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佛教


本站公告

    中午小歪接到个电话是王二叔打来的,原来自从上次和小歪一起施法招魂以后,王二叔已经成了警察部门的特约顾问。这次打电话是告诉小歪,警察曾经找他询问过那颗子弹上的符咒问题,并且二叔从警察那知道一个消息,有人从泰国来北京的佛教交流活动中见过子弹上的符号。

    小歪正愁没有杀手的线索呢,现在终于知道了一点眉目,小歪开始着手调查“灵灭”组织的事。让小歪很意外的是,这子弹上的驱魂符,竟然与佛教有关。根据小歪以往对佛教的理解,佛家法术的外在攻击手段大多都是以结手印的方式存在,还第一次看到如同道家符咒一样的东西。

    原来佛教做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本身有着很多分支,中国人熟悉的就主要有汉传、藏传和南传佛教三大派别。最近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的是藏传佛教,也就是人们大多称呼的喇嘛。

    佛是无上医王,众生根基不同,佛开种种方便法门,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但目标为一,令众生离苦得乐,成就佛道。释迦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他把佛法传给了大众。

    我想大家如果经常看小说,对道教肯定有很多了解,但是佛教就不一定了,为了以后的情节发展,我想有必要为大家灌输一些佛教的知识。

    下面是派系:

    佛教分大乘(度己度他的菩萨精神),小乘(先求自己成就的罗汉精神但也会宏法,不可有分别心)。

    大乘分教外(禅宗,见性开悟),教下(以研究经文为宗旨。如:天台宗,华严宗等),净土宗(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律宗(研究戒律),密宗(以身口意三密相应即身成,主要是持咒,故又叫真言宗)。

    除密宗外,其他四宗为显宗。

    然,今诸宗多兼修净土宗。盖其方便适宜上中下三根之人修行,可带业往生净土(罪未削尽可蒙阿弥陀佛接引去极乐世界脱离六道)。

    密宗则因地方不同,分为藏密(藏传佛教的密宗),唐密(中原之密宗,在唐朝兴盛故叫此名),东密(属唐密,日本空海大师从中国取走的密法,因建寺叫东寺故名),台密(日本最澄大师从中国取走的密法,又兼习天台宗故名台密)。又,藏密分为黄教(格鲁派,黄帽喇嘛),红教(宁玛派,红帽喇嘛),花教(寺为红蓝白三色涂墙故名),白教(该教祖师多穿白衣修行故名)等。

    佛教简介(摘自网络)

    佛教产生于印度,其发展一般分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三个阶段;也有人说第一个阶段是原始佛教,第二个阶段是大乘佛教,第三个阶段是密教。第二种说法的大乘佛教阶段应当是显宗阶段,密教也属于大乘佛教,但与显宗有很大差别。

    佛教形成以后,不断向外传。大乘佛教阶段传到中国内地,后来发展成汉传佛教,所以汉传佛教的教义基本上是大乘佛教显宗的教义。印度佛教往西藏传,有一个路线是从印度传过来,从印度传的时候,印度佛教已经到了第三阶段,是密教阶段。密教传入了西藏,形成了藏传佛教,藏传佛教的特点就是显宗和密宗结合。在部派佛教阶段或原始佛教阶段后期,佛教内部发生了辩论。辩论的时候,主张大乘佛教的这一派僧人座位比较低,人多,所以叫“大众部”,主张原始佛教的这一部分僧人坐的位置比较高,所以叫上座部,上座部得名就是座位高。上座部从南边往外国传,传到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地区,从缅甸传入我国云南,和当地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上座部佛教。上座部佛教也叫南传佛教。

    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上座部佛教是佛教的三大派别。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佛教三大派别都齐全的国家。藏传佛教的教义和修法是显密结合,属于大乘佛教。上座部佛教属于小乘佛教,其教义和修法更多地保留着佛教的原始面貌。藏传佛教中也包含者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与南传佛教还是有共同的基础的。

