欲何贪,不贪无求,心如虚空,烦恼妄想皆不为累,再加炼气,则明心见性可致。白玉蟾宗师云:“参玄宗不难得手,难从性宗参入,如从此入便得渊源,倘行错路径,则如虚空寻迹,披水觅路。”白师乃南宗五祖之一,此一言切中性命双修中由性入命的关节处,谁云南宗修命不修性?!由性入命,心宜虚空,神宜安定,能使心不动,便可立丹基。以养心为主,心动神疲,心定神闲,疲则道隐,闲则道生,胸次浩浩,乃可载道。收心当知俭之道,俭于目可以养神,俭于言可以养炁,俭于事可以养心,俭于欲可以养精,俭于心可以出生死,是俭为万化之柄。俭于心乃修真了道的大关键。

    制心当明内外三关。内三关,性不迁情,气不化精,神不外驰;外三关,耳不淫听,目不妄视,口不欺心。修道之心应如金玉之坚,只有这样始能度一切烦恼、一切困难,而全身心归于大道。修真人应慈悲为本,修德、守德为基,道功为根,酒、色、财、气均需戒绝。古人谓酒色财气乃水火刀兵,是修道人的四大魔关,不能降此四魔,则勿需修仙。须知“房屋是量人的斗,娇妻是渡客的船,财帛乃流通之物,儿女是眼前的冤。”修真者不可贪钱财,自足安贫知乐。

    性功深处道功全,福力圆时道力圆。解得真功归上觉,世间法相总非玄。天心自与人心合,玄旨须从觉后参。四万八千皆未法,无为妙有乃真诠。”天心即真性元神,无为妙有乃元神作功,识神同步修炼。外炼、内炼皆依此做去,法术可灵金丹可得。较之有为修炼,其时迅速,易进入自动修炼状态。

    明心见性,前提是明心。明其概念,保持其光洁无尘,洁净无尘垢,方可见性。见性者,先见其光,洗魂炼魄,继见真我元神。元神培成,内外用功,性命双修同步而进,修真可入门矣。

    三、修德明道论

    道的体性特征是虚无、自然、纯粹、朴素、简单、平易、清静、无为、柔弱、不争等十种特点。这些体性特征,从人身上体现出来就是上德。上德是道的人格化和伦理化,道体现于人谓之德。最高尚的德是自然的、无形的,无迹象可睹,无端倪可察。它是内在的、含蓄的,不显山不露水,是无意的流露。道是什么特征,上德就是什么特征。

    上德无心为德,下德有意为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有为而有以为。正如《清静经》所云:“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则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道德经》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正如圣祖所云,所谓德,应当是唯道是从。没有体悟到道的真境,没有得道,失道而后德,才需要人们重德、修德、守德。失德而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人们没有得道,没有悟到道,才必须讲究德心、德性、德行的修持。修德万日,就是为了悟到道、得道。有了道,德不德已不用考虑了,因为心身合乎于大道,万事皆合乎自然,德化其中,不德而德,不需执德,是为上德、真德。还没有得道,那就必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德修德、守德,直至得道。如果你连德也缺乏,那就要重视和修持仁、义、礼。道、德、仁、义、礼五者是修真者必须达到的修为。其最终目标是道,它是总纲,失德、缺德、无德者将永远也达不到道的境界。德性、德心、德行缺乏者,则必须从礼、义、仁修持起,一步一个脚印,达到全德、有德、守德的状态,继而才能进入道之门。

    圣祖《道德经》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是道家哲学思想的基石和总纲。但是,其理最终可以概括为两个字,即“道”和“德”。而最后高度概括,只有一个字“道”。千日修炼,一日大彻大悟,这个大彻大悟就在于悟到道,并且得到道。在此境界,则一切繁文缛节都抛弃得干干净净,一切都透透彻彻,简洁明了。宇宙万物都是道之所生,道包容一切,得道则掌握了万物的实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阴阳之分合、繁衍,万象之变化,都是道的运行变化。人天相合,天之道即人之道,天下万物皆是道的体现。得道则阴阳在乎手,变化由乎心。

    明道、得道之唯一途径,乃是明德、重德、修德、守德。何谓明德,明德就是要明白德的含意,德与道的内在联系,德与炼功的关系。不明此三者,则不能重视德性、德心、德行的修持。不重德,也就不可能很好地修德。不修德,也就无所谓守德。不明德、重德、修德、守德,则将终生只在炼气的境界,无法进入道门,无法进入气功之“功”的境界。

    德的含意是什么?德就是真善,仅从字上解析,德乃众人应该一心做到,或解为一心为众人做到。十种善行,坚持四项行为准则。此十善,乃十心,就是忠孝心、好善心、慈悲心、平等心、博爱心、教化心、忠恕心、和蔼心、忍耐心、勇猛心。有此十心待人处世,则十善备矣。四项行为准则就是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非礼勿行。有此十心四礼,而且修持不辍,则德可全,德全且备则心静,“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大道可至矣。

    忠孝心者,忠孝乃人立身处世之大节,万善之根源,古圣前贤垂训谆谆,载于典册备至,究而研之,贯以今世新义,遵循行之可也。好善心者,见人之危,则扶持帮助;见物之危,则救活解脱。尽己之力而为,如不能为则委曲求其全,设法周旋,用善心满足而后已,不仅仅是表现在施财好义上,谓之善也。慈悲心者,天下人心虽然不齐,好恶有别,但皆存元性,皆吾一体,禽兽昆虫、草木亦同此生机,必须爱而护之,怜而惜之,不可损伤,所谓尽己性、尽人性、尽物性是也。宇宙万物皆可为师,乃师其性、得其助也。平等心者,心中无富贵,眼中无贫贱,言行无势利,一视同仁,平等待之,则世俗之浊气消除殆尽,和气周流身心矣。博爱心者,以博大心胸,爱护世人及万物,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尊老爱幼,仁爱广施于人民和万物,不以识心之好恶而区分是也。教化心者,见人之善行,则褒扬宣传,倡其善行,扬

