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4:由陶渊明辞官想到的(2)


本站公告

    有人认为陶渊明的思想深度不如那个写出《瓦尔登湖》一书的美国人梭罗,我认为作这种生硬的横向比较是毫无意义的。这不仅因为两个人的文化背景不同、文化渊源不同,更重要的是因为两个人生活的社会现实差异太大。在陶渊明的时代,陶渊明必需向他的现实索取自己的生活,而梭罗则可以从他_4460.htm的现实中挑选自己的生活。从长远的普遍的观点来看,我们应该在生活着的同时去思想,而不是在思想着的同时与世隔绝。我们需要思想的深度,但我们也需要生活的态度。

    从一开始,陶渊明就不能适应他的现实世界。他不能适应――这也正是他的伟大之处。他生活的时代是一个乱世,在那样的一个生存环境中,他除了选择自己,他又不能获得其它更多的选择。于是,他选择了自己的拒绝。拒绝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权利。陶渊明拒绝了一个物质的世界,拒绝了一个他所不喜欢的世界,把自己的立足点落在了自己内心的田园。我们需要改天换地的英雄,我们也需要滋润灵魂的诗人。要知道,有时给予也是一种强加的苦难,比如,在鸟儿的翅膀上系上黄金。陶渊明重新回到他热爱的大地。他一只手阻挡着飘忽不定的冷风――因为soudu.org那些形形色色的冷风总是透过生活脆弱的窗户纸吹熄他内心的烛火。他用另一只沾满泥土的手写诗,抚摸春天挂满露珠的湿漉漉的身子。

    有时发现了美也就等于是创造了美。当陶渊明用心灵的扫帚把那些生活的灰尘扫去,于是,我们一下子看见了那些朴实无华的事物原来竟然有着那么动人的色彩。陶渊明用语言缔造了一个自己的世界,应该说,这是一个完美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坐落在内心深处的桃花源。语言的房屋,质朴,温暖,一尘不染,案上的史书,墙上沉默的素琴;语言的小院,花药分列,一边是感兴的理想主义的花朵,一边是理性的现实主义的药草;语言的篱笆,菊花朵朵,幽香细细,此起彼伏的开成一脉清寒孤洁的传统;语言的阳光,绿树成荫,庇护着灵魂来去自由的鸟儿;语言的细雨、春云,旺盛的庄稼苗,节气和时令;语言的炊烟浮上黄昏的天空,又一个美丽的黄昏来临,深巷的犬吠搅拌着农业社会浓得化不开的沉寂。五谷杂粮的晚餐,生活的清贫和充实,素月出东岭,月光如水,把凝望的身影漂洗成无声的叹息,像云影轻轻落在青草上……

    陶渊明的隐逸,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不是陶渊明疏远了他的世界,而是他的世界遗弃了他。因为他未能同流合污,顺流而下。他挣扎在黑暗的河水里,他想在生活中找到一个清澈的上游。后来,他抓住了一丛诗歌的灌木条,筋疲力尽的爬上了岸。应该找个干净的地方休息一下了,他坐在岸边,看世界越流越远。他慢慢走了,头上是高高的秋天的天空,大雁的鸣叫声从风中一串串滴落。他即将死去,这个,他最为清楚。对此,他早有准备。他亲手写下了自己的挽歌。

    而那个冷冬的某日是否有阳光呢?即有,也该不太温暖吧。那天他被他耕种的大地接纳。他完成了最后的栖居。或者说,他永远安葬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文化记忆里了。

    当时光到了二十一世纪的2005年之时,在一个寒冷的冬夜里,注意,这个冬天多阴?与雪,特别地寒冷。坐在温暧如春的空调房中,听着外面刮得呼呼直叫的冷风,不知为何,我突然想到我的人生年龄已进入42岁的行列。而这个年龄正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年龄。同时,我也突然想到了生活在那摇远天国的陶渊明老先生。还想到正在为一个小小官位而争斗的人们。我一直认为自己是孤独的,不是每个有才气的人都应该看不起没才气的人,但我完全可以看不起和我交锋的那些人,因为他们的世故污染了我的视线。所以我不去同他们竞争。而这之前的我总有一些世俗,到现在我才发现自己是如此执著地远离尘烟。所以我孤独!但我认为我的孤独是值得的。古往今来真正的思想者,真正的艺术家,都是寂寞的,任何人概莫能外!!!

    在这么一个时空中,我不得不想到陶渊明老先生,虽然我与陶渊明老先生不能相提并论。

    2005年2月11日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