    三大佛教派别评述

    藏传佛教:向来对小乘、大乘、密乘三乘的戒律格外重视,但由于地理环境等因素的限制,素食只为少数行者所受持。相比之下,汉传佛教的素食观实在很殊胜,自古以来的素食传统,不知饶益了多少众生。若能学习这种慈悲为怀的素食观,则可减少现今藏传佛教中的诸多过患。而与南传佛教相比,藏地许多活佛、大德的住处过于奢华。我见过南传僧人的寮房,屋里除了法本和零星的生活用具以外,并无其他器物,整个房间自然透露着一种知足少欲的修行气息,这些行为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汉传佛教:虽有许多古代大德的论典与教言流传于世,也有许多寺院与佛学院,但像藏传佛教这样系统闻思修佛法的道场却极为罕见。佛法的见修至关重要,如果缺乏对见解和修行的次第引导,即使有修行之心,恐怕也难以找到入门之处。若能像藏传佛教这样树立起闻思修的体系,出家人一生的修行就会很有把握。而与南传佛教相比,除了个别律宗道场以外,很多地方的威仪似有欠缺。南传佛教中的托钵乞食在汉传佛教中实现,恐怕有些困难,但除此之外的诸多威仪,如果能够借鉴,汉传僧人的形象会更引发人们的信心。

    南传佛教:一直以来秉持人无我的小乘见解,缺乏大乘空性见与菩提心的教授。若能像藏传佛教这样进行广大的闻思,必可真正步入自利利他的菩提之路。而与汉传佛教相比,其素食观念也略显不足。虽然“三净肉”并未违背小乘戒律,但与大乘悲悯有情的精神仍是相违。并且,尽管南传中也有利济社会的善举,但与汉传中广大弘法与饶益社会人群的善行相比,显得过于狭隘。

    佛教的传入

    现在一般认为,佛教是在大约西汉末年,东汉初年时由印度从西域传入的。根据记载,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出使大月氏,其王使人口授《浮屠经》。到了东汉永平十年(67年),汉明帝梦见金人,于是派人去西域,迎来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两位高僧,并且带来了许多佛像和佛经,用白马驼回首都洛阳,皇帝命人修建房屋供其居住,翻译《四十二章经》。也就是现在的白马寺。因此,在中国佛教史上,多以汉明帝永平十年作为佛教传入之年。白马寺成为中国第一座佛寺。《四十二章经》,也成为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

    佛教传入西藏应该是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的时候。松赞干布娶了两个妃子,一个是尼泊尔的尺尊公主,一个是大唐的文成公主。这两位公主都信佛,她们进藏时都带入了佛经、佛像。到了拉萨以后,松赞干布给这两位妃子一人修了一座庙,给尺尊公主修的是大昭寺,给文成公主修的是小昭寺。

    [南传佛教]

    南传佛教为小乘佛教。在印度分为四大部派及十八小部。四大部派为:一切有部、经部、唯识法相宗、中观宗。

    从教法传统言,它属于根本上座部一系,是佛教中迄今尚存部派中最古老的一支。其学说最接近原始佛教,故向来以纯正著称。上座部佛教于公元前3世纪便在斯里兰卡大寺立足。由于它从印度往南传播而得名;又因它从公元前1世纪便以巴利文为经典语,故又称巴利佛教。奉行南传教说的国家有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等。

    [汉传佛教]

    汉传佛教细分有十几种,现在流行的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论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贤首宗又名华严宗,五是禅宗,六是净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大宗派。

    1.浙江国清寺是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又是道教南宗祖庭所在地和济公“活佛”的故乡而闻名于世。隋开皇十八年(598)创建。智于天台山开创我国佛教天台宗,此寺为我国天台宗根本道场。日本佛教天台宗及日莲宗均以天台山国清寺为祖庭。还有很多佛教宗派均与我国天台宗有直接或间接的渊源。

    唐贞元十年(804)日本僧人最澄偕弟子义真来寺,从道邃、行满学习天台教观,并依道邃受菩萨戒。回国后创立了日本佛教天台宗、日莲宗,奉国清寺为祖庭。大中七年(853),该宗五祖圆珍;南宋乾道四年(1168),该国临济宗初祖荣西等,都曾先后来此巡礼求法。近年来,朝拜祖庭者更是不绝于途。

    2.南京栖霞寺是佛教“三论宗”的发源地。

    南齐永明七年(489)创建。隋吉藏在此创立我国佛教三论宗。为国内佛教四大丛林之一。栖霞寺始建于南齐永明七年(489年)。梁僧朗于此大弘三论教义,被称为江南三论宗初祖。栖霞寺历史上几易其名。最初称栖霞精舍,唐时改名功德寺,五代十国时改为妙因寺,宋代又改名为普云寺、栖霞寺、崇报寺、虎穴寺。明洪武五年(1372年)复称栖霞寺。清朝末年,太平天国与清兵作战时,栖霞寺毁于战火。1919年重建。

