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哈,这个问题我有自问过。
答案自然是否定。否则你们又怎么可能在这里再度看到善胡言尤善乱语的我又在此地手舞足蹈捶胸顿足的说轴轱辘话呢?
上海人民出版社于09年一月首印的小册子,号称是而似乎也是完整版的匈牙利作家AgotaKristof先生的成名作。更是Kristof先生著名的“恶童三部曲”之中的首屈一指的第一部。
当然,话说到这里,我首先要澄清的一点是,我说的首屈一指是因为我只有看过这一本,而这一本即令我震颤到了内心的极深处。而并非我认为这一本远胜于其他两本的意思。
首先也是极其重要的,最初令我感到奇妙非常的事情也是最初吸引我做了一个小时公车绕了大半个城市在夕阳西下时候才捧起的这本书的事情并不是它那层为了保护书皮而增加的塑料膜被残阳照得反射近乎晃眼的耀眼光芒这样让人觉得目眩那个神迷诸如此类现在常有的那种小事。
是因为豆瓣人民的强力推荐以及本书封底红与黑交错下的一句最为简约的介绍——为躲避战祸,他们从大城市来到乡间的外婆家,荒诞而又残酷的生活从此展开。
于是我想:不过又是战争的套路而已,有什么出彩的事情值得大家对这本不过刚刚付梓出版的小家伙有着这般大的热情呢?于是,为了显示我是一个zhuangbility的文艺女青年,我便如同赶超时代一般,把这俩小子给兜回了家。
事实证明,群众的眼光是血亮的(就算是坚称自己永远是那一小撮的也是一样,我爱你们~)。
故事结构采用了非常古怪的小标题叙事方式,一个标题的篇幅却又绝不超过两页纸。短小而精干的故事群。架构了一个残酷诡异荒诞而且道德缺失的时代。
这样的时代里,人人都在看不见的网子里挣扎,没人能说出何时才是个尽头。
这样的日子里,我们出现,我们挣扎,我们适应,我们转变,我们游鱼得水,我们坑蒙拐骗,我们杂耍表演,我们动手杀人,最终我们分开,我们依旧生存。我们是名为恶童的双生孩子。
其次,在新奇的结构之下非常抢眼的是剧情。依旧是在本书的色彩反差强烈的封底,写着这样一句话:透过儿童无垢之言,描述病态的社会,但是却也能在残酷刻薄的情节中读到赎罪的契机。眼前地狱般的景象,故事中的主角却视而不见,反而以无畏的勇气去面对——纽约时报。
是的。本书透过我们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完全错乱的时代,讲述了在冷酷内心中仍旧闪烁着的仁慈,讲述了面对刻薄生活的自省。可是奇怪的是,最终,故事的终局,又变得如此残酷,令人看得寒彻心肺。
但是,由始至终,应该怪罪的却不是被母亲称为“小宝贝”、外婆称为“狗养的”、邻居们称为“婊子养的”“老巫婆的孙子”“脏孩子”“小亡命徒”的“我们”。
我们。
是的,是我们。
我们没有名字,没有单独的名字。
我们就是叫做我们。
我们初初来到这个小镇的时候是多么干净无垢的孪生子呵。我们永不分开。我们爱母亲,正如母亲爱我们一般。我们也爱外婆。爱这个永远称呼我们为“狗养的”的肮脏老女人。
可是,我们要活下来。
我们要学会适应被辱骂,学会适应被殴打,学会挨饿,学会乞讨,学会靠手艺吃饭,学会偷,学会抢,学会打人,学会残酷。在学会残酷之后,我们学会了替人解脱——我们学会杀人,我们不心痛。
以至于,母亲被炸死。我们只说:“一颗炸弹,把院子炸出了一个大洞。”以至于,帮助小兔子的母亲自杀时,我们只说:“是的夫人,我们做得到。如果您确实需要的话。”甚至以至于,越境的时候,走在前头的父亲被炸死。我们只是匆匆踩在他的身体上,跨越了国境。我们中的一个到了敌国,而另一个则折返,继续回到外婆家生活。父亲被我们骗了,用的是我们一贯的手法,因为我们知道,越过国境只有一个方法:让别人走在前面。
这样残酷的我们,写下了的日记就被别人称为:恶童日记。
AgotaKristof先生借用这样一本日记为我们展现着那个时代,那个藏匿在小说之下从来没有显现过正脸的时代——worldwarⅡ。
这个细节的首次凸现是在书的中后部分。另一个国家的部队进入了我们国家,我们的男人们渐渐从战场上回家,我们把新来的异邦人叫做:解放军。
于是这个故事的大背景此时渐渐从迷蒙的叙述中出现。当然不要忘了Kristof先生的国籍wWw.
再有就是,根据二战德国工人党的恶劣习惯,集中营一般设在国外,尤以波兰为盛。可是,Kristof先生却也在文中有所体现,分别在章节名为:“像畜牲一样的人群”和“尸堆”的两个章节中表明,这两个章节有着奇异的连贯性,当然从中穿插了“我们”对于缺失同情心的女仆的严厉报复这种章节。
总而言之,名为虚诞的故事,实则讲述事实。
这才是这个故事的精华之处。
只是第一个故事。三部曲之首。接下来又会是什么?
我期待着。
以上。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