    其善心;见人之恶,则苦口婆心,规劝其改恶向善,以己之行代为化解,以遏其恶。成人之善,如成己之善;去人之恶,如去己之恶,岂可小视耶。忠恕心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已及人,视人如己,时时自省,以忠信宽恕之心待人处世。和蔼心者,人无高低贵贱之分,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待人皆要和蔼亲近,勿存亲疏,一视同仁。勇猛心者,凡是当为者,应该自己立定主见,见义勇为,为人排忧解难,拔困扶危,一直做去,勿为他人所阻,不必等待观望,是为勇猛心也。

    德与道的内在关系若何?德是道的人格化、伦理化,道体现于人体就谓之德,德是道的表现形式,德是道的一种可见、可观、可触及的具体表现形式。德是有形,道是无形。德是形,道是质,德是悟道、得道的基础物质,无德、缺德则修真无法入门,炼气功无法

    进入“功”的境界。今人炼气功者,大都只重视功法,而不重视明德、重德、修德、守德,著书立说亦只片言敷叙,此乃不明理也。如此修炼,当然只能永远停在炼气的水平,而无法达到神修的境界。德是道之入门金钥匙,愿人人自握。牢握此匙,登堂入室也非难事。

    德与炼功的关系。德厚功高,此至言也。人之主观意识、思想,也称识神,它是从后天客观世界获得,此识心被物欲所染,七情六欲所困。人之元性、元神,乃先天获得,“人之初,性本善”,乃实指此也。《清静经》云:“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诗曰:“学道先从识自心,自心深处最难寻。若还寻到无寻处,始信凡心即道心。大道不远在身中,万物皆空心不空。(识)性若空时和气注,气归元海寿无穷。欲得身中神(识)不出,莫向灵台留一物。物在身中神不清,耗散真精道难寻。一急动时皆是火,万缘寂处即生真。”

    人之七情六欲,是损德败道之毒药,是蒙蔽心性之雾瘴。修德就是去七情、断六欲的根本大法,修德是铸慧剑,凭此剑斩断七情六欲,而达到灵台无一物的境界,则道可致矣。修德是去人心、立道心的法宝。许多人以为修德与炼功并无多大内在联系,实乃无知也。要想真正进入修真的大门,非修德不能进道。

    修德的效应表现在两个方面。其内在效应,能去六欲断七情,使灵台清净,炼功易于入静,心猿易锁,意马易拴。识心清净,则真性易现,主观意识和下意识之间才能和谐、统一和同步,才能真正体会到如何调心、调神。识神和元神之间,也是一个太极模式图,识神为阴,元神为阳。吾有诗云:“说阴阳、道阴阳,阴阳中间隔堵墙。欲见真性化阴阳,需凭德器折此墙。修真明得此中理,九天下诏接仙郎。”

    修德的外在效应,正应一句俗语;“得道者多助”。修真人在未得道之前,就必须信守“重德、修德、守德多助”的格言,积善为德,以德入道。这个多助是表现在多方面的,有空间信息界的帮助,也有物质世界人、事物的帮助。要取得三界所有的帮助,就必须广结善缘,广种佛田,对人如此,对动物、植物、事物亦应如此。你才能为自己修真制造一个良好的外在环境,古代亦称之为修“外功”。很多人积德求报,而且希望现报,此乃执德,执德是无德的表现。修德者并非无报,其报在天,其报在道,报之于无形也。修炼至调神境界时,这其间的因果关系就会逐步知晓。所以很多师傅说,功夫的提高,并不完生在“炼功”这二个字上,而在于修德上。

    修炼二字,修是根本大法,炼是基础之方。上乘境界乃修持所得。修为和坚持、行持乃进入上乘的根本之法。很多人炼气功多年,真气颇足,但总感到功不上升,难入佳境,只以为是功法不理想。其实,法无定法,万法归宗,它归宗在炼功的基本原则上。这个原则就是明心见性、修德明道。只要我们掌握了原则的要领,就可获得最佳的修炼方法。

    调神的稍高层次买际上就不是靠炼的,而关键是在修德工,当你进主下意识状态后,你自己才会明自。当你遇到特殊的情况,而出现了微妙或者奇妙的变化,或者化险为夷,逢凶转吉,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奇妙故事时,你仔细体悟,回忆自己所做过的善事、善行,就自真正明白神修的含意,就会明白“得道多助”的内在玄妙。修德的善行越多、越大,那么你的心灵就越易净化,元神就越活跃,主观意识和元神之间的通道就越畅通,太极弦就会敞开,识神与元神之间就容易同步作功。修德明道的人,会在自己的周围环境中形成一个有形和无形的强场,获得有形和无形的帮助,特别是无形仙师们的帮助和各种信息的支持和扶助。

    修德是修真的重要原则,也是修真的重要功法,特别是修性、明心见性的重要技术方法。古人用修真一词而不用“炼真”之语,其玄奥也在于斯。修德之大法,非此不能入室,非此不能进门。从前将此称之为外功。经云:“太上曰: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此乃修真至言,非虚说也。修习内功虽然可以延己之命,祛疾增寿,以安享天年,但不能感格空间的上、中、下三界的各层次信息,获得无形帮助有形的效应。只有内外兼修,性命双修,内炼金丹,外积善德,才能感格天地而动鬼神,内外齐修,双功并进,直趋修真之门庭,继而登堂入室,完成修真大业。

    总而概之,修真者,皆要谨记修真参道四大要诀:修神,修气,修性,修体。

    根据门派不同,所持论调各不相同,每个人的情况又不同,功法亦千变万化。

    世俗修真门派以[东派][西派][南派][北派][中派]划分。隐世门派为[古仙派]。(古仙亦有分别,此处不便多述)

    简而言之,修真方法无人引路不可私自修习,否则后患无穷,如今慕仙之士也要防止上当受骗。

    入门之法

    静功之道

    1、静功的外在动作

    道家修炼,归根结柢是中文首发要修炼内在的精、气、神三宝。因此外在姿式动作,并不重要。只求能够做到头脊正直、舒适自然,即是最大原则。

    静功的采取坐式、站式或卧式,或散步亦无不可。各种姿式的要点如下:

