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虚言的误区


本站公告

    过了申时,纵情吟哦唱和的书生仕女们玩尽了兴,心满意足的渐渐散去。

    春意盎然的梁园早被糟蹋的不成个样子,折下的柳枝并踩碎的桃花夹杂在随处可见的果壳残酒之中,满地都是写满文字的诗抄。就在早些时候,这些诗抄还被人们赞为妙笔生花之作,人去之后却是弃之如敝履。更有甚者,在墙角之处还能见到便溺之后的痕迹,也不知是哪个龌龊鬼做下的好事。

    哪里还有半分桃红柳绿山情水趣的美妙?

    待到甘霖把偌大的园子收拾的汤青水秀之后,已是傍晚时分。

    一轮冰盘初升,数只倦鸟归巢,暮色之中,甘霖终于结束这一天的活计。

    捏了捏那锭沉甸甸的金宝和金珠的钗子,自己也感觉有些不可思议:想不到第一桶金竟然是这么来的!有了这些钱在手,尽可以作为起步的资本了。

    家里人早就有不求闻达的祖训,其实这也是无奈之举。在这个时代,科举要由地方官吏推荐,再经过重重考试。最后中举者不过二三十人,而且极其看重门第出身,科举入仕基本还是被几个世家门阀把持,没有大家族的支持要想中举,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奢望。

    母亲坚持把“识至理、明要义”作为读书的根本,其实这也是祖宗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一种高傲,或者说是文人的风骨。读书绝不是仅仅是作出锦绣诗篇,更重要的是明白世间至理大道,若把读书当作功名富贵的敲门砖,已经是落了下乘。

    而经商贩卖一途,母亲是也不喜。

    在母亲看来,那些个商贾不事农桑不做耕织,只做些囤积居奇倒买倒卖的勾当,若是世间人都去经商,岂不是天下大乱?

    所以母亲谨守清贫,不愿让甘霖走仕途和商贾这两条道路。

    不做官是身怀傲骨之人对于这个时代的无奈,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这点甘霖可以理解,毕竟是出身寒门,要想做官难如登天。至于经商则没有母亲近乎迂腐的歧视,要能多赚几个钱不是更好?

    身逢此盛世,未尝没有做下激昂伟烈壮举,成就一代英豪的豪迈。但是眼下还是先把让家人过上好日子才是当务之急,出则车食则鱼都是要钱的,自然要想法子赚钱。

    好在这些金子也能换几百贯钱,要想如那些巨商大贾那般沿着丝绸之路做跨国贸易,只怕连塞牙缝也不够。若是赚些安稳钱补贴家用,以甘霖的头脑和见识也不过是反掌之易。

    “还是先瞒着母亲的好,最初的本钱是有了,想好的生财之道亦应尽早展开。”心里装的事情多了,仿佛路途也近许多,不知不觉间已经步入家门,终于打定主意:“发财才是硬道理,此中道理,亘古不易。虽说母亲不许经商,为了赚钱说不得只好隐瞒母亲一次……”

    清贫和操劳使得母亲愈发苍老,不到四十岁的年纪已是双鬓染爽。今日母亲的气色出奇的好,见到儿子归来便喜滋滋的笑着念叨:“方才那媒婆已然把婚书拿去给官家备录,和马家的亲事已成,终于了却为娘心事……”

    才不过一天而已,就把终身大事定下来,这也太快了吧?

    想想也很正常,自己家急着娶,那女家忙着嫁,自然是一拍即合。虽然娶妻嫁女这样的大事要经过问吉、纳彩等一道道官样程序,但小户人家也不讲究那么多,自然是一切从简。只要见过双方父母,就可订下婚聘文书。

    婚聘书一写,这桩亲事就算是成了。虽说也有悔婚退婚的说法,可母亲唯恐成亲太缓,又怎肯悔婚?

