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对于刘备来说是攻防结合,一个,对于曹操来说是进攻益州的发起点,就像一个球队中攻防转换的中场核心,进可攻退可守一样。
这,对于曹操来说并非是什么难事――倒不是什么事件本身的难易程度,而是曹操的一向风格就是如此,即便是面对江东水师这样一个未知事件来说,他也是充满着挑战的欲望的,更何况这一次是势在必行。
但是,他居然改变了,退缩了_4460.htm,以建安二十年冬回师,留守夏侯渊掌控汉中这一人事安排来看,曹操是打定了防守反击的主意了。
虽然之后不久的濡须口二次战役的发生可以理解为孙权的存在牵扯了他的精力和兵力,但是,这些都不足以成为他曹操“放刘备一马”的借口,他不会发善心,而刘备自然也不会领情,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你死我活的战争。
我们不得不奇怪曹操的这种决断,甚至得出赤壁大败消散了曹操很多的进取心这样一个结论,再加上不可忽略的年龄因素,这都可以用来解释曹操的离奇举动――但是,虽然有合理成分,曹操,还是那个“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曹孟德吗?
虽然历史是由人演绎的,但是,把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完全归结到心理上的波动,我始终是心里没有底,人心,是最难以揣测和琢磨的,尤其是一个一千年前的奸雄,也许,我的思考方法有点落伍了吧,至少,这不是我琢磨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主要方式,我宁愿从那些血淋淋的事实中找寻一些蛛丝马迹出来,这个虽然古老,但是也靠谱。
曹操的这种战略退却,是因为这几年的时间里被其他事情牵扯了很多的精力,和孙权之间的战争虽然是场面恢宏,不过这还是次要的,真正让曹操劳心费神的还是家里那些事。
总结一下,无非是以下几点,一个就是和汉献帝之间的关系,这个比较复杂,里面还有好几个分支,比如衍生出来的数起叛乱问题,一个就是对曹魏幕府阶段性整理消化大汉中央政府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这个可以看作是前面的一部分,也可以看作是后来篡汉的开创性动作,当然,最令人牵挂的就是自己事业的接班人问题了。
赶巧,这些事都攒到了一起,在这个阶段,需要集中处理了,而恰恰这也是刘备和自己纷争汉中的焦点时期。
就是这么巧,不过也是必然,曹操家大业大,战线拉得太长,就算是大丰收也得忙活一阵吧?
曹操的这种选择并非全然错误,有他的合理性,在投反对票的名单中,我们可以看到司马懿、贾诩还有刘晔等人的身影,即便是遭到了几乎是所有的主要谋士的反对,可是,他还是毅然的推行自己的计划。
贾诩的言论和司马懿的言论没有什么太稀奇的地方,甚至《晋书》大书特书只不过是为了强调司马懿的过人之处以证明曹孟德已然是昨日黄花,只可惜,历史的真相未必是这样。
但是,对于刘晔来说,他的这番话曹操就不得不听了。
曹操是把他当作半个郭嘉来看的,因为他有着郭嘉的灵性,但是,又不像荀?那样过于耿直,也不像董昭那样贴的太近。
下属能在和上级领导保持这样的关系下尽忠职守的完成自己分内工作,无疑会很招人喜欢的。
更何况,刘晔是一个近乎于神的人物,在之前,已经有好几次展现了自己的惊人的敏锐性。
这厮,也算得上是汉室宗亲了,而且,比刘备那个家伙更加有迹可循一些,刘备的血缘要追溯到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而刘晔,已经可以在汉光武帝这一朝中站住脚跟了。
早在他十三岁的时候就干了很牛逼的事情,那一年母亲大人去世,临死的时候对自己和哥哥刘涣说:你们老爸那个中意的小娘们不是什么好鸟,我死之后估计会祸乱家族,必须要除去她,这是我最后的请求了,一定要答应啊。
不知道刘妈妈是怎么想的,既然你早就看出来了,为什么不早点下手呢?你怕得罪人,那就把这个极度危险的事情交给少不更事的孩子?真怀疑那是不是你亲生的。
刘涣,作为大哥,表现也是很无耻,母亲死后就对刘晔说:老妈已经没有了,下面就按照她老人家的意思办吧――让自己的弟弟顶雷居然。
刘晔也是一个猛人,才十三岁啊,拎着刀就进去了,把马上就要转正的小妈一刀剁了,去老妈坟前交差,他老爸当时就毛了,兴师问罪,小刘晔倒是很镇静,表明自己的立场――母亲大人的遗命必须遵守。
他的老爸很惊诧这份不同于年龄的稳定,于是也就放他一马,只不过是可惜了那个女人,就这么被一个孩子杀掉,连个说法都没有,应了这句话,虎毒不食子啊。
再加上一批知名人士也都避居在扬州,一个劲的聒噪什么“王佐之才”,刘晔也就出名了,那个时候还不到二十岁。
而后,由于带头斩杀当地的豪强,想“挟持”百姓南下的郑宝,初步展示了自己的政治立场,那就是支持曹操,而后通过庐江太守刘勋被孙策剿杀,没有了大佬,而顺理成章的进入了曹操的幕府。
那个时候也就是二十出头而已,从这几件事来看,刘晔并非是印象中的文质彬彬的谋士,倒是和徐庶有点相似,而那有点火爆和刚烈的性格又可以在少年夏侯?身上看到。
不过,随着岁月的磨砺,刘晔倒是以镇静、良好的大局观以及奇思妙想奠定了自己在曹操幕府中的一席之地,由于经常在打仗的时候(尤其是汉中平定张鲁这一次)站在曹操身边出谋划策,所以曹操很是欣赏他大胆而不失冷静的军事策略,很多次都采纳了。
那么这一次呢?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