    坐式,可以平坐凳上,小腿垂直于地面,或者交叉亦可;也可以盘腿坐在床上,盘坐困难者可先在座下垫个枕头;两手相叠,大拇指相抱成太极图形状,置于丹田即可,或者手抚两膝亦可。

    站式,自然站立,双膝微屈,两手叠放丹田,或垂于体侧均可。

    卧式,一般为侧卧,一手曲肱枕头,拇指与食指分开,耳朵置于虎口处,以使耳窍开通;另外一手置于胯上,或放于丹田;两腿亦成一伸一屈之姿式,与两手刚好相反。

    散步之时,应当选择在人少安静的地方,公园或者大一点的庭院之内,没有其他干扰,而且道路又比较平坦。缓步徐行,如飘云端。散步之时,可以用静功之中的听息法,但是不要闭眼睛。

    选择一种姿态式做好之后,开始炼功。对于外面动作,行修要点如下:

    (1)全身放松,无论采取何种姿势,均须全身放松。这个放松,不是软作一团,须要保持头脊正直,以利经脉通畅;但也不要成为硬挺,变得僵直呆板,反而不利于放松,亦会阻碍经脉的畅通。放松的做法,首先要求双肩下沉。一般人平时身心紧张而不觉察,动作上就不符合放松的要求;现在我们做修炼功夫,首先从动作上调整过来,自然就能进入放松的状态。

    (2)双目垂帘,垂帘即微闭之义。为什么需要微闭双目,因为睁开眼睛容易滋生杂念,全部闭上又容易昏沉入睡,皆不利于炼功。微闭之时的口诀,就是“睁三闭七”,即睁三分闭七分。具体做法从前皆是口传,在这是明白说出就是眼皮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为度。

    (3)舌顶上腭,兑为口,丹经上又谓之“塞兑”,即抿口合齿。舌顶上腭的做法,从前也是秘传,要把舌尖反卷过来,以舌尖底面顶到上腭部位。因在人之上腭有两个小窝,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丸,最易漏神漏。故此炼功必须堵信如同婴儿哺乳之状。

    (4)鼻息自然,即自然呼吸,但忌粗短。随着静功程度的为断深入,鼻息应当逐渐做到深、长、匀、细、微。

    (5)两手抱诀,两手的掐诀,道家称为“太极八卦阴阳连环诀”,又称“太极诀”,这个在从前都是师徒这间秘密相传,因而世人罕知。两手抱诀这时,男子左手抱右手,女子右手抱左手。因为男子左的为阳,女子右手为阳,故以阳手居外,而阴手的居内。外面阳手的大拇指交叉,就是一个“太极图”的形状。如此相抱,则人身之阴阳二气,自然接通,片刻之后,两手感到发热发胀,奇妙无比,即是二气接通之效。

    2、静功的内在法诀

    (1)听息。

    静功的目的,在于入静。入静的含义,就是指身心安静下来。为了达到入静的要求,首先必须去除一切杂念,这是静功筑基法最为关键的一大原则。

    但是人们的思想习惯,大脑总是在不停地考虑问题,即使睡觉也会做梦,要它一旦停止不动,很难做到。为了达到入静的目的,古代道家修士创立了许多法门,如听气、坐忘、守一、数息等等。比较起来,以道家庄子所讲“心斋”之中,谈到的“听气”法为最好。

    所谓“听息”,就是听自己的呼吸之气。前面我们说了,静功要求自然呼吸。听息的方法,就是两耳内听,即摒除外界一切干扰,如入万籁俱寂之境,去听自己的呼吸之气。初步入手只用耳听,不加任何意念。

    注意:所谓“听息”,要求两耳返听于内,好象是听呼吸出入之声。但是呼吸出入,本来要求无声。所言“听息”的意思,是求其凝神内注,专心养静;并非死死去守耳窍,也不是去听呼吸的声音。“听”的意思,就是为了精神集中的意思,只要随着一呼一吸的路线,慢慢似听非听地去做,这就算是对了。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细、深浅、长短,都要顺其自然变化,不要用意念去强行支配。

    听到后来,心息相依,杂念全无,连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渐也就到达“入静”的境界。

    (2)观光

    “观光”之法,是道家秘传的修炼法门,从前秘而不授,皆为师徒相传。观光的作用,就是为了炼性。吾人之性,原为虚无一光,在下生之前,来自宇宙。因此这时炼性的根本方法,谓之性功。有人以为道家所讲的“性”功就是道理,没有功夫,是未得明师传授性功之故。

    性之根,在于两眉中间之一窍。此窍来自吾人下生之前,因而称为“祖窍”。

    初先静坐片刻,用前面所讲的“听息”法。身心入静之后,即将两目,似观非观,止于“祖窍”之前。这个“祖窍之前”,不在身内,亦不离身外,就在眼前约一寸二分的位置。

    注意:所讲“观祖窍”之法,是为聚起自己的元性。元性聚起,自然就会见光。但是这个境界是自然的,万万不可追求;如果追求,也会见光,但为幻境,非为真性。许多炼气功的人士,往往就是进入魔境,不自觉察,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须要用“若有若无,似看非看”的意思,在无意有意之间,不可着意,又不可无意。自然而然,这就对了。

    心神微微放于“祖窍”,就能出现自己的性光。初则点点,飘移不定,其光微弱,不要管亿;开始似乎由外而来,发现之后,此时以心神稍微收摄之,凝定之,即以意照于白光中,此为聚性之功;继之由点而渐渐凝聚成片,片片而来,由外归内,慢慢聚起;再继之则时聚时散,难以固定;如愚昧最后终于成为一片,而无波动,如此真性聚矣,而吾人已入大静。