    只要双方父母无有异议,婚书一写,婚事就是铁板钉钉的事情,至于当事的青年男女双方反而没有发言权,无论是风俗还是律法都遵循并且承认这样的规则。

    想那马家女儿铁定是丑似无盐陋如夜叉,又是素不相识,忽然之间就结为夫妻,这样甘霖实在无法接受。

    看了甘霖的脸色就知道他心中的万分不快,母亲微笑道:“苦着个脸皮做甚?不就是嫌弃人家貌陋么?待你建立一番大好功业之后,也纳个貌美如花的小妾。娶妻娶德,纳妾纳色……”

    母亲说的也是,男子汉大丈夫三妻四妾本寻常事,等飞黄腾达后再讨房小妾就是了嘛。

    看儿子释然许多,母亲笑道:“看来马家是真心欢喜你这女婿的,送过来的回礼也金贵的很……”

    按风俗,男女两家都要互送些彩礼表礼,母亲送过去的是半个酱猪头和一条鱼,还有一小罐子芦花酿。

    芦花酿,名字实是好听,其实算是劣质酒浆,是农人用米糠发酵之后酿造。因为酿这种酒要等到农闲时节,那个时候刚好芦花飞扬,故而得名。

    即便是这种最便宜的芦花酿,甘霖也很少喝到,至于酱猪头和鱼这类荤腥,也只有逢年过节才吃的到。

    未来的岳父马丙寅在驿丞老爷手下做事,自然比寻常百姓要富裕一些,回礼也相当丰厚。除一匹上好的缎子和几副字画之外,竟然还有……

    还有一对精美的酒盏。

    这两个酒盏色泽较深呈半透明状,散发微绿光泽,盏底齐整盏口平滑,触手清凉――分明就是一对玻璃酒盏!

    甘霖以为自己看错了,急急把酒盏抄起,仔细观察之后确定了这东西的质地――绝对是玻璃制品。

    一瞬间,各种各样古怪的念头在甘霖脑海中翻腾汹涌起来。<://www./cs/8494.htmlw./xuanhuan/5_4460.htmbr/>

    这个时代怎么可能有玻璃?而且工艺已经相当成熟?这是怎么回子事情?甘霖甚至想跑去马家问问自己那未来的岳父:你也是穿越过来的?

    这也太匪夷所思了吧。

    “我的儿,这玻璃盏子有甚好看?你怎如此眼神?”

    “阿娘,你也知道这是玻璃?”原以为玻璃是现代科技的产物,不想母亲这样的妇人都认得出来,实在叫甘霖想不通。

    “呵呵,我怎就不识玻璃了?不就是大食人吹制出来的器皿么。也没有什么出奇之处。”

    甘霖真是惊骇莫名:母亲不仅认识玻璃,而且知道最基本的制作工艺。这也太过诡异了吧?

    “前些年咱们家里还有祖上传流下来的缠金玻璃瓶,后因家贫也就典当了。咱们甘家祖上也是显赫大族,家里的玻璃器具多是缠金丝携雕刻的精品,比马家送过来的这对酒盏要精贵的多。”母亲笑道:“只不过汴州小城难得见到玻璃罢了,若是前往洛阳长安等地,满大街都能见到贩卖玻璃的波斯人……”

    PS:有必要解释一个问题:很多读者或许以为玻璃是近代产物,唐朝根本就不可能出现,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而起点很多架空类书籍更对这种错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soudu.org。很多书中的主角只要只要一回到古代就造玻璃发大财,古人还把玻璃视为仙家之神器。大家看这样的情节太多了,所以我要简单的说一下玻璃这东西。

    玻璃最早出现是在3500多年前的埃及,仅仅是到了公元前1550年到公元前1500年期间,埃及人和两河流域土著就能制造出玻璃器皿。到了公元前4世纪,也就是中国战国时期,出现了雕刻、车花、镶金丝等玻璃工艺……在东西汉交替的时候,玻璃开始传入我国。

    到了初唐,欧洲的玻璃工艺除了搞出个彩色玻璃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大的进展。玻璃在中东却得到蓬勃发展,叙利亚人已经懂得银盐玻璃的制造方法……

    总之一句话,隋唐时候,随着丝绸之路的再次繁荣,玻璃大量涌入我国,价格也是一路走低,虽然贫穷的百姓还是用不起,但是一般的富贵人家已经开始使用玻璃了。

    至于主角造玻璃发大财的故事……只能理解为小说情节而已,不能替代史实。若哪位读者还是不相信,请查阅《玻璃工艺简史》。建筑工业出版社的书应该比小说更可信一点吧。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