    3.山西玄中寺是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

    建于北魏延兴二年(472)。为净土宗的发源地。日本佛教净土宗及其系统各宗派均奉为祖庭。国内外影响甚大。寺内所存唐穆宗长庆三年(公元832年)《特赐寺庄山林地土四至记》碑铭记载,“时大魏第六王孝文皇帝延兴二年(公元472年),石壁峪昙鸾祖师初建寺,至承明元年(公元476年)寺方成就”。昙鸾是北魏时雁门(今代县)人,于此讲经说法,广布净土宗教义,并撰《天亲净土论》两卷,名重一时,影响极大,被誉为“肉身菩萨”。隋末道绰、唐初善导二大师相继在此弘扬净土宗风,拓修寺院,使古刹达到其中史以来的鼎盛期。

    4.陕西西安大慈恩寺(法相宗祖庭).创建于隋开皇九年(589)。为唐玄奘三藏法师翻译佛经的译场。玄奘创立我国佛教法相宗,此寺为法相宗祖庭。日本佛教法相宗亦以此寺为祖庭。

    5.陕西长安县净业寺(律宗祖庭),建于隋代(581━618)。为创立我国佛教律宗(南山律)的唐代著名高僧道宣律师的道场。历代尊道宣为律宗开祖。

    6.河南嵩山少林寺(禅宗祖庭),建于北魏太和二十年(496)。我国佛教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此创立禅宗,为我国禅宗各派的共同祖庭。在国内外有深远影响。成都文殊院(于新都宝光寺、邗江高?寺、镇江金山寺合称禅宗四大丛林)。

    7.陕西长安县华严寺(华严宗祖庭).位于陕西长安县少陵原半坡的华严寺,为唐代樊川八大寺之一。三祖法藏是实际创始人,葬于华严寺南、华严寺始建于唐贞元十九年(803),现仅存砖塔两座,东为初祖杜顺禅师塔,西为四祖清凉国师塔。四祖法名澄观,于三祖法藏殁后私淑其学,住五台山清凉寺,撰新译《华严经疏》等,后世称之“清凉大师”。

    8.陕西西安城南大兴善寺(密宗祖庭).创建于晋泰始至太康年间(265━289)隋唐盛时为翻译佛经的国立译场。其中,以唐开元年间来华的印度高僧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翻译了大量佛教密典,贡献最大,称开元三大士,盛宏密教。日本高僧弘法大师空海师事不空弟子惠果,回国后建立真言宗。该寺是有中外影响的重要古刹。西安佛教协会所在地。

    [藏传佛教]

    西藏佛教进入各个教派形成时期是11世纪中以后,相继涌现噶当、萨迦、宁玛、噶举、格鲁、希解、觉宇、觉囊、郭扎、夏鲁等教派。有较大影响力并流传至今是噶当、萨迦、宁玛、噶举、格鲁5个教派,其它的教派由于势力的微薄,已渐渐在历史的舞台上隐退。

    噶当派:创建于1056年。藏语“噶”指佛语,“当”指教授。通俗说法是用佛的教诲来指导凡人接受佛教道理。噶当派的奠基人,是古格时期从印度迎请过来的著名佛教大师阿底峡,热振寺是噶当派的主寺。该教派以修习显宗为主,主张先显后密。在噶当派传承中,形成了三个主要支派:教授派、教典派、教诫派,并各有自己所依的典藉和教义。

    13世纪晚期,一位名叫泅丹惹迟的噶当教典派僧人,把噶当派的纳塘寺搜集保存的大量藏译佛经编订成《甘珠尔》、《丹珠尔》。这就是在佛教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藏文《大藏经》最早的编纂本。噶当派由于教理系统化、修持规范化,因而对藏传佛教其他各派都有重大影响。噶举、萨迦派的一些重要僧人都向噶当派学习。而格鲁派则是直接在噶当派的基础上建立的,故有“新噶当派”之称。此外,藏传佛教中一切大论的讲说,也都源于噶当派。15世纪时格鲁派兴起后,因格鲁派是在噶当派教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原属噶当派的寺院,都逐渐成了格鲁派的寺院,噶当派从此在藏区隐灭。