    光是性有表现,观光即知自大性的聚散。光散性即散,光聚性即聚,光定生即定,光满性即满,光圆性即圆。王重阳祖师当初描摹其形状曰:“圆陀陀,光灼灼。”圆者,是言其没有不规则的形状,灼者,是言其没有黑色的漏洞,这样才能到达“性光*”的最高境界。进入这一境界,生死可了。但是如果不是深入大定,而且具备极高功德,就不可能达到。

    观光的功夫,虽用“观”而其实不是在观,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修炼此功,须循序渐进,由光小而到光大,由弱而到光强,从波动鸸以光定,从片片而光聚。亦有人修炼多日,两眼漆黑,而从未见光,故不可追求。

    注意:以上所言,“听息”与“观光”之道。虽似有为,其实无为;无为之中,无所不为。虽曰听息,其实无听;虽曰观光,其实无观。听息无息,息听于无;观光无光,光观于无。无息之息,谓之真息;无光之光,谓之真光。由此参悟真静。

    “观光”的方法,在古代道书上面又叫“回光”;听息之法,在古代道书上面又称“调息”。因此此入所讲的静功修炼法,古人又称为“回光调息”。

    《丘祖秘传大丹直指》论述“回光调息”说:“其法自两眼角收心一处,收到两眼中间,以一身心神,尽收此处,所谓‘乾坤大地一齐收来’是也”。

    回光之法,还有另外的含义。是在观光之后,还要将此光照入下丹田,进一步再去做炼气的功夫,这个须要和筑基的第二步功法――吐纳结合炼习,在吐纳法中再作论述。

    四、静功止念法

    静功的关键,在于入静;入静的关键,在于止念。止念就是去除心中的杂念,然后一心一意地去做静功。往往有的人,平时不觉自己脑海之中存有杂念,及至静坐之时,什么念头都来了。只有通过静功止念之法,去除杂念,才可能把静功做好。

    中国古代传说时期中开天辟地的神。盘古最早见于三国时徐整著的《三五历纪》。其后,题为梁任昉撰的《述异记》称盘古身体化为天地各物。《五运历年纪》(不详撰成年代或云亦徐整著)及《古小说钩沉》辑的《玄中记》亦有类似记载。

    盘古「盘古的传说—天地开辟」

    传说在天地还没有开辟以前,宇宙就像是一个大鸡蛋一样混沌一团。有个叫做盘古的巨人在这个“大鸡蛋”中一直酣睡了约18000年后醒来,发现周围一团黑暗,盘古张开巨大的手掌向黑暗劈去,一声巨响,“大鸡蛋”碎了,千万年的混沌黑暗被搅动了,其中又轻又清的东西慢慢上升并渐渐散开,变成蓝色的天空;而那些厚重混浊的东西慢慢地下降,变成了脚下的土地。盘古站在这天地之间非常高兴。盘古很怕天地再合拢起来还变成以前的样子,他就用手撑着青天,双脚踏着大地,让自己的身体每天长高一丈,天地也随着他的身体每天增高一丈。这样又过了十万八千年,天越来越高,地越来越厚,盘古的身体长得有90000里那么长了。

    盘古凭借着自己的神力终于把天地开辟出来了。可是盘古也累死了。盘古临死前,他嘴里呼出的气变成了四季飘动的云;声音变成了天空的雷霆;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头发和胡须变成了夜空的星星;他的身体变成了东、西、南、北四极和雄伟的三山五岳;血液变成了江河;筋脉变成了道路;肌肉变成了农田;牙齿、骨骼和骨髓变成了地下矿藏;皮肤和汗毛变成了大地上的草木,汗水变成了雨露。传说,盘古的精灵魂魄也在他死后变成了人类。所以,都说人类是世上的万物之灵。

    [编辑本段]「盘古山」

    泌阳盘古山,位于河南省泌阳县南三十里。传说此山就是当年的盘古开天辟地、繁衍人类、造化万物的地方。山势巍峨铤拔,高耸入云。山石嶙峋并立,林木苍郁,古庙幽静,景色宜人,乳白色的云雾飘荡在山峦间,一层层薄纱覆盖着一个个悠远的神话传说。更因有盘古庙及盘古庙会而闻名四方。在山周围31.5平方公里内,还广泛分布着与盘古有关的诸多人文历史景观,自古以来灵迹甚多。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编辑本段]「盘古的传说——历史记载汇集」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艺文类聚》卷----引《五运历年纪》天气蒙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

    《绎史》卷----引《五运历年纪》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死后骨节为山林,体为江海,血为淮渎,毛发为草木。

    《广博物志》卷九行《五运历年纪》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间俗说:盘古氏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先儒说:盘古氏泣为江河,气为风,目瞳为电。古说:盘古氏喜为睛,怒为阴。吴楚间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今南海有盘古氏墓,亘三百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桂林有盘古祠,今人祝祀,南海有盘古国,今人皆以盘古为姓。盘古氏,天地万物之祖也,而生物始于盘古《述异记》卷上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气也。此气化为开辟世界之人,即为盘古;化为主持天界之祖;即为元始。

    选自《历神仙通鉴》卷一盘古将身一伸,天即渐高,地便坠下。而天地更有相连者,左手执凿,右手持斧,或用斧劈,或以凿开。自是神力,久而天地乃分。二气升降,清者上为天,浊者下为地,自是混沌开矣。

    明人周游《开辟衍绎》天地合闭……就象个大西瓜,合得团团圆圆的,包罗万物在内,计一万零八百年,凡一切诸物,皆溶化其中矣。止有金木水火土五者混于其内,硬者如瓜子,软者如瓜瓤,内有青黄赤白黑五色,亦溶化其中。合闭已久,若不得开,却得一个盘古氏,左手执凿,右手执斧,犹如剖瓜相似,辟为两半。上半渐高为天,含青黄赤白黑,为五色祥云;下半渐低为地.亦含青黄赤白黑,为五色石泥。硬者带去上天,人观之为星,地下为石,星石总是一物,若不信,今有星落地下,若人掘而观之,皆同地下之石。然天下亦有泉水,泉水无积处,流来人间,而注大海。

