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3:临危上位的孙权(9)


本站公告

    这件事是由于远在辽东的公孙渊引发的,而且时间已经要追到孙权称帝之后,不过,由于事件太特殊,太具有典型意义,可以算得上是孙权和张昭二人的里程碑时刻,所以,单拿出来说说了。

    按理来说,公孙渊千里迢迢的“投奔”孙权,很是蹊跷,中间隔着一个偌大的魏国啊,岂不是引火烧身?即使是按照远交近攻的外交原则,公孙渊也没有和魏国掰手腕的资本啊。

    所以,这很有可能是一个阴谋,公孙渊在魏国那里讨不到什么便宜,又有被灭的危机感,于是就妄图跑到孙权这里来求援,妄图拉上个垫背的。

    张昭就是这么看的,而且还进一步分析,认为最坏的结局是被忽悠了,派去的使臣根本就回不来,让人笑话。

    但是孙权不听,有点像着魔一般的答应公孙渊的要求,派使臣去辽东封他为燕王。

    其实这个心情很容易理解,三国称帝中,孙权是最晚的一个,甚至还不如阿斗,不过当皇帝的欲望可以说是最强烈的,他最希望的就是得到别人的承认,很可惜,曹操想要的只是一个和自己一样牛比的儿子,蜀国想要的只是一个盟友,可以不帮自己,但是也别拆台,甚至自己称帝时蜀国人士很是抵触,不少人提出和动物断交,幸亏有坚决反对开辟第二战场的诸葛亮###下去了。

    因此,公孙渊的低姿态出现的很及时,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孙权的虚荣心和自尊心,完全忘记了审时度势,其实狗急跳墙的原理啊,当年他孙权被刘备逼急了不也是主动摇着尾巴向曹魏称臣吗?曹丕不也是封他为吴王然后再坐山观虎斗,甚至趁火打劫一把吗(虽然打劫失败)?

    物是人非,孙权忘记了,张昭却米有,所以才出来苦口婆心的规劝。

    但是面对张昭的好意相劝,朝堂之上爆发了谁都没有想到的一幕:孙权拔出了佩刀,指着张昭的鼻子痛骂――张昭!进了这个门大家给我面子!出了这个门你就是老大,抢了我的不少风头,不要以为我不知道哦!看在你是老臣_4460.htm子的份上,我一直给你面子!但是你却是经常在人多的时候折我的面子,你可不要太过分啊!不要以为好欺负!

    这话说的有点太突然了,孙权事先没有喝酒的征兆,所以张昭有点发呆,随即跪倒在地,泪流不止――这老家伙,终于意识到,自己已经是不止一次的触怒龙颜了,于是连续的马后炮。

    不过张昭就是张昭,即使是这个危急时刻也要顾及自己大臣的尊严,回敬道: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托孤的重任,这是我的职责所在!

    话语不多,但是掷地有声,再加上老泪纵横,比起摇尾乞怜的求饶有效果多了,孙权也是感觉有点失态,于是就很识相的把佩刀扔在地上,君臣二人在大家的注视当中soudu.org相拥而泣了。

    但是,这个故事并非是皆大欢喜的结局,因为孙权只是给张找一个台阶,确切地说是给自己一个台阶,并非是真的听从张昭的意思,所以,事毕,依旧按照自己的想法,派遣使臣前去封赏。

    不过,张昭一语成谶,事态的发展和他预料的一样,孙权遭到了天下人的耻笑,于是,为了挽回名誉,进行危机公关的孙权连忙去拜访称病在家的张昭(意见不被重视,老人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干脆躲起来了),寻求原谅。

    按理来说,孙权都已经来了,可以了吧?不,张昭这个倔老头的脾气还没有消呢,坚决不出来见客。

    由此引来了君臣战争的高潮阶段――孙权也有气了,妈的,已经很给你面子了,不要倚老卖老好不好?不出来是吧?那我就把你的门给堵上,你这辈子都甭想出来!,于是让手下开着推土机把几立方的土堆到了张昭家的大门前。

    其实就是吓唬吓唬,但是,根据细作报告,张昭这厮不仅没有悔改的意思,反而在里面也把门给档上了,土的面积和外面差不多,很明显的在告诉孙权――爷爷我就不出去了!

    这下子孙权的火窜上来了:你以为我不会动真格的吗?!弟兄们!放火!

    看看外面的主子要给自己提前举行火葬,不知道张昭有什么想法,不知道那些有可能做陪葬的仆人是什么表情,总之,张昭就是不出来。

    无奈,孙权被打败了,连忙叫人灭火,算了吧,历史上曾经有过放火把自己中意的人才给逼出来,结果闹出母子二人抱在一起在山上被活活烧死的惨剧,为了不续写这个神话,增加自己的耻辱记录,孙权只好认输,这更好的印证了那句古话: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张昭和孙权比,就是那光着脚丫子的。

    看看来硬的不行,孙权只好来软的了,一直站在门外不走,看样子大有不见张昭不回宫的势头。

    里面自然是观察的真真切切,张昭的子孙们看看孙权不来硬的了,估计是最后一招了,再逼急的话没有自己好日子过,于是强行把张昭给抬了出来。

    张昭的气消点了,知道再这样胡闹,自己死了都没有什么,别连累孩子,于是也就就坡下驴,出来拜见孙权,握手言和。

    不过张昭还是有点不高兴,“不得已,然后朝会”嘛。

    后来为此有人批判张昭不识趣,完全丧失了作为臣子的起码准则,在他看来,孙权前来求和的时候你就应该出来了,弄得如此骑虎难下,对自己,对孙权,乃至对国家都不是好事。

    一言以蔽之,在他看来,错误全在张昭那里。

    乍一看很有道理,其实全是屁话,这也是中国社会发展到后来,历史看到后来越来越让人感到悲哀的最大症结,遥想春秋战国时代,君君臣臣的最初含义就是君主要做到君主该做的,臣子要做到臣子该做的,大家各尽其职,平等的,演变到后来,就成了一切围着主子转,一个个以兼济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们都成了标准的奴才相,官场的潜规则,社会上的陈规陋习大概都是这样一点一滴的形成的吧。在主子或者说是权力面前,主人是不会错的,错得一定是臣子,使他们没有尽到臣子的本分,所以,即使有那么几个罪己诏也是不疼不痒的官样文章,说不定是哪位翰林院院士捉刀的呢,如果再把古今皇帝的及格率和罪己诏的卷宗数量对比一下,你就更加会为皇权思想的肆无忌惮感到无上的悲哀!

    而且,这厮的看事情有点过于追究某一件事上,他没有想想,孙权的脾气固然暴躁,尤其是晚年的时候,但是玩的最过的一次就是这个了,对象还是张昭,张昭并非不知道好歹的人,怎么就这么不给领导面子?

    说到底,这一切都是表象,触发二人大PK的根本原因还是张昭触动了孙权的底线,二人暗中的不满太多了――盖因为张昭犯了沈友的第二个错误,有关政治立场的问题。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