    萨迦派(花教):萨迦,藏语意为灰白土,因该派的主寺――萨迦寺建寺所在地呈灰白色而得名。创始于1073年,由于该教派寺院围墙涂有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菩萨的红、白、黑三色花条,故又称花教。萨迦派的教主由款氏家族世代相传。现今的萨迦法王在美国居住。有血统、法流两支传承。萨迦派不禁娶妻,但规定生子后不再接近女人。僧人戴红色、莲花状僧冠,穿着红色袈裟。

    13世纪中,萨迦派发展成具有强大政治势力的教派,有过著名的“萨迦五祖”。其中,萨迦四祖萨班兖噶坚赞,于1247年率西藏各个封建势力归顺蒙古。萨班去世后,萨迦五祖八思巴,受到元朝皇帝极大的恩宠,被封为“国师”、“帝师”、“大宝法王”,并奉命创制了“八思巴文”。这种蒙古新文字,流通蒙古全境,促进了蒙古的社会、文化进步。萨迦派教义是属于“时轮金刚法”和“金刚持法”的体系传承。时轮金刚法至今是藏传佛教最重要的学科之一。萨迦派于1550年在四川德格贡钦寺设立了德格印经院,是藏区最著名的印经院。专门刻印藏传佛教经书、历法和医学等千多种典籍,对保护和弘扬佛教起了重要作用。萨迦派的重要寺院还有四川德格的贡钦寺,青海玉树的结古寺、称多县的示藏寺,西藏林周的那烂陀寺,今锡金境内的结蔡寺等。

    宁玛派(红教):宁玛派即旧教派。它的名称含有“古”、“旧”两种意思。就古义而言,这一派自称他们的教法是由莲花生所传,11世纪形成,是藏传佛教中最早产生的一个教派。就旧义而言,这一派自称以传承吐蕃时期所译的密教典籍为主,不同于佛教后弘期的仁钦桑波等人所译的新派密教经典。它是最早传入西藏的密教并吸收原始苯教的一些内容,重视寻找和挖掘古代朗达玛灭佛时藏匿的经典。由于该教派僧_4460.htm人只戴红色僧帽,因而又称红教。某些地方对僧侣的要求不甚严格,可以娶妻生子。

    如今,红教不仅在中国藏区传播,在印度、尼泊尔、不丹、法国、美国等多个国家也有分布。宁玛派早期是无固定的寺院、僧人组织和系统性的教义。直到11世纪中期,出现了“三素尔”,他们建寺立典,开展较有规模的活动,才标志着宁玛派的真正形成。和素尔波且同时,一位叫绒却吉桑波的人,翻译和注述了若干密教经典,由他传承下来的“大圆满法”后来成为宁玛派所特有的基本教法。到14世纪时,此派的著名人物隆钦降巴在不丹建立它尔巴林寺,后又到过尼泊尔,对不丹、尼泊尔当地的佛教有一定影响。宁玛派在康区也建立过一些寺庙,最早的是12世纪建的甘孜噶陀寺,17世纪建德格的协庆寺和白玉的白玉寺。宁玛派最重视“伏藏”(被埋藏的经典称为“伏藏”,专门发掘“伏藏”的称为掘藏师)。

    由12世纪中叶起,陆续出现了不少著名的掘藏师,其中又有南藏、北藏之分。由此形成卫藏地区宁玛派的两个支派。宁玛派的教义最突出的东西是“大圆满法”,该法主张“体性本净,自性顿成,大悲周遍”。这和内地佛教禅宗主张的“心静则佛”有点相似。自五世soudu.org达赖开始,历届西藏地方政府,每逢战争、灾荒、瘟疫等,都要请宁玛派僧人作法禳解,宁玛派高僧曾一直作为噶厦政权专门祈祷师,负责占卜问卦。有名的寺庙有西藏的多吉扎寺、敏珠林寺,四川的噶托、竹庆等寺。

