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罗汉


本站公告

    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有杀贼、应供、无生的意思,是佛陀得道弟子修证最高的果位。罗汉者皆身心六根清净,无明烦恼已断(杀贼)。已了脱生死,证入涅盘(无生)。堪受诸人天尊敬供养(应供)。于寿命未尽前,仍住世间梵行少欲,戒德清净,随缘教化度众。

    在中国寺院中常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和五百罗汉。在唐代〔法住记〕载,谓佛陀临涅盘时,嘱付十六大阿罗汉,自延寿量,常住世间,游化说法,作众生福田,故佛寺丛林里常雕塑罗汉像,供养者众。十八罗汉乃世人于十六罗汉外另加降龙、伏虎二罗汉。而五百罗汉,通常是指佛陀在世时常随教化的大比丘众五百阿罗汉,或佛陀涅盘后,结集佛教经典的五百阿罗汉。

    五代时高僧贯休大师,所绘的十六罗汉像姿态不拘,形骨奇特,胡貌梵相,曲尽其志,为罗汉画像中之名作。

    罗汉像因无经典仪轨依据,会随各代的艺术家来创作表现。通常是剃发出家的比丘形像,身着僧衣,简朴清净,姿态不拘,随意自在,反映现实中清修梵行,睿智安祥的高僧德性。

    据法住记所载,十六尊罗汉承佛敕命,永住世间守护正法,即:

    (一)宾头卢跋罗堕?、(二)迦诺迦伐蹉、(三)迦诺迦跋厘堕?、(四)苏频陀、(五)诺矩罗、(六)跋陀罗、(七)迦理迦、(八)伐?罗弗多罗、(九)戍博迦、(十)半托迦、(十一)罗怙罗、(十二)那伽犀那、(十三)因揭陀、(十四)伐那婆斯、(十五)阿氏多、(十六)注荼半托迦。

    十六罗汉为禅宗寺院主要之造像,呈清高脱俗,优闲自在姿态。十六罗汉之画像,尤以五代贯休之十六罗汉图与北宋之十六罗汉图(今藏于日本清凉寺)均为脍炙人口之作。此外,盛传于世间之十八罗汉图,即于十六罗汉加绘达磨多罗尊者_38605.html与布袋和尚,或加绘降龙、伏虎二尊者。

    十八罗汉(或称十八阿罗汉、十八尊者)是释迦牟尼佛的得道弟子。原为十六罗汉,但中国民间增加了两位罗汉,成为十八罗汉。首十六罗汉的名字早有佛经所载,但最后两位罗汉仍存不同说法。十八罗汉之说盛行于中国汉地。

    十八罗汉是由十六罗汉演变而成。据师子国庆友尊者《法住记》所载,佛陀临涅盘时,所嘱咐到世间弘扬佛法、利益众生的是十六罗汉。《法住记》也记载了十六罗汉的姓名。至于演变为十八罗汉的原因来源很多,其中一说指古代中国人认为“9”为吉祥数字,到唐朝以后才在十六罗汉加了两个尊者,凑成了十八罗汉。另一说推测,后人可能是将庆友尊者与玄奘也成为罗汉。流存至今的最后两位罗汉,出现原因和身份说法很多,已难以考证。

    十八罗汉最后两位罗汉之厘定,现时仍没有什么经典的根据。一般推断十八罗汉之出现时期,乃根据最早提及十八罗画像的文献《东坡文集》和相关画像。据《东坡文集》描述,北宋苏轼曾得一幅前蜀简州金水张玄画的“十八罗汉图”,因而题了十八首赞《十八大阿罗汉颂》,但没有列出十八罗汉的名字。第二次描述见于《东坡文集》续集十,苏轼于清远峡宝林寺见贯休画的“十八阿罗汉图”,再作诗题赞《自海南过清远峡宝林寺敬赞禅月所画十八大阿罗汉》且标出了罗汉名字。苏轼所记的第十七和第十八罗汉,分别是庆友尊者(《法住记》作者)和宾头卢尊者(十六罗汉之一――宾度罗跋罗惰?的重复)。按苏轼所见的绘画作品推断,画家所处的唐末至五代十国时期,已出现了十八罗汉之说。

    迦叶又称摩诃迦叶,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出生于摩揭陀国王舍城近郊之婆罗门家。尊者于释尊成道后第三年皈依为佛弟子,精进修行很快即证入阿罗汉境地。

    迦叶尊者,人格清高,常行头陀严谨修行。故称「头陀第一」。深受释尊敬重信赖,曾受佛陀分予半座礼遇。于释尊涅盘后,他领导着佛教僧团于王舍城,召集五百阿罗汉(圣弟子),由阿难尊者诵出经文,优婆离诵出律典,完成佛教第一次经典结集,对佛教贡献极大。

