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1


本站公告

    ume一九四三年九月二日,粟裕来到天长县龙岗镇。

    龙岗镇地处高邮湖边,是高邮湖泥沙淤积而成的一片高地,犹如花瓣,状若芙蓉,所以古时又称“芙蓉岗”。小镇三面环水,碧荷万倾,芙蓉点点,倒也名符其实!

    粟裕一到龙岗,驻在这里的抗大九分校领导副校长刘季平、教育长杜屏等出镇迎接。粟裕是九分校校长和政委,但已有九个月的时间没和九分校的教职员工见面了。

    九分校在苏中一直没有安定的环境从事教育教soudu.org学。苏中抗日根据地是日伪的重点“扫荡”、“清乡”地区,战斗频繁,环境险恶。九分校的前身苏中抗日军政学校、“抗大苏中大队”都是一面打仗一面办学,在一九四一年十月至一九四二年四月的七个月中,他们参加过七次反“扫荡”战斗。一九四二年五月“抗大苏中大队”在四分区海门县海复镇正式改名为抗大九分校后,六月中旬海门一带即遭敌人九路“扫荡”,九分校跳出封锁圈后转移到二分区东台一带,但未几东台又逢日伪大举“扫荡”,九分校又转移至盐阜地区,再又返回苏中二分区。四三年一月九分校渡江南下到溧水县一带,又受到国民党军的围攻,只好渡江北上转移到天长县的龙岗镇。

    在刘季平、杜屏等领导的陪同下,粟裕踏着青石板路,走进古镇,只见街道两旁都是青砖小瓦的明清建筑,古色古香。他们一行穿过小巷,来到干校校舍所在地,呈现在面前是一幢道教建筑,门上有“真武庙”几个字。进门后,只见古树,石凳,老井,旧碑,氛围肃穆而幽雅。

    粟裕点点头,说:“这是个读书的好地方。”

    刘季平说:“这里原来就是二师抗大八分校的教室。我们四月份到龙岗后,他们于六月撤离龙岗搬到葛家巷,将自己的校舍,连同学员养的猪、种的菜全部交给我们!”

    “我们要感谢张云逸同志和罗炳辉同志!”粟裕说,“没有他们的支持,我们九分校还不知在哪里转!”

    真武庙前后三进,有二十四间房和一幢藏经楼。

    不只是真武庙,龙岗镇的大寺、二神庵、三官殿、五神庙、城隍庙、吉祥庵、观音寺等寺庙里都成了九分校的校舍。

    “还有很多干部学员散居在群众家里。”刘季平说,“龙岗建镇千年,自古水路交通便利,长期以来商贸兴旺,人口稠密。鬼子来后,因为战乱,龙岗的商贸活动受到严重影响,空闲的房屋较多。”

    看了九分校在龙岗的情况,粟裕十分满意:“现在你们虽然分散在镇子里各处,但总算有了固定的校舍,不用在海滨,或在山头,或在海上到处流浪_4460.htm了。学员们也不再需在一边听报告、上课、开小组会,一边携带武器随时应付紧急情况。”

    因为粟裕的重视,九分校配备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副校长刘季平是有名的教育家;教育长杜屏、前任政治部主任谢云晖、后任政治部主任张崇文的级别都很高;其余几个领导如姚耐、鲍汉青、杨芝都是到日本留过学的。还有一位外籍教师冈本进,教日语和刺杀、武器知识(冈本进是粟裕抓的战俘)。文化教员大都是从上海等大城市来的优秀知识青年。学员则是从部队中精选的。”

    “只是离师长远了,师长不能像今天这样常常亲临指导工作。”刘季平说。

    “算了吧,”粟裕一笑,“你们现在靠近军部,军长陈毅同志,副军长张云逸同志、四师师长彭雪枫同志、华中局社会部部长潘汉年同志、华中局宣传部长彭康同志等都来这里给你们作报告或讲课,有了他们你们还不够吗?呵呵!”

    “师长谦虚,”刘季平说,“我们组织了一个欢迎会,请师长给大家说几句话。”

    欢迎会在镇外不远处的操场举行。粟裕要发言时,下面鸦雀无声。

    粟裕说:“刘季平同志要我讲几句话,好,我就说几句。首先让我对你们四月份在苏南同第十六旅并肩反顽作战的胜利表示衷心的祝贺和亲切的慰问。……”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