    周游《开辟衍绎》附录《乩仙天地判说》天人诞降大圣。曰浑敦氏,即盘古氏,初天皇氏也。龙首人身,神灵,一日九变,一万八千岁为一甲子,荆湖南以十月十六日为生辰。有初地皇氏,初人皇氏。

    《古今图书集成·岁功典》卷八十三引《补衍开辟》)

    代(世)所谓盘古氏者,神灵,一日九变,盖元混之初,陶融造化之主也。《六韬·大明》云:“召公对文王曰:‘天道净清,地德生成,人事安宁。戒之勿忘,忘者不祥盘古之宗不可动也,动者必凶。’”今赣之会昌有盘古山,本盘固名。其湘乡有盘古保,而雩都有盘古祠,盘固之谓也。按《地理坤鉴》云:“龙首人身。”而今成都、淮安、京兆皆有庙祀。事具徐整《三五历纪》及《丹壶记》。至唐袁天纲推言之《真源赋》,谓元始应世,万八千年为一甲子。荆湖南北今以十月十六日为盘古氏生日,以候月之阴暗,云其显化之所宜,有以也。《元丰九域志》:“广陵有盘古冢、庙”,殆亦神假者。《录异记》成都之庙有盘古三郎之目,庸俗之妄。

    《路史·前纪一》罗苹注昔二气未分,螟涬鸿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末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乎其中。复经四劫,天形如巨盖,上无所系,下无所依,天地之外,辽瞩无端,玄玄太空,无响无声,元气浩浩,如水之形,下无山岳,上无列星,积气坚刚大柔服维天地浮其中,展转无方。若无此气,天地不生。天者,如龙旋回云中,复经四劫,二仪始分,相去三万六千里,崖石出血成水,水生元虫,元虫生滨牵,生刚须,刚须生龙。元始天王在天中心之上,名曰玉京山,山中宫殿并金玉饰之,常仰吸天气,俯饮地泉,复经二劫,忽生太元玉女,在石涧积血之中,出而能言,人形具足,天姿绝妙,当游厚地之问,仰吸天气,号曰太元圣母,元始君下游见之,乃与通气结精,招还上宫。当此之时,二气絪缊,覆载气息,阴阳调和,无热无寒,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并不复呼吸,宣气合会相成自然饱满。大道之兴,莫过于此,结积坚固,是以不朽。金玉珠者,天地之精也。服之能与天地相毕。

    [编辑本段]「盘古的后代」

    相传盘古开天之前,一片混荒,万天混沌,万物犹蒙沌!盘古想开天之后,怎么办呢?把自己的身体变成天地万物。那自己没有传人怎么办?想把自己的本领和性格传给自己的后人。他在把自己的身体全部变化成天地万物后,剩下眼睛与头发。等眼睛化做日月星辰之后,他把自己的眼泪藏起来,还有自己的两个头发也藏起来,等过了不知道数年,有亿亿亿……年,当有熊国的国君少典从一个小山丘经过时候,不小心碰到了盘古的眼泪。天空长虹贯日,气象万千,祥瑞祥和,第一个存在的民族就是伏羲一族,所以伏羲称为人祖,意思是人类始祖,人类始祖经过了若干年后,其中一个民族少典就有了孩子。这个孩子就是轩辕黄帝,他取代了炎帝统一了华夏民族。成为中国最有名的国君——黄帝。

    [编辑本段]「盘古天地开辟歌」

    有关盘古的神话,最早在我国南方少数民族民间广泛流传。苗,瑶向来崇奉盘古(也有作瓠),把盘古看作自己的祖先。壮、侗、仫佬等民族也盛传盘古,把盘古看作开天辟地的人类始祖。“今南海有盘古氏亘三百余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氏之魂也。桂林有盘古氏庙,今人祝祀”①。远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在有壮族先民居住的海南一带,就有追葬盘古氏之魂的“墓地”;特别是当时作为壮族聚居之地的桂林(治所在今柳州市东南)竞立有盘古氏的庙宇。人们为之“祝祀”。可见盘古在古代壮族人民的心目中也是很受崇奉的形象。有一篇神话的大意是:最初天地浑沌象一个大鸡蛋盘古就生存在中间,后来大鸡蛋爆裂了,于是天地形成了。日月、江河、风云、草木等等是盘古死后身躯分化而成的:“气作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目、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狱,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虻②。”这种说法,古籍文献也有记载。如“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③。桂西一带,今天还在民间流传着这样的《盘古开天辟地歌》:盘古开天地,造山坡河流,划洲来住人,造海来蓄水。

    盘古开天地,分山地平原,开辟三岔路,四处有路通。

    盘古开天地,造日月星辰,因为有盘古,人才得光明④。

    这首歌中的盘古已被神化,具有超人的神奇力量,为人类开辟天地,并带来光明。我们从古籍记载和口头流传,可看出壮族人们远古神话在世流传中演进的痕迹。(引自黄现璠著《壮族通史》)

    注:①梁任昉:《述异记》。②徐整:《五运历年记》、《绛史》卷一。③梁任昉:《述异记》。④七朝荣唱,廖元田、农达奴记录:壮族文学史调查组搜集。

    [编辑本段]「盘古斧」

    传说天地混沌之初,盘古由睡梦醒来,见天地昏暗,遂拿一巨大之斧劈开天与地,自此才有人类世界,此斧拥有分天开地,穿越太虚之力,威力不下轩辕剑。传说中的上古十大神器之一。

    [编辑本段]「盘古大陆」

    大陆是指在古生代至中生代期间形成的那一大片陆地。而这个名字是由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所提出的。

    现今地球有七块大陆,更早的六亿五千万年前,相当于地质时代的埃迪卡拉纪(震旦纪)时,曾形成一次超大陆,这个大陆在一亿年後开始分裂,在泥盆纪时,由于大陆间彼此的碰撞,约在二亿四千五百万年前地球上的陆地又相连在一起,此时相当于地质时代的三叠纪,科学家将之称为大陆大陆经过三个阶段的分裂,形成现今大陆的分布情形。