    噶举派(白教):该派于11世纪发展起来,重视密宗学习,创立者先后有穹布朗觉巴和玛巴罗咱瓦(玛巴译师),他们都曾到印度学习了不少的密法,主要是学《四大语旨教授》。“语旨”是佛语的意旨,由祖师口语相传,代代延续故称为语传,藏名叫“噶举”。因该派僧人按印度教的传统穿白色僧衣,故称为白教。噶举派本来创始于玛巴译师和米拉日巴二人,但他们二人都没有修建寺庙,招聚僧人,所以传法事业发展不大,到他们的第三代达布拉吉时,才在达布地区建立冈布寺,招聚门徒,弘传玛、米二人所传噶举教授。

    噶举派创始人米拉日巴(1040-1123),师承玛巴译师(他修成了最为弦妙莫测的“夺舍秘法”。即是将一种身体的心识迁移到另一个身体上,或者是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进入一种由修法者独自选择而决定的转世状态,即如我们所说的借尸还魂)。玛巴译师是噶举派的第二代祖师,是全藏最著名的瑜伽大修士。他7岁丧父,遭叔父欺凌,受母之言学咒术杀死怨家多人后深悔其罪,故跟玛巴学法。玛巴最初不传法而先用种种苦行折磨和考验他,后圆满传授给以语旨教授。此后他长年在深山闭关苦修,缺衣少食,生活极为艰苦,曾有一年以荨麻为食,肢体长出了绿绿的毛,肤色也像荨麻一样,形同鬼魅。据传练成了空中飞行之术,晚年才开始收徒传法,84岁圆寂于聂拉木。噶举派主要寺院有西藏墨竹工卡的止贡寺、四川德格的八邦寺等。

    苯教(黑教):苯教又叫苯波教或者觉囊派。苯教相信万物有灵,相信各种征兆,擅长巫术。他们一般采用占卜的方法来解除人世间的各种灾难。苯波,就是指能通鬼神之路的巫师而始祖辛饶米沃隆的意思就是最高的巫师。因为苯教教徒常穿黑衣戴黑帽,所以又叫黑教。但苯教的基本色调是蓝色,象征海洋,博大无边.黑教的僧人是可以吃肉和结婚的。寺院的住持喇嘛是按照血缘关系来继承的。而他们所念的经文不是六字,而是:哦嘛直莫萨耶来德八字真言。

    格鲁派(黄教):格鲁,藏语意为善律,是藏传佛教中形成最晚的一个教派,创建于1409年,是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宗喀巴在推行宗教改革过程中形成的教派。由于此派戴黄色僧帽,故又称为黄教。宗喀巴先后在萨迦、噶举、夏鲁和噶当派学经修法,对佛学的显密两教都有高深造诣。宗喀巴生在帕竹政权取代萨迦政权之时,上层僧人不仅直接参与政治、经济权力的角逐,而且生活腐朽堕落,在社会上逐渐失去民心。有感于此,宗喀巴以重视戒律为号召,到处讲经说法,著书立说,抨击僧人的腐败,积极推进西藏佛教改革。

    1409年藏历正月,他在拉萨大昭寺发起祈愿大法会,这就是流传至今的传召大法会。法会后,宗喀巴建立著名的甘丹寺,创建起严守戒律的格鲁派。其后又相继建立起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塔尔寺、拉卜楞寺,它们与甘丹寺一起并称为格鲁派的六大寺院。此外,黄教还创建了达赖、**两个最大的活佛转世系统。格鲁派有三大特点:第一,提倡僧人必须严格遵守戒律,不应干预世俗事务,不得娶妻和从事生产劳动;第二,大力兴复寺院,招收僧人,噶当派的寺院全部纳入格鲁派属下;第三,每年定期举行传昭法会,在会上讲经说法,主张僧人修习先显后密,规定必修五部经论,创立传昭期间进行辩论和考试,考取格西等学位的制度。清代以来,格鲁派寺院有了很大发展,除拉萨三大寺外,扎什伦布寺、昌都寺,青海塔尔寺、隆务寺、佑宁寺,甘肃拉卜楞寺、卓尼寺,四川格尔底寺、甘孜寺,云南中甸的格丹松赞林寺,北京雍和宫等也都是格鲁派的著名大寺院。

    [活佛系统]

    各宗派的"活佛"是藏传佛教中最重要的宗教神职人员,享有至高无上的宗教地位。汉族人习称"活佛",其实是不大准确的,应译称"转世尊者"。在藏语中,"活佛"则有多种不同的尊称,其中最为常用的有"珠古"、"喇嘛"、"阿拉"、"仁波切"等。

