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15:三巨头力挽狂澜(3)


本站公告

    对于这一段历史,吴国的史料记载中不是特别的详细,尤其是对于正面战场的描述更是少得可怜,没有办法,谁让他们是失败者呢,这种不光彩的事情还是能少说几句就少说几句吧。

    所以,我也没有办法,只好根据神乎其神的大汉日报的绘声绘色的描写作为单方面的凭据,并且尽量的摘掉其中一些过于夸张的成分――再不破坏三巨头光辉形象和历史功绩的前提下。

    下面进入正题:

    合肥,在中国历史上注定了是一个要被载入史册的地方,由于魏国把他当作防御东吴之敌北上以及方便自己南下的一个重要据点,所以,向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早在赤壁之战之后,孙权就率领着张昭和张?两位副将组织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攻势。好在孙权本身不擅长军事,选择的两位副手也都不是攻坚战的权威人士(有点资本的都被投进了后期的荆州争夺战中,毕竟,拿下江陵才是重中之重),所以,曹操比较惊险的保证了合肥没有沦陷,但是,他知道,上天也不会眷顾第二次了,所以,这才调来了三巨头。

    而在150年(大概数字)之后,这里还将发生一次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那就是淝水之战――看来这里注定了要成为弱者凭借自己的智谋和胆略上演逆转好戏的地方了。

    之后将要发生什么事情,张辽三人固然是不会知道的,也没有闲心找个大仙测测风水,至于之前的那一次成功也没有太多的参考价值:吸取了教训之后的孙权憋足了劲儿要大干一把,南线已经没有什么战事了,和刘备之间的龌龊暂时的摆平了,所以,他几乎是拿出了看家底的豪华纵队。

    在这支部队中,我们看到了以下几位重量级吴国将军,都是开国大将和上将一个级别的,他们是:凌统、甘宁、吕蒙、蒋钦、徐盛、陈武、贺齐、潘璋、宋谦,等等。

    即便是没有看过_4460.htm三国志,但是只要把《三国演义》翻得滚瓜烂熟的话,就会对这个名单有种亲切的感觉了,没有错,这些人几乎参加了东吴开国以来所有的重要战役,并且是屡建奇功。

    就这个攻击强度,再加上一个至少也有70000人的大军,之前那一次根本就不够看。

    如何顶住孙权的这一波攻势,第一战打的是什么样子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全歼敌人那就不要想了,纯属痴人说梦,保证合肥不丢就不错了。

    怎么调配手底下这可怜的8000人呢?龟缩城内防守固然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但是,一旦退缩在这个底线下,势必会影响士气,到时候一旦有一个点被攻破了那就是全线溃败和沦陷,再说了,龟缩死守也不是这三位的风格。

    士气,没有错,这一点最为重要,如何用第一战吴军将士的鲜血为大魏国祭旗,提升士气,那对于扭转整个不利局面都是很关键的。

    张辽三人就是要在这一点上做文章。

    而曹操对于这一点也是有指示的,那就是前面一章中被我鄙视和怀疑的曹操品牌的“锦囊妙计”。

    早在曹操回师之前,就给张辽留下了一个锦盒,故弄玄虚对三位将军的说到:贼至乃发。

    等到敌人到了再打开这个锦囊,曹操如果真的这么说了,那就是说他已经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那你为什么不在兵力部署上的准备更加充分一些?再者,等敌人到了再打开,说明纯属于临机应敌的技巧,不是属于从本质上提升部队实力的范畴之内,但是你看看这三位,有统帅,由先锋,有军师,需要您这么费心思安排吗?您知道孙权是怎么样一个进攻力度和进攻方向吗?真以为你是天神,知道半年以后发生的事情啊。

    曹操虽然疑心病很重(大佬的通病),但是,作为一名优秀的大佬,曹操是典型的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既然把这三位放在这个位置上,那就是来一个宏观调控就可以了,这么细致入微的安排指示完全不是他的风格。

    所以,张辽三人很有可能根本就没有接到这样一个所谓的锦囊,或者有一个锦囊,但是,根本就不是有关具体的战略部署的。

    那么这个理论上存在的锦囊到底有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答案是肯定的,有。

    首先,它可以进一步加强张辽的威信,老大的意思,你们谁敢不听?

    其次,曹操的威信还是有的,此举也是给被强敌压迫的将士们找到一个心理平衡点,忽悠着他们树立一个必胜的信念。

    具体怎么打,很有可能就是张辽自己做出决断的。

    怎么个打法呢?那就是出其不意,率先发动反冲锋,敌人以为我们会被吓破胆不是吗?会龟缩城内不出来是吗?那好!我就出去打你!打你一个措手不及,让你知道我张辽不是白给的!

    怎么安排的呢?乐进守城,张辽带着李典出击。

    面对这个结论,手下的几位稗将都是心生疑虑:有没有搞错啊,兵力相差这么悬殊还要出城主动迎击,岂不是找死吗?

    于是,张辽就搬出了曹操这把尚方宝剑:不要soudu.org以为是我的异想天开,这是伟大领袖曹主席的英明指示!

    曹操的话,那就是红宝书啊,没有人敢质疑的,自然一致通过,由此可以看出,锦囊妙计存在的必要性了,它可以稳定军心,至少在危急关头,也许曹操本身并没有主动往自己身上贴金的意思,但是被张辽这么一说,后来还打赢了,那就只好做成事实吧。

    为了进一步巩固士气,张辽又分析这种打法的合理性:守是守不住的,曹操大人的援军一定会来(不管会不会来,这句话一定要加上),万一在援军到来之前我们就沦陷了怎么办?只有8000人啊,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丞相在这里说的,主动出击,打击敌人的士气然后再固守,这样才可以成大事。

    言外之意,张辽有点反正人也不够了,那就豁出去赌一把,死马当活马医的意思吧。

    于是,有着曹操这个尚方宝剑(锦囊),再加上张辽等人的一阵忽悠,军心逐渐平定下来。

    其实,不管这个人事规划是不是曹操炮制的,反正要玩反冲锋,必须张辽出战,你是统帅不假,但是,这种打法毕竟是你最擅长的,你不拿这个机会鼓舞士气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啊?

    副手的选择乍一看有点意外,毕竟乐进才是前锋的干活,但是,仔细想想也不是离谱,首先,李典不是那种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冲锋陷阵的不是没有干过,只不过儒雅的外表很有欺骗性而已,而且,比起乐进来,他更有大局观,也更加冷静,万一乐进那个愣头青打起来头脑发热怎么办?

    毕竟,这一仗,要在气势上震慑敌人,而不是拼老本。

    所以,冷静与否,及时的见好就收才是要把握的事情。

    有一个叫做孙盛的人做过相关的评论:至于合肥之守,县弱无援,专任勇者则好战生患,专任怯者则惧心难保。

    虽然这厮的很多观点我都不太苟同,尤其是他侮辱我的偶像姜维乃是“不忠不义不仁不孝”,更加令我感到痛恨,不过,这一句还是很到位的。

    我会成功吗?

    布置完一系列的任务之后,张辽只不过是表面上轻松而已,那种稳操胜券的架势是做给手下人看的,战场上的事情,瞬息万变,谁都说不准。

    紧张?那倒不至于,说是兴奋的话也许更加符合眼下张辽等人的心态,尤其是对于张辽来讲,那是一个嗜血的武人最起码的本能反应。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