    相传迦叶尊者传法阿难尊者,后来隐身入定于鸡足山中,等待弥勒佛降世时,将转交释尊衣钵给弥勒佛,并协助弘法教化方行入涅盘。迦叶尊者为禅宗第一祖,「拈花微笑」的典故,至今传诵不绝。在中国佛寺造像中,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常安奉在释尊像的身旁,成为「一佛二弟子」的庄严道场。迦叶尊者形象大多为年长的比丘形象,呈现出历尽沧桑、严谨坚毅的求道风骨注:

    注:头陀,意指修治身心,舍弃对食、衣、住等贪欲。一般称头陀行者为苦行僧。十二头陀行:(1)在阿兰若处,离世人居处而住于安静之所。(2)常行乞食。(3)次第食乞,乞食时不分贫富之家,而沿门托钵。(4)受一食法,一日一食。(5)节量食,指不过食,及钵中只受一团饭。(6)中后不得饮浆。(7)着弊衲衣,穿着废弃布所作之褴褛衣。(8)但三衣外,无多余之衣。(9)冢间住,住于墓地。(10)树下止。(11)露地坐,坐于露天之地。(12)但坐不卧,即常坐。至后世,头陀行则转为巡历山野而能耐艰苦之行脚修行之意或特指乞食之行者而言。

    拈华微笑:指释尊拈花示众,迦叶尊者因了悟而破颜微笑之典故。相传有一次释尊在灵鹫山为众弟子说法,有大梵天王献金色波罗花,以表敬意。释尊默然不言,拈起金色波罗花向大众示意,在场众弟子俱不知释尊用意,百思不解默然之际,唯独大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于是释尊当众宣言:「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这样迦叶尊者就成了与释尊心心相印的传法弟子。

    十八罗汉(或称十八阿罗汉、十八尊者)是释迦牟尼佛的得道弟子。原为十六罗汉,但中国民间增加了两位罗汉,成为十八罗汉。首十六罗汉的名字早有佛经所载,但最后两位罗汉仍存不同说法。十八罗汉之说盛行于中国汉地。

    十八罗汉是由十六罗汉演变而成。据师子国庆友尊者《法住记》所载,佛陀临涅?时,所嘱咐到世间弘扬佛法、利益众生的是十六罗汉。《法住记》也记载了十六罗汉的姓名。至于演变为十八罗汉的原因来源很多,其中一说指古代中国人认为“9”为吉祥数字,到唐朝以后才在十六罗汉加了两个尊者,凑成了十八罗汉。另一说推测,后人可能是将庆友尊者与玄奘也成为罗汉。据《东坡文集》描述,北宋苏轼曾得一幅前蜀简州金水张玄画的“十八罗汉图”,因而题了十八首赞《十八大阿罗汉颂》,但没有列出十八罗汉的名字。第二次描述见于《东坡文集》续集十,苏轼于清远峡宝林寺见贯休画的“十八阿罗汉图”,再作诗题赞《自海南过清远峡宝林寺敬赞禅月所画十八大阿罗汉》且标出了罗汉名字。苏轼所记的第十七和第十八罗汉,分别是庆友尊者(《法住记》作者)和宾头卢尊者(十六罗汉之一――宾度罗跋罗惰?的重复)。按苏轼所见的绘画作品推断,画家所处的唐末至五代十国时期,已出现了十八罗汉之说。

    目前所知最早的十八罗汉像,为五代?张玄及贯休所绘。其后,宋?苏东坡分别为此二画题十八首赞,并于贯休所作标出罗汉名称。此外,杭州飞来峰金光洞中,刻在石床上的十八罗汉像,也是宋代的作品。元代以后,各寺院的大殿中多供有十八罗汉,且在佛教界,罗汉像的绘画与雕塑,也多以十八罗汉为主。自此,十六罗汉乃逐中 文首发渐沉寂,十八罗汉代之而起。日本镰仓光明寺也有十八罗汉像,据考证系南宋至元代期间之作。十八罗汉的出现,可能与中国文化中对十八的传统偏好有关。“十八”这个数是一个吉数,中国文化中的许多数量表达都用“十八”,如“十八世”、“十八侯”、“十八般武艺”、“十八学士”等。佛教中也有许多“十八”,如“《十八部论》”、“十八界”、“十八变”、“十八层地狱”等,“十六罗汉”变为“十八罗汉”显然与这种“十八”情结有关。藏传佛教主要是讲十六罗汉,但在一些地区也有十八罗汉的说法,相传是从中土传入的,最后两位指的是:达磨多罗(法增)居士和布袋和尚。

    关于十八罗汉的名称,前十六尊者,皆如《法住记》所载,并无异说。至于后二位罗汉,则众说纷纭,并不一致。兹列出几种主张如下?

