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注


本站公告

    《百年古宅》后注:

    据古籍记载,唐代有张公艺一家,九世同住在一起,唐高宗闻知此事,亲自到中 文首发他家中,询问他居家之道,张公艺取笔写了一个“忍”字回答皇帝,“天子流涕,遂赐缣帛”。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事,难以考证。但浙江浦江郑义门是有据可查的,有关资料介绍:郑义门始于南宋建炎年间,历经宋、元、明三代,郑氏十五世同居共食,长达三百六十余年,鼎盛的时候有三千多人。

    中国关于“忍”的故事很多,譬如勾践卧薪尝胆、韩信受胯下之辱、张良忍辱取履等等。“忍”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至今依然在我们中国人(或东方人)身上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古人留下许多关于“忍”的至理名言,最著名的莫过于孔_38605.html子的“小不忍,则乱大谋”,又有“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以能忍耻庶无害”;“忍过事堪喜”;“忍字敌灾星”;“能忍耻者安。能忍辱者存”;“忍之一字,众妙之门”。在民间也流传了许多俗语,譬如“忍字头上一把刀”;“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忍气免伤财”;“忍一言,息一怒”;“忍嘴不欠债,艺多不压身”。等等。

    漫长的中国历史,“忍”揉和了儒家、道家以及佛家等等众多的思想,消极方面表现为委曲求全、逆来顺受、安于困境,不思进取,所以有的学者认为,“忍”是中国最悲哀的哲学。其实,古人所谓的“忍”并不是绝对的忍,孔子又说到“八舞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之心”。

    应当看到的是,“忍”在中国传统文化(甚至是亚洲文化)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然而,随着物质生活的发展,伦理道德的丧失、法律观念的淡薄以及自我意识的膨胀,“世间能忍者少,不忍者多矣”,那些成千上万的真实或随时即将发生在我们生活周围的惨剧与悲剧,究其原因,却往往是或因一句一时气恼的话语、或因一桩无关紧要小事、或因一个固执偏激的念头。结局总是令人唏嘘感叹、而又令人觉得不可思议。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