    第一阶段:距今一亿八千万年前,侏罗纪中叶。

    第二阶段:由於今北美东岸,非洲西北岸和大西洋中央的火成活动,将北美推向西北方。

    第三阶段:南美和北美的分离,形成墨西哥湾,南极和马达加斯加边界的火山活动,使西印度洋逐渐生成。

    由于板块运动不断地进行,地质学家预测大陆将会再度形成一个超大陆,这个超大陆被称为终极!预测在二亿五千万年后形成。

    [编辑本段]「盘古与元始天尊」

    元始天尊是道教最高神灵“三清”尊神之一,生于太无之先,禀自然之气,初称元始天王。东晋葛洪的《枕中书》称:“昔二仪未分,溟滓鸿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乎其中”。元始天王,开天辟地,治世成功以后,蜕去躯壳,一灵不昧,游行空中,见圣女太元,喜其贞洁,即化成青光投入其口。圣女怀孕十二年,始化生于背膂之间,言语行动常有彩云护体。因其前身是盘古、元始天王,就称为元始天尊。《历世神仙体道通鉴》称:“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气也。此气化为开辟世界之人,即为盘古;化为主持天界之祖,即为元始。”

    居天最高:齐梁高道陶弘景编定之《真灵位业图》称,神灵所居之处是“玉清三元宫”,元始天尊居其“上第一中位”

    ,即三十六天中之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天之最高位,即三十五天之上。玉清境内,有紫云之阁,碧霞为城。众神仙按时上玉清境朝拜元始天尊。

    秘道度仙:《隋书经籍志》称元始天尊以天尊之体,常存不灭,每至天地初开,即授以秘道,开劫度人。“所度皆诸天仙上品,有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真皇人、五方天帝及诸仙官”。

    道教关于元始天尊与盘古的演化过程:太上老君一共81化,老子是第十七化——老君生于天地之先,空洞之中。所谓空洞,便是真一之气,此一气生后九十九万亿九十九万岁而生上三气,每气又各相去九十九万亿九十九万岁,三气相合,生无上,也就是虚皇天尊(元始天尊的真寂不动之身,“真灵位业图”第一中位“上合虚皇道君应号元始天尊”便是此义),无上生后,又经过如上的岁数,生中三气,每气又各相去九十九万亿九十九万岁,三气相合,生玄老,也就是元始天尊。玄老生后,又经过如上的岁数,生下三气,三合成德,生太上,也就是太上玉晨大道君。道君生后,八十一万亿八十一万岁而生前三气,每气又各相去八十一万亿八十一万岁,三气相合,生太上老君。老君生后,才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这五运的天地变化。这是第一化。

    第二化:空洞之中,又生太无,太无之内生玄元始三气,三气混沌,凝结变化,化生玄妙玉女,也就是无上元君。老君于是化作五色弹丸,流入玉女口中,积八十一年而生,不过此时,还是天地未分。老君生后,便分辟三气,其中轻气上升为天,重气下沉为地。中气化为水气,化生万物。

    第三化:太虚之气往来乱射,经百亿万气之后,其气才慢慢的往来流行,又号弥罗万梵之气。又经过了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亿气之后,结吉祥之气,成一圣人,自号元始天王(这是元始天尊的化身)。同时生五老(五行之主),立年号龙汉。又经如上气数,化生太上道君,立年号赤明。同时生九老,分为九天。又经如上气数,再生太上老君,立年号上皇,时生八公。老君又结阴阳二气,分布天地,万物才齐备。

    [编辑本段]「“盘古庙”的由来和历史」

    “盘古庙”的由来和发展1、《三五历纪》记载:大禹同伯益民治水,在开挖徙骇河时建立殿堂,纪念盘古。

    2、《元史·本纪·世族七》记:世祖十五年夏四月乙卯,修会川县“盘古王祠”祀之。

    3、明永乐四年重修,成化元年知县刘素再修,(二十年后倒塌)。弘治十四年知县周忠,易小以大,易甓以石,易涂泥而金铁之,历时四年而工成。

    4、清康熙二十七年因河水汴刷庙毁,故南迁河西,并有传“盘古墓在水中,又石棺,铁锁系之”之记。但是新建的盘古庙规模缩小了很多。

    5、中华民国五年盘古毁于天火。主持僧本信信苦形(用两根铁丝穿在脚后跟的筋骨之间,用一条铁链再连在一起,以示自己有罪带镣),徙步去天津斋化。得津沽巨商宁世福等八家施舍,遂于民国八年重修,历时十年。不仅殿堂比以前又小了不少,而且因资金不足,有些工序未能如愿便草草收工。

    1937年9月18日,几名日军占领盘古殿顶,向百姓开枪,后进驻伪军,建立据点。在1946年秋,青县人民武装攻克盘古据点,盘古整个盘古庙毁于一旦。可谓“建于战乱,毁于战乱。”

    6、1987年秋盘古人自发成立“盘古庙筹建委员会”。借村民一处,权作“盘古庙堂”。92年重修盘古墓,建了盘古墓碑亭。2005年再度粉刷、修整。

    (建国后盘古庙的三大殿被拆除将木材用于了建设县政府剧院。所剩房社成为新成立的盘古人民公社的办公所在地。2008年在道路阔宽过程中,所剩房社也被拆除。)

    盘古庙的现在和被毁之前现在的盘古可以用一首诗简单的描述:盘古深潭王家彦青县城人曲径孤村古庙残,下临潭水拥湍澜。

    涛惊不见鼋鼍窟,崖峭那寻鸳鸯滩。

    漠漠断碑横草底,苍苍老树入云端。

    烟波日暮渔人去,明月一湾万丈寒。

    现在的盘古庙由一两个村民看守着,当朝拜者步入万有之祖“盘古”祠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望之俨然,即之也温”的盘古圣像。拜毕,方见神龛两侧的对联,即上联:日(ri)日日(zhao)晶(jing)日日日日(hua)朝天地下联:月(yue)朋(peng)月月月(suo)月月月月(luo)明乾坤此联为邑人戴绍惠老先辈所撰。其含义还要从盘古说起。相传,盘古辟开混沌,为使宇宙光明永固,便置十日十月于太空,日为阳,月为阴,即是阴阳,也是夫妻。上联的“朝”字即含此义,让它们轮流值日,日出为昼,月出为夜,十日一轮。到了夏仲康时,十日并出,灼热难当,草木枯焦,这时有穷国9在今山东德州以南)君“后羿”,射落了九个太阳,解救了火热中的黎民。这就是神话传说中的“后羿射日”。天上丧夫的九个月亮,自然闭门不出,不再为容了。只剩下一个日,一个月。