    (1)以庆友为第十七尊,宾头卢为第十八尊。其中,庆友即难提蜜多罗,亦即《法住记》的作者;宾头卢即位列十六罗汉之首的宾度罗跋罗堕?。

    (2)另有加上大迦叶与军屠钵叹二位尊者。依《佛祖统纪》卷三十三所述,唐代妙乐(湛然)首创此说,宋代净觉(仁岳)亦采此种说法。此系合并《法住记》所载十六尊者,与《弥勒下生经》的四大声闻,省略其中重复的二位尊者所成。

    一般寺庙供奉的十八尊罗汉是指,降龙、伏虎、笑狮、骑象、坐鹿、布袋、芭蕉、长眉、欢喜、沉思、过江、探手、托塔、挖耳、看门、开心、举钵、静坐诸罗汉。

    现在流传的十八罗汉因添加两罗汉不同也有数个版本,根据明清官窑瓷绘画中所用的十八罗汉图看,基本为如下成员:

    降龙罗汉:庆友尊者,传说曾降伏恶龙。

    坐鹿罗汉:宾罗跋罗多尊者,曾乘鹿入皇宫劝喻国王学佛修行。

    举钵罗汉:迦诺迦跋厘隋阁,是一位托化缘的行者。

    过江罗汉:跋陀罗尊者,过江似蜻蜓点水。

    伏虎罗汉:宾头卢尊者,曾降伏过猛虎。

    静坐罗汉:诺距罗尊者,又为大力罗汉,因过去乃武士出身,故力大无穷。

    长眉罗汉:阿氏多尊者,传说出生时就有两条长眉。

    布袋罗汉:因揭陀尊者,常背一布袋笑口常开。

    看门罗汉:注茶半托迦尊者,为人尽忠职守。

    探手罗汉:半托迦尊者,因打坐完常只手举起伸懒腰,而得此名。

    沉思罗汉:罗怙罗尊者,佛陀十大弟子中,以密行居首。

    骑象罗汉:迦理迦尊者,本是一名驯象师。

    欢喜罗汉:迦诺伐蹉尊者,原是古印度一位雄辩家。

    笑狮罗汉:罗弗多尊者,原为猎人,因学佛不再杀生,狮子来谢,故有此名。

    开心罗汉:戍博迦尊者,曾袒露其心,使人觉知佛于心中。

    托塔罗汉:苏频陀,是佛陀所收最后一名弟子,他因怀念佛陀而常手托佛塔。

    芭蕉罗汉:伐那婆斯尊者,出家后常在芭蕉树下修行用功。

    挖耳罗汉:那迦犀那尊者,以论“耳根清净”闻名,故称挖耳罗汉。

    护世四王:又名四大天王,原是印度古代神话中的神将,后来佛教把他们作为护法天王。相传四大天王住在须弥山腰上,他们各自率领神将眷属,守护四方天下。持国天王守护东方弗提婆洲;增长天王守护南方阎浮提洲;广目天王守护西方具耶尼洲;多闻天王守护北方郁单越洲。在中国民间,又称为「四大金刚」,并传说他们各司风、调、雨、顺之责。在中国佛教寺院大多有「天王殿」,供奉四大天王像,来保护寺院护持佛法。四大天王有誓,言:若有国王恭敬三宝,供养法师,躬迎说法,专念听受,以此因缘,我等与诸眷属必亦来闻,护法护国,令王及国民,一切具足,安稳无患。

    中国唐代时,天王像常出现在佛、弟子、菩萨像之最外侧,天王像往往是多尊造像不可或缺的题材。在唐代敦煌石窟的天王像,身躯魁武,气度饱满,头束发髻,横眉瞪眼、口开似吼状,一幅威风凛凛的气势,一手叉腰,一手握拳,两脚横跨在地神(夜叉)上。地神形态敦实,肌肉健壮,趴伏在天王脚下转身作挣扎状,表情憨趣。

    阿难全称阿难陀。意为庆喜,系释尊的堂弟。他聪慧博学善记忆,年青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佛陀之常随侍者。对佛陀所说佛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誉为「多闻第一」。阿难尊者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眉目俊秀,行仪清净,虽已出家却常有妇女对他心仪好感,然尊者志操坚定,勤修梵行,终能广结佛缘度化众生。

    阿难尊者,忙于僧团寺务,于佛陀生前未能开悟,佛陀涅盘时悲而恸哭;后受大迦叶尊者教诫,发愤用功而开悟。于首次结集经典会中,被指为诵出经文者,对于佛法经典之传持,功绩极大。尊者温和善良,佛陀之姨母摩诃波?波提欲入教团,尊者即再三请求佛陀终蒙许可,故对比丘尼教团之成立功劳至巨。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