    活佛的转世制度,发端于十二世纪初。公元1193年,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的创始人都松钦巴(意指圣识三时,三时即过去、现在和将来)大师,临终时口嘱他将转世,后人遵循大师遗言寻找并认定转世灵童,从而开了藏传佛教活佛转世之先河。据估计,目前整个藏传佛教活佛的总数可达近万人。在藏传佛教各宗派中分别产生了不同的各类活佛系统,而且每个活佛系统的称谓各有自己特殊的因缘和象征意义。

    噶玛巴活佛系统的称谓,是以自己所属宗派的名称命名的,即取自噶玛噶举派的"噶玛"(ka-rma)一词。公元1157年,都松钦巴在昌都类乌齐附近的噶玛地方创建一座寺院,随即取名为噶玛拉顶寺(或称噶玛丹萨寺)。他以该寺作为道场,大力宣讲噶举派教法以及自己的佛学观点,遂形成噶举派中最具活力的一支派别,并以噶玛拉顶寺的寺名作为该派的名称。后来噶玛噶举派中产生藏传佛教史上第一位转世活佛,亦以宗派的名称命名;当噶玛噶举派中形成二大活佛系统时,仍然称"噶玛巴",即分别称"噶玛巴?黑帽系"和"噶玛巴?红帽系",其中红帽系活佛转世至第十世时被迫中断;而黑帽系活佛一直沿袭下来,至今已转世至第17世,即第17世噶玛巴,现与达赖喇嘛同在印度达然撒拉。总之,噶玛巴活佛是藏传佛教史上历史最悠久、转世最多的一大活佛系统。

    达赖喇嘛、**额尔德尼等格鲁派活佛系统的称谓,是历代中央王朝授封的。例如公元1578年,第三世达赖索南嘉措在青海湖畔的仰华寺与蒙古土默特部阿拉坦汗会面,互赠尊号。阿拉坦汗赠索南嘉措以"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喇嘛"。其中"瓦齐尔达喇"是梵文Vajra-dhra的音译,意为执金刚;"达赖"是蒙文音译,意为"大海";喇嘛是藏文音译,意为"上师"。这就是达赖喇嘛活佛系统称谓的最初由来。

    公元1653年,清朝顺治帝又授封第五世达赖喇嘛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从此达赖喇嘛这一活佛系统的称谓才被确定下来,成为藏传佛教格鲁派二大活佛系统之一的尊号。达赖喇嘛(ta-la-Bla-ma)被藏传佛教认定为观世音菩萨的化身,现已转世至第14世达赖。**额尔德尼(Pan-chen-Aer-Te-ni),是藏传佛教格鲁派二大活佛系统之一,被认为是无量光佛的化身。公元1645年,蒙古和硕特部固始汗向第四世**?罗桑确吉坚赞赠以"**博克多"尊号。尊号中的"班"字是梵文"班知达"的缩写,意为通晓"五明学"的学者;"禅"字是藏文"禅波"的缩写,意为"大"或"大师";"博克多"是蒙语,意为"睿知英武的人物"。从此**成为这一活佛系统的称谓。公元1713年,清朝康熙帝又授封第五世**?罗桑益西为"**额尔德尼"。"额尔德尼"是满文,意为"宝"。之后,**额尔德尼这一称谓被确定下来,当然,有时仍简称"**"。现**额尔德尼活佛系统已转世至第11世。其驻锡地为西藏日喀则札什伦布寺。

    帕巴拉活佛(Vphags-pa-lha)系统的称谓,是以印度佛教史上著名的圣天大师的名字命名的。藏文"(帕巴拉)"是"圣天"的意译。历代帕巴拉活佛的驻锡地为昌都强巴林寺,现已转世第11世帕巴拉活佛。

    嘉木样活佛系统的称谓,是以创建甘肃拉卜楞寺高僧的尊号命名的。因为这位博学的高僧成为第一世嘉木样活佛,其全称在藏文中写作Vjam-dbyngs-bzhad-pa"(嘉木样协巴),意为"文殊",从而不难理解,嘉木样活佛系统是文殊菩萨的化身。现转世至第6世嘉木样活佛,驻锡地为拉卜楞寺。