    盘古庙被毁之前:被毁前的盘古庙,状似北京故宫三大殿,石、砖、木结构,黄色琉璃瓦封顶,金碧辉煌,蔚为壮观,二十里外清晰可见。

    前殿为盘古殿亦称大殿,建在青石砌起的高台上,围以汉白玉栏杆,占地一田三分,台阶十八级,为十八层地狱之说,殿高三丈六尺,象征三百六十周天,飞檐椽子一百零八根,按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而布,从庙的前后左右四方数,每天才椽二十八根。每根椽头吊铜铃一枚,照工、商、角、征、羽五音而置,有“微风摇铃天动乐”之美誉。殿顶黄瓦有“光洒殿顶地生辉”之称。四条斜脊置彩龙、凤、狮子、河马等动物,形神各有千秋。四角拱斗悬挑,若雏燕临空,似天宫琼阁坠落凡尘,常呈腾反之势。

    殿内,盘古坐像,高一丈零八寸(为盘古万八千岁之说),铁质涂金,额角披叶(项叶十片为天干,腰围十二片为地支)手托日月。龙眉虎目,皂白分明,隆准海口,大耳有轮,望之俨然,细瞻,既传开拓者之神威,又现祥慈之淑气。胸阔能容天地,乳丰润育生灵,可谓形神尽善,妙绝尘寰。

    另据《皇朝通志》载:康熙三十六年为盘古庙立御碑一座。上注:明铁铸涂金盘古像,为弘治年所造历四百七十年,其形外表丝毫无损,内无半点锈迹。

    中殿,亦称接引殿。青砖蓝瓦,古朴庄重。殿内正面供奉:“释迦牟尼”贴金泥塑像,两侧十八罗汉,神形妙趣横生,壁绘玉宇琼阁,若阴若现于云雾之中。佛祖身后立一板墙,断一殿为两宫,后宫塑背南面北股坐莲盆,普渡众生的观音菩萨,代替了炼石补天的女娲,但同为女性,唯增玉女金童。

    后殿,亦称:“三教殿”。青砖灰瓦,古朴典雅。殿内改禹为龙王,增孔子、老子,老君居中,左龙王,右孔圣。

    三殿中的配祭安排,融会了宗教文化、民族文化为一体,又反映了原始的纯真。

    三教殿前,合欢树两株,干粗盈围。花期朵朵朱樱映日,新叶如葱,昼展夜合。殿后悬钟古槐枝繁叶茂。三大殿两侧为参天松柏,参差碑林占据。禅房、经房、库房亦在东侧。

    盘古庙群体占地一十八亩,围红墙,高九尺。山门对联:(上)开天辟地,位列三才而立已。

    (下)育世长民,首出万物以为君。

    山门照壁,高一丈八尺,彩瓷上绘制八仙过海的图画,栩栩如生。

    盘古庙会每年两次,三月初三和九月初九两次举行,(始于三国魏)庙会正期四天延期或十晌或半月不定又有唱戏的、说书的、马戏杂耍等助兴。期间善男信女、寺院僧道、商贾游客车马舟楫云集于此。

    五、盘古迷哦重修计划和面临的问题无论过去如何辉煌,但是现在展现在人们眼前的都只是一片废墟和一座由单独的房间组成的小庙。这很让里人伤感和愧疚。重修盘古庙,为盘古再造金身的呼声一直在民间传响。

    值得高兴的是在各方的努力下,青县人民政府通过了《以“精神投资”为先导,启动青县经济腾飞》的重修盘古庙振兴盘古文化的决议。

    盘古重修蓝图:主体工程占地270亩,以九尺红墙围之。首为“盘古祠”(近代被毁前规格),次第“娲皇宫”、“禹王殿”、“灵宵殿”、“封神阁”、“道院”、“儒院”、“观音殿”最后是“盘古文院”。并建立“茶香斋”、“妙语斋”、“泼墨亭”、“太始宫”。

    山门增加一对对联:上联:大凡生灵皆有本、生之本乎,灵之本乎,合二为一。

    下联:万有之源始欲斯,天始于斯,地始于新,一分为二。

    重修“盘古墓”再凿“盘古潭”,筑“四季阳春”之山,开“幽园信步”之地,兴一年两度的盘古庙会。

    田中角荣与盘古庙1940年秋,根据报告有个日本军官到盘古庙烧香,活动在盘古庙附近的游击队接到要活捉的通知。于是展开了行动,一切都很顺利,但是追到大庙时有一个叫田中的军官找不到了,原来盘古铁像是中空的,田中藏在了盘古的肚子中得以幸免。

    后来在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时向周总理提出要到河北青县的盘古庙降香还愿。此后在田中角荣去世后其女儿继承田中遗愿要重修盘古庙,在九十年代左右曾经出巨资给青县政府要求重修盘古庙,但是青县政府挪用了这笔钱,最后只在县城修建了一个盘古市场(后更名青县蔬菜批发市场),修盘古庙的事情被一直搁置了下来。

