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3:李贽之死(1)


本站公告

    我们这个社会是发展了?还是退步了?我不知道。发展了,是无庸质疑的;同时,在某些方面也在退步着,这也是无庸质疑的,而且退步若干年了,比我们的某些古人要差得多,只是我们自己这些现代人不愿意去面对这些或那些活生生的实事罢了。我本人也是如此。这让我想起了历史上的两个人物,一个孔子,一个是李贽。我们不能不承认孔子是一个伟人,他是伟大的,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那么李贽?我更认为他不错。

    李贽的朋友袁中道在给李贽所作的传记里面是这样记述这一过程的:“……久之旨不_4460.htm下,公于狱中作诗读书自如。一日,呼侍者剃发。侍者去,遂持刀自割其喉,气不绝者两日。侍者问:‘和尚痛否?’以指书其手曰:‘不痛。’又问曰:‘和尚何自割?’书曰:‘七十老翁何所求!’遂绝。” 其实李贽早就预料到了这一结果,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今年不死,明年不死,年年等死,等不出死,反等出祸。”当这一天真的到来时,他表现得十分从容。听到逮他的人到了,“公力疾起,行数步,大声曰:‘是为我也。为我取门片来!’遂卧其上,疾呼曰:‘速行!我罪人也,不宜留。’”他之所以选择自杀的方式也符合其个性特点。一辈子不想受拘束,追求自由,死这么一件大事岂能坐以待毙,借助他人?!

    李贽出生于工商业比较发达的福建泉州,祖上曾是富商巨贾,但到李贽时,家道已败落。李贽幼年丧母,缺少母爱的滋润,但也促成了他的自立意识,从小便形成了特立独行、不受约束的个性。他说:“我自六七岁丧母,便能自立。以至于今七十,尽是单身度日,独立过时。虽或蒙天庇,或蒙人庇,然皆不求自来,若要我求庇于人,虽死不为也。” 这样的个性注定了他与应时时处处做小伏低的官场无缘。他也曾担任一些官职,但职位比较低,且经常与上司发生抵触:“为县博士,即与县令、提学触;为太学博士,即与祭酒、司业触。……司礼曹务,即与高尚书、殷尚书、万侍郎尽触也。……最后为郡守,即与巡抚王触,与守道骆触。”所以做官对他来说是一项苦差事,因为违背了他的心性,他的朋友替他总结道:“人生岂不苦,谁谓仕宦乐。仕宦若居士,不乃更苦耶!”于是在1580年当他53岁姚安知府任满后他自动辞官不干了。对此他曾有解释,他说世间有一种人,“怕居官束缚,而心中又舍不得官。既苦其外,又苦其内。此其人颇高,而其心最苦,直至舍了官方得自在,弟等是也。”他很坦诚,并没有打着什么清高自赏的幌子,yushugsoudu.但也可以看得清楚,他之辞官就是因为不愿意受束缚。

    照常理,辞官回家,安度晚年,这是必然的选择。但李贽却没有回泉州老家,而是带领全家离乡背井,投靠湖广黄安的朋友耿氏兄弟。为什么有家不回?这又与李贽之害怕拘束受骚扰不得安宁有关系,他已看透了当时社会逃脱不了官场的习气,层层叠叠的关系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弃官回家,即属本府本县公祖父母管矣。来而迎,去而送;出分金,摆酒席;出轴金,贺寿旦。一毫不谨,失其欢心;则祸患立至,其为管束至入木埋下土未已也,管束得更苦矣。我是以宁漂流四外,不归家也。其访友朋求知己之心虽切,然已亮天下无有知我者;只以不愿属人管一节,既弃官,又不肯回家,乃其本心实意。”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