    贡唐活佛(gung-thang)系统的称谓,是以贡唐寺的名称命名的。第一世贡唐活佛的晚年是在西藏贡唐寺度过,并在该寺开始成为转世活佛,所以贡唐活佛与贡唐寺有着密不可分的因缘关系;从第二世贡唐活佛开始迎请到拉卜楞寺驻锡,故历代贡唐活佛的驻锡地为拉卜楞寺,而不是西藏的贡唐寺。现已转世至第六世贡唐活佛。

    此外,还有其它许多活佛系统,诸如章嘉活佛、哲布尊丹巴活佛、夏茸尕布活佛、热振活佛、多杰札活佛、夏日东活佛、策墨林活佛、第穆活佛、司徒活佛、降阳钦则活佛、土观活佛等等。

    [佛教]:广义地说,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的组织等等;狭义地说,它就是佛所说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术语来说,应当叫做佛法BuddhaDharma。

    问:佛是神吗??

    答:不,佛不是神。他是公元前六世纪时代的人,有名有姓,他的名字是悉达多Siddhārtha,他的姓是乔达摩Gautama。因为他属于释迦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据佛经记载,佛陀在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在菩提树下悟道,遂开启佛教,弘法49年。年80岁左右在拘尸那迦城示现涅盘。正是这个人找到了去上界的方法,并且用大法力带领后来去到佛界的众僧人在上界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下。因按方位计算,是在古印度的西方,所以被称作西方极乐世界!

    问:为什么称他为佛呢?佛的意义是什么?

    答:佛字是“佛陀”的简称,是Buddha的音译如果用今天的汉语音译,应当是“布达”,佛陀的意义是“觉者”或“智者”。“佛陀”是印度早就有了的字,但佛教给它加了三种涵义:①正觉对一切法的性质相状,无增无减地、如实地觉了;②等觉或遍觉不仅自觉,即自己觉悟,而且能平等普遍地觉他,即使别人觉悟;③圆觉或无上觉自觉觉他的智慧和功行都已达到最高的、最圆满的境地。?

    问:除释迦牟尼外,有没有另外的佛??

    答:佛教认为过去有人成佛,未来也会有人成佛,一切人都有得到觉悟的可能性,所以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

    问:如来佛是不是释迦牟尼,还是另一人??

    答:“如来”这个名词是从梵语tathāgata译出来的。“如”字就是“真如”tathāta,即一切法事物的真实状况,它又包含“如实”Yathābhūtam的意义。佛经对“如来”的解释是:“乘真如之道而来”,又说“如实而来”。“如来”是一个通用名词,它是“佛陀”的异名。如释迦牟尼佛,可以称释迦牟尼如来;阿弥陀佛,可以称阿弥陀如来。释迦牟尼当初出家的目的是为了寻求解脱生老病死等痛苦之道。当时印度许多教派都是有最后解脱的理想的。佛教教义的基本内容简单地说来,就是说世间的苦苦谛Dukkha”a和苦的原因因谛或称集谛a,说苦的消灭灭谛Nirodha”a和灭苦的方法道谛Magga”a。佛教经籍非常繁多,其实不超出这四圣谛Cattāriariya”āni,谛的意义就是真理,而四谛所依据的根本原理则是缘起论asamuppāda。佛教的所有教义都是从缘起论这个源泉流出来的。?

    问:什么是“因果相续”??

    答:因缘所生的一切法,固然是生灭无常的,而又是相续不断的,如流水一般,前前逝去,后后生起,因因果果,没有间断,这是就竖的方面来说的。从横的方面看,因果的品类有种种无量的差别。种种品类差别的因果关系固然错综复杂,但其间又有井然的法则,一丝不乱。一类的因产生一类的果,如善因得善果,因与果相符,果与因相顺;一类的因不能生另一类的果,如种瓜只能得瓜,不能得豆。佛教认为因果的法则是决定的,虽三世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也不能加以改变的。这就是“因果相续无间断义”、“种种因果品类别义”、“因果更互相符顺义”和“因果决定无杂乱义”的简单解释。佛教把主张“现象灭了就不再生起”的见解叫做“断见”,也是反对的。关于因、缘、果的分析,佛教有六因、四缘、五果等说法。

    其中白教的“夺舍秘法”和小白用的招数大体相通。58xs8.com