    现在向盘古村的老人提到此事时,盘古的老人们会很高兴的给你将,并推测在正式修盘古庙时田中角荣的后代一定还会出资相助。

    盘古碑记明弘治谏议大夫左长史翰林检讨马政撰文。

    盘古氏,人祖也。生于混沌之初,鸿蒙未判之先。穴居而野处,草衣而木食,污尊而抔饮。当此之时也,无三光五岳之名,无三皇五帝之作,无三坟五典之书,列于太易、太初、太始、太素之说也。盘古氏,生参三才而赞两仪,子三皇而孙五帝,盖自是而人极始立,人道始明,人文始著。故曰:一气未分道在天地,两仪既判,道在圣人,盘古氏以之,自是而有卦画,而有结绳,而有网罟人制,何者不自盘古氏肇邪?自是而有耒耜,而有衣裳,而有律吕之音,何者不自盘古氏来耶。史弁三皇,书冠五帝,古今上下知有三皇五帝,而不知有盘古氏,岂荒远在所略耶!侧闻,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不有我祖,何开我人。岂可使古今上下知有我人而不知有我祖也!茫茫堪舆,俯仰无垠,知者盖寡,谁其貌之。青实故虚也,在邑南十有五里,邃故迹可寻,第恐庄列之言涉于虚,史传之纪沦于妄,夷考其实,有庙在里,有墓在沟,突兀如昔;自有国有家而即有也。皆青人之所见闻者,矧可绎思。走童而谒,尚记陈容古貌,精爽逼人。土僧传说:杨仆等建造,弘治戊申刘侯视篆,得陈景春氏作俑,而一新之,犹未备也。讫周侯下车,得孙克晖作倡而大新之。易小以大,易甓以石,易涂泥而金铁之,使万古不易之基,一旦而改观。祝之而雨,祷之而晴,报应如响,谁之绩欤?谓可无记,以垂永久,昭后来也。记欤,敢从而铭之,铭曰;盘古有庙,青人瞻眺;盘古有像,青人仰望;盘古有沟,青人夷游;盘古有墓,青人慨慕;盘古有门,青人见闻;盘古有里,青人振起;盘古有名,青人勒铭。

    弘治十七年岁在甲子春正月丁丑立石。

    [编辑本段]「盘古文化的根源地」

    河南省桐柏县被成为盘古文化的根源地。当地的“盘古庙会”被确定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桐柏还启动了“盘古创世神话传说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2005年3月,桐柏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盘古文化之乡”。2006年10月30日,桐柏举办了“全球华人首次祭祀盘古大典”,并将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定为祭祀盘古日。为此,中国民协、河南省民协与桐柏县人民政府将于今年10月7日农历九月初九在桐柏县共同举办中国·桐柏盘古文化论坛暨中国淮河源民俗博物馆挂牌仪式。

    支撑“万代盘古根源桐柏”论点的五个标准是:一是图腾标准。古籍中盘古神话说“盘古氏龙首……”显然,古代先民崇拜的是龙,认为祖先盘古就是龙的后代,所以,盘古子孙就以龙为图腾标示,千古传承。有关盘古和龙的传说也很多。桐柏山盘古塑像的头部有两只龙角,与“盘古氏龙首”之说如出一辙,而其它的盘古神话流传区别是凤图腾,鸟、鸡图腾,与龙图腾格格不入。具有龙图腾特征的桐柏盘古神话则比较正宗。二是地理标准。古籍中关于盘古神话的记载最早莫过于三国吴人徐整的《三五历纪》、《五运历年记》,其中涉及地名的只有一处,为“盘古死后……血为淮渎……”明显将盘古与淮河发源地相联系。明代学者李梦阳撰文《大复山赋》时,将桐柏山水帘洞以西的一道酷似人形的山脉称为盘古,“昔盘古氏作兹焉,用宅……”清代学者贡愈淳作《桐柏山赋》曰:“盘古开天而首出……”明确指出桐柏山是阴阳未分、大水茫茫的混沌之时盘古首出开天的地方。唐朝、宋朝编修的《元丰九域志》曰:“桐柏山,淮水所出。淮渎庙,盘古庙。”纵观千古典籍,遍查全国盘古神话流传区的方志,唯有桐柏山、淮河源、水帘洞的地理名词与盘古神话密切关联。同时,桐柏山盘古躺卧处还存有一座盘古庙,许多地方还保留着盘古山、盘古洞、盘古斧、盘古井等与盘古神话密切相关的实景地名。三是民俗标准。桐柏民间流传着许多习俗,可以说是原始盘古神话的遗存。如神话传说中,说人类之初是两条鱼变成了两只猿,这两只猿就是“阴阳之始”的盘古夫妇。盘古崇敬祖先,就有了盘古抱二鱼以示崇敬之说。后来,盘古抱鱼之说就形象地演化成了太极图。人们效仿祖先,就形成了民间挂太极图之俗。桐柏民间现在还习惯在门头上、窗户上、院落影壁墙上挂太极图,以示吉利,并有希冀祖先庇佑以辟邪之意。桐柏民俗中嫁女送竹竿、玩狮子吞小孩、玩青龙火龙救众生等都包含着耐人寻味的盘古神话故事元素。四是敬祖标准。在神话流传区,人们对神话人物崇敬程度的高低是判断神话产生根源地是与否的标准之一。在桐柏,人们对祖先盘古的崇敬程度达到了顶点。如桐柏民间传说中正月初一是盘古的生日,这一天祖先盘古要回来过年,需要清静,所以在桐柏初一到初十是不能进行闹新春的游艺活动的,直到正月初十以后才能开始,否则是犯了大忌的。另外,走遍全国盘古神话流传区,民间称盘古为王、为帝的多,唯有桐柏山居民称盘古爷和盘古奶,这也反映了桐柏山居民敬祖之意的亲切和深刻。五是活化石标准。现在还挂在人们口头上的神话,被专家称为“活化石”。它的数量多少反映出当地人们对盘古神话的知晓度,这也是判断盘古神话传说根源地的依据之一。经过开展民间文学普查工作,桐柏县搜集出上百种盘古神话。在桐柏的大街小巷、村村庄庄,不管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不论是干部、工人还是农民,都能讲上一段,说上几句盘古神话,都是盘古开天辟地、捏泥造人、滚磨成亲、造衣服、驯牛、降龙、治水、造酒、造农具等,以桐柏山为中心方圆几百里的区域成为盘古神话“活化石”的丰富蕴藏地。这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就是盘